目前正在学习菩提心的学处,前一课宣讲了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本课继续宣讲精进度、静虑度和智慧度;以及学习经中所说四法之其中两种方法:一是我们要恒常观察自相续护持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二是不要谈论菩萨的过失,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本课共以五组颂词宣讲:
1、精进度——小乘行人为了自己的解脱利益,就像扑灭燃头火一样精进修行,而大乘佛子发心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更应该具足精进,倘若没有精进,一切功德和智慧无法获得;(详见颂词1)
2、静虑度——应当修持寂止与胜观,止观双运,可以摧毁无明烦恼获得解脱;(详见颂词2)
3、智慧度——没有智慧度六度就无法圆满,也无法获得圆满佛果,因此在没有证悟之前一定要听闻佛法,成佛以后,闻思才算圆满;(详见颂词3)
4、恒常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生邪见。否则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毁坏自他相续;(详见颂词4)
5、应断除谈论菩萨之过,甚至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功德。(详见颂词5)
【颂词1】
【颂词1】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一课讲了六度中的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本颂讲精进度。通过与小乘行人的精进对比,发誓度化无量众生的大乘菩萨更要具足精进。
颂词释义
小乘行者希望远离轮回、离开烦恼、独自趋入寂静涅槃,为了希求自己的利益日日夜夜相当勤奋,就像头上、衣服着火了,迅速要去扑灭一样,一生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行。发了无上菩提心、发誓度化无量众生的大乘修行人,是饶益一切有情的功德源泉,更应具足精进,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乘与小乘相比,大乘行人为什么要更精进?
(1)小乘行人特别精进
1)小乘行人不管是声闻也好、缘觉也好,都想远离轮回、离开烦恼,独自趋入寂静的涅槃,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要经过长期的勤奋努力。
2)从佛陀在世的公案可以看出,小乘修行者特别精进,即使是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的小乘学人,也是日日夜夜相当勤奋。
3)为了希求自己的利益,他们就像头上、衣服上着火,迅速要去扑灭一样,一生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行。
(2)大乘修行人更需要精进
1)我们发了无上菩提心、发誓度化无量众生。
2)我们的责任更重,任重道远,如果每天不精进,反而一直睡懒觉,那是不合理的。
3)我们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度化无边的众生,天天懈怠是不合理的。
4)菩萨是饶益一切有情的功德源泉,如果不具足精进饶益众生和求证菩提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菩萨更应具足精进。
2、精进的分类:盔甲精进、摄持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1)盔甲精进:觉得自己太懒惰了,从今天起一定要精进,披上这种誓愿的盔甲,叫做盔甲精进;
(2)摄持善法精进:凡是行持善法的行为,自己就要取受这样的发心,叫摄持善法精进;
(3)饶益有情精进: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利他,一切力量全部用于饶益有情方面,这叫饶益有情精进。
3、现代社会需要一批真正利益众生的人。
现在的众生特别可怜,每天迷迷糊糊的忙着琐事,没有受过佛法教育,也没有善知识来引导。所以我们非常需要舍弃自己、利益众生,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4、以教证说明利益众生、行持善法,一定要具足精进。
(1)《入行论》讲过:“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1)没有精进,根本得不到菩提圣果,就像没有风的吹动,万物不会动摇一样。
2)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依靠精进而产生。
(2)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说:“功德皆随精进行。”
(3)佛陀在《正法念住经》中云:“诸惑一根源,即是懈怠也,何有一懈怠,彼无一切法。”
5、以新闻事件说明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精进,学问或菩提心都会不断增上,很多事情也可以成办。
(1)驳斥: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不行了,给自己打上一个老人记号,不闻思,觉得只要闭闭关、念念咒就可以的想法是不合理的。
(2)新闻:以印度第一位女总统,72岁当选,说明心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一切皆随自己的心态而转。
6、对比现在人条件优越反而散乱的情况,以古人精进学习的公案加以劝诫。
(1)古人精进学习的公案
1)古人有“凿壁偷光”的故事:有个贫穷的人为了读书,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借邻居家透过来的烛光学习,最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2)晋代的车胤没钱买灯油,于是抓萤火虫来照明看书,经过勤学苦练后来做了很大的官。
(2)对比现在人,条件优越却很懈怠懒惰。
1)现在很多人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就是不愿意修行,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
2)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今天还想好好学习,明天就倒下去了,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念头。
(3)以教证说明学习佛法应持之以恒的精进
博朵瓦格西说过:“未成佛之前,我们要持久地精进、勇猛地精进、不断地精进。”
7、随喜赞叹精进
(1)有些老和尚从小到晚年一直非常精进,真的特别随喜。
(2)海城大悲寺的一些出家人,晚上十点睡觉,早上两点起来,每天只睡四小时,保持日中一食,精进修持佛法。
(3)上师怀念刚来到学院时,十来年中一直精进的闻思修行,这是人生中最难得最宝贵的时光了。
(4)有些大城市里的居士也非常精进,让人很佩服。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庭,星期天偷偷跑出去一起学习,没有一定精进的话,中间很可能会倒下去。
(5)所以学习佛法的的确确需要精进,一切功德皆依精进而得,这一点大家务必要记住!
【颂词2】
【颂词2】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一颂词讲精进度,本颂讲静虑度,即通过寂止与胜观的双运能够摧毁轮回的根本,获得解脱。
颂词释义
应当修持寂止和胜观之双运,以此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烦恼,超离四无色界而获得解脱,修习禅定是佛子应该行持的律仪。
重难点分析
1、应当修持寂止和胜观
(1)寂止是心对善法一缘安住。
(2)胜观是对诸法本体证悟空性。
(3)具足安住,也了知万法的本性,这样的寂止与胜观双运的功德
1)能够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烦恼;
2)超离四无色界而获得解脱。
2、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
(1)坐禅时一定要超离四种禅定,千万不要执著“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都像虚空一样”、“一切都是非有非无”,这些分别念会导致转生于无色界
(2)禅修的人一定要具足胜观智慧,了知万法没有任何本体,如《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那样,全部都是空性。
1)以空性智慧来摄持禅定,才是非常保险的。
2)否则光是安住于一个寂静,担心到时会出问题。
①尽管有些大德传下来的禅宗教言非常殊胜,依之修行定会超离三界而趋入涅槃;
②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窍诀,每天光是无所缘地安住,害怕会堕入寂灭之边——无色界或阿罗汉的境界。
(3)大乘佛子的修行行为: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灭,以智慧不住三有。
3、教言教诫:修止观需要寂静的环境
(1)噶当派大德说:一定要远离嘈杂的红尘,否则禅定是修不出来的。
(2)《入行论》云:“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心若一直散于分别妄念中,那此人已处于烦恼的獠牙之间了。
(3)《入行论》又云:“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放纵自己狂象般的心,最终定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
(4)结论:大家要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相续,如果自心一直放纵,很多分别念是永无间断的。
4、末法时代能入定的人非常罕见
(1)佛陀在世时这种人非常多。如女子入定文殊菩萨把她举到三十三天,又打到十八层地狱都不出定。
(2)虚云老和尚煮芋头时入定,出定时芋头早就发霉了。
(3)凡夫人入定很困难的。上师自谦举例自己打坐,天冷想起智悲学校的几百个学生,用各种对治法也压不下来,心无法安住。
5、假如不能入定,很难证悟佛陀密意
(1)《学集论》云:“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
(2)无著菩萨在其他教言里也说:“没有禅定则不能见法性,所以要修无念相的等持。”
6、我们应该怎么修禅定
(1)我们应该压制自己的分别念,若整天随着起心动念跑,证悟法性真的有点困难。
(2)按照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修禅定第一要舍弃一切琐事,第二要观修死亡无常。
(3)法王有些教言中说,获得自在的人,弘法利生时犹如格萨尔王出兵势不可挡,行持入定时就像仙人坐禅如如不动。
(4)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不管到哪里弘法利生,都不离以禅定摄持,有时间就马上坐禅,什么都不想,安住于法界中。
7、希望
(1)现在我们的任务主要是闻思。
(2)但在放假或空闲时,也应该抽出一个礼拜或一个月稍微安住一下。
(3)在家人也要尽量空出一部分时间,稍微观一下自心,把所学的佛法慢慢消化。
【颂词3】
【颂词3】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这五度,现在讲修学六度中的智慧度,佛陀是为了现前空性智慧,故以六度为方便法,如果没有智慧度就无法圆满六度,不可能获得佛果。
颂词释义
若没有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智慧,光靠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这五度,是无法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因此,佛陀是以六度作为方便而宣说智慧波罗蜜多,修持空性智慧是佛子应该行持的律仪。
重难点分析
1、教证说明智慧度的功德
(1)《入中论》中提过,没有智慧度,就没有办法获得圆满佛果。
(2)《智慧品》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布施等一切支,佛陀是为了现前智慧波罗蜜多而宣说的。
(3)如果没有智慧度,六度就无法圆满,佛果也不可能获得。
2、智慧有几种
(1)世俗智慧和胜义智慧
1)世俗智慧:是了知世间万法的智慧;
2)胜义智慧:是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如《解义慧剑》所说,它又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智慧。
(2)还有一种是饶益有情的智慧:即自己哪怕懂得一点点学问,也全部用于利益众生。
1)饶益有情的智慧,每个人应该都会具足。最高深的智慧是佛菩萨具足,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有。
2)饶益有情的智慧范围非常广,比如你是木匠,无条件帮助别人做木工,你会修电脑,整天帮别人修电脑,这都是饶益有情的智慧。
3、胜义智慧又叫三轮体空
(1)胜义智慧,又叫做三轮体空。这种智慧是佛和菩萨的境界,凡夫人难了解。
(2)以教证说明世间智慧和出世智慧的区别
1)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能修、所修、修法,或者能断、所断、断法,对这三者都有执著的话是世间波罗蜜,也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
2)“三著皆空乃出世”,三种执著全部证悟为空性,即出世的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境界,没有所修,没有能修,也没有修法。
3)比如修金刚萨埵时,所修的法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净除的罪障也不存在,这种修法超越了寻思分别念,世间上很多智者都没有。
(3)以公案说明世人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智慧波罗蜜多。
1)有人认为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他的智商高达160;
2)最近英国有一个两岁的小孩,智商是152,有些英国物理学家才140以上;
3)歌德的智商是188;
4)有个两岁的小孩,一岁就可以跟别人交流,但长大以后给人类做贡献还是毁灭也不好说,假如她制造一些毁灭人类的武器,那他的智慧也没有用处。
(4)结论
1)世人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智慧波罗蜜多。
2)智慧波罗蜜多是调整自己的相续,对今生来世都有利,对世间万物都有帮助。
①这种远离一切、三轮体空的智慧,在世间中非常非常难得。
②虽然凡夫人不可能进入,但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通过闻思修行来修习佛法,也是智慧波罗蜜多。
4、如何修持波罗蜜多
1)没有证悟之前,一定要听闻佛法,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2)阿底峡尊者说:“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而听受上师之窍诀。”还没有证悟一地之前,需要在不同的上师面前闻受佛法,听受上师们的窍诀,这对自相续会有好处的。
3)夏绕瓦格西也说:“未成佛之前,学无止境。成佛之时,方可完结。”没有成佛之前,学习佛法永无止境,成佛以后,闻思才算圆满。
5、呵责劣见
(1)不赞叹有人学法厌倦
(2)不赞叹有人说弘法太累
(3)上师说:“讲完《现观庄严论》以后,如果我还活着,还要继续讲《俱舍论》、讲因明。你不想听的话你已经成佛了,但没有成佛的大有人在。”
(4)列举藏地有些人当活佛、当堪布就不闻思了;汉地有些人当了方丈就不学法了,这些行为没有必要。
(5)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看内心有没有烦恼,永无止境地去修学。
(6)作为凡夫人,智慧波罗蜜多就是闻思修行,因此没有成佛前,要不间断闻思。
【颂词4】
【颂词4】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完修菩提心学处之修学六度,本颂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之“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大乘佛子应时刻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应理还是不应理,不要让众生起邪见。
颂词释义
如果未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起心动念,即使形象上是修行人,但由于法没有融入心,行为也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故应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断除自身的过患,护持一切众生的心,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乘佛子要好好观察自己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
(1)举例合肥某商场两个和尚买珠宝被拍下来,引发非议,很多人认为,穿和尚衣服这样做不如法。
(2)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2、要恒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护持众生的心,不做让世人起邪见的行为
(1)寂天论师说:“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2)如今修行人的行为,让人起邪见的比较多,我们要保护众生,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
(3)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而护持一切众生。”
(4)法王如意宝:“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损害众生。”
(5)因此大乘修行人,要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否则,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摧毁自他相续。
3、有些佛教徒生活太奢侈也能遭来人们的不信或诽谤
(1)修行人要尽量惜福尤其在吃饭上,千万不要随便浪费。
(2)如果你是出家人,应该知道这是信众的钱财,没有用好的话,真的非常令人痛心。
4、斥责不应理行为
(1)某县民政局和扶贫办的领导把十方信众捐来的衣服,好的自己分,不好的留给穷人。
(2)现在上上下下非常糟糕,浪费、奢侈、享受,十方信徒所捐的钱也好,衣服也好,很多都没有用在刀口上。
【颂词5】
【颂词5】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位于“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科判中的“断除谈论菩萨之过”,评论别人的过失会毁坏自己的功德,因此大乘佛子应避免谈论他人过失。
颂词释义
假如以烦恼引发,尤其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之过失,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相续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因为凡是趋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间中就像摩尼宝般难得,对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谨护语言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不能评论菩萨之过?
(1)如果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之过失,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
(2)相续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
2、不说菩萨过失,说一般人的过失可以吗?
(1)我们很难辨别对方是否是登地菩萨,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因此应该发誓不说别人的过失。
(2)《学集论》引用教证教诫不寻别人点滴过失:“昼夜中三次,顶礼诸菩萨,恒时依欲行,微错亦不寻。”
3、对众生应该观本师想
(1)佛在《迦叶请问经》中说:“我于一切有情生本师想。”
(2)学院有很多高僧大德,只要听别人在说过失,他就不跟那人继续交谈了。这种修行人非常了不起。
(3)佛陀教导应该尽量不寻他人过失,而要观察自相续。
(4)《修心七要》有句话:“不应说缺陷,切莫思他过。”
(5)否则,一天到晚找别人的过失,不要说凡夫人,甚至佛菩萨来到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他不如法。
4、一个人的境界,无法以外在来衡量
(1)有些高僧大德也说,表面上看不出来谁是菩萨、谁是佛陀。因为就外在行为而言,有些人成熟,有些人没有成熟。
(2)《亲友书》讲了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在成熟、外面不成熟,这种人是真正的大菩萨,但外面的行为不一定如法,最容易被诽谤。
(3)噶当派的教言中说,就好比被灰覆盖的火星,看起来只是一堆灰,没有火,但你坐上去的话,里面会有火燃起来烧你。
(4)同样,有些人外表看来很普通,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内在是大菩萨,我们若去说他的过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
(5)印度的80位大成就者,行为真正如法的很少。他们或是当屠夫,或是当妓女,或是当下贱者,但内在的成熟和智慧境界远远超过了任何凡夫人。
(6)因此,一个人的境界,无法以外在来衡量。喀绕瓦格西曾说:“开示大乘之上师,外表威仪虽不妙,不知内在密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
5、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
(1)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百业经》时,要求大家都发愿,无论对哪一个众生,不能取外号,叫什么高个子、大个子、小个子,或者胖子、瞎子、聋子等等。
(2)道友之间也不要讲这个人是恶劣的人,那个人是丑陋的人,《极乐愿文大疏》里面有许多说过失的公案,果报非常严重。
6、上师希望
(1)学了大乘佛法后,自相续应该有进一步改变,不要随着以前在家人的习气,始终喜欢看别人的过失。别人脸上有虱子都看得见,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自己的过失就像须弥山一样大都看不见,别人的过失像微尘那么小也了了分明。
(2)有人讲过失时不要跟他一起说,对自己周围的人应像《大圆满前行》所讲的那样,观想上师是邬金莲花生大师,道友全部是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这个是布玛莫扎,那个是益西酿波,那个是加纳思扎,持明者全是清净的,都是极乐世界的菩萨。
发心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01
插画师兄:李钦印
插画文案:定解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