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佛子行》第7课

目前正在学习菩提心的学处,前一课宣讲了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本课继续宣讲精进度、静虑度和智慧度;以及学习经中所说四法之其中两种方法:一是我们要恒常观察自相续护持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二是不要谈论菩萨的过失,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本课共以五组颂词宣讲:

1、精进度——小乘行人为了自己的解脱利益,就像扑灭燃头火一样精进修行,而大乘佛子发心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更应该具足精进,倘若没有精进,一切功德和智慧无法获得;(详见颂词1

2、静虑度——应当修持寂止与胜观,止观双运,可以摧毁无明烦恼获得解脱;(详见颂词2

3、智慧度——没有智慧度六度就无法圆满,也无法获得圆满佛果,因此在没有证悟之前一定要听闻佛法,成佛以后,闻思才算圆满;(详见颂词3

4、恒常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生邪见。否则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毁坏自他相续;(详见颂词4

5、应断除谈论菩萨之过,甚至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功德。(详见颂词5


【颂词1

 

【颂词1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一课讲了六度中的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本颂讲精进度。通过与小乘行人的精进对比,发誓度化无量众生的大乘菩萨更要具足精进。

 

颂词释义

小乘行者希望远离轮回、离开烦恼、独自趋入寂静涅槃,为了希求自己的利益日日夜夜相当勤奋,就像头上、衣服着火了,迅速要去扑灭一样,一生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行。发了无上菩提心、发誓度化无量众生的大乘修行人,是饶益一切有情的功德源泉,更应具足精进,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乘与小乘相比,大乘行人为什么要更精进?

1)小乘行人特别精进

1)小乘行人不管是声闻也好、缘觉也好,都想远离轮回、离开烦恼,独自趋入寂静的涅槃,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要经过长期的勤奋努力。

2)从佛陀在世的公案可以看出,小乘修行者特别精进,即使是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的小乘学人,也是日日夜夜相当勤奋。

3)为了希求自己的利益,他们就像头上、衣服上着火,迅速要去扑灭一样,一生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行。

(2)大乘修行人更需要精进

1)我们发了无上菩提心、发誓度化无量众生。

2)我们的责任更重,任重道远,如果每天不精进,反而一直睡懒觉,那是不合理的。

3)我们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度化无边的众生,天天懈怠是不合理的。

4)菩萨是饶益一切有情的功德源泉,如果不具足精进饶益众生和求证菩提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菩萨更应具足精进。

2、精进的分类:盔甲精进、摄持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1)盔甲精进:觉得自己太懒惰了,从今天起一定要精进,披上这种誓愿的盔甲,叫做盔甲精进;

2)摄持善法精进:凡是行持善法的行为,自己就要取受这样的发心,叫摄持善法精进;

3)饶益有情精进: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利他,一切力量全部用于饶益有情方面,这叫饶益有情精进。

3、现代社会需要一批真正利益众生的人。

现在的众生特别可怜,每天迷迷糊糊的忙着琐事,没有受过佛法教育,也没有善知识来引导。所以我们非常需要舍弃自己、利益众生,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4、以教证说明利益众生、行持善法,一定要具足精进。

1)《入行论》讲过: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1)没有精进,根本得不到菩提圣果,就像没有风的吹动,万物不会动摇一样。

2)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依靠精进而产生。

2)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说:功德皆随精进行。

3)佛陀在《正法念住经》中云:诸惑一根源,即是懈怠也,何有一懈怠,彼无一切法。

5、以新闻事件说明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精进,学问或菩提心都会不断增上,很多事情也可以成办。

1)驳斥: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不行了,给自己打上一个老人记号,不闻思,觉得只要闭闭关、念念咒就可以的想法是不合理的。

2)新闻:以印度第一位女总统,72岁当选,说明心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一切皆随自己的心态而转。

6、对比现在人条件优越反而散乱的情况,以古人精进学习的公案加以劝诫。

1)古人精进学习的公案

1)古人有凿壁偷光的故事:有个贫穷的人为了读书,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借邻居家透过来的烛光学习,最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2)晋代的车胤没钱买灯油,于是抓萤火虫来照明看书,经过勤学苦练后来做了很大的官。

2)对比现在人,条件优越却很懈怠懒惰。

1)现在很多人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就是不愿意修行,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

2)情绪不稳定是最大一个毛病,今天还想好好学习,明天就倒下去了,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念头。

3)以教证说明学习佛法应持之以恒的精进

博朵瓦格西说过:未成佛之前,我们要持久地精进、勇猛地精进、不断地精进。

7、随喜赞叹精进

1)有些老和尚从小到晚年一直非常精进,真的特别随喜。

2)海城大悲寺的一些出家人,晚上十点睡觉,早上两点起来,每天只睡四小时,保持日中一食,精进修持佛法。

3)上师怀念刚来到学院时,十来年中一直精进的闻思修行,这是人生中最难得最宝贵的时光了。

4)有些大城市里的居士也非常精进,让人很佩服。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庭,星期天偷偷跑出去一起学习,没有一定精进的话,中间很可能会倒下去。

5)所以学习佛法的的确确需要精进,一切功德皆依精进而得,这一点大家务必要记住!

 

【颂词2

 

【颂词2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一颂词讲精进度,本颂讲静虑度,即通过寂止与胜观的双运能够摧毁轮回的根本,获得解脱。

 

颂词释义

应当修持寂止和胜观之双运,以此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烦恼,超离四无色界而获得解脱,修习禅定是佛子应该行持的律仪。

 

重难点分析

1、应当修持寂止和胜观

1)寂止是心对善法一缘安住。

2)胜观是对诸法本体证悟空性。

3)具足安住,也了知万法的本性,这样的寂止与胜观双运的功德

1)能够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烦恼;

2)超离四无色界而获得解脱。

2、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

1)坐禅时一定要超离四种禅定,千万不要执著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都像虚空一样一切都是非有非无,这些分别念会导致转生于无色界

2)禅修的人一定要具足胜观智慧,了知万法没有任何本体,如《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那样,全部都是空性。

1)以空性智慧来摄持禅定,才是非常保险的。

2)否则光是安住于一个寂静,担心到时会出问题。

尽管有些大德传下来的禅宗教言非常殊胜,依之修行定会超离三界而趋入涅槃;

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窍诀,每天光是无所缘地安住,害怕会堕入寂灭之边——无色界或阿罗汉的境界。

3)大乘佛子的修行行为: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灭,以智慧不住三有。

3、教言教诫:修止观需要寂静的环境

1)噶当派大德说:一定要远离嘈杂的红尘,否则禅定是修不出来的。

2)《入行论》云: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心若一直散于分别妄念中,那此人已处于烦恼的獠牙之间了。

3)《入行论》又云: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放纵自己狂象般的心,最终定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

4)结论:大家要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相续,如果自心一直放纵,很多分别念是永无间断的。

4、末法时代能入定的人非常罕见

1)佛陀在世时这种人非常多。如女子入定文殊菩萨把她举到三十三天,又打到十八层地狱都不出定。

2)虚云老和尚煮芋头时入定,出定时芋头早就发霉了。

3)凡夫人入定很困难的。上师自谦举例自己打坐,天冷想起智悲学校的几百个学生,用各种对治法也压不下来,心无法安住。

5、假如不能入定,很难证悟佛陀密意

1)《学集论》云: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

2)无著菩萨在其他教言里也说:没有禅定则不能见法性,所以要修无念相的等持。

6、我们应该怎么修禅定

1)我们应该压制自己的分别念,若整天随着起心动念跑,证悟法性真的有点困难。

2)按照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修禅定第一要舍弃一切琐事,第二要观修死亡无常。

3)法王有些教言中说,获得自在的人,弘法利生时犹如格萨尔王出兵势不可挡,行持入定时就像仙人坐禅如如不动。

4)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不管到哪里弘法利生,都不离以禅定摄持,有时间就马上坐禅,什么都不想,安住于法界中。

7、希望

1)现在我们的任务主要是闻思。

2)但在放假或空闲时,也应该抽出一个礼拜或一个月稍微安住一下。

3)在家人也要尽量空出一部分时间,稍微观一下自心,把所学的佛法慢慢消化。

 

【颂词3

【颂词3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这五度,现在讲修学六度中的智慧度,佛陀是为了现前空性智慧,故以六度为方便法,如果没有智慧度就无法圆满六度,不可能获得佛果。

 

颂词释义

若没有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智慧,光靠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这五度,是无法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因此,佛陀是以六度作为方便而宣说智慧波罗蜜多,修持空性智慧是佛子应该行持的律仪。

 

重难点分析

1、教证说明智慧度的功德

1)《入中论》中提过,没有智慧度,就没有办法获得圆满佛果。

2)《智慧品》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布施等一切支,佛陀是为了现前智慧波罗蜜多而宣说的。

3)如果没有智慧度,六度就无法圆满,佛果也不可能获得。

2、智慧有几种

1)世俗智慧和胜义智慧

1)世俗智慧:是了知世间万法的智慧;

2)胜义智慧:是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如《解义慧剑》所说,它又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智慧。

2)还有一种是饶益有情的智慧:即自己哪怕懂得一点点学问,也全部用于利益众生。

1)饶益有情的智慧,每个人应该都会具足。最高深的智慧是佛菩萨具足,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有。

2)饶益有情的智慧范围非常广,比如你是木匠,无条件帮助别人做木工,你会修电脑,整天帮别人修电脑,这都是饶益有情的智慧。

3、胜义智慧又叫三轮体空

1)胜义智慧,又叫做三轮体空。这种智慧是佛和菩萨的境界,凡夫人难了解。

2)以教证说明世间智慧和出世智慧的区别

1)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能修、所修、修法,或者能断、所断、断法,对这三者都有执著的话是世间波罗蜜,也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

2三著皆空乃出世,三种执著全部证悟为空性,即出世的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境界,没有所修,没有能修,也没有修法。

3)比如修金刚萨埵时,所修的法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净除的罪障也不存在,这种修法超越了寻思分别念,世间上很多智者都没有。

3)以公案说明世人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智慧波罗蜜多。

1)有人认为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他的智商高达160

2)最近英国有一个两岁的小孩,智商是152,有些英国物理学家才140以上;

3)歌德的智商是188

4)有个两岁的小孩,一岁就可以跟别人交流,但长大以后给人类做贡献还是毁灭也不好说,假如她制造一些毁灭人类的武器,那他的智慧也没有用处。

4)结论

1)世人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智慧波罗蜜多。

2)智慧波罗蜜多是调整自己的相续,对今生来世都有利,对世间万物都有帮助。

这种远离一切、三轮体空的智慧,在世间中非常非常难得。

虽然凡夫人不可能进入,但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通过闻思修行来修习佛法,也是智慧波罗蜜多。

4、如何修持波罗蜜多

1)没有证悟之前,一定要听闻佛法,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2)阿底峡尊者说: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而听受上师之窍诀。还没有证悟一地之前,需要在不同的上师面前闻受佛法,听受上师们的窍诀,这对自相续会有好处的。

3)夏绕瓦格西也说:未成佛之前,学无止境。成佛之时,方可完结。没有成佛之前,学习佛法永无止境,成佛以后,闻思才算圆满。

5、呵责劣见

1)不赞叹有人学法厌倦

2)不赞叹有人说弘法太累

3)上师说:讲完《现观庄严论》以后,如果我还活着,还要继续讲《俱舍论》、讲因明。你不想听的话你已经成佛了,但没有成佛的大有人在。

4)列举藏地有些人当活佛、当堪布就不闻思了;汉地有些人当了方丈就不学法了,这些行为没有必要。

5)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看内心有没有烦恼,永无止境地去修学。

6)作为凡夫人,智慧波罗蜜多就是闻思修行,因此没有成佛前,要不间断闻思。

 

【颂词4

【颂词4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完修菩提心学处之修学六度,本颂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大乘佛子应时刻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应理还是不应理,不要让众生起邪见。

 

颂词释义

如果未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起心动念,即使形象上是修行人,但由于法没有融入心,行为也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故应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断除自身的过患,护持一切众生的心,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乘佛子要好好观察自己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

1)举例合肥某商场两个和尚买珠宝被拍下来,引发非议,很多人认为,穿和尚衣服这样做不如法。

2)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2、要恒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护持众生的心,不做让世人起邪见的行为

1)寂天论师说: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2)如今修行人的行为,让人起邪见的比较多,我们要保护众生,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

3)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而护持一切众生。

4)法王如意宝: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损害众生。

5)因此大乘修行人,要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否则,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摧毁自他相续。

3、有些佛教徒生活太奢侈也能遭来人们的不信或诽谤

1)修行人要尽量惜福尤其在吃饭上,千万不要随便浪费。

2)如果你是出家人,应该知道这是信众的钱财,没有用好的话,真的非常令人痛心。

4、斥责不应理行为

1)某县民政局和扶贫办的领导把十方信众捐来的衣服,好的自己分,不好的留给穷人。

2)现在上上下下非常糟糕,浪费、奢侈、享受,十方信徒所捐的钱也好,衣服也好,很多都没有用在刀口上。

 

【颂词5

【颂词5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位于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科判中的断除谈论菩萨之过,评论别人的过失会毁坏自己的功德,因此大乘佛子应避免谈论他人过失。

 

颂词释义

假如以烦恼引发,尤其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之过失,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相续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因为凡是趋入大乘的士夫,在世间中就像摩尼宝般难得,对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谨护语言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不能评论菩萨之过?

1)如果评论发菩提心的菩萨之过失,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

2)相续中的善法也不能增上。

2、不说菩萨过失,说一般人的过失可以吗?

1)我们很难辨别对方是否是登地菩萨,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因此应该发誓不说别人的过失。

2)《学集论》引用教证教诫不寻别人点滴过失:昼夜中三次,顶礼诸菩萨,恒时依欲行,微错亦不寻。

3、对众生应该观本师想

1)佛在《迦叶请问经》中说:我于一切有情生本师想。

2)学院有很多高僧大德,只要听别人在说过失,他就不跟那人继续交谈了。这种修行人非常了不起。

3)佛陀教导应该尽量不寻他人过失,而要观察自相续。

4)《修心七要》有句话:不应说缺陷,切莫思他过。

5)否则,一天到晚找别人的过失,不要说凡夫人,甚至佛菩萨来到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他不如法。

4、一个人的境界,无法以外在来衡量

1)有些高僧大德也说,表面上看不出来谁是菩萨、谁是佛陀。因为就外在行为而言,有些人成熟,有些人没有成熟。

2)《亲友书》讲了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在成熟、外面不成熟,这种人是真正的大菩萨,但外面的行为不一定如法,最容易被诽谤。

3)噶当派的教言中说,就好比被灰覆盖的火星,看起来只是一堆灰,没有火,但你坐上去的话,里面会有火燃起来烧你。

4)同样,有些人外表看来很普通,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内在是大菩萨,我们若去说他的过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

5)印度的80位大成就者,行为真正如法的很少。他们或是当屠夫,或是当妓女,或是当下贱者,但内在的成熟和智慧境界远远超过了任何凡夫人。

6)因此,一个人的境界,无法以外在来衡量。喀绕瓦格西曾说:开示大乘之上师,外表威仪虽不妙,不知内在密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

5、对金刚道友和其他有情,也不要轻易说过失

1)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百业经》时,要求大家都发愿,无论对哪一个众生,不能取外号,叫什么高个子、大个子、小个子,或者胖子、瞎子、聋子等等。

2)道友之间也不要讲这个人是恶劣的人,那个人是丑陋的人,《极乐愿文大疏》里面有许多说过失的公案,果报非常严重。

6、上师希望

1)学了大乘佛法后,自相续应该有进一步改变,不要随着以前在家人的习气,始终喜欢看别人的过失。别人脸上有虱子都看得见,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自己的过失就像须弥山一样大都看不见,别人的过失像微尘那么小也了了分明。

2)有人讲过失时不要跟他一起说,对自己周围的人应像《大圆满前行》所讲的那样,观想上师是邬金莲花生大师,道友全部是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这个是布玛莫扎,那个是益西酿波,那个是加纳思扎,持明者全是清净的,都是极乐世界的菩萨。

 

发心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01

插画师兄:李钦印

插画文案:定解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