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宣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的最后两个“于施主断除贪恋”和“断除说粗语”,教诫在修行中要断除对财富恭敬等世间八法的希求,以免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的正法行为;同时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不论什么场合中,对任何人都应令人生欢喜,不以恶言伤人,杜绝粗语行为。之后还应了知“修学菩提心学处”之“修学断烦恼之理”、“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和“善根回向圆满菩提”的三个学处。在“末义”部分,开示了“为何如何造论”、“无误宣说”、“谦虚请求宽恕”、“造论善根回向菩提”以及“具四圆满之结尾”。共分九组颂词和一结尾句宣讲:
1、作为大乘行人不应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等正法行为,应当断除对亲友施主的贪执,这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为。(详见颂词1)
2、大乘行人的三门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杜绝粗语,说温和悦意、具有实义的话,是大乘佛子的高尚行为。(详见颂词2)
3、一旦烦恼开始萌生,立即铲除一切烦恼,这是大乘佛子的行为。(详见颂词3)
4、总述佛子应六时观察自心处于何种状态,用正知正念的宝剑断除烦恼,成办利他。(详见颂词4)
5、勤修善根,要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痛苦,以三轮清净的智慧摄持,回向菩提。(详见颂词5)
6、作者无著菩萨阐述造此论的发心和如何造此论典的。(详见颂词6)
7、无著论师自谦无误宣说。(详见颂词7)
8、作者谦虚请求宽恕。(详见颂词8)
9、无著菩萨以此宣说佛子学处所生的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通达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堕入有寂二边。(详见颂词9)
10、结尾句具四圆满。(详见结尾句10)
【颂词1】
【颂词1】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词承接上一课的颂词宣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的第三个“于施主断除贪恋”,重点宣说为什么要修学断除贪执和贪执的过患。
颂词释义
为追求名声地位、财富利养而发生争执,主要因贪执亲友或施主所致,以致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等正法行为,故断除对亲人施主的贪执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为。
重难点分析
1、真正的修行人与世人关系不是很密切
(1)现象:现在很多人对施主的执著比较严重。
(2)结果:修行人整天贪执他们、与他们联系,逐渐相续中的佛法功德被毁坏。
(3)举例以前大德行为
1)如虚云老和尚及其弟子,终年与世隔绝,在山里精进修行。
2)噶当派和宁玛派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是毕生住在寂静的山洞里。
(4)如何相处?作为一个修行人,除了必需的生活资具和简单的斋饭外,应像蜜蜂采蜜一样,在不损害施主、也不损害自己的情况下,与施主淡淡相交。
(5)教证。以前老堪布说:
1)施主对你非常热情、经常供养,但你以后不联系他的话,可能他觉得你没有良心。
2)世间人的观念就是这样,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需要有一种礼尚往来。
3)可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整天在这上面纠缠不清,修行一定会受到损害的。
2、上师开示
(1)所以作为修行人对施主亲友不要过于贪执。
(2)即使不能断掉所有的关系,也不要动不动就打电话联系。
(3)教证。小乘律部中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1)利养和名声是愚者特别喜欢的,它能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法。
2)犹如宝剑斩断人头一样,会彻底断除自己的修行。
3、颠倒认识
(1)颠倒认识:根本不知其中厉害
1)现在的初学者认为供养的施主越来越多,自己的修行越来越成功。
2)在家人同样,如果经常被名闻利养所束缚,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2)古大德的行为:最害怕与世人有牵连。
(3)佛陀有关利养的教诫
1)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讲了利养的22种过失,又讲了断除利养的14种功德。
2)最后告诉弥勒菩萨:“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
(4)以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镇江金山寺中老和尚开示的公案阐述:从古至今世人奔波忙碌皆为名利。
(5)用蚯蚓害怕没有吃的,成天在地里钻来钻去比喻:世人为名利奔波忙碌皆因自己的贪欲无法控制。
4、末法时代修行违缘较大,教诫应护持正念、精进修证、希求菩提正道。
(1)末法时代,修行的违缘比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从名闻利养中解脱出来的少之又少,犹如火中红莲般罕见。
(2)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3)外境的诱惑特别强,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出家人不顾利养,一心一意地忆佛念佛,精进修证,希求菩提正道,真的是寥寥无几。
(4)上师希望
1)阿底峡尊者的那句话,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
2)现在外面很多违缘自然具足,修行的顺缘极其微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以知足少欲的心态,修持传承上师留下来的甘露教言,对一切财物名声都不贪求,才有机会获得解脱。
3)无著菩萨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
①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什么都不贪执是最快乐的。
②否则始终贪得无厌,纵然拥有世间上的一切,心里仍会觉得不快乐。
5、结论
(1)调整自心非常重要。
(2)假如整天都希求名闻利养,那不叫修行人了。
(3)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大家应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追什么?不断去追会不会很累?自己能不能真正厌离这些?
(4)只有经常以传承上师的教言来调整相续,生活才会过得比较充实、有意义。
【颂词2】
【颂词2】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颂词宣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的第四个“断除说粗语”,宣说了作为佛子如果经常说粗言恶语,就会刺伤他人的心,同时也会失坏菩萨的品行,所以千万要杜绝说粗语。
颂词释义
如果不经观察随便揭露别人过失,说特别难听的粗语,将会扰乱他人的心,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则失毁了菩萨的高尚行为 。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中,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应该说温和悦意、具有实义、吐词清楚的语言,千万不能说让人不欢喜、刺伤人心的话,杜绝粗语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乘行人的三门当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
(1)教证。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2)一定要说柔和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刺伤人心的话。如果说了悦耳的语言,说者不会染上罪业,且生生世世都会种下善妙菩提的因缘。
(3)现在的社会特别颠倒
1)网上尽是教你骂人的窍诀,还特别丰富。
2)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别人说特别刺耳的语言,好长时间都没办法恢复过来。
3)藏人有些说法是:“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用刀砍的伤口有愈合的机会,恶言的创伤很难以愈合。”
2、应经常观察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1)《亲友书》用蜂蜜、鲜花、不净粪,分别比喻了悦耳语、真实语、肮脏语这三种语言。
(2)我们修行人应该接受前两者,尽量说具有实义的悦耳语、断除妄语的真实语,不然的话,一开口就说妄语,说话水分很重,这样是不合理的。
(3)断除错误观念
1)错误想法。有些人认为说粗语比较有力量,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
2)寓言说明。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个北风和南风比武的寓言,良言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
3)愚智行为的区别。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有智慧的人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3、上师劝诫:要有信心,依照教言努力行持
(1)高僧大德的教言所宣讲的道理确确实实是这样,所以上师有信心每天往好的方面发展,这种愿望一直也没有舍弃过。
(2)阿底峡尊者说的一句话:“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心、污辱攻击的语言,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4、凡夫人应该有一种约束
(1)变化。以前不懂佛教的有些道友,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情自己都会注意。
(2)举例说明,对自己没有约束,肆无忌惮地说粗语,很可能会导致特别可怕的后果。
(3)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说,世间上的友好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可能会酿成大错。
(4)结论
1)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惭愧的。
2)学习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别人交流,并且杜绝说粗语的过失。
【颂词3】
【颂词3】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之前讲过的“修学六度”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这个颂词对“修学菩提心学处”第三点“修学断烦恼之理”进行宣讲,教诲我们要断除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正知正念。
颂词释义
众生具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在分别念的诱导下,逐渐在相续中串习成熟,积习难改。因而,一定要执持不能忘记善法的正念、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之宝剑,一旦烦恼刚开始萌生,马上用这种武器斩草除根,阻止它在相续中继续蔓延,毁坏自他的善根。所以,立即铲除一切烦恼,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对治烦恼获得成就
(1)一个凡夫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贪心嗔心。但是真正用窍诀的话,每一个烦恼都可以对治。
(2)以前成千上万的修行人,都是通过对治烦恼而获得成就。
(3)教证
1)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
2)上师如意宝也常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
3)《赞戒论》的后面还说,祈祷莲花生大士,能够遣除一切违缘。所以大家在修学过程中,遇到违缘的时候一定要对治。
2、对治烦恼就是修持正法
(1)呵责。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对治烦恼,天天希求表面的神通神变,实际这不是正法。
(2)教证。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
(3)界限。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其作用。
(4)判断标准。如果起到了作用,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
3、怎样对治烦恼?
(1)教证。朗日塘巴尊者所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一旦发现自己生起特别可怕的烦恼,马上要强行断掉。
(2)举例。以前藏汉许多修行人,假如自己生起了猛烈烦恼,就不吃不喝,用种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1)原因。习气是很难以对治的,不仅是凡夫人,即便阿罗汉也不例外。
2)公案说明。
①佛陀时代有个阿罗汉因五百世投生高贵家族的因缘,依旧因傲慢习气难断而惹怒了水神。
②目犍连尊者因前世当过猴子,证果后时常会因在僧众中跳一跳而有失威仪。
③还有些阿罗汉,由于以前当过其他众生,也会突然大声呼唤等等。
3)上师举例:一位道友人前威仪非常如法,没人的时候却完全不同。
(3)结论
1)所以千万不要等到烦恼成为气候才去断,应该时时观察当下的心念,在烦恼刚刚产生的时候,执持正知正念的宝剑斩断。
2)时常忆念善法,让三门安住在善法的状态中,就能够将烦恼逐渐铲除。
【颂词4】
【颂词4】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对“修学菩提心学处”第四点“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进行宣讲。上一个颂词讲通过正知正念来断除烦恼,这个颂词讲通过正知正念来承办他利。
颂词释义
总而言之,上述教言归纳起来,即佛子应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昼夜六时观察自心处于善、不善何种状态,行为到底如法、不如法。在相续具有正知正念的前提下成办他利,这就是佛子行。
重难点分析
1、“威仪”,即平常行住坐卧四种行为。
2、很多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
(1)关键在于没有正知正念。
(2)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1)他合掌诚挚地祈请十方修行人,时时刻刻用最大的力量来护持正知正念。
2)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毁坏了宝瓶一样,灌多少甘露也无济于事。
(3)举例如何做
1)经常都要提醒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起心动念?今天为什么要出去?心会不会散乱?
2)时时对自己加以观察,修行就会成功。
3)否则随心所欲、放任自流,随便怎样都可以,那真的很危险。
3、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
(1)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
(2)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4、总结
(1)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想守护自己的相续,务必具足正知正念。
(2)同时要帮助他人、不损害众生。
(3)所有教证的总结,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众!
【颂词5】
【颂词5】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修学菩提心学处”的最后一个学处“善根回向圆满菩提”,把善根回向菩提是菩萨平常应该有的修法和学处,应该经常性的习惯回向。
颂词释义
我们所积累的有漏、无漏一切善根,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苦恼,应以三轮清净的智慧回向无上菩提。
重难点分析
1、如何真正断除众生无始以来的各种痛苦
(1)暂时方式:许多科学家绞尽脑汁,发明这个、创造那个,只不过是给众生暂时提供一点方便而已,无法从根本上断除他们的恐惧和痛苦。
(2)真正断除方式:必须要依靠智慧波罗蜜多,以清净能回向、所回向、回向方式三轮执著的智慧,为利他而回向大菩提。
1)这样的智慧,一般的凡夫无法证悟。
2)但如果以利他心来回向,也照样可以获得这种功德。
3)《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4)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
2、回向的功德非常大
(1)这种回向的功德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
(2)《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
1)原因。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
2)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
(3)《普贤行愿品》,是汇入大菩提的金刚语,念诵它来回向,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1)所以,无著菩萨在做任何善事的末尾,都以“文殊狮利猛勇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了广大回向。
2)我们回向时也应如此:
①假如时间比较充裕、各方面因缘具足,则要念《普贤行愿品》等长的回向文;
②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以简单的金刚语作回向也可以。
(4)回向的时候应该这样想:“我今天所造的以此善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有情众生。”
1)应取回向目标:回向,有赐给、给予之意,即把善根给予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2)应断回向目标:不是回向给爸爸妈妈升官发财,现在很多人回向的就是眼前利益,不要生病等等,很可惜。《快乐之歌》中讲到,生病、不生病都应该很快乐。
3、回向应按照大乘教义去做
(1)世间人的回向,跟大乘的回向完全不相同。
(2)大家学佛也不能太世间化了。
(3)作为凡夫人,如《前行》中所说,做不到以三轮体空来回向。
(4)如果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与三轮体空的回向没有差别。
(5)故而大家在回向的时候,应以这种方式来摄持,这是相当重要的!
【颂词6】
【颂词6】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已经讲完了佛子行的三十七颂,从此颂开始为佛子行的“末义”即结尾。末义分五,此颂属于“为何如何造论”,即为什么造这部论典和怎样造这部论典。
颂词释义
无著论师:“我造《佛子行》是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善缘者,希望未来和现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胜的菩提妙果。在造的过程中,并非以分别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
重难点分析
1、注重因果,作者造论是有依据的
(1)相较于现在有些人,讲经说法、著疏造论从来没有经教出处。
(2)想什么就说什么。自己的话成了“金刚语”。
(3)要知道,因果真的非常可怕,讲法者给人传授务必要谨慎,最好能够引经据典。按经论的内容去讲应该比较保险。
2、作者不是凭自己的想象撰著的
(1)现在很多人不管是造论、说话、给人开导、经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做,凡夫人的感觉没什么可靠的。
(2)即使像无著菩萨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没有说《佛子行》是凭自己的想象撰著的,而是依靠经论教证。
(3)佛子行三十七颂是无著论师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是有依据的。
(4)上师希望
1)大家一定要背《佛子行》。
2)如果能背诵的话,以后也可以多引用教证。
【颂词7】
【颂词4】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二点“无误宣说”,佛子行的颂词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
颂词释义
无著论师:“我的俱生智慧非常浅薄,修行智慧也极其微弱,所以在造论过程中,没有智者所喜欢的华丽词藻。但这也不是凭空捏造、凭想象臆造的,因为我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佛子行》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
重难点分析
1、这里是无著菩萨的自谦之词,无著论师对五部大论完全精通,非常了不起。
2、他造这部论典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佛子行》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
【颂词8】
【颂词4】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三点“谦虚请求宽恕”,这里是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说谦虚话,同时无著菩萨也提醒我们学习佛法时比较容易自以为是。
颂词释义
无著论师:“尽管我认为《佛子行》没有什么错谬,但想来想去也有点难说,毕竟一切佛子的行为浩如烟海、高深莫测,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人,实在是难以揣测。因而,倘若词句或内容上有错误,或者有上下不符、互相矛盾、不符实际等过失,我诚心诚意在诸佛菩萨、空行护法、高僧大德、传承上师及十方信士面前忏悔,恳请你们予以宽恕。”
【颂词9】
【颂词4】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四点“造论善根回向菩提”。此处是整个论典的回向,是真正造论善根的回向,前面的颂词是菩萨学处的回向。
颂词释义
以此宣说佛子学处所生的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通达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堕入有寂二边,现前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圆满菩提。
重难点分析
1、世俗菩提心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胜义菩提心是通达万法的实相。
2、依世俗菩提心不堕入寂灭边,依胜义菩提心不堕三有边,所以依靠这两种心不会堕入二边,现前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圆满菩提。
3、深入思维
(1)大悲估主观自在己经现证佛位,为度化众生才显示菩萨身。
(2)此处说不住有寂二边,观自在菩萨既不住于三有边,也不住于涅架边,己经超越了有寂二边,住在轮回中而不为轮回的丝毫过患所染,通过大悲心利益众生。
(3)也愿一切众生能够获得与大悲恬主观自在无二无别的殊胜果位。
【颂词10】
【颂词4】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五点“具四圆满之结尾”。
颂词释义
《佛子行》 是为了利益自他众生,造者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的。
重难点分析
1、处圆满:水银宝洞,又名屋齐宝洞,是离拉萨不远的地方。洞里有一尊无著菩萨的塑像。
2、法圆满:《佛子行》的加持非常大,藏地各教各派没有一个不学的。
(1)各派在所学的论典方面,本来是有一定的隔阂;
(2)然后这部论典,不管什么宗派的人都在学,凡是大乘修行人对这部法的信心都非常大。
(3)已被译为英文、日文、中文等多国语言,无论是哪个教派的高僧大德,对学习本论都非常赞叹。
(4)若能每天观修,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长。
3、造论者圆满:从作者的传记可以看出,无著论师对五部大论完全精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
4、眷属圆满
发心师兄:定解C28
审核师兄:定解F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