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佛子行》第8课

本课宣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的最后两个于施主断除贪恋断除说粗语,教诫在修行中要断除对财富恭敬等世间八法的希求,以免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的正法行为;同时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不论什么场合中,对任何人都应令人生欢喜,不以恶言伤人,杜绝粗语行为。之后还应了知修学菩提心学处修学断烦恼之理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善根回向圆满菩提的三个学处。在末义部分,开示了为何如何造论无误宣说谦虚请求宽恕造论善根回向菩提以及具四圆满之结尾。共分九组颂词和一结尾句宣讲:

1、作为大乘行人不应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等正法行为,应当断除对亲友施主的贪执,这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为。(详见颂词1

2、大乘行人的三门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杜绝粗语,说温和悦意、具有实义的话,是大乘佛子的高尚行为。(详见颂词2

3、一旦烦恼开始萌生,立即铲除一切烦恼,这是大乘佛子的行为。(详见颂词3

4、总述佛子应六时观察自心处于何种状态,用正知正念的宝剑断除烦恼,成办利他。(详见颂词4

5、勤修善根,要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痛苦,以三轮清净的智慧摄持,回向菩提。(详见颂词5

6、作者无著菩萨阐述造此论的发心和如何造此论典的。(详见颂词6

7、无著论师自谦无误宣说。(详见颂词7

8、作者谦虚请求宽恕。(详见颂词8

9、无著菩萨以此宣说佛子学处所生的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通达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堕入有寂二边。(详见颂词9

10、结尾句具四圆满。(详见结尾句10

【颂词1

 

【颂词1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词承接上一课的颂词宣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的第三个于施主断除贪恋,重点宣说为什么要修学断除贪执和贪执的过患。

 

颂词释义

为追求名声地位、财富利养而发生争执,主要因贪执亲友或施主所致,以致失毁自己的闻思修行等正法行为,故断除对亲人施主的贪执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为。

 

重难点分析

1、真正的修行人与世人关系不是很密切

1)现象:现在很多人对施主的执著比较严重。

2)结果:修行人整天贪执他们、与他们联系,逐渐相续中的佛法功德被毁坏。

3)举例以前大德行为

     1)如虚云老和尚及其弟子,终年与世隔绝,在山里精进修行。

     2)噶当派和宁玛派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是毕生住在寂静的山洞里。

4)如何相处?作为一个修行人,除了必需的生活资具和简单的斋饭外,应像蜜蜂采蜜一样,在不损害施主、也不损害自己的情况下,与施主淡淡相交。

5)教证。以前老堪布说:

     1)施主对你非常热情、经常供养,但你以后不联系他的话,可能他觉得你没有良心。

     2)世间人的观念就是这样,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需要有一种礼尚往来。

     3)可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整天在这上面纠缠不清,修行一定会受到损害的。

2、上师开示

1)所以作为修行人对施主亲友不要过于贪执。

2)即使不能断掉所有的关系,也不要动不动就打电话联系。

3)教证。小乘律部中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1)利养和名声是愚者特别喜欢的,它能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法。

      2)犹如宝剑斩断人头一样,会彻底断除自己的修行。

3、颠倒认识

1)颠倒认识:根本不知其中厉害

     1)现在的初学者认为供养的施主越来越多,自己的修行越来越成功。

     2)在家人同样,如果经常被名闻利养所束缚,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2)古大德的行为:最害怕与世人有牵连。

3)佛陀有关利养的教诫

     1)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讲了利养的22种过失,又讲了断除利养的14种功德。

     2)最后告诉弥勒菩萨: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

4)以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镇江金山寺中老和尚开示的公案阐述:从古至今世人奔波忙碌皆为名利。

5)用蚯蚓害怕没有吃的,成天在地里钻来钻去比喻:世人为名利奔波忙碌皆因自己的贪欲无法控制。

4、末法时代修行违缘较大,教诫应护持正念、精进修证、希求菩提正道。

1)末法时代,修行的违缘比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从名闻利养中解脱出来的少之又少,犹如火中红莲般罕见。

2)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3)外境的诱惑特别强,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出家人不顾利养,一心一意地忆佛念佛,精进修证,希求菩提正道,真的是寥寥无几。

4)上师希望

    1)阿底峡尊者的那句话,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

    2)现在外面很多违缘自然具足,修行的顺缘极其微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以知足少欲的心态,修持传承上师留下来的甘露教言,对一切财物名声都不贪求,才有机会获得解脱。

    3)无著菩萨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

     ①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什么都不贪执是最快乐的。

     ②否则始终贪得无厌,纵然拥有世间上的一切,心里仍会觉得不快乐。

5、结论

1)调整自心非常重要。

2)假如整天都希求名闻利养,那不叫修行人了。

3)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大家应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追什么?不断去追会不会很累?自己能不能真正厌离这些?

4)只有经常以传承上师的教言来调整相续,生活才会过得比较充实、有意义。

 

【颂词2

 

【颂词2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颂词宣讲修学经中所说四法的第四个断除说粗语,宣说了作为佛子如果经常说粗言恶语,就会刺伤他人的心,同时也会失坏菩萨的品行,所以千万要杜绝说粗语。

 

颂词释义

如果不经观察随便揭露别人过失,说特别难听的粗语,将会扰乱他人的心,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则失毁了菩萨的高尚行为 。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中,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应该说温和悦意、具有实义、吐词清楚的语言,千万不能说让人不欢喜、刺伤人心的话,杜绝粗语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大乘行人的三门当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

1)教证。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2)一定要说柔和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刺伤人心的话。如果说了悦耳的语言,说者不会染上罪业,且生生世世都会种下善妙菩提的因缘。

3)现在的社会特别颠倒

     1)网上尽是教你骂人的窍诀,还特别丰富。

     2)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别人说特别刺耳的语言,好长时间都没办法恢复过来。

    3)藏人有些说法是: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用刀砍的伤口有愈合的机会,恶言的创伤很难以愈合。

2、应经常观察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1)《亲友书》用蜂蜜、鲜花、不净粪,分别比喻了悦耳语、真实语、肮脏语这三种语言。

2)我们修行人应该接受前两者,尽量说具有实义的悦耳语、断除妄语的真实语,不然的话,一开口就说妄语,说话水分很重,这样是不合理的。

3)断除错误观念

     1)错误想法。有些人认为说粗语比较有力量,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

      2)寓言说明。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个北风和南风比武的寓言,良言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

      3)愚智行为的区别。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有智慧的人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3、上师劝诫:要有信心,依照教言努力行持

1)高僧大德的教言所宣讲的道理确确实实是这样,所以上师有信心每天往好的方面发展,这种愿望一直也没有舍弃过。

2)阿底峡尊者说的一句话: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心、污辱攻击的语言,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4、凡夫人应该有一种约束

1)变化。以前不懂佛教的有些道友,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情自己都会注意。

2)举例说明,对自己没有约束,肆无忌惮地说粗语,很可能会导致特别可怕的后果。

3)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说,世间上的友好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可能会酿成大错。

4)结论

     1)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惭愧的。

     2)学习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别人交流,并且杜绝说粗语的过失。

 

【颂词3

【颂词3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之前讲过的修学六度修学经中所说四法,这个颂词对修学菩提心学处第三点修学断烦恼之理进行宣讲,教诲我们要断除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正知正念。

 

颂词释义

众生具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在分别念的诱导下,逐渐在相续中串习成熟,积习难改。因而,一定要执持不能忘记善法的正念、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之宝剑,一旦烦恼刚开始萌生,马上用这种武器斩草除根,阻止它在相续中继续蔓延,毁坏自他的善根。所以,立即铲除一切烦恼,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对治烦恼获得成就

1)一个凡夫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贪心嗔心。但是真正用窍诀的话,每一个烦恼都可以对治。

2)以前成千上万的修行人,都是通过对治烦恼而获得成就。

3)教证

     1)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

     2)上师如意宝也常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

     3)《赞戒论》的后面还说,祈祷莲花生大士,能够遣除一切违缘。所以大家在修学过程中,遇到违缘的时候一定要对治。

2、对治烦恼就是修持正法

1)呵责。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对治烦恼,天天希求表面的神通神变,实际这不是正法。

2)教证。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

3)界限。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其作用。

4)判断标准。如果起到了作用,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

3、怎样对治烦恼?

1)教证。朗日塘巴尊者所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一旦发现自己生起特别可怕的烦恼,马上要强行断掉。

2)举例。以前藏汉许多修行人,假如自己生起了猛烈烦恼,就不吃不喝,用种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1)原因。习气是很难以对治的,不仅是凡夫人,即便阿罗汉也不例外。

    2)公案说明。

     ①佛陀时代有个阿罗汉因五百世投生高贵家族的因缘,依旧因傲慢习气难断而惹怒了水神。

     ②目犍连尊者因前世当过猴子,证果后时常会因在僧众中跳一跳而有失威仪。

     ③还有些阿罗汉,由于以前当过其他众生,也会突然大声呼唤等等。

    3)上师举例:一位道友人前威仪非常如法,没人的时候却完全不同。

3)结论

1)所以千万不要等到烦恼成为气候才去断,应该时时观察当下的心念,在烦恼刚刚产生的时候,执持正知正念的宝剑斩断。

2)时常忆念善法,让三门安住在善法的状态中,就能够将烦恼逐渐铲除。

 

【颂词4

【颂词4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对修学菩提心学处第四点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进行宣讲。上一个颂词讲通过正知正念来断除烦恼,这个颂词讲通过正知正念来承办他利。

 

颂词释义

总而言之,上述教言归纳起来,即佛子应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昼夜六时观察自心处于善、不善何种状态,行为到底如法、不如法。在相续具有正知正念的前提下成办他利,这就是佛子行。

 

重难点分析

1威仪,即平常行住坐卧四种行为。

2、很多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

1)关键在于没有正知正念。

2)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1)他合掌诚挚地祈请十方修行人,时时刻刻用最大的力量来护持正知正念。

     2)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毁坏了宝瓶一样,灌多少甘露也无济于事。

3)举例如何做

     1)经常都要提醒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起心动念?今天为什么要出去?心会不会散乱?

     2)时时对自己加以观察,修行就会成功。

    3)否则随心所欲、放任自流,随便怎样都可以,那真的很危险。

3、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

1)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

2)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4、总结

1)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想守护自己的相续,务必具足正知正念。

2)同时要帮助他人、不损害众生。

3)所有教证的总结,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众!

 

【颂词5

【颂词5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修学菩提心学处的最后一个学处善根回向圆满菩提,把善根回向菩提是菩萨平常应该有的修法和学处,应该经常性的习惯回向。

 

颂词释义

我们所积累的有漏、无漏一切善根,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苦恼,应以三轮清净的智慧回向无上菩提。

 

重难点分析

1、如何真正断除众生无始以来的各种痛苦

1)暂时方式:许多科学家绞尽脑汁,发明这个、创造那个,只不过是给众生暂时提供一点方便而已,无法从根本上断除他们的恐惧和痛苦。

2)真正断除方式:必须要依靠智慧波罗蜜多,以清净能回向、所回向、回向方式三轮执著的智慧,为利他而回向大菩提。

    1)这样的智慧,一般的凡夫无法证悟。

    2)但如果以利他心来回向,也照样可以获得这种功德。

    3)《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4)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

2、回向的功德非常大

1)这种回向的功德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

2)《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

    1)原因。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

     2)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

3)《普贤行愿品》,是汇入大菩提的金刚语,念诵它来回向,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1)所以,无著菩萨在做任何善事的末尾,都以文殊狮利猛勇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了广大回向。

     2)我们回向时也应如此:

       ①假如时间比较充裕、各方面因缘具足,则要念《普贤行愿品》等长的回向文;

       ②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以简单的金刚语作回向也可以。

4)回向的时候应该这样想:我今天所造的以此善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有情众生。

     1)应取回向目标:回向,有赐给、给予之意,即把善根给予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2)应断回向目标:不是回向给爸爸妈妈升官发财,现在很多人回向的就是眼前利益,不要生病等等,很可惜。《快乐之歌》中讲到,生病、不生病都应该很快乐。

3、回向应按照大乘教义去做

1)世间人的回向,跟大乘的回向完全不相同。

2)大家学佛也不能太世间化了。

3)作为凡夫人,如《前行》中所说,做不到以三轮体空来回向。

4)如果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与三轮体空的回向没有差别。

5)故而大家在回向的时候,应以这种方式来摄持,这是相当重要的!

 

【颂词6

【颂词6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已经讲完了佛子行的三十七颂,从此颂开始为佛子行的末义即结尾。末义分五,此颂属于为何如何造论,即为什么造这部论典和怎样造这部论典。

 

颂词释义

无著论师:我造《佛子行》是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善缘者,希望未来和现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胜的菩提妙果。在造的过程中,并非以分别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

 

重难点分析

1、注重因果,作者造论是有依据的

1)相较于现在有些人,讲经说法、著疏造论从来没有经教出处。

2)想什么就说什么。自己的话成了金刚语

3)要知道,因果真的非常可怕,讲法者给人传授务必要谨慎,最好能够引经据典。按经论的内容去讲应该比较保险。

2、作者不是凭自己的想象撰著的

1)现在很多人不管是造论、说话、给人开导、经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做,凡夫人的感觉没什么可靠的。

2)即使像无著菩萨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没有说《佛子行》是凭自己的想象撰著的,而是依靠经论教证。

3)佛子行三十七颂是无著论师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是有依据的。

4)上师希望

    1)大家一定要背《佛子行》。

2)如果能背诵的话,以后也可以多引用教证。

 

【颂词7

【颂词4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二点无误宣说,佛子行的颂词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

 

颂词释义

无著论师:我的俱生智慧非常浅薄,修行智慧也极其微弱,所以在造论过程中,没有智者所喜欢的华丽词藻。但这也不是凭空捏造、凭想象臆造的,因为我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佛子行》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

 

重难点分析

1、这里是无著菩萨的自谦之词,无著论师对五部大论完全精通,非常了不起。

2、他造这部论典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佛子行》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

 

【颂词8

【颂词4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三点谦虚请求宽恕,这里是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说谦虚话,同时无著菩萨也提醒我们学习佛法时比较容易自以为是。

 

颂词释义

无著论师:尽管我认为《佛子行》没有什么错谬,但想来想去也有点难说,毕竟一切佛子的行为浩如烟海、高深莫测,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人,实在是难以揣测。因而,倘若词句或内容上有错误,或者有上下不符、互相矛盾、不符实际等过失,我诚心诚意在诸佛菩萨、空行护法、高僧大德、传承上师及十方信士面前忏悔,恳请你们予以宽恕。

 

【颂词9

【颂词4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四点造论善根回向菩提。此处是整个论典的回向,是真正造论善根的回向,前面的颂词是菩萨学处的回向。

 

颂词释义

以此宣说佛子学处所生的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通达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堕入有寂二边,现前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圆满菩提。

 

重难点分析

1、世俗菩提心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胜义菩提心是通达万法的实相。

2、依世俗菩提心不堕入寂灭边,依胜义菩提心不堕三有边,所以依靠这两种心不会堕入二边,现前大悲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圆满菩提。

3、深入思维

1)大悲估主观自在己经现证佛位,为度化众生才显示菩萨身。

2)此处说不住有寂二边,观自在菩萨既不住于三有边,也不住于涅架边,己经超越了有寂二边,住在轮回中而不为轮回的丝毫过患所染,通过大悲心利益众生。

3)也愿一切众生能够获得与大悲恬主观自在无二无别的殊胜果位。

 

【颂词10

【颂词4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科判分析

此颂词承接上一颂,宣讲末义第五点具四圆满之结尾

 

颂词释义

《佛子行》 是为了利益自他众生,造者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的。

 

重难点分析

1、处圆满:水银宝洞,又名屋齐宝洞,是离拉萨不远的地方。洞里有一尊无著菩萨的塑像。

2、法圆满:《佛子行》的加持非常大,藏地各教各派没有一个不学的。

1)各派在所学的论典方面,本来是有一定的隔阂;

2)然后这部论典,不管什么宗派的人都在学,凡是大乘修行人对这部法的信心都非常大。

3)已被译为英文、日文、中文等多国语言,无论是哪个教派的高僧大德,对学习本论都非常赞叹。

4)若能每天观修,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长。

3、造论者圆满:从作者的传记可以看出,无著论师对五部大论完全精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

4、眷属圆满

 

发心师兄:定解C28

审核师兄:定解F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