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快乐之歌》

《快乐之歌》是无著菩萨为我们开显作为修行人,如何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窍诀。懂得生活中不管怎么样,有病也好、无病也好,有财也好、无财也好,快死了也好、活得很长也好,一切都是究竟快乐的妙用。本课用七组颂词宣讲:

1、如若患病当快乐:修行人可以通过将患病转为道用,进而遣除一切罪业,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令修行增上。(详见颂词1)

2、如若无病应快乐:身心舒畅时,令善行越来越增上。(详见颂词2)

3、如若无财当快乐:没有财富对于修行人而言是很快乐的,因为省去了积累、守护、担心灭尽的希忧烦恼。(详见颂词3)

4、如若有财当快乐:拥有财富也是很快乐的,因为可以积累广大资粮帮助更多众生。(详见颂词4)

5、如若速死当快乐:没有恶缘再阻挠自己的修行,能清净地死去,为来世还能结上很好的善缘,所以应当快乐。(详见颂词5)

6、如若久活当快乐:依靠上师的窍诀精进修持,活得越久,境界就会越来越增上。(详见颂词6)

7、总结:无论病或无病、有财无财、寿长或寿短,一切皆快乐!(详见颂词7)

【略说本论】

1、本论的殊胜之处

(1)《快乐之歌》是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窍诀。

(2)通常来讲,世人在享受快乐时,法修不成;感受痛苦时,法也修不成,以致无法圆满善根,获得的人身毫无意义。

(3)而这个修法有甚深窍诀,明白此理后,在人生的旅途遇到任何挫折不幸,都有转为道用的勇气和方法。

(4)结论,现代人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


2、学习此论的意义

(1)其他大德的教言中说,修行首先要考虑,如果遇到生病、死亡、身无分文等痛苦时,自己应该怎么样面对?倘若事先没有准备,以后一但遇到了,当下转为道用有一定的困难。

(2)就像士兵还没有去战场之前,一定要有所训练,光是了解还不行,必须要动作娴熟。

(3)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痛苦等道理,我们在身体健康、没有苦恼时应经常修习,一旦疾病来了、死亡来了,因为以前有准备,马上就能用上。

(4)否则生病时再修已经来不及了,从来没有训练的话,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生烦恼。


3、结论

(1)所以大家应该经常修炼噶当派的一些教法。

(2)生老病死是轮回的必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有了这些窍诀,那时候就不会害怕了。

(3)有病与无病、富裕与贫穷、短命与长寿,这些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不会过于痛苦,也不会过于欢喜。


【颂词1】


【颂词1】自他虚幻此蕴身:如若患病当快乐,灭尽昔积诸恶业,修行正法众所作,皆为净除二障碍。


消文释义

自他的蕴身看似实有,实则虚幻,没有一点价值和精华。修行人生病是快乐的事,能够遣除无始以来杀生、诽谤、攻击别人等无量恶业,令修行正法增上,这些都是为了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


本颂重难点

1、相较于世间人,生病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件快乐的事

(1)世间人如果患了不治之症,大多数人都特别痛苦,渴望早日从中解脱。

(2)修行人得病是个好消息。

1)举例一个道友脚肿起不来,是一个很好的证悟象征,说明境界越来越高了。

2)假如一直拥有健康的身体,对轮回生不起厌离心,对修法也增不上精进心。

3)结论:所以身体不好时应该快乐。

2、遣疑:“患病快乐”是不是违越了世间规律?

(1)并非如此,患病跟自己的往昔所造恶业有关。

1)我们无始以来造了杀生、诽谤、攻击别人等无量恶业,这些恶业成熟后会产生各种疾病。

2)修法时必须经历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业,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否则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2)通过得病清净罪障,小痛除大苦是好事,我们在即生中就造了不计其数的杀生罪业,一命抵一命,害了别人的性命,也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补偿。但现在通过得病把罪障清净了,小痛除大苦是好事。

(3)以教证说明得病清净罪障

1)《中观宝鬘论》中讲:“如医术中说,以毒能攻毒,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违?”

2)按古代医书的观点,毒药运用恰当,即可以毒攻毒,消除自身的痛苦。同理,疾病、毁谤、违缘、不悦等,智者用上适当的窍诀,就可以将之转为道用,消除轮回深渊的极大苦楚。

(4)举例说明患病令修法功德增上

1)朗日塘巴格西说:“昨晚我感到特别不适,修法的效果却反而增长了许多。”

2)有些人晚上失眠特别痛苦,最后干脆不睡了,念咒:一晚上念几万遍,修行越来越精进了。

3)《前行》中讲过,吉祥比丘尼不幸患上了龙病(麻风病)觉得一切没希望了,于是一心一意修观音法,最后获得殊胜成就。

(5)生病是修行最好的助缘

1)有些道友,如果一直身体健康、无病无恼,恐怕不会有出家学佛的机会。

2)所以应该感谢那些病魔以及非人的侵害,因为生病而有了学佛的机会。

3)生病可以增上功德。修心法中说:“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但愿让我生病;如果我死亡对众生有利,但愿我尽快死亡。”

3、破斥不合理想法:很多人身患重病时,觉得一切都完了

(1)其实这是佛菩萨和上师赐予的修法良机,大家一定要用上。

(2)历代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因为生病而彻知了轮回本质。

(3)佛陀也是看到老死病的痛苦后,对轮回心生厌离,有了出家的机会。

(4)倘若从来没有生病,那就感觉不到病苦的煎熬,修行怎么可能增上呢?

(5)因此,以后遇到病苦时,要觉得这是个好消息。


【颂词2】


【颂词2】如若无病亦快乐,身心舒适善行增,欲令人身具实义,三门奉行诸善法。


消文释义

假如身体健康结实,也应该很快乐。身心舒畅时善行会越来越增上,用难得的人身修加行、持咒、念佛、放生,作任何功德,都能善始善终,更有意义。


本颂重难点

1、无病为什么快乐?

(1)因为身体调和,心情就稳定快乐,走路不用喘来喘去,听课也会非常开心。

(2)身心舒畅时,善行会越来越增上,难得的人身也会用得起来,不管是修加行、持咒、念佛、放生,作任何功德都会善始善终。

2、对身体不好的,身体健康,成就会轻而易举,这是一种福报

(1)举例说明个别身体很好的发心道友,能够发心圆满,情绪稳定,身口意三门所造的善法非常圆满,这是一种福报。

1)佛陀在经典中说:“有一种禅定名叫安乐三摩地,获得此种三摩地的大菩萨,所感受到的万法皆是快乐。”

2)身体没有生病,安乐三摩地就容易生起来。这样一来,身体快乐,心也快乐,成就自然会轻而易举。

(2)相反身体不好的,学法很吃力

1)有些道友身体不好,经常缺课,即使去听课也没力气,就像《前行》中所讲的,犹如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

2)因:前世没有损害过众生的人不会这样。

(3)以公案等说明没病的人身能够行诸善法利益众生

1)在《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转生为人药王子,他刚降生就响亮说到:“我能治愈一切病患,是世间的妙药。”

①他住世一千年,这期间,身体的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就能治愈病患,而且他自己也没有丝毫疾病。

②人药王子圆寂之后,他的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

③骨灰用尽以后,火化遗体之处的灰尘,亦可医治众生顽疾。

2)人药王子在《本生传》中,叫做众生药王子,说法于此大致相同。

①他沐浴之后的洗澡水,或吹过其身的风,只要与病者相触,恶疾都可以痊愈。

②时至今日,人们如若听闻他的名号,依然可以凭此根治众多疑难杂症。

3)毕竟佛陀的真实语不可思议,有无量的加持。

4)唐代的杜顺和尚,人们称之为“华严和尚”,行为与此也基本相同。

①生来就是聋子的人,法师把他叫过来,跟他说话,他马上就能听到声音。

②生来哑巴的人,法师跟他谈话,他马上就能开口。

3、举例藏地大德哲邓嘉措的传记记载说明无病确实很快乐

(1)哲邓嘉措是七八十年代藏地著名的文学家、佛学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2)他说:“善趣中长寿、无病等七种福德,我全部具足了。从小一直到现在(当时他五十多岁),我连感冒、拉肚子都没有。”

4、教证说明无病可以增长善法

【教证】佛在经中说:“受苦者修行难成就,享乐者修行易成就。”

(1)一般来讲,整天被病魔缠绕的人,除了个别高僧大德和境界非常高的人以外,根本没有修行的力量和勇气。

(2)如果身体健康,心情非常不错,很容易修成一些法。

5、修行人应该适应各种环境

(1)帕单巴尊者说:“人们受得了苦,但是受不了乐。”

1)有些人在困难的环境中可以忍受下来,修行反而有进步;

2)有些人往往在一些好的环境中,就懈怠了。

(2)有些大德在道歌中说:“达到一定境界时,在寂静的山林里,修行境界会增上;在热闹的城市中,修行境界也不会丧失。”

6、总结

(1)总之,有病是修行的助缘,无病也是修行的助缘。

(2)若能如此,什么情况都可以面对,信心悲心也会增上的。


【颂词3】


【颂词3】如若无财当快乐,无有守护忙碌事,所有争端及恼怒,悉由贪执财物起。


消文释义

修行人没有财富很快乐,不用积累、守护和担心灭尽。世间一切争端皆以贪执财物而生,这对修行有很大的障碍。


本颂重难点

1、修行人没有财富很快乐

《亲友书释》中说,财富首先要积累,然后要守护,最后还要担心灭尽,前中后没有一处安乐可言。

2、比较世间,修行人知足少欲才能安闲生活

(1)国际争端、战争,除了极少数是政治等原因以外,大多数都跟财富有关。

(2)教证说明修行人知足少欲,才能安闲生活。

1)经云:“奢望即痛苦,无求最快乐,做到无求者,安然而睡眠。”这样的境界是依靠少欲知足而来的。

2)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若具知足一宝藏,无有财产真富翁。”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没有什么财产,也是“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3、举例说明没有财富真的很快乐

(1)上师讲自己的经历

1)一位南传佛教的出家人来拜见上师,身上除了三衣一杖外,连鞋都没穿,很羡慕。

2)上师示现教诫。有时候看下面的房子,虽然不大,里面堆满了书,送人舍不得,不给看起来很不舒服,想如果出现一场火灾,只留一串念珠就可以了。

3)上师举例对很多人供养的贵重念珠,怎么处理都为难一事,开示财富真是痛苦的来源。

(2)唐代承远法师(莲宗三祖),在山里修行时,生活过得非常随缘。

(3)华智仁波切与弟子纽西龙多住在森林中修行,经常没东西吃,最后纽西龙多却因一块饼体悟了大圆满最高境界。

(4)上述说明

1)真正的证悟不在于物质生活如何富裕。

2)修行人想做梦遇到大施主,世间人整天想着赚钱,这是人们的一种贪欲。

3)真正能转为道用,没有财产也非常快乐。

4、总结

(1)一切争端皆以贪执财物而生,这对修行有很大的障碍。

(2)没有财富是最快乐的。


【颂词4】


【颂词4】如若有财当快乐,广兴福德之善资,暂时究竟诸利乐,定是福泽之果报。


消文释义

如若拥有财富也当快乐,它可以成为行持广大功德的资粮,所有暂时究竟的利益安乐,都是往昔行持善法的福报。


本颂重难点

1、拥有财富为什么快乐?

(1)有了财富可以去做很多功德,积累很多福报。

(2)佛陀的相好色身和法身由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生。

1)教证。《宝鬘论》云:“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

2)佛陀不可思议的诸般妙相,依靠福报而产生。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资粮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资粮而生。

(3)如果有了福报,从暂时的角度,还可以广兴善法,办学校、建医院,作各种慈善事业来帮助众生。

(4)对修行人而言,福报用得上的话,确实是利益众生的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便,自己修行时也不必操心。

2、以公案说明,众生拥有的福报都是布施积累善根所得

(1)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精舍,精舍未建造完,六欲天的宫殿早就为他造好了。

(2)我乳轮王因前世对如来供养一点财物,后来变成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

(3)有些大老板、大施主对寺院和成千上万的僧众作大供养,这种福报生生世世都不会耗尽。尤其是以菩提心摄持,功德真的是无法描述。

3、不要为财富多而苦恼,用它行持善法

(1)比如供养僧众或帮助贫困者。

(2)这样所用财富是很有价值的。

4、执著财富是修行的障碍

(1)有财富是一种成功,应把财富转为道用。

(2)天天为财富忙碌,会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

5、不堕两边

(1)初学者,没有财富,过平淡的生活,做一个普通的修行人,应该是最好的。

(2)修行中等者“不堕两边”,即不要过于贫穷,也不要过于富裕,这样非常合适。

(3)利益众生发心比较大的人,拥有财富还是有一定的用处。


【颂词5】


【颂词5】如若速死当快乐,恶缘无机作阻挠,衔结来世之善缘,定入无误之妙道。


消文释义

如果快要死了,作为修行人也应该快乐。因为现在违缘无法阻挠你了,再加上具足修行的善缘,该修的法也已圆满了,以出家身份或者修行人、皈依者的身份死,为来世接上很好的善缘,必定会趋入解脱妙道。


本颂重难点

1、如果生命到了晚期,很快就要死了,为什么快乐?

(1)因为本来你还会遭受修行的违缘,现在这些违缘无法阻挠你了。

(2)以出家人的身份或修行人的身份死去,很多善缘具足,戒律没有毁坏,来世会趋入解脱妙道。

2、以公案说明对佛法有信心时死去一点都不可惜

(1)公案

1)一位道友得了法王殊胜的灌顶,说刚好没破誓言,以后的事情难以预料,现在死了多好啊。

2)仲敦巴惋惜地感叹已还俗的弟子萨西:“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的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因为弟子还俗了,死在战场上。

(2)说明

1)趁现在对佛教有利益,对佛法有信心,这时死掉一点都不惋惜。

2)否则出家人还俗后死了,或者在家人对三宝起邪见、金刚道友之间发生矛盾而死了,这种下场特别可怕。

3、举例有个藏族人家的儿子,以出家人身份打架进了监狱,出来后又娶妻办喜事,结婚当天他父亲很伤心,说他的儿子能以出家人身份办丧事很高兴

4、以公案说明人的分别念和恶缘很难预测。

(1)《前行》中公案:唐巴由于与密友成仇,众叛亲离而步入佛门。修行获得风心自在,能在空中飞来飞去,供食子时聚集来许多鸽子,发了恶愿,后来还俗成了军队首领,跟别人打仗,杀害了很多众生。

(2)文革期间:以前藏地刚出家的修行人,发愿终生不做点滴坏事,但后来在文革期间,因为时代的变化、人心的混乱,造了无数不可想象的恶业。

5、对众生有利,也不一定非要活着

【教证】无著菩萨接近圆寂时说:“利益众生不一定要长久住世,如果有境界,死后到其他刹土,照样可以度化无量众生。”

6、总结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时,应该坦然面对死亡,应该欢喜。


【颂词6】


【颂词6】如若久活当快乐,修行体悟之庄稼,长依教授温湿度,茁壮成长得成熟。


消文释义

如果长久地活着,应当很快乐。对自己来讲,修行体悟像成长的庄稼,长期依靠上师窍诀等像温暖潮湿的因缘,一定会茁壮成长,越来越成熟。


本颂重难点

1、修行人活得长久,修行境界肯定会越来越增上

(1)有些修行人对上师所讲的教言,刚刚认识了一点点就死了,没有长期修炼,境界不会很高。如果活得长久,每年闭关一段时间或者每天修炼,修行境界会越来越增上。

(2)法王如意宝说过他自己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五十几年的证悟境界都不同,越来越有进步,到了60多岁接近圆寂时,他老人家说:“我如果继续修的话,修行体悟还会提高。”

2、以教证说明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老修行人,活的时间越长,对世间就越有利,对自己也有意义。

(1)《别解脱经》云:“多闻赴林间,年迈时安乐。”广闻博学、戒律清净的修行人到林间去一生修持善法,年迈时也会很快乐的。

(2)《四百论》云:“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具有戒律、修行境界的人,活着的时间越长越好。

3、以公案说明有些高僧大德,哪怕是活一天,对众生的利益也不可估量。

(1)上师忆念:“法王如意宝70多岁圆寂了,如果他老人家活到80多岁、90多岁,一天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哪怕说一句话,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2)法王如意宝讲,人老以后,境界越来越高,别人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会越来越大。

(3)从《年谱》上看,虚云老和尚在100岁以后,不管是传戒、讲法,还是广收弟子、修建寺院,利益众生的事业更加广大。

(4)本焕老和尚已经100多岁了,弘法事业非常广大,如果他在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圆寂了,不可能利益现在这么多众生。

4、凡夫人活得长点好、还是快点死了好?

(1)如果修行圆满、不出违缘,活的时间越长越好。

(2)修行体悟的庄稼,需要上师教言不断灌溉,渐至成熟,因此活在世间上越长越好。


【颂词7】


【颂词7】无论如何皆快乐!


消文释义

总结:不管怎么样,有病也好、无病也好,有财也好、无财也好,快死也好、活着也好,一切都快乐,没有痛苦。


本颂重难点

1、快乐源于内在证悟的境界,不依靠外在的物质而得

(1)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说:“内在快乐尚未得,外在欢乐皆苦因。”

(2)噶当派的大德说:“苦时无哀号,乐时生厌离。”

(3)世间人刚好相反,苦时发出哀号,乐时满心欢喜。

(4)上师举自己读中学时,挨批评特别伤心,得奖时非常快乐,现在看来这两种心态都不应该有,快乐时的欢喜与痛苦时的哀号在噶当派的教言中都是平等的。

(5)所谓的欢喜,是内在的一种欢喜,并不是依靠外在物质而得

1)米拉日巴在道歌中唱道:“见其身体如骷髅,仇敌观之泪满眶;见其内心如佛陀,如来观之生欢喜。”

2)米拉日巴在苦行时身体就像骷髅一样,怨敌见了也会流泪;但他的内心境界跟佛陀一样,如来见到也会心生欢喜。

2、若能将万法视如幻化,轮回中的任何苦乐都可以坦然面对

(1)《经庄严论》中说,若能将万法视如幻化,无论你转生于何处,成功、失败就像游花园一样,不会恐怖一切痛苦烦恼。

(2)佛陀对待赞颂与诽谤完全平等,无有丝毫苦乐之别。

1)传记中记载,当年佛陀获得佛果之后,被成千上万的大王将相、梵天帝释天恭敬赞扬,也没有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2)被婆罗门巴顿扎用一百种骂人的语言来侮辱、被婆罗门女扎灯玛以与之作不净行来诽谤,也没有忧伤而觉得痛苦。

(3)尽管凡夫人达不到佛祖的境界,但有了妙药般的窍决后,不管在生活中经历什么事情,自己都不会大喜大悲,而会过得很自然、很快乐。

3、懂得殊胜窍诀的人,跟不懂这方面教言的人相比,面对痛苦与快乐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1)对修行人来讲,死了也可以,活着也可以,有病也可以,无病也可以,“无论如何皆快乐”。

(2)世人有病痛苦、无病快乐,贫穷痛苦、发财快乐,死了痛苦、长寿快乐。

(3)世间的文学家、科学家、理论学家平时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都讲得头头是道,但若遇到痛苦、死亡、疾病乃至天灾人祸,他们就没办法面对了。

(4)各国元首,表面上他们是无数人的首领、君主,因内心没有修行境界,可能连小沙弥都不如,面对生老死病时,照样要感受痛苦。

(5)在轮回中,唯一佛的教言对众生有益,大家一定要精进地修持!

4、造论缘由

此病等道用快乐之歌,是无著菩萨因萨迦地方一位格西请问“生病等如何转为道用”而撰写。


发心师兄:定解F03

审核师兄:定解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