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认为什么样的言行才是贤者的表现?(多选)
A、时时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有过失马上归正;
B、自己没有主见,心常随着外境而转;
C、言行要一致,说到更要做到;
D、一生忙忙碌碌,只是为自己,没有为众生做有意义的事。
2、下面哪些是放逸者的法相呢?(多选)
A、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爱说人过失;或是聪明变成狡猾之因;
B、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心胸宽广、肚量很大,不容易发脾气,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其实他的性情松散懒惰,对什么都无所谓,做事不成;
C、有些人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可是做起事来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着一浪,刻不容缓,心急得不得了;
D、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布施圆满的境界,但因为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别人也认为他不执著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尽便宜。
3、智者和愚者有哪些不同呢?(多选)
A、广闻博学的智者,精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愚者对无聊的琐事永远抱有极大兴趣;
B、智者经常约束自己不放逸,不管是走路、睡觉、做事,提醒自己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他有这种控制力;愚者总是在放逸中度过;
C、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因此不会变成无义者,也不会变成失义者;愚者总是在看别人的过失;
D、智者做事掌握分寸、知道取舍;而愚者经常将自己的贪心、嗔心及习气毛病,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
1
你认为什么样的言行才是贤者的表现?(多选)〔AC〕
A、时时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有过失马上归正;
C、言行要一致,说到更要做到。
【解析:参考法本P122-123。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以上颂词是一个人的贤劣的具体表现方式。】
2
下面哪些是放逸者的法相呢?(多选)〔ABCD〕
A、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爱说人过失;或是聪明变成狡猾之因;
B、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心胸宽广、肚量很大,不容易发脾气,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其实他的性情松散懒惰,对什么都无所谓,做事不成;
C、有些人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可是做起事来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着一浪,刻不容缓,心急得不得了;
D、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布施圆满的境界,但因为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别人也认为他不执著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尽便宜。
【解析:参考法本P127-134。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以上颂词讲了一些放逸者的法相。】
3
智者和愚者有哪些不同呢?(多选)〔ABCD〕
A、广闻博学的智者,精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愚者对无聊的琐事永远抱有极大兴趣;
B、智者经常约束自己不放逸,不管是走路、睡觉、做事,提醒自己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他有这种控制力;愚者总是在放逸中度过;
C、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因此不会变成无义者,也不会变成失义者;愚者总是在看别人的过失;
D、智者做事掌握分寸、知道取舍;而愚者经常将自己的贪心、嗔心及习气毛病,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
【解析:参考法本P126-127。广闻博学的智者,精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过。
智者和愚者的差别相当大。有智慧的人,每天将时间和精力用于修行佛法、积累功德。而没有智慧的人,对无聊的琐事永远抱有极大兴趣,对有意义的事情却从不染指。】
编写:定解 C15
审核:定解 F10
插图:圆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