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二规教言论》第4课

1、下述哪些行为能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和庇护?(多选)

A、行为非常如法,起心动念也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

B、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

C、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要供护法神,多念仪轨多祈祷护法神庇护;

D、多念一些猛咒就可以,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

E、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修护法神是多此一举,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了;

B、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尤其是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所有的事业,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

C、倘若有了护法的帮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两者结合,我们所向往的快乐,希望获得名声财富才容易获得;

D、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3、作为新时代的佛教徒,我们应该如何做更如理如法?(多选)

A、爱惜福报,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

B、重视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牢牢掌握、代代相传,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C、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

D、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4、一个人若想获得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应具备哪十种功德? (多选)

A、智慧与稳重;

B、有愧和不放逸;

C、正直和誓言坚定;

D、知恩与利他;

E、信心和发放布施。


5、下列哪些行为是具足智慧的?(多选)

A、我是要解脱的,所以只要学习五部大论等佛教的知识就好了,世间的知识不重要;

B、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要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

C、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

D、看报纸、听新闻都是世间人干的事情,像我这样脱俗出尘的修行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E、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

F、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1

下述哪些行为能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和庇护(多选)〔ABCE〕

A、行为非常如法,起心动念也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

B、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

C、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要供护法神,多念仪轨多祈祷护法神庇护;

E、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


【解析:参照法本P47,颂词“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通过上述道理,大家已经了知,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所作所为非常如法,起心动念也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左右。当然,有机会的话,念仪轨多祈祷护法神也是有必要的。大家不能走极端:有些人整天求护法神,什么都不做;有些人觉得这些不需要,全部一并抛除。这都是不合理的。

参照法本P48,颂词“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BCD〕

B、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尤其是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所有的事业,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

C、倘若有了护法的帮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两者结合,我们所向往的快乐,希望获得名声财富才容易获得;

D、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解析:参照法本P47-48,现在有些人认为:“修护法神是多此一举,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了。”其实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均离不开护法神的大力护持。

参照法本P49,颂词“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尤其是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所有的事业,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

参照法本P50,颂词“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世人都向往快乐,希望获得名声财富,但很多人无法如愿以偿,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自己的行为太恶劣,没有好好行持善法;二是护法天众没有加以护持,以致自己始终处于苦难之中。倘若有了护法的帮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两者结合,降伏魔众也会轻而易举。

参照法本P52,颂词“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3

作为新时代的佛教徒,我们应该如何做更如理如法?(多选)〔ABCD〕

A、爱惜福报,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

B、重视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牢牢掌握、代代相传,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C、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

D、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解析:参照法本P54,在古代,伏藏大师、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涌现,而现在这样的大德却越来越少。不仅我们普通人的福报极浅,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也是这样认为。比如弘一大师,在别人看来他的福报非常不错,学识、地位、修行等令人羡慕,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福报浅。在有些教言中,他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提出了四点建议:一、爱惜福报;二、经常劳动;三、受持戒律;四、自尊自重。尤其是惜福这一条,他常说:“我们末法众生的福报很浅,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

参照法本P55,新一代的佛教徒,应将这些传统牢牢掌握、代代相传,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P56,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会越来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圆满。

参照法本P58,我在与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觉得他们虽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够完美,以致有些功德无法增上。若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出世间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4

一个人若想获得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应具备哪十种功德? (多选)〔ABCDE〕

A、智慧与稳重;

B、有愧和不放逸;

C、正直和誓言坚定;

D、知恩与利他;

E、信心和发放布施。


【解析:参照法本P57-59,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一个人若具足前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


5

下列哪些行为是具足智慧的?(多选)〔BCEF〕

B、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要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

C、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

E、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

F、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解析:参照法本P60-65,一个人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光剃个头出家是很可怜的。因此,智慧非常重要,寂天论师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

前段时间,有个学《入行论》的道友也说:“现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后,想起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们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标准是什么样呢?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的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发心:定解 F07

审核:定解 F10

插图: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