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02. 金钱,到底有多值钱




1、金钱的本质: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我们需要躬行中道、不堕两边;

2、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会导致被钱财束缚、心灵空虚、两级分化、身心煎熬、必将下堕的恶果;

3、用好钱财的功德:积财有方、用财有术;践行慈善;知足少欲、积功累德;利世济人。

4、结论:钱财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认识其本质,随缘对待。

(一)金钱的本质

1、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1)本性有两种,一种是名言的本性,一种是胜义的本性。胜义的本性是空性。在这个地方讲的是金钱名言的本性。

(2)金钱是中性的:

1)非善,例如有人用金钱指使他人去杀人;

2)非恶,例如用金钱去行善。

3)比喻:唐朝张说的《钱本草》里用草药比喻钱财不善不恶。如果用好了,就像草药一样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钱就变成毒,会伤害性命。

(3)钱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也不是万能的。《佛所行赞》中云:“钱财非常宝。”意谓:钱财并不是常有的珍宝。

(4)钱财的本性就像水泡、梦境、幻术一样现而不实。

1)《大宝积经》:愚蠢者不知道它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就会带来无穷过患,而有无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会耽著它。

2)钱财是因缘聚合的,有如梦境和幻境一般,如果对钱财执为实有,就是痛苦之因。

(5)经济学家眼里,钱财的性质也不同。

1)两位经济学家威尔逊与哈克对待金钱的观点截然相反;

2)说明钱的本性是观待人心,人使用的态度和人们的认知,说明钱本身非恶非善。


2、躬行中道、不堕两边

(1)作为修行人,不能特别极端。既不能以执着方式贪爱钱财,也不过分憎恶钱财,应是一种中庸的态度。

(2)以佛教或修行的名义,通过非理手段赚钱,对佛教、众生、修行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很坏。


(二)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1、如果没有智慧,容易被钱财束缚

(1)如果钱财没有用好,会带来今生和来世的诸多不利。

(2)教证:

1)华智仁波切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

2)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钱财越多痛苦越多,就像龙王的头越多遭受热沙的袭击就越多一样。

(3)假如没有智慧,没有想到用这些钱财去利益众生,反而握在手里患得患失,被钱财所束缚,身心不自在,钱财越来越多时,造的业也更加可怕。

(4)世间格言:

1)庞蕴大居士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扔在河里,说了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2)人们也常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2、心灵空虚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1)现在经济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贫富差距特别悬殊。

(2)因是金钱观念没有理顺。

(3)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有了钱自己花,而不是想到穷苦人。

(4)故有了金钱只知道自己享用,并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

(5)人们不知道相互帮助。


3、身心世界将饱受各种痛苦的煎熬

(1)莎士比亚:“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可见,不善用金钱能使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家庭可能也会因为钱而不和睦。

(2)某集团总部标语:“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剧和金钱没有关系,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剧和金钱息息相关。”这和佛教“有漏皆苦”的道理相符,如果没有用好钱财,就会带来痛苦。


4、贪执钱财,必定堕落

(1)若一直积累财富,临死时就会惦记它,这样无法往生。

(2)所以戒律和修行窍诀都要求,在临终前应把所有财务全部供养给寺院,或留给亲人,这样自己就不会贪执。

(3)即使不能处理,眼前也最好不要放很多财物,心里也不要挂碍。

(4)《极乐愿文大疏》公案:一位比丘因为贪执自己的钵盂,死后就在钵盂中变成一条毒蛇;一个孩子因为贪执石簧,死后就变成了一条石簧蛇。

(5)结论:

1)贪执金钱,会摧毁善根,堕入恶趣。

2)如果因为金钱造很多罪业,这些痛苦只能自己承担。为什么还要贪执金钱呢?

3)我们总有一天会死亡,所以现在就应该想: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不应该贪执它。

4)对钱财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修行才会成功。


(三)用好钱财的功德

1、积财有方,用财有术

(1)如果用好金钱,就会产生功德,所以没必要一味看破金钱。

1)作为在家人,通过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允许的。

2)佛陀在《杂阿含经》和《善生子经》中都说:

①金钱可以分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资营利用,第四份作储蓄应急用。

②不能把所有的钱全都攒起来,也不能一分钱也不攒,需要留作急用和日常生活开支。

③剩下至少有二分之一的钱来求本求利,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供下施,即对福田、病田、恩田、苦田的对境供养或布施。这些都是福德和智慧资粮的因。

(2)日常积财过程中的恶业处理方式

1)如果工作、生活与造恶业有关,则需远离。

2)如果实在不能离开,那就尽量不要亲自去做,比如杀害众生等。

3)心里也不要随喜,这样自己就不会得到所有罪过。

(3)《大乘宝云经》:“以财物利益事,摄受众生。” 在有了钱财时,可以承办种种善事,摄受很多众生。用钱财行持善法、积累资粮很重要。

(4)可见,在钱财这个问题上,佛教的思想非常广阔,既赞叹以财富积累资粮的功德,又呵斥用财富造恶业的过患。


2、践行慈善,和谐社会,高屋建瓴,利世济人

(1)像范蠡三散三聚钱财回馈社会一样,将钱财上供下施积累资粮、帮助他人是最值得的投资。

(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君子,对积累财富并不否认,但应用合理的途径来取受。

(3)应行持布施等善法,不应奢侈浪费。每一个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行持善法的心,哪怕是一元钱,对可怜的人也是很珍贵的。

(4)应该认识金钱的利益和弊端,有正确的金钱观念,不要特别耽着,应该随缘,这样心里就不会痛苦。在有因缘时把它用在慈善等善法方面。

(5)佛教的无私精神特别宽广,并不仅限于人类,或跟我关系好的,或跟我一个宗教的,等等。

(6)大乘佛教帮助的对象是所有人类,乃至所有众生,甚至对敌人也会全力以赴地帮助。这么伟大的精神在社会及其他宗教上确实找不到。

(7)用佛家的空性智慧对待钱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把钱全部存在银行里,或为子孙天天积累,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将拼命积累的财产,用在上供下施等积累资粮方面,才会有真实的解脱利益。


3、知足少欲,积功累德

(1)修行人对钱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用钱上供下施、积累功德,的确能在阿赖耶上中下对生生世世都有无比意义和价值的金刚种子。

(2)钱不需要很多,比如只有100元,如果用来买酥油供灯,并在佛前发清净愿,就会像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供养发愿一样,终会获得如来的果位。

(3)如果用来买活的旁生吃掉,或做坏事,那这100元乃至今生来世都害了我们。

(4)法国作家小仲马《茶花女》:“钱财是好奴仆、坏主人。” 如果把钱财当作奴隶,就可以买适当的饮食、衣服等,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成为钱财的奴隶,那就会特别痛苦。


(四)总结

1、金钱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我们一定要认识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的,对它保持中道的态度,并随缘对待。


2、学会知足少欲,学会用手头上的钱尽量去帮助众生,行持善法。


3、把自己的福报,变成众生快乐的因。行持善法是最值得的投资。


编写:定解 C28

审核:定解 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