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03. 问佛陀情为何物


1、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现代许多人把爱情当作人生的根本大事,对爱情特别耽著。所谓的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若不用智慧观察,可能会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2、佛教如何看待爱情:佛教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抛之脑后,佛教徒暂时辞亲割爱,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同时认为爱恨无常,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分别执著,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3、以智慧照破情执:佛教不是强迫绝情绝爱,而是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了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前世、今生的因缘形成的;放下自私自利的爱,追求佛教的大爱,即没有任何条件的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关爱;人类真正的成功是培养慈悲心,通达心的奥秘。

4、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树立万法无常、因果不虚的见解,相信前、后世存在。了知世间恩爱无常之理,铭记教言:“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修学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1、年轻人对爱情比较执著

(1)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

(2)对爱情耽著的原因: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如网络、电影、电视的渲染。


2、用智慧观察:爱情真的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

(1)思考爱情到底是什么?

(2)没有思考清楚,可能遭遇痛苦。


3、并非所有人都执著爱情

(1)藏地在家人可以放下感情。按藏地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

(2)古代汉地,人们最青睐德行、才华、艺术,而不是把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1、佛教包容感情

(1)有人认为:佛教绝情,出家人无情。

(2)佛教的绝情,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世人对感情的执著。

(3)佛教的出家,不是抛弃感情,而是对众生无条件的大爱。如佛陀出家,证得佛果,广转法轮,利益无量有情,令我们至今能品尝到佛法甘露。

(4)现在也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等,为了自由、为了事业独身,选择远离感情。

(5)不要误解佛教。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导致很多人误解佛教。


2、正确认识佛教看破感情

(1)在世俗层面,佛陀承认在家人的感情。

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描述了在家人的感情生活。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2)佛陀还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

一切爱欲由非理执著引起,执著感情只是暂时的快乐,终会带来痛苦。


3、谴疑:

(1)有人认为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

(2)破析:未婚和已婚对爱情的观点不同。

1)未婚极力赞美爱情。

公案:古希腊皮格马利翁国王,深深地爱上用象牙精心雕塑的少女。爱神阿芙洛狄忒被国王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已婚认为爱恨无常。

公案:南朝刘瑱的妹妹鄱阳王妃因思念亡夫,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刘瑱请人画了一幅鄱阳王跟宠妾在一起恩爱的画。看到此画,王妃醋意大发,对亡夫的思念当下消失,身体也很快康复。

(3)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

教证:佛教论典《四百论》中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4)分别心不可信,贪执美色会带来无穷祸患。

教证: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1、放弃非理的执著

(1)未经详细观察觉得异性的身体很美丽,其实这是错觉。通过不净观分析,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是一堆肉而已。

(2)公案:摩邓女爱上阿难,想尽办法让阿难还俗。经佛陀对身体一一剖析,摩邓女当下就息灭了爱念。

(3)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著。

1)爱情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易碎品,像美丽的水泡,稍碰就破灭。

2)爱情被许多虚构浪漫的情节包装了,导致许多人疯狂地歌颂它。

3)过于执著爱情,会接连不断地降临痛苦。

教证:《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2、真正的快乐是无求

(1)只有获得无求的境界,才不会强烈贪求,修行人无求是最大的快乐。

(2)公案:

富人到处寻求快乐。有人告诉他:“得到世界上最快乐人的衬衣,就会获得快乐。”后来听说深山里一位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向老修行人恳求:“可不可以把衬衣送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没有衬衣啊。”


3、谴疑:

(1)有人不理解:“拥有才会快乐,一无所有怎么会有快乐呢?”

(2)破析:

1)拥有以后不一定快乐。

比如,没钱、没家、没地位时不快乐,但拥有这些时才发现自己照样不开心。

2)贪欲永无止境。

永远没有满足的追求,就是痛苦。


4、 思维:

(1)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2)认为有了钱财,就能带来一切快乐的想法不正确。

(3)年轻人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拥有正确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


5、 前世、今生的因缘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按照佛教的解释,在爱情中,有些人是来讨债的,有些人是来还债的。这并非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6、 现代人自私自利的爱是痛苦之因

(1)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2)认为有了钱财,就能带来一切快乐的想法不正确。

(3)年轻人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拥有正确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


7、总结:佛教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

这种爱是慈悲,是大爱。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爱”,就有了世上最宝贵的财富。真正的成功是培养慈悲心,通达心的奥秘。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1、执著感情导致的痛苦,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1)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

(2)佛陀的态度:

1)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

2)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

3)佛陀会说:对感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2、劝勉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1)有些大学生不懂佛教的道理,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

(2)了知万法无常的道理,转变价值观念。

懂一些“万法无常,每个人都会逐渐衰老”的佛教道理,内心的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对自己的未来会有很大帮助。

(3)人生短暂,真理难得,一旦遇到,不容忽视。

许多人年轻时一直为感情、财富忙碌而无暇寻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考虑:“人死后,生命会不会延续”的问题,此时定会后悔莫及。

(4)了知今生所造善恶业,来世定会成熟相应的苦乐果报的道理,思考如何面对来世。

1)人死并不像灰飞烟灭一样,什么都消失了。

2)这辈子的身体虽然没了,但灵魂还会延续下去。

3)这一辈子做人,下一辈子也许做人,也许做其他众生。

4)生命会继续存在,今生造了什么善恶业,来世必定会成熟相应的苦乐果报。

(5)佛教会提醒人们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

1)在胜义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

2)在世俗层面,承认感情的存在,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

3)所以对此不要过于沉迷。


3、孔子、庄子等古圣哲对感情的认识

(1)除了佛陀以外,孔子、庄子等古圣哲也有一些对感情的认识。学好传统文化也不会对感情那么执著,接受世间恩爱无常的道理。

(2)公案:庄子假死,幻化成楚国的王孙考验妻子,妻子羞愧难当。说明感情是不可靠的。


4、现代教育缺少如何正确对待感情的引导,值得深思

(1)学校内,老师经常赞叹爱情的伟大,从来不提醒学生感情不顺该怎么办。

(2)学校外,歌星、影视等媒体以恩爱主题为主流,这样的教育和宣传,给年轻人带来的是利、是弊?应该值得思考。


(五)结 语

1、独自降临世界,孑然一身离开

(1)《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2)追求爱情无可厚非,但行为上应当发乎情、止乎礼,如此对自他才有利无害。


2、对爱情要有理性的认识,学习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

(1)佛教中这方面的智慧教言很多。

(2)比如大乘论典《入菩萨行论》中,宣说了如何调伏自心,也涵盖了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这两方面内容。

(3)是现代人不得不学的一本好书。


编写:定解 F03

审核:定解 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