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04.幸福的根本是心





1、要想追求幸福,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与世间人认为的幸福是身心需求得到满足、或者只是离开了痛苦的认识不同,佛教的观点,幸福是内心一种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

2、正确的幸福观有两条:幸福在内不在外,以及幸福非常乃无常;

3、对于追求幸福,佛教中有很多实用的道理和方法值得借鉴;

4、两个幸福的小窍诀: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要灭除自私自利的心。

(一)认识幸福

1、幸福的含义

(1)世间人:在外境上得到满足,就是幸福;

(2)佛教: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幸福的根本是心;

(3)对比:


2、世间人对幸福的误解

(1)误解一

1)世间观点:只要满足了暂时的身心需求就是幸福。

2)举例说明:刚完成手术的外科医生、垒沙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与爱人走上红毯的新人。

3)剖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一旦发生变化,幸福就会立刻消失。所以上述的幸福是暂时和不可靠的。


(2)误解二

1)世间观点:离开了痛苦就是幸福。

2)举例:海伦·凯勒获得光明时、曼德拉晒半小时太阳时、囚犯获得每天一顿的食物时。

3)剖析:绝大部分人都能看到东西,每天都可以随意晒太阳以及随意享用食物,但很少有人觉得这些是幸福。


3、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在内心,而不在外境。

1)世间人通常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比如有钱、有房、身居大城市等,就是幸福。但实际上,当达到这些标准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幸福。

2)反观自己在心愿达成后的感受:比如新买了车,换了大房子,升职加薪等。自己是会一直觉得很幸福,还是过两三个月、甚至几天后就归于平淡?

3)现在的很多错误的幸福观,来源于媒体的颠倒宣传,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

4)如果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哪怕拥有一切,也不会觉得快乐。


(2)幸福不是恒常的,而是无常的。

1)世间很多人没想过无常,他们以为幸福永远不会消失。

2)世间的一切事物都随时在变化中,包括财富的多寡、爱人的身心、自己健康与否等等。

3)如果幸福建立在外境上,就一定不能恒常、持久,随时可能变化。


(二)欲求幸福,应该借鉴佛法的智慧

1、佛法对于出生与死亡、今生与来世、心识与外境等一切有详尽的分析,大家若能了解一下,对世间真相会看得非常明白,并能最大程度避免痛苦、拥有幸福。


2、了解之后,可以大胆地说:前生后世、善恶报应、六道轮回都是存在的。

3、了解了正确的幸福之道,行为上就不会和希求幸福的目标背道而驰。否则就会如同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讲到:“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4、对于别人幸福与否,不要简单地从外在和表面去判断。

(1)因为幸福在心上安立,仅从外表上,不能判断出一个人幸福与否。

(2)要有正确的幸福观,对于别人不要有颠倒的慈悲。

(3)举例说明:

1)罗素和轿夫;

2)凡夫看待出家人;

3)国王和朋友交换一天;

4)明星肯定快乐吗?


5、佛教中有很多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教言,不但真实无误,而且实用有效。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多了解和学习一些佛教的观点。


(三)幸福的小窍诀


1、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1)为什么: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幸福也不例外。

(2)怎么做?

1)学会观察无常,接受无常:“无常四边”,即“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

2)在幸福的时候,提前做好变化的准备——当快乐被摧毁时,自己应该怎样应对?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当遇到痛苦时,就不会垂头丧气。反之,很容易崩溃。

3)把所有的逆境转为修行的良机,从不幸中挖掘出价值。

4)自己选择脆弱还是坚强?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


2、灭除自私自利心

(1)为什么:佛教认为,痛苦来源于对“我”的执著。所以只要自私自利心存在,就一定会痛苦。

(2)怎么做?

1)了解佛教的“无我观”,来对治我执,获得真正的安乐:

①观点:前面所提到的,幸福的根本是心,但是以胜义理分析,心也不存在。

②教证:《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③注意:“万法皆空”不是嘴上能说出来就可以,必须依靠佛法的理证,反复观察、抉择,体会到这个道理,要在心内产生真实的感受。

④如果通达了空性,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大安乐。

2)在尚未通达空性前,要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才能灭除自私自利之心,获得幸福:

①教证:《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②幸福一定要建立在帮助众生的基础上,千万不要伤害众生,更不要杀害众生。

③养成了帮助众生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空性,最终就会开悟,获得最究竟的幸福和快乐,远超物质所带来的一切。


编写:定解F04

审核: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