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知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分析当今时代科学和宗教之间失衡的原因;
2、为了调整失衡现象,佛法教育正是当前所需;
3、佛教的慈悲观不仅是爱每一个众生,也是最高尚的安忍,是社会时代真正所需;
4、学习佛法能带给我们什么?怎样才是真正的内心价值的进步?
5、我们对学佛有哪些误解?树立正确学佛观。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1、科技发达时代,如果失去宗教的引导,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1)爱因斯坦讲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1)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
2)当宗教不能和科学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验证时,它的教义很难被大众认可,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让跟随者有“盲修瞎练”的疑惑。
(2)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位科学先驱,对佛教非常推崇,作为科技大学的知识分子有必要重视,这样有助于解决如今社会的失衡。
2、社会失衡的现象
(1)人们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也太过。
1)据英国一个报告:现在人们的步速,比10年前快了10%,10年以后会更快;
2)跟50年前比,现在人们物质的飞速发展与道德的提升不成正比,人们的心灵并不安宁、快乐。
(2)当人们只重视物质发展,缺乏宗教引导,任由良心泯灭,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频频发生。
1)比如:苏丹红,孔雀石绿,毒奶粉等事件;
2)这就是科技被野心大且又毫无信仰和人性的人掌握的结果。
(3)当“科技工作者”只考虑自己不关心别人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个时候他跟动物没什么差别;
(4)普通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奢侈,物欲膨胀,可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1)就算父母子女之间也没什么感情了;
2)从家庭到社会,当物欲膨胀的时候,那种善的理念--回馈社会、维护世界、利益一切生命等等日趋减少。
3、为什么会失衡?
(1)失衡--精神与物质之间失去了平衡,国家的物质水平越高,而人文素养却越来越低。
(2)失衡的原因:科学从根本上没有发展人们的爱、信任等内心良好的道德。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1、调整失衡状态,需要佛法的教育。
(1)上师以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真实利益为例,开示佛法的无价!
1)上师在学习佛法后的确得到了许多真实利益;
2)从佛陀乃至印、藏、汉高僧大德们传下来的教言,全是无价如意宝;
3)世间的金钱、地位、幸福,无法与之同日而语。
(2)佛法也是现代人的需要。
1)佛法传播了慈悲与智慧的理念,让人体会到宽容与放松的心境;
2)如果给钱,多少都很快就花完了,而给予思想,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前者。
(3)人们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1)渐渐重视这个问题,知道宗教的重要性;
2)思维方向有所转变;
3)通过集体或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缩短这种差距。
(4)千万不要忽略佛教的神秘力量。
1)佛教的力量对社会人心的作用不可替代;
2)不仅仅能够解决社会失衡的问题;
3)心里的困惑和痛苦都能够依靠佛法来解决。
2、以《爱因斯坦谈人生》的启迪,说明科技与佛教合作的必要。
(1)爱因斯坦认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
1)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求,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2)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
3)在这个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2)上师从佛教的角度开示想改变世界,能改变世界,需要前世的因缘。
1)举例现在许多年轻人想像乔布斯一样,以一种事业利益整个世界,想改变世界;
2)开示如果没有一些前世的因缘再怎么想,也不一定能实现;
3)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3)在东西方古贤哲的理论中,寻找解决最根本问题之道。
1)古希腊的哲人们——公元前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也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的精华;
2)不过,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
3)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4)上师总结:
1)佛教的智慧最为卓越;
2)作为知识分子也应该追求佛教的智慧;
3)科技越发达,越不能忘记佛教;
4)社会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
5)如果因为不懂、因为神秘,就打个问号放着,甚至当作迷信排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1、比较西方的认识,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
(1)西方的认识,认为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样,这种说法不正确。
1)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
2)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
(2)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2、佛教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
(1)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
1)当动物保护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
2)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
(2)上师教诫: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何时何地也不成立。
3、佛教的慈悲观就是非暴力。
(1)佛教所谓的非暴力,是对修行人的教诫。
(2)《毗奈耶经》中所说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
(3)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这种原则,一般人也需要。
(4)对”非暴力“理念的不同认识。
1)有人认为这种“非暴力”很怯懦,应该反抗;
①指出18、19世纪各个国家手持武器互相杀戮、征战的过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既不科学,也无利益;
②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
2)一些伟人的更深刻的了解;
①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
3)佛教的观点:在圣雄甘地的认识上,加上大乘佛法的教义,就是佛教所说的慈悲观。
(5)结论:“慈悲”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4、认识慈悲的力量。
(1)当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
(2)以公案说明。
1)贡噶旺秋堪布文革期间被关进监狱20多年,在狱中受到的虐待无法想象。仍然秉持慈悲心,他说“我最害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2)青海的一位大德在那个时代每天挨批斗时,都当作修安忍的机会,来维护自己的心不生嗔恨,并以三殊胜摄持,被打完以后,把功德回向给那些人。
5、劝诫。
(1)在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时,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纯正的佛教。
(2)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去研究,也要修行。
(3)只有研究、修行后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观永不过时。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1、具有慈悲观,指导思想就会高尚,行为就不会偏离轨道。
(1)借助善的教育改变一些现状是明智的,否则学校就变成了商业机构。
(2)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曾说过:“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是很可悲的,但却是千真万确。”
1)有些学校以商业或其他的目的招生,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名义上是大学毕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大学水平,所以一步入社会,不论是做人做事,都成问题。
2)社会很需要人才,但好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导致严重脱节。根本原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现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3)举例:一个博士的学习状态,开示如果学校里有佛法教育,学生就会懂得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观察自己,懂得要报四重恩,就不会在散乱中度日。
2、佛法让人懂得报恩。
(1)报四重恩:众生恩、父母恩、国家恩、圣教恩。
(2)减少对社会和他人的抱怨,用感恩代替抱怨。
(3)时念感恩让我们心情舒畅、减少执著、祛除痛苦。
3、有了佛法就有了快乐。
(1)举例在寂静山林中的修行人,对外在的物质生活,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故不会被物质生活的各种烦恼所束缚,总在内心的觉悟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
(2)随着科技不断往外发展,如果没有对生死大事的认识,不是真正的发展。
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人类的知识科技已经征服外太空,却无法征服人们心里的“太空”。
2)心里的太空,其实就是心灵问题。科学再发达,也只能完成物质的观测,而对内太空的观测,不凭借修行,单靠科学技术是无法完成的。
3)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认为,他们对宇宙及物质的探索,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敢完全肯定已经到了顶点。
4、上师劝诫。
(1)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趁着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一些佛教的道理;
(2)以好奇心了解一下也可以;
(3)但最好是多花些时间,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实修。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到老了才学佛。
(1)学习佛法迫在眉睫,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2)有因缘,及时抓住。作为知识分子,凭感觉或仅有个形象还不够,应该寻求理论解释,坚定自己的信仰。
2、信佛就直说。
(1)不必隐藏自己的信仰;
(2)尊重其他的信仰;
(3)选择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1)停止形象化学佛,认清智慧是佛教的根本,进而稳固见解,坚固信心。
(2)深入经藏,认真的学。翻开传统的经典和论典,从中领略深层的佛法奥义。
(3)不学而修,不明智。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
(4)坐禅的利益,不说深层的解脱利益,就算科学验证的层面,也是相当可观。
(5)只是学一学,从来不修,体会不到佛教的深义。
(6)教证说明:《楞严经》里说: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实与不听闻是一样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说食物,不吃终究不会饱。
(7)希望:
1)愿大家能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
2)虚云老和尚有个偈子:“心田中不再生长无明杂草,时时处处绽放胜义与世俗的智慧之花!”
编写:定解F13
审核:定解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