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06. 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1、按照佛陀的智慧来抉择,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这并不是佛教的专利;

2、绝大多数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也信仰宗教,承认前世后世,认为宗教和科学理念之间并无矛盾,那我们普通人更不该盲目排斥这甚深的领域;

3、前后世的存在,不一定非要让你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可以依靠推理进行论证;或者通过有些人回忆前世;或者濒死现象、灵魂出窍等来证明;

4、佛教的生死观相当深奥。若依靠佛法发现了心的奥秘,不要说来世的利益,仅在今生中,解决各种问题也会游刃有余;

5、劝诫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信仰。

(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

1、佛教观点:按照佛陀的智慧来抉择,即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2、承许前后世并不是佛教的专利

(1)古罗马、古希腊;

(2)中国古文化:儒教、道教等;

(3)其他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4)结论:历史上看,前后世之说一直存在。


(二)科学家们与宗教关系密切

1、科学家不信仰宗教吗?

(1)美国盖洛普先生曾对过去300年以来300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调查,结果信仰宗教的科学家有242位,达到92%;尤其诺奖获得者中,信仰宗教者占93.27%。

(2)举例: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他们不但信仰宗教还热衷于此。

1)爱迪生认为向神祷告是获得力量的源头;

2)天文学家伽利略,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理念之间并无矛盾,他通过望远镜发现太阳黑子后,欣喜若狂地感谢神。

(3)结论:

1)对人类贡献极大的科学家都坚信宗教与科学不冲突;

2)那我们这些一知半解的普通人,就更不该盲目排斥自己不了解的甚深领域了。

2、观察到底什么样的学说最有价值?

(1)想知道心的奥秘、宇宙的真相,就必须借助宗教,尤其是佛教的智慧。

(2)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3)佛教揭示的心理科学在西方非常受重视。

1)影响力不低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荣格,始终把《西藏度亡经》带在身边;

2)他认为自己许多观念和发现全部归功于这部佛典。

(4)上师用了大量时间阅读古今中外许多书籍,与佛教经论对比后,深深被佛陀的智慧所折服,信心越来越坚定不移。

(5)结论:

1)有的人看了一本佛书就宣称“佛教是迷信”,却不知自己这样妄下评论才是真正的迷信;

2)这样的傲慢态度,与往昔的许多智者比起来,有云泥之别。

3、对宗教不理解,一定程度上受了”进化论“的影响。

(1)达尔文的进化论完全否定了因果和前后世,声名大噪;

(2)据有些资料记载,达尔文的晚年多病,孩子白痴;(果报)

(3)最后达尔文转向神学,并撰文对神表示了忏悔;

(4)73岁临终前不赞成自己过去“世界是由任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的武断观点;

(5)认为“这个世界对于善和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靡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

4、该不该承许前后世?

(1)不承许前后世的过患:

1)倘若不承认前后世,会今宵有酒今宵醉,没有道德约束,为了暂时的利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2)就像《中阿含经》所形容的:“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2)反之,承许前后世的好处:

1)信仰宗教会有道德约束;

2)对社会、人类发展会有积极作用;

3)举例:新总统就职会手抚《圣经》,在神面前宣誓。


(三)寻找前世的印迹

1、生命是延续不断地,分为身体和心识。

(1)身体:

1)粗大的身体:

①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

②15世纪后通过化学分析,发现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证实了这个观点。

③这个粗大的身体,人死之后会灭尽,灭尽后变成一种细微的身体。

2)细微的身体:佛教称为意幻身,相当于梦中的身体,轻飘飘的,想到哪里马上就能到。不同于肉身。

(2)心识:

1)粗大的心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2)细微的心识:六识逐渐融入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叫细微的心识,它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在《时轮金刚》中有详述。

2、如何证明前后世的存在?

(1)依因明推理前后世存在。

1)若通过推理来证实,就必须借助因明学,尤其是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①此论讲了所有众生都有一种明清的心识。

②这种心识之所以会不断延续,原因就是具足了“因”—光明的相续不会断灭。

2)应深入研究因明和中观,最好看看《释量论》《量理宝藏论》中观的一些论典。

①通过这些方法进行抉择,最后会明白,众生的心不可能无缘无故断灭。

②因为心不像外在的无情法,比如灯泡毁了就没有了,而心相续与之完全不同。

3)这些推理在因明中特别丰富,且颠扑不破。

(2)回忆前世的现实案例:

1)学术研究: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史蒂文森博士,经过四十年的潜心研究收集了两千多个案例,选取了极具说服力的二十个案例写成书,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前世存在。

2)佛教大德:法王经常回忆前世在莲花生大士时期身为降魔金刚的经历。

3)个别普通人也有回忆前世的能力:佛学院附近有个小女孩记得前世,核实后都属实,事实胜于雄辩。

4)名人:

①文学家狄更斯散步时想起某处是他前世被杀的地方。

②大文学家冷熟,记得自己前世曾做过王子、奴隶、女人等。

③苏东坡能忆起自己的前世名叫戒和尚;

5)论著:

①慈诚罗珠堪布写过《前世今生论》,从科学、佛教两个层面对前后世存在进行了剖析,非常有说服力。最好能系统学习。

②索甲仁波切写的《西藏生死书》值得一读。

6)教证:

佛陀在《十轮经》中明确讲,有些众生可以回忆起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无量劫的前生往事。

7)记不起前世的原因:

①对大多数人来说,入胎后被胎障所蔽,会忘记过去的一切。

②只有极少数人,因为具有禅定的力量,或者特殊因缘,才能保留一部分记忆。

8)总结:

①你若不相信前世存在,有没有推翻的能力?

②我们要以理服人,真理必须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观察,这是佛陀一贯坚持的原则。

③可以通过相互辩论对前后世的存在生起定解。

(3)承认前后世并非佛教一家之言。

1)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严肃的正史中就有前后世的记载;

2)《左传》中齐公子死后变成野猪去复仇;

3)《汉书》中讲了赵王如意在15岁被吕氏杀害,死后变为苍犬去扑杀吕后;

4)《晋书》中讲,宋士宗之母变为鳖等事例。


(四)当前人们对此的困惑

1、科学佐证:

(1)约翰.冯.纽曼博士在量子学说内涵的哲学部分曾说:“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

(2)过去人们都认为“物质第一性”,而到了如今,才发现佛教所讲的“万法唯心造”,与真相确实非常吻合。

2、心灵的探索必须依靠佛教

(1)人除了肉身以外,实际上还有生生不断的一种细微心识,它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1)这种力量,科学家恐怕暂时还没有触及;

2)因为他们对心的探索仍是一片空白;

3)科学家虽然在物质方面,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但心灵那块却是一片盲区。

(2)其实,他们若能研究一下佛教的《唯识论》、《俱舍论》、《阿毗达磨》或者《华严经》、《法华经》就很容易揭开这个谜底。

(3)上师以自己以前读心理学时很迷惑为例,开示很多科学如没有佛教引导,那些理论再怎么宣说,也像盲人摸大象一样,始终无法指明正确的方向。

3、通过佛法认识心的奥秘,有何功德?

(1)物理学家布莱恩,是1973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他通过禅修,发现了心的力量,并以此撰著成文,当时取得了多个奖项。

1)可见:如果依靠禅修认识心的奥秘,此时你应付外境也好、学术研究也罢,都会游刃有余。

2)反之,倘若你没有掌握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即使口头上讲得再天花乱坠,实际上也抓不到根本。

(2)多观察自己的心,用佛教的一些窍诀、教言来对治烦恼。

1)来世的利益;

2)在今生当中,面对生活、工作的各种压力时,心境也会大不相同。

(3)有些知识分子心态非常糟糕,因为感情、工作、家庭不顺,经常想要自杀,但后来通过学习佛法,完全脱胎换骨,从此不再怨天尤人,明白这一切都是因缘。

(4)认清轮回的实质。

1)教证:

①《中观四百论》:“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②《观佛三昧海经》:“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2)公案:

①佛陀去都提子家化缘,遇见其父亲所转世的白狗的公案,其父因贪执金银财宝而转为看家的旁生,实在是贪执心所致,流转于六道,反观自身应谨慎因果。

②佛陀开示因果规律:“前世杀生的人,即生短命;前世放生的人,即生长寿;前世布施的人,即生获得财富;前世吝啬的人,即生变为贫穷;前世造善业的人,即生善心很容易增长;前世造恶业的人,即生恶分别念层出不穷……”

4、前后世的其他证明

(1)有个美国人写《与天堂对话》一书,介绍了很多他将亡魂从地狱或其它世界召来,然后与现世亲人会晤的经历。

(2)有个法国人从地狱召来亡灵与活着的亲人对话。

(3)藏地的还魂师。


(五)大学生理应具有正确信仰

1、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1)至少要有一种正确的信仰,有个思想寄托。

(2)否则,就算你以后在社会上特别风光,到了晚年时,内心也会孤独、凄凉。

(3)劝诫:

1)我们不能只顾眼前、鼠目寸光,而应该站得高一点、望得远一点;

2)以佛教的智慧来看待自己的生命、看待这个物质世界、看待整个伦理道德。

2、对比各种知识后,你会发现,在佛陀的智慧的衬托下,一切领域都显得那么渺小。如此,就会对佛陀的智慧越来越深信不疑。

3、希望大家懂得人生最重要的理念——前后世存在,并为生生世世的快乐而积累资粮,最终趋入解脱之道!


编写:定解 C21

审核:定解 F10

插图: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