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09.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1、在佛教众多论典中,宣说了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的道理,并教诫,依止了上师以后,一定要如理如法,依教奉行;

2、作为初学者在依止上师前,要先观察,不要一开始就视师如佛,应先视师为“人”;

3、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需要弟子有一定的根基,初学者最好先把上师当作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

4、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要依止具有功德的上师。具德上师的法相: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

5、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具德上师难遇,观察后再依止,依止后不要退转。


总说依止上师


1、众多佛经论典中,结合密宗的不共见解,宣说了上师跟佛无二无别的道理。

(1)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五品》、《如意宝藏论·第八品》;

(2)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

(3)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以及《大圆满前行》等。


2、论典中众多教言教诫当如何依止上师。

(1)应取行为:

1)一定要如理如法;

2)依教奉行;

(2)过患:如果违背上师教言,就会直接堕金刚地狱。


3、有正知正念之人,一定要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

(1)教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善知识;

(2)《华严经》里讲的:一位真正的善知识,他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般广阔无边,他的悲心犹如江河潺潺不断......

(3)结论:这样真正的善知识,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定要虔诚依止。


4、初学者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1)现在在汉地为主的许多地方,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冒出很多问题;

(2)因此初学者一开始不应该“视师如佛”。


(一)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1、认识上师在佛教中的角色。

(1)上师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代言人.

(2)教证: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3)可见上师是佛的化现,也就是佛的代言人。


2、为什么要观察上师?

(1)相关的论典中说:刚开始结上善缘时,你一定要多方面地观察上师。

(2)冲动不可靠:有人一遇到上师就特别冲动,似乎很信赖“一见钟情”的特殊缘分,依靠这样的冲动,是不是就能视师如佛了呢?很难讲。

(3)明白自己:对我们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4)比较:

1)相比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我们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根基、精进和信心;

2)像米拉日巴、常啼菩萨那样的经历,我们也做不到。

(5)结论:

1)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着急视师如“佛”;

2)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

3)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就可以观察他了。


3、不观察上师的过患。

(1)很多人刚开始就把上师看作佛,以为这就是视师如佛,如果他连一般上师的资格都没有,那你就弄错了。

(2)很可能会把这位上师宠坏了,渐渐地让他生起增上慢,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了。

(3)可能上师刚开始也是有正知正见的,但因为弟子们愚痴的行为,说得多了以后,最后他也真的认为自己是佛了。

(4)过患:

1)既然认为自己是佛的话,那行为上也不刻意约束了;

2)这时候,这样的上师和他的弟子们,很可能会做出一些对佛教、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事情;

3)以致终伤害了自己、殃及了他人;

4)对今世不利,对来世也不利。


4、上师建议:

(1)作为初学者,你一上来可以先视师为“人”;

(2)进而观察上师。

(3)佛教里专门讲“观察上师”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观察”非常重要。


5、忽视最重要的“观察上师”不应理。

(1)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结上师徒之缘,毕竟是一件大事。

(2)像在世间找老师学习都要了解老师各方面情况,在佛法上结缘成为师徒更需要观察。

(3)举例有人准备合作一个项目,专程从美国飞到中国,从不同途径了解许多情况,半年以后才正式签合同。教诫在佛法上结上师徒之缘,这么重要、长远的事情,更需要谨慎,如不经过仔仔细细观察非常不合理。


6、如何了解上师?

(1)不论是对汉地上师还是藏地上师,应该先到当地去了解一下,这位上师是哪一个寺院的?

(2)是方丈、大和尚,还是小沙弥?亲自到他的寺院里去了解一下,是有必要的。

(3)看他到底有没有上师的资格……


7、一旦依止了上师,应断除的行为。

(1)一旦依止了上师,真正在佛法上结了因缘,最好不要说上师的过失。

(2)智悲光尊者讲过:在你依止上师以后,即使发现了他的过患,也最好不说。

(3)过患:如果你说出去,甚至诽谤他,那对自己构成了很大的罪业。

(4)以签合同为例,合同签完了,你要是违约,即使你有理,但对方没变而你变了的话,那还是你的过失。


8、总结:

(1)所以,初学者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先观察;

(2)要懂得视师为“人”,而不要急着视师如“佛”。


(二)“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1、了知什么是“视师如佛”?

(1)视师如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修持无上瑜伽里才有。

(2)修上师瑜伽时,观想自己与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时,才要求把上师观作佛。

(3)在修持时,不仅要把上师观作佛,世间的一切众生,也都要观为佛。

(4)以《大圆满前行》在观修清净发心时为例,那时的确要把上师观为佛,上师身口意的一切功德、加持,也观想融入自己的三门。

(5)这种上师瑜伽的修法是比较深的。


2、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

(1)因为初学者刚开始还不了解上师、信心也未到量。

(2)一上来就视师如“佛”,到最后说不定就视师如“魔”了。

1)一方面上师的行为本身的确存在问题,可能他并没有如理如法去引导,如果他真是用佛法在引导弟子,弟子不会变成这样;

2)另一方面,弟子在观清净心方面,或许也是有问题的。

(3)驳斥有人说:“那不管怎样,我只要观清净心就可以了”的不合理。

1)实际上,如果上师的行为非常不如法,你要完全观清净心,也是很难的。

2)上师以自己依止法王如意宝为例,如果法王如意宝在显现上也有不如法的地方的话,上师自认为是很难观清净心的,所以上师也反复观察了很多。

3)以提婆达多看佛陀,和视狗牙为佛牙的老妇的公案,阐述观清净心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根基。

①爱生邪见的人就算上师没有过失,他还是会觉得上师的行为全是颠倒的。

②对任何人都能观清净心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上师,都可以作为一种佛缘。

4)如果不是的话,那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这个上师到底有什么功德?

①智悲光尊者说:从世间层面上,还是要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

②按照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的功德,否则就很难相应了。


3、“视师如佛”是不是不成立?

(1)智悲光尊者说:其实二者并不相违。

(2)为什么?因为“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这一层面上讲的。

(3)结论:

1)所以,在祈祷时,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对的。

2)但在平常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讲,首先把上师当作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

(3)当你依止上师十年八年,被他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从而越依止越有信心,乃至最终得受了密宗灌顶,并对上师的所有教授深信不疑。

(4)那时候,你对上师会产生真正的信心,也就是真正相应了,而师徒的密意从此成了一味。


4、“视师如佛”的观点的确是有,而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见解。

(1)在藏地历代祖师,像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他们的教言中,将上师赞叹为佛的词句特别多。

(2)这种赞叹对真正的上师来讲,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都不会生傲慢心,对师徒之间也不会构成任何危害。


5、现在出现的问题说明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要谨慎观察。

(1)大城市里出现的问题。

1)已经有许许多多对佛教不利的“上师”出现了。

2)行为非常不如法,信心、出离心都不一定有。

3)他们只是弄几张照片宣传一下,或者打着慈善的名义,到了一个地方,过段时间财富也多了,弟子也多了。

(2)教证说明。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

(3)教诫。所以,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

(4)过患。若不加观察,遇上别有用心的人,想离开也不行,不离开又学不到东西,最终把自己的精力、财力全都耗尽了,这是很失败的。


(三)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



1、破斥有人认为“在藏传佛教中,不是说上师全部是佛吗?”的观念。

(1)绝对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佛教也就不合理了。

(2)教证。佛在经中说:“比丘,你们对我的话也要再三观察,就像锤炼纯金一样,再三观察之后,你们觉得有道理时才可以接受,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

(3)佛都可以观察,更何况其他的人!


2、理解“视师如佛”的不同层面意义很重要。

(1)从世间角度

1)佛教中所谓的上师,也相当于世间的老师。

2)只不过,这位老师所传授的法非常珍贵,一方面源自佛陀,一方面的确是世出世间的真理。

3)故,可以说上师跟佛是一样的。

(2)究竟来说

1)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从这个层面而言,上师是佛,你也是佛,那说视师如佛,有什么不合理的?

2)另一方面,也不要对谁都生邪见,《涅槃经》中讲过,末法时代有许多邪师,但你就不见得能看清楚,所以也不必讲很多过失,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3、应依止具有功德的上师。

(1)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上师是很难找的。

1)《妙臂请问经》里说:显宗、密宗要求的一切法相悉皆具足的上师,非常罕见,若是找不到这样的上师,那么这些法相的一半、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具足,也可以作为依止对境。

2)《集密意续》里说:如果上师在出世间法上功德超胜,即使世间功德稍有逊色,比如脾气不太好等,也还是可以依止。

(2)为什么?

1)我们求的不是世间法,所以上师长得是否好看、脾气好不好、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这些不应是我们观察的目标。

2)我们依止上师是要求出世间的功德,而在出世间功德中,我们最希求的,也是上师的大悲和智慧。

(3)所以,归根结底,上师的法相就是: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


4、“视师如佛”是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

(1)视师如佛,是先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

(2)当有了这样的信心,上师在你面前确实就是佛了。

(3)那时不论他说什么,你都要依教奉行。

(4)而在此之前,你只要按照佛经教言,把具有一定功德并正在利益他众、利益你的上师,当作真正的善知识就可以了。

(5)教诫:

1)对于这样的上师,千万不要诽谤!

2)尤其是你已经依止了他,依止以后,即使生不起“他是佛”的信念,也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好的老师、大的恩人。

3)毕竟,他给予你的,确实是别人不曾给予的。



(四)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



1、举例说明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

(1)有“视师如佛”境界的修行人,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他们在虔诚依止上师后,都获得了殊胜成就。

(2)离我们最近的上师如意宝,他在晚年期间,随时随地一提到自己恩师的名号,就止不住泪流满面。

(3)法王如意宝在不同场合中常说:“我的金刚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我在依止他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过任何邪见,最后上师的智慧也完全融入了我的心田。”


2、初学者很难做到“视师如佛”。

(1)初学者要以观察为主。

(2)个别人的“视师如佛”,可能对上师、对个人,都带来了不太好的结果。

(3)闻思修太少了。


3、上师的教诫

(1)一定要重视闻思修。

1)到了一定时候才会明白依止上师的方法;

2)以及最终获得上师密意的界限;

3)明白了以后,只修上师瑜伽也的确是可以成就的,但那是一种高的修行和境界,我们还需要一个过程。

(2)对凡是依止过的上师尽量不说过失。

(3)依止上师,首先应如理如法地观察、抉择,抉择好了、依止好了,再加上自己有一分勇猛精进,多多少少会获得成就。

(4)即使刚开始没有观察好,已经依止了某位上师,那也不必后悔。因为他只要说一些佛法,对你多少是有利的,但以后依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5)作为依止上师的弟子们,要擦亮眼睛,要系统地了解一些佛教的道理,否则,抓住只言片语就用,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析具体情况过度去使用,无论对个人,对某些群体,很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想象的后果。

(6)依止后不要退转,所有对我们有法恩的上师、弘扬如来教法的高僧大德,要特别地恭敬他们,如果不是他们传播佛法,我们无从获得出世间的功德。

(7)在依止上师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退下去,也不要摇摇摆摆——今天依止这个、修这个法,明天依止那个、修那个法,这样最终得不到什么结果。


编写:定解C31

审核:定解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