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12.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1、作为居士应当同时担负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和最重要的修行责任;

2、寺院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和传播佛法,而不能仅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作为寺院的主持,应当具足贤善的人格、智慧和利他心;

3、佛教徒应当具足信心、悲心和智慧,不要分上师和宗派,应团结和合;

4、藏地大德到汉地,应当以弘法为主,主要传播基础法门,最好吃素;

5、依止上师应细心观察、恒时依止、开心得法。若想获得真实的境界,一定要遵循上师的教诲,以自己的智慧和精进来修持;

6、弘扬佛法,应当以无偏的悲心,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并具有无私、忘我的精神;面对挫折,要有一种勇气和无畏。


(一)前言

——阐述重新认识佛教的必要


1、以世间人在实践、创业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为例,阐述佛教徒在实修佛法、利益众生之前,也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以遣除自己的谬误和疑惑。


2、上师开示:要饶益更多的众生,如今科技的发展为此提供了种种便利,佛教徒一定要利用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佛法的伟大,从而遣除对佛教的误解。


3、遣除佛教徒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在行为上的谬误和疑惑。


4、告诫21世纪的佛教徒,一定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在不染污自心的前提下,应利用各种方便,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订下的目标。


(二)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1、家庭责任——作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

(1)不少居士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念经、学法,任凭家人怎样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动,不愿意去随顺,这就比较极端了。

(2)虽然重大问题上,你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平时要尽量把握时间学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家人。

(3)否则,很多家庭不和,对整个佛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4)若不具足出离心,只是出家逃避,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想还俗。对自他都不利。

(5)结论:作为居士,理应先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多体谅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毕竟他们也是众生,而且与你因缘深厚。


2、工作责任——学佛没必要放弃工作

(1)有些人因为暂时的出离心,丢掉了非常好的工作,以至于最后生活拮据、走投无路,没人照顾,这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2)在工作时,对领导、同事、下属,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也是一种弘法利生。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话,也能让他们的心慢慢转向佛法。

(3)结论:工作可以成为弘扬佛法的道场,大家今后对工作要认真负责。


3、修行责任——最重要的责任:修行佛法不能间断!

(1)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不能天天吃喝玩乐、挥霍人生,否则,你的解脱慧命便断送了。

(2)有些人做得特别成功:家庭幸福和睦,工作尽职尽责,修行善始善终,圆满所有的课程。这些人肯定非常累,还要背负很多压力。

(3)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压力,要有面对的能力、面对的准备、面对的方法,具足各种善巧方便。


4、上师教诫

(1)上述三种责任要认真考虑,否则,有些人出家的心不一定可靠。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这样对自他都不利。学佛也要考虑到家人,这是一种责任。

(2)还有些人,一开始特别精进,舍弃一切学佛,遇到各种挫折又堕入红尘。如此堕入两边都不可取。

(3)学佛是一件重要且长远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是关键所在。如此才能将闻思修行进行到底。


(三)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1、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是修持戒定慧三学。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2、寺院最根本的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和传播佛法,这是任何寺院的职责,否则,佛像修得再好、环境绿化得再美、道场布置得再庄严,也已经失去了灵魂。


3、寺院要起寺院的作用,寺院若不给信众提供学习、修行的机会,这些人就会懵懵懂懂地进来,迷迷糊糊地出去,除此之外,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4、寺院若没有提供学习佛法的机会,信众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对佛教的认识就会仅限于烧香、磕头、求保佑等,做很多事情会非常盲目。


5、希望汉地的道场,居士们的学佛小组、居士林、佛教中心,不能天天只是念经,应当学习佛法的道理。


6、举例:法王如意宝对弘扬佛法方面相当重视。学院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播佛法,如今佛教界的很多大德,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


(四)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1、人格贤善

(1)具足人格,指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

(2)若从出家人的角度,是指戒律清净、品行稳重。

(3)这方面的内容,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得很详细。


2、具有智慧

(1)住持或负责人一定要具足智慧,不然,做什么事很容易搞错。

(2)原因:现在很多佛教徒是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团体中,如果由一个非知识分子来管理,什么智慧都没有,那很多人会不服。

(3)原因:有些寺院的“最高领导”,显现上智慧不是很高,下面有些人即使有智慧,想弘扬佛法,也无法实行。

(4)事例:一些学佛小组,以前由于各种原因,组长大多是不太有智慧的老年人,虽然他们比较发心,但大家学佛的水平却很难提升。

(5)结论:

1)各地道友在选负责人时,一定要观察他的智慧如何。

2)世间人选村长、选幼儿园老师,尚且要审核他的水平,那我们佛教团体是个智者的群体,负责人最好也是由智者担任。


3、利他心重

(1)假如负责人有智慧、人格不错,但没有利他心,也不行。

(2)作为负责人,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自己以外的其他群体,如何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4、结论

(1)不管是寺院的住持,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有智慧、有利他心。

(2)如今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话,这也不太现实,但有了这三样,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五)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至少要具有信心、悲心、智慧!


1、信心

(1)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烧焦而不会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

(2)信心是入门的津梁,对佛陀、对上师、对佛法,若连基本的信心都不具足,那就没有资格入门。

(3)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看有没有信心。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首先强调了三种信心,原因也在于此。


2、悲心

(1)大乘起码要对众生有悲心,如果对别的生命毫不在乎,绝不是大乘的行为。

(2)悲心非常重要,没有它,菩提心不可能产生;没有菩提心,大乘佛子肯定算不上。


3、智慧

(1)现在有些佛教徒,对佛教道理不太懂。

1)举例:

《入菩萨行论》、《前行》中都讲过,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该把法本当成佛一样。有的人已得过灌顶,但对密法的法本根本不在乎,在上面跨来跨去。僧众的衣服也不能跨。有些人一点都不在乎,把僧衣当成普通衣服,随便跨也无所谓。

2)现在很多人,受了皈依戒,还受了密乘大圆满的灌顶,但实际上,因为没有智慧取舍,以至他们的有些行为,跟佛教中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

(2)所以,佛教徒必须要有智慧,否则,就是一个盲目的群体,做不了什么事情。

(3)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因为你们天天在念“发心仪轨”。那么有此责任就一定要增长智慧。

(4)结论:

1)佛教徒的素质一定要提高。

2)对于弘扬佛法,每个佛教徒应齐心合力,不要分上师和宗派,都是佛陀的弟子,都在学习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这才是最根本的。

3)只有感恩释迦牟尼佛、赞叹佛教如何殊胜,各教派的弟子才不会有隔阂。

①没有智慧,摩擦和矛盾层出不穷的话,佛法永远也不会有广弘的机会。

②我们学会一直要求:不能干涉任何上师,不需要拉其他上师的弟子。

③佛法中不管哪个教派,麦彭仁波切说过,就像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没有必要互相争斗,把弟子拉来拉去。


(六)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1、以弘法为主

(1)上师们去汉地,最好不要化缘,或者做其他很多事情,否则对佛教是有害的。

(2)作为上师,应尽量给弟子传法、皈依、灌顶、念传承,以弘法为主。

(3)汉地的大德们,最好也能以弘法为主。一些恶习流传下去,寺院只会沦为商业的工具。

(4)佛教中有甚深、广大的智慧,现在好多佛教徒都没有得到。所谓的高僧大德、上师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因为他平时没有以弘法为主,而是以建筑为主、以化缘为主、以其他各种行为为主……以至于弟子纷纷忙于形象上的佛法,根本没有触及佛法的本质。


2、以传基础法为主

(1)有些上师在传法时,直接灌个顶,就传最高的法,就像一个摩天大楼,没有打地基,结果可想而知。

(2)对很多人来说,一点加行都不修,就拼命高攀大法,以为这是通往解脱的捷径,这是很大的误区。

(3)希望大德们在传法时,应以基础法门为主。

(4)我们学会,先在五六年中传基础法门,然后修加行,通过很长的时间学习理论和实修,这样基础比较稳。

(5)上师教诫:

该修的加行一定要修。若能如此,听了密法以后,修行之路才会特别顺利。


3、以素食为主

(1)藏地大德去汉地弘法时,尤其在大众面前,最好是以素食为主,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2)举例:有个木匠说自己不皈依藏传佛教,只皈依汉传佛教。唯一的原因就是,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吃肉。值得我们反省。

(3)举例辨析:有人认为上师吃肉可以和这个动物结缘,才能超度它。

一个法师是这样驳斥的:“结缘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吃它的肉,只是舌根跟它结缘。其实六根中除了舌根,还有其他五根,为什么你不能用眼睛看一看它,用鼻子闻一闻它,用手摸一摸它,难道非要吃它不可吗?”上师赞叹说的确实有道理。

(4)以学院法师为主的许多藏地大德,都已发愿吃素。仍有一些上师,经常到汉地去吃肉;有些弟子也特别赞叹吃肉的“功德”,这是不太合理的。

(5)吃肉是否值得赞叹?这方面有无数的教证足以破斥。

(6)汉传佛教中的素食传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7)吃肉就是吃生命。上师建议有些大德三思。


(七)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对于弟子来说,最关键就是如何依止上师。


1、细心观察

(1)在依止之前,最初一定要细心观察,不要遇到一个上师,就匆忙依止。

1)如果是汉地某个寺院的,可以打电话去核实。

2)如果是藏地来的,想办法打听一下他的身份,智慧、人格、戒律怎么样。

(2)我们并不反对“活佛”,对真正的活佛要特别恭敬。

1)在藏传佛教中,古往今来,确实有许多了不起的活佛。

2)法王如意宝,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转世活佛。

(3)活佛这辈子也需要慢慢学习,并不是所有功德一下子就具足了。

1)举例:顶果钦哲法王的转世活佛,现在是个年轻人,叫扬希仁波切。他就说过自己是个普通青少年,没有任何前世记忆,和顶果法王的相似度是零。

2)教证:《大圆满前行》云:“即使是被无误认定为高僧前辈转世的那些活佛们,最初也需要从藏文的元音字母开始学习,换句话来说,包括文字读诵以上,他们都和普通人没有差别需要学习。那这样就可以肯定地说,将前世所精通的文字读诵忘得干干净净、却没有遗忘生圆瑜伽的人,绝对不会有。”

(4)能否拜一个人为师,佛陀并没有叫我们看他的前世是谁,而要看他今生的戒律、智慧、悲心等,是否达到了上师的资格。

(5)学佛就像学开车,上师就像教开车的教练。如果教练自己都不会开车,以盲导盲,两个人都有翻车的危险。


2、恒心依止

(1)观察完上师之后,需要好好依止。

(2)依止要有恒心,不是感觉好就依止,感觉不好了就舍弃,而一定要长期地依止上师。

(3)真正的依止,并不是给上师当侍者,开车、做饭,而是用佛法来依止,要学习上师所传的法。


3、开心得法

(1)依止上师到了最后,必须令自己的内心得到利益。

1)如果你境界高一点,可获得生死无畏的把握。

教证:如同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所唱:“我活着也很欢喜,可以成就弘法利生的大业;死了也很快乐,决定能往生清净刹土。在这个轮回中,无论遭遇痛苦或快乐,不管是什么样的业感现前,我都远离了希望与担忧。”

2)真正的大成就者,可以从佛法中得到无法言喻的欢喜。

举例: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六祖,他们在依止上师后,最终得到了无比的大乐,这种境界用语言无法描述。

3)很多居士,通过长时间学习佛法,忏悔、修行,不一定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堕恶趣。这就是真正依止上师的结果。

(2)能否得到这些境界,关键要靠自己。

教证:佛陀说过,“吾为汝讲解脱法,解脱依赖于自己。”

(3)假如自己不去修,纵然上师再好,也很难得到什么成就。

(4)上师教诫:

若想获得真实的境界,一定要遵循上师的教诲,以自己的智慧和精进来修持。


(八)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1、无偏悲心

(1)弘扬佛法的时候,要对所有的生命,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全部一视同仁。任何一个生命遭受痛苦,就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的苦楚,这种发心叫做无偏大悲。

(2)我们平时的悲心,仅限于跟自己有关的亲友,而对陌生人和怨敌,从来没想过去饶益他们。只是一种“小”悲。

(3)如果真想弘扬大乘佛法,一切生命就是你要利益的对境。


2、无私奉献

(1)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能附加任何条件。要“无私奉献”。否则就成了自私自利。

(2)大乘佛教徒做任何事,不是为了来世或今生得到好报,要完全忘我。

(3)如此,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就算别人对你抱怨、误解、危害,你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4)上师教诫:

大乘佛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有了这样的心,才能真正修成菩提心。否则,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做任何事,都是有染污的。


3、无畏精神

(1)利益众生要有无畏的精神,不能轻易放弃。

(2)有一些道友,刚开始发心时,非常积极踊跃,别人稍微有点不高兴、误解,就退下来,自己去修行了。

(3)为自己修解脱的人太多了,真正万难无畏地弘法利生,将佛法如意宝传遍于整个世界的,寥寥无几。

(4)在家居士,应该为了利益众生,尽量牺牲自我、奉献一切。

(5)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受到攻击、非议、误解、障碍,只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是怎样舍己利他的,就会有一种勇气和无畏的精神投入弘法利生中去。



编写:定解F15

审核:定解F10

插图:圆月

插图文案:定解F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