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13.怎么样学佛

脉络梳理




1、总说什么是佛教?为何要学佛?佛法怎么样修学?

2、学佛必须要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

3、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就是制定目标,要想获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愿,度化无边众生,这种力量才不可思议;

4、修学佛法必须要重视次第闻思修,这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没有它,人与佛法就很难融合。


开篇语:全面了解佛教

1、什么是佛法?

(1)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

(2)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包括显宗、密宗法要。

(3)按地域说法有藏传佛教、北传佛教、南传佛教。


2、如何全面修学佛法?

(1)佛法包括显宗和密宗,只有将这二者圆融无违地修学,学佛才会很全面。

(2)只学习密宗,却不了解显宗;或,只喜欢显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显宗的小乘法门,对大乘教法一概否定,这样的学佛都不完美。


3、什么是佛教?归纳起来一句话: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修学佛法的三个要诀之一:依止善知识

1、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1)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

(2)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引路人,修学佛法,善知识更是必不可少。

(3)教证说明。《法华经》:“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依止前当详观察

(1)依止善知识切勿草率抉择。

(2)教证说明。《事师五十颂释》中讲过,依止上师之前,师徒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十二年。

(3)以公案说明。忽必烈依止八思巴为上师时,观察了六年。


3、如何观察?

(1)断除草率的观察行为

1)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够了,必须要经过长期观察。

2)不能以神通强、长相好、口才棒、财富多、威望高、名气大为衡量标准。

(2)观察的关键

1)要看他能否引导众生断恶行善。

2)教证说明。《大般涅槃经》中云:“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3)末法时代不合理的行为

1)不观察随便依止上师,看到过失后极力诽谤。

2)有人认为“依止善知识多此一举,我自学佛经就可以了。”

3)教证说明行为不合理。《华严经》:“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4、教诫勿舍善知识

(1)上师以自己为例,开示最幸运、最有意义的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2)以教证教诫弟子不能舍弃善知识。《大宝积经》:“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

(3)有机会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好好珍惜!


修学佛法的三个要诀之二:发菩提心

1、什么是发心?

(1)定义: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其实就是制定目标。

(2)佛法就像个超级市场,内容十分丰富、应有尽有,无论是要发财、要治病、要解脱,在里面都可以得到,因为各自的目标不一样。


2、劝发大乘菩提心

(1)大乘行人,不能困于自利的发心,要把握大乘发心的方向,利益众生。

(2)汉传佛教也有许多大乘发菩提心的教言,不仅仅为藏传佛教所重视。

1)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2)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3)以自利心修学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佛,这种力量才不可思议。

(4)愿大力就大

1)举例证严法师创立“慈济”开示:证严法师看似普通,但因其广大发心,所以力量非同小可,使“慈济”在全球都发挥了很大的力量。

2)教证说明。《华严经》:“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

(5)上师举例一位居士发愿建立慈善机构利益众生一事,开示:

1)其实只要心够坚强,任何困难、痛苦都可以转变。

2)引用格言。有句格言说得好:“只要心能转变,世间就可以变得美好。”

3)上师教诫:只要心能承受一切,就没有面对不了的事,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利益众生,只要有不退的誓愿,最终一定能呈现出宏大的事业。


3、谴除疑惑

(1)疑惑:有些人可能接受过外道或小乘的原因,一直发不起大心来,甚至听到大乘广大的发心和行为,就有点害怕、担心、犹豫、困惑。

(2)谴疑:

1)只要经常串习利益众生的念头,这些心态是可以改变和消失的。

2)不管修哪一个法门,利他心都特别重要。

(3)举例修学净土宗的人,认为自己往生就可以,其他众生都不管的不合理。

1)如果有这种想法,绝对无法往生。

2)藏传“往生四因”中必须要有菩提心。

3)汉传的弘一大师也说过:“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4)结论:

1)求往生者一定要发菩提心。

2)如果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帮助别人,劝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积累的善根不多,来世也很容易往生。

①引用宋朝王龙舒居士在《龙舒净土文》中讲的公案:唐朝的房翥劝人念佛自己也得往生。说明劝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②引用《劝修西方偈》:“若能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的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余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弥陀佛。”开示既然利他心有如此的功德,大家就应共同发愿行持善法,有机缘的时候,一定要度化众生。


4、上师希望

(1)一定要为利益众生而发弘誓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我要示现成佛!”

(2)在实际行动中,至少劝一个人行持善法、皈依佛门。


5、总结

(1)修行要用利他的菩提心来摄持,这一点非常关键。

(2)否则,即使依止了善知识,但如果发心不对,每天都是为自利而奋斗,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强。


修学佛法的三个要诀之三:次第闻思修行

1、修学佛法要有次第的重要性

(1)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讲得很清楚,闻思修是佛教的根本。

(2)如果没有它,人与佛法就很难融合,所以大家对此不能轻视。


2、听闻正法

(1)轮回众生对解脱法很难依靠自力掌握。

1)轮回众生对贪嗔痴等事生来就有意乐,串习这些也很容易。

2)故必须依止一位上师,在上师那里听受佛法,令心逐渐得以调整。

3)否则,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日光,被无始以来乌云般的浓厚习气所覆盖,很难自然而然现前。

(2)闻法的功德

1)教证:《正法念处经》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

2)《正法念处经》云:“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

3)萨迦班智达:“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3)闻法的善巧方便

1)通过光盘听受佛法,跟在善知识面前听受一样,甚至更方便。

2)假如你找一位上师亲自听法,戒律中说要依止十二年,这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比较困难。

3)依靠方便科技,如果能听十年课,实际上跟依止上师十年没什么差别。

4)因为依止上师,并不是依止上师的身体,也不是依止上师的心,而是依止上师所传的法。

(4)闻法为什么很重要?

1)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根基,只靠一种表示就成就了。

2)对一般人而言,听法非常重要。

3)听法可以让我们通达佛法、不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获得涅槃。

4)《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3、如理思维

(1)听闻的法义要反复思考。

1)否则,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仅仅只听一两句佛法,不可能那么容易对治它。

2)修行应该是有生之年,依靠坚持不懈,依靠不断如理思维来调心,习气才可能被逐渐断除。

(2)如理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论。

1)在藏传佛教中,大家通过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就可以遣除相续中的怀疑。

2)《大宝积经》中曾说过:“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

(3)如何做到如理思维?

1)应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三宝、菩提心之利益......一层一层上去,最后安住于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圆满的觉空无二、中观的离戏空性等境界中。

2)一心一意思维很重要,否则,听完一堂课什么都不想,肯定收获不大。

3)反之,若能好好回想今天所讲,对每个道理慢慢去思维、消化,不但会对自相续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

4)《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


4、如实修行

(1)修行之理

1)仅闻思不实修不能断除烦恼。

①举例学术界的人,只对理论研究很有兴趣,这样,佛法就无法与自相续融为一体。

②《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③《华严经》云:“譬如有良医,具知诸方药,自疾不能救,多闻亦如是。”

④《华严经》云:“譬如聋聩人,善奏诸音声,悦彼不自闻,多闻亦如是。”

⑤结论:

a、理论上再精通、嘴巴上讲得再漂亮,但内在没有修证的话,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b、最后,“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什么都靠不住。

c、即使天天求上师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话,烦恼种子也很难断除。

2)广闻和实修相比,实修更重要。当死亡来临,唯有平时修持的善法可以帮助自己。

3)上师希望:从现在开始,抓住机遇学习佛法,不要天天忙于世间琐事。

①很多人在用“生命”赚钱,但你的生命又能维持多久?

②以分别念计划的有些事,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

③世间的很多事情,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会的一些责任必须要承担的外,其他琐事应有取舍。

④无论何种因缘,都应安排好自己的修行,这对我们的死亡和来世才真正有意义。

4)以三藏法师和阿罗汉二位比丘修行结果的对比,阐述实修之重要性。

①果的对比: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去实修,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只注重闻思,不重视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

②佛陀以喻开示:“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这位阿罗汉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③结论:

a、修行才是重要的。

b、只是口头上夸夸其谈的学者不过像仆人一样,自己没有任何东西。

c、作为修行人应该成为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1)修持时一定要有方便方法。

①修行的法门,显宗、密宗非常多。对断烦恼、往生净土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净土宗、禅宗、密宗。

②若懂得以殊胜窍诀摄持,便可知“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a、禅宗修行之方便法

以赵州禅师、百丈禅师两个公案说明,弟子的信心与上师的方便法聚合时,稍稍一句话,也可以让人明心见性。

b、密宗修行之特殊行为

以三个公案阐述:第四世多竹钦喝酒开悟、猎人达吉挨打开悟、观修“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开悟。阐述有了以智慧摄持的方便,开悟并不是那么困难。

2)窍诀是要靠智慧来掌握,这一点相当重要。

①《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

②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

③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就算上师给他传密法中殊胜的窍诀,他也会对上师生邪见诽谤,终让自己堕入地狱。

3)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

①作为修行人,有生之年要闻思修,才不会浪费自己的一生。

②如经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

③大家若能一直行持善法,就不会天天杀生、造恶业,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④所以,大家有缘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时,一定要学会珍惜。

4)总结:学佛的次第

①先认识佛陀——了解佛法是什么——依止上师——发菩提心、闻思修行。

②依照这种途径,修学会稳固有序向前迈步。

5)上师以自己的修行经历为例,阐述在一生中,年轻时有福报依止上师,对佛法有特别大的信心,对佛教的道理也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开示若把这些与大家分享,对社会和个人应该只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害处。



编写:定解E09

审核:定解F01

插画:定解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