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14.佛教的未来需要你我








1、佛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教法即三藏十二部,证法即心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佛陀所讲的慈悲与智慧;

2、每一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都有护持佛法的责任;

3、想要护持佛法,首先要发广大的誓愿,而后要精进闻思修行,同时多多发心;

4、护持佛法的功德极为殊胜,诸多经论里都广为宣说。所以我们都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发愿利益众生、护持正法。


(一)护持什么?

——正法的定义

1、世亲论师说过:佛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所谓教法就是三藏十二部,证法就是心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佛陀所讲的慈悲与智慧。

2、教法和证法就是佛教的精华,对人类乃至所有众生来讲,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我们所要护持的正法就是像如意宝一样珍贵的佛法。


(二)谁来护持

——护持正法的人

1、每个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佛教徒,都应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护持正法。

2、佛陀在《佛临涅记法住经》中讲过:我槃涅一千年后,佛教会受到各种染污,佛弟子中有很多人不如理如法行持佛法,后来受到人们诽谤、不恭敬,导致正法衰危。之后会出现许多比丘、比丘尼等,如理如实地宣说佛教的真理,使佛教再度兴盛;还有很多国王、大臣、居士等护持佛法。

3、如今汉地,不仅很多寺院的出家人对护持佛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居士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4、护持正法,不仅是出家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护持。


(三)怎么护持

——护持正法的方法

1、愿立则行有所依

(1)首先要发愿。

(2)为什么要发愿?无论是谁,获得人身都不容易,如果我们没有以此人身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就无法面对生老病死苦。

(3)这样发愿有很多教证依据:

1)《华严经》第十八卷云:“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2)《大宝积经》讲:“尔时,胜鬘夫人复于佛前发三弘愿,以兹愿力利益无边诸有情类。第一愿者,以我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第二愿者,若我所生得正智已,为诸众生演说无倦;第三愿者,我为摄受护持正法,于所生身不惜躯命。”

3)菩萨十万大愿包括在普贤十大愿当中,普贤十大愿或《普贤行愿品》归纳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4)发护持正法的愿,有非常大的功德:

1)《大宝积经》:“善男子!有四种法,是菩萨道。若能修行,速当得至菩萨道场。云何为四?一者,于菩提心永不退失;二者,于诸众生常无弃舍;三者,一切善根求无厌足;四者,护持正法起大精进。”

2)《大般若经》:“天王当知!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天王当知!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假使如来一劫住世,说此供养所获功德亦不能尽。”

(5)上师教诫:

1)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应该做哪些善事一定要清楚,不能什么行为都去做。

2)虽然某种行为很殊胜,但不依次第、不分境界地随便做,也是不行的。

3)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如教修行,尤其应把佛法当作自己的生命来护持。

2、行立则愿有所成

(1)法护等翻译的《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护持佛法的方法:

1)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佛法是无为法,如果有人把这种无为法的境界,造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或给别人宣讲,这也是护持佛法。

2)或自己在明白佛教的甚深教义后,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这也是护持佛法。

3)或为了听法、说法的因缘,行于一步,乃至心于呼吸间专注佛法的教义,这也是护持佛法。

(2)上师谦虚的以自己为例开示凡夫护持佛法的方法:

1)当看到这些文字时,心里非常激动,也有一种安慰感,因为无论时间长短,还是经常思维佛法的意义,也算护持佛法。

2)作为凡夫人,修行不好是正常的。但我们至少能在半个小时、十分钟、一分钟当中专注修行,这也是护持佛法。

3)因为佛在经中并没有说,护持佛法一定要在几个小时当中专注。

4)另外,很多居士佛友为了听闻佛法,也在下功夫做事情,这也是护持佛法。


(四)护持正法的功德

——不可估量,不可思议

1、依经典而宣说

(1)教证:《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诸佛正法护持者,若广称赞彼功德,正使住寿一劫中,亦不能说其边际。”

(2)因为护持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上师建议大家都在心中发愿:在有生之年当中,多多少少都要护持佛法如意宝。

(3)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但都要有护持佛法的心。如果能让身边的一个人皈依佛门,或以劝说的方式让其善心不退失,也有不可估量的功德。

(4)佛教特别深奥,若没有善知识的开导、讲授,包括修行人在内,也不可能知道哪个地方重要。

1)教证:《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2)佛法的深广意义没有上师的讲解、开导,光凭世间的聪明才智,或依靠自己的知识,完全想明白,也相当困难。

3)现在很多人只看了一两部经典,根本不知道了义、不了义、秘密、意趣,就肆无忌惮地诽谤佛教的教理,其原因就是没有依止善知识系统闻思修行。

4)结论。因此,护持佛法有非常大的功德。

2、不可忽略的时代意义

(1)每个人都要面对极其恐怖的死亡和身心的烦恼,而这唯有佛法的甘露妙药能救护。

(2)如果一个城市有几百个人懂得佛法,或有佛法的境界,整个社会就会增加善的气氛,渐渐邪见和邪行就会越来越少,世界就会变得和谐。

(3)思考:护持正法对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1)从物质发展上看:当今社会确实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2)从精神发展上看:交流内在的大悲心和大智慧的地方,基本上都没有。如果人们心里的道德、信仰、取舍因果的正见越来越淡化,那就需要再三反思:社会到底是向前进步了,还是向后倒退了?

3)目前最困惑人类的是什么呢?

①人们的心被无明烦恼笼罩,心里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焦虑。

②表面上看来,有钱的人特别幸福,没钱的人很痛苦。实际上,如果不通达真理,无论有钱、没钱,都有非常大的压力、担忧。

③如果心里有宁静、宽容、慈悲、证悟等境界,即使沦落为乞丐,也极快乐。

(4)佛教的精神是如今人类最需要的。

1)不说佛教广大无边的高层次境界,和浩如烟海的经论教典,只是其中一点一滴,比如树立高尚的人格,拥有少分知足少欲、看破放下的智慧,也能使人们因此获得放松和喜悦。

2)按佛教来讲,生活过于奢侈是没有必要的。举例买多套高档房和高档车,因为人只有一个身体,这些其实享受不了,五根感官的功能也仅此而已。

3)结论:

①所以,大家的生活最好用佛教观来摄持,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

②痛苦之因:因为整个三界轮回的痛苦,都是没有佛法的智慧导致的。

③因此,护持正法有非常大的功德。


(五)普劝护持正法

1、诸佛菩萨都发愿护持正法

据《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讲:以前,金刚手菩萨变成叫谛授的人,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变成叫慧上的人,他们在同一佛前受持教法后共同护持教法。经中还讲,金刚手菩萨、阿难尊者等都在释迦牟尼佛前发愿护持正法。

2、随学诸佛菩萨,所有道友都要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定要利益众生、护持正法。

3、要多发心:

(1)护持道场和护持正法的功德,和发菩提心没有差别。

(2)有闻思修行的地方,就是真正的佛法道场。所以把家里房子发心提供给大家共同学习,是房子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3)发心过程中,只要心好,即使行为有些不恰当也不要紧。

1)若心想着佛法、众生,依靠这种行为,就能获得极大的利益。

2)若有为了财产、地位等自私自利的心,那就不合理。

(4)只要我们以清净心来护持,哪怕让人通达一两个偈颂,其功德也不可言说。

1)教证:《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若有人于如来所说正法之中,而能受持一四句偈者,是即护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菩提圣法。”

2)公案说明妙法财是真宝藏,进一步说明护持正法的功德很大。

①《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说:具慧王子,在梦中得了两个偈颂:“世间财宝聚还散,王官水火贼盗分,诸佛多闻妙法财,多俱胝劫不坏失。常无放逸甘露法,利众生发菩提心,深固寂静心亦然,诸乐根本无所取。”

②醒来后,他欢喜地说:我获得了大宝藏。他说出这两个偈颂后,当时有八千人成熟菩提善根,四万二千众生悉得生天。

(5)就像金子跟铁块完全不同一样,佛教教育的功德、价值,与世间语言的利益完全是不一样的。

4、上师的教诫与希望:

(1)我们以后要听闻佛法、不损害众生、发菩提心、精进修持。

(2)希望道友们在谈论、思维的过程中,也要尽量接近佛法的内容。


(六)护持正法需要不断闻思修行

1、在家人如何平衡佛法和世间法:

(1)有些人处于矛盾的状态,因为既要学佛法又要搞世间法。比如,为了生活必须工作,但许多事情都是有罪业的。

(2)若有办法,如理如法修行是最好的。

(3)若没有办法,要尽量远离大的恶业,并生惭愧心和忏悔心。若看到身边有众生被杀害,要为它们念观音心咒超度。

(4)要经常学习佛法,因为若没有接受佛陀的教育,不可能知惭有愧。

(5)按佛教的修行来严格衡量,可能每个人都不过关,尤其修行比较好的人,天天反观自心时,一定会很苦恼;但实际上,通过学习,自己已懂得忏悔,而且帮助别人的责任感和能力也越来越强,行持善法也懂得回向等,这也是很难得的。

2、什么是真正的佛教?

(1)是一切罪业尽量减少乃至不做,一切善法尽量奉行乃至圆满。

(2)是一种让人们行持善法、脱离苦海的微妙思想。

(3)教证:《念佛镜》云:“世间之中唯有母力,能令其子身得安稳,出世间中唯有诸佛,能令众生出三界苦,得生净土见佛闻法。”

3、劝诫精进:

(1)很多在家人都特别精进,非常不错。

(2)长期精进很重要:行持善法要持之以恒,不要偶尔精进,慢慢就懈怠下来。

(3)保持中道——既不要特别着急,也不要特别散乱。

1)佛陀在经典里面说过,修行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2)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



编写:定解F09

审核: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