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络
梳
理
1、想寻找正确解脱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识,确定修行目标;
2、修学菩提心要排除万难,坚定目标,坚持闻思修;
3、举例阐述我们要随学智慧光国王和阿底峡尊者这些古大德的发心,始终坚持修行利他菩提心;
4、菩提心是最迅速的成就方法,我们需要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串习利他菩提心。
依止上师 发菩提心
1、总说想寻找正确方向,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识,十字路口才不会迷失方向。
2、作为修行人,正确定位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1)以驾车远行为喻,开示总的目标确定,只要坚持不懈,哪怕中途出现违缘,最终一定也会成功。
(2)劝诫作为修行人,不要日日年年都“堵车”,那就比较麻烦。
3、依修行目标的四种分类。
(1)最下等的修行——一般的下士
1)目的: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全部是为了今生的名、利、财、健康等。
2)特点:
①根本没有希求任何一种解脱果位的心。
②为了今生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生活平安等。如今这样的人相当多,即使在佛教徒当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2)下等的修行——殊胜的下士
1)目标:害怕后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中,感受无量的痛苦,希求善趣的安乐。
2)特点:深信因果不虚的道理,故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地精进修持。
(3)中等的修行——中士道修行人
1)目标:想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希求声闻、独觉的果位,或想独自一人前往极乐世界,获得身心的自在、洒脱。
2)特点:认为包括三恶趣和三善趣在内的六道轮回,就像火宅、罗刹洲、剑叶林等一样,是特别可怕、恐怖的地方。
(4)上等的修行——上士道修行人
1)目标:发起了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心——愿他们暂时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究竟获得佛菩萨的果位。
2)特点:
①认为自我解脱不合理,应让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因为他们都当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仍沉溺在水深火热的轮回苦海中。
②若没有救度他们,从人格、良心、品德等方面讲,都说不过去。
3)注:上士道包括大乘显宗、密宗,都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前提。
护持正念 排除障难
1、锁定正确目标:目标锁定上士道,应该经常反观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
(1)护持正念:反观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自我解脱还是为了众生解脱?
1)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在理论上懂了,或嘴上会说。
2)而心里为众生修行、解脱的念头并不真实。
(2)排除障难:此时大家要奋勇直前,直至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3)随顺障难的过患:若因此而退怯,再也不学了,还要在无数劫中在轮回中感受无比的痛苦,这并非一种好的选择。
(4)呵斥愚痴之行为:有些人说:虽然菩提心的功德很大,但对我来讲实在没办法,我还是退下来不学了。
1)他不知自己必将以此而感受痛苦,还以勇敢的语气来远离修行。
2)这并非智者的选择,而是愚者的行为。
2、正确认识修行中的障难。
(1)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暂时修行不好,甚至连简单的修法都修不上去,也是正常的,因为修行不可能马上得到明显的效果。
(2)以高僧大德为例:阐述以前很多高僧大德都经历过长期精进苦行。
(3)与前辈大德们相比,我们应取行为:
1)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发起勇猛的心。
2)之后一点一滴的修行,一刹那的发心,也会成为真正的菩提资粮之因。
(4)了知正确方向,应不断走下去。
1)现在大多数人都觉得无伪菩提心很重要,因为它是寻找大乘的唯一指南针。
2)知道了方向后,应不断走下去,之后就会获得对治烦恼的明显效果。
3、学《入菩萨行论》前后对比。
(1)学过有了正念:很多学过三四遍的人越学越觉得里面的内容非常珍贵,对治烦恼,遣除障碍的能力比以前大有进步。
(2)对没学之前的态度:自己根本不是人一样,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都有一种惭愧心。
(3)举例:有些老菩萨讲:“没有学佛前完全是造业,简直是白活了,入佛门系统闻思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
4、上师教诫。
(1)一定要对闻思修行有信心,这一点特别重要!
(2)修学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违缘,此时我们要想到前辈高僧大德不惜生命代价才获得佛法的精华,我们不应该倒下去,应更加坚定誓言。
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背景:前弘时期,藏地遭遇朗达玛灭佛,出家人被杀戮、被驱赶、被强迫还俗,许多佛经、佛像、寺庙被毁,除了部分密宗法要流传下来,整个藏地的佛法都被毁掉了。
1、第一次迎请
(1)在拉萨一带的阿里地方,智慧光国王为了佛法再次弘扬,派了七位非常聪明的藏地僧人去印度学习佛法,同时到处寻找、打听能重兴藏地佛教者。
(2)得知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无数大智者中威望高,其学问、戒律、成就等都是大家公认的。
(3)国王听到他的事迹后非常感动,派遣精进师子为首的一百多人,带着十六两金子到印度请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法,因缘分未到,阿底峡尊者未允。
2、第二次迎请
(1)智慧光国王为迎请尊者,至印藏边境筹备金子时被一外道国王所抓并关进监狱。
(2)为了大乘佛法能有机会传到藏地,智慧光宁舍生命而拒绝菩提光用等身的金子救他出狱。
(3)菩提光携带等身金全力迎请阿底峡尊者,尊者对藏王的行为非常感动,而决定减寿前往,辗转到了藏地,为了令藏民生起信心而示现各种神变。
3、对后人的激励
(1)公案启示:为求正法,要有坚定的信念。
1)能否像智慧光为迎请阿底峡尊者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是否敢于像阿底峡尊者一样,为了弘扬大乘佛法,而甘于减寿20年?
(2)为修持菩提心,各种违缘、磨难也值得忍受。
1)正因为他们的付出,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为蓝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等修心法要,在藏地各教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2)如今这些教言,不单单是藏人的遗产,汉地以及西方、南美等国家的人都在学习。
3)后学者为了学习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累一点、苦一点,或遭遇各种违缘、磨难,也值得忍受。
(3)始终利他,千万不要诋毁大乘法
1)一定要学习智慧光国王和阿底峡尊者的发心,始终要想到利他。
2)千万不要没头没脑、人云亦云地诋毁大乘佛法,否则果报极其可怕。
3)《入大乘论》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1、速超恶趣 成佛做祖
(1)若想永远离开三恶趣——发起珍贵菩提心。
《大集经》中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
(2)以阿底峡尊者的公案阐述最迅速的成就方法——发菩提心。
1)尊者问罗睺罗上师,最快捷的成就方法是什么?
上师答:舍弃自利、精进利他。
2)尊者转印度金刚座时,听到空中两位美女的对话,一位美女问: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另一美女回答说:断除我执、利益他众。
3)听到乞丐和麻风病人的问答,都说最快的成就方法:舍弃自我、饶益他众。
4)尊者转菩提伽耶旁的殿堂时,看到小鸟问观音菩萨,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观音菩萨说:舍弃自我、勤修利他。
5)结果:
①阿底峡尊者豁然开悟,完全明白了利他的重要性。
②为了稳固、提升菩提心的境界,尊者依止了金洲大师12年,才彻底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
③尊者提起其他上师的名字,合掌当胸,一提起金洲上师的名字特别恭敬地合掌在头顶上。
(3)上师教诫:
1)再三强调饶益众生的菩提心的重要性。
2)从文字或理论上,应该认识到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3)修起来确实也有一些障碍,需要经常闻思有关利他心的论典,如《入行论》、《修心七要》、《学集论》等。
2、最胜供养 最高修行
(1)真正生起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法供养。
1)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没有以世间财富供养诸佛菩萨,心里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圆满。
2)《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
(2)什么是法供养?
1)定义:所谓法供养,不一定要背诵论典、讲经说法。
2)疑惑。有人说:我实在太笨了,现在没有法供养的能力,因为我没办法参加笔考、背考、研讨。
3)谴疑:发菩提心即是法供养,这并不需要很高的智慧。
(3)菩提心的殊胜之处
1)转移痛苦的方法。
①如果有了让众生获得安乐的利他菩提心,即使别人对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轻蔑、埋怨、伤害,你也会把他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亲近的人。
②这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过得很快乐。
③即便有人不想拥有高的境界,只想拥有快乐、洒脱,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
2)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①众生在贪嗔痴驱使下,毫无自由地造了无边无际的恶业,我们既然发了菩提心,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们呢?这样想,心里的疙瘩自然就解开了。
②否则把自己束缚在自我的小箱子里,始终会处于痛苦中。
3)发菩提心确实有如是功德,当发菩提心。
①《华严经》云:“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
②这并非佛菩萨说妄语,发心确实有如是功德。所以,与大乘佛法结上缘分的人,都应发起菩提心。
3、弘扬佛法 利益众生
(1)更多人发愿:愿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所作所为经常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弘扬佛法和佛教长住世间,能起非常大的作用。
(2)不少修行人,内心真正想帮助别人的并不多。但也有很多发心人员,不是为了获得奖章,即使自己受到误解、轻蔑、诋毁也不要紧,只要众生得到快乐就心甘情愿地付出。
(3)发心人员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也坚持践行菩提心,利益众生,随学佛陀因地时所行,心甘情愿利益众生。
(4)上师提醒:
1)弘扬大乘佛法时,不能让佛教被社会同化,在信心、修行、仪轨等方面都应原汁原味地保持。
2)也应主动让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让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让更多现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
3)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众生接受,空性等甚深佛教道理,自然就会获得。
4)佛教徒不能只顾自己品尝佛法甘露妙味,而应精勤利益众生,这是大乘佛教徒的责任。
5)列举弘扬佛法需要“对症下药”。
①遇到年轻知识分子——用佛法知识多辩论,让他们慢慢了解佛法。
②遇到年长者——宣传净土法门、观音法门。
③遇到孩童——让他们相续中生起正知正见,长大之后不会排斥佛法。
④遇到可怜人——一定要有帮助的心。
⑤佛教徒不能只顾自己,从来不管他人,如果有了这个意向,就会经常觉察到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因缘成熟时用适当的方法点化他们。
(5)推广大乘佛法的市场相当大。
1)佛法的弘扬,需要所有佛教徒都付出努力,甚至动物界、整个自然,也需要大家以佛教的理念来维护。
2)在佛教里面,所有善良的精神和理论无不包括,只要佛教徒在生活当中把它用上就可以了。
(6)佛教徒应牢记使命。
1)人生短暂,即生值遇佛法不容易,自己应该认真修行。
2)同时尽可能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3)作为一位负责任的佛教徒,对自己的宗教应该有一种使命,我们虽做不到把精力全部用到弘扬佛法上,但对身边人起一点好作用,未尝不可。
4)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心,光芒就能遣除黑暗,佛教的未来会有希望的明天。
5)从现在开始,每一位佛教徒都要发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是我们的家务,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事业!
发心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