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离幸福很近》16.三殊胜





1、综述三殊胜的重要性。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是令善根功德无边增长的善巧方便。如果不具足三殊胜,则有可能失坏善根功德。

2、具体叙述什么是三殊胜?

(1)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

(2)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

(3)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3、大乘必须要以三殊胜这种方便来摄持,能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无法想象。


(一)综述三殊胜的重要性

1、不可缺少

(1)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

(2)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

(3)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2、方便摄持

(1)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法王如意宝每次开课,或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

(2)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3)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三殊胜”。

3、什么是“三殊胜”

(1)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

(2)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

(3)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4、必须具足

(1)无论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

(2)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

(3)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


(二)广说“三殊胜”——加行发心殊胜

1、发心的种类:不善、无记、善三种。

(1)不善的发心:

1)目的。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

2)为何是不善的发心?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

3)举例说明:比如为了发财、名声、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甚至为了自利而发愿害怨敌,这绝对不是善心。

4)取舍: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放下。


(2)无记的发心:

1)目的:没有任何目标。

2)特点: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把放生等各种善法当作一种活动,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心。

3)取舍:这样行持善法,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应舍弃。


(3)善的发心:分为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三种。

1)下士道的发心:

①目的: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

②希求果: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快乐幸福的地方去。

2)中士道的发心:

①目的:只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

②希求果: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

③举例:有些人听经闻法,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圆满的佛果,也接近于这种发心。

④取舍:根本没有想过众生,只想自己平息烦恼而得妙果,这种动机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发心:

①最殊胜:这是最好的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

②发菩提心的功德:

a、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

b、教证: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

③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起呢?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

a、教证:佛陀在经中也说:“菩萨不用学多法,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此乃大悲心。”

b、噶当派上师们看见可怜众生时,是怎么样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记载。

c、所以你什么时候生起了无伪的大悲心,什么时候菩提心就会依它而增长。

d、通过公案阐述菩提心的来源是大悲心。

●举例:无著菩萨通过对众生产生悲心净除罪业而得见弥勒菩萨。

●卫藏屠夫生悲心放下屠刀跳崖得生清净刹土。

●拉萨有一个人在沉船之际,为救其他人而舍己跳入河中,反而飞快到达彼岸而安然无恙。

④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

a、就是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b、莲师说过:“一切众生,没有不当过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缘,菩提心就没有办法生起。

c、《普贤行愿品》中也讲:“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誓愿无有穷尽。”

⑤菩提心如何修持呢?

a、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b、若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菩提心。

⑥菩提心的功德:

a、《入行论》第一品中有详细介绍。

b、教证。佛经中说:“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

⑦上师劝诫

a、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首先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倘若是恶心或无记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b、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观光时,先发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能对众生有利。”这种发心功德也不可估量。

c、故第一个殊胜,就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对大乘佛教徒来讲,千万不能忘记。

d、平时念经、磕头、修加行时,不要被不善和无记的心态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胜方便——菩提心来摄持。

e、如果有了这样的发心,诚如《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言,原来平凡庸俗的分别念,也会变成价值昂贵、如纯金般的发心。

f、只有发心还不行,《前行》中说:“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真正要为众生做事,这样的念头才非常珍贵。

g、若具足缘众生和缘佛果的两个条件,世俗菩提心,凡夫也可以生得起来。


(三)广说“三殊胜”——正行无缘殊胜

1、什么叫正行无缘?

(1)正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即无分别之意。

(2)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

(3)《阿难入胎经》中云:“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

(4)凡夫人如何做到“正行无缘”?

1)如果没有这种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不是特别大。

2)但真正要做到三轮体空和正行无缘,对我们来讲也有一定的困难。

3)因此,很多上师认为:心能专注的话,也是一种正行无缘。

4)以听课为例分析。

①开始时先发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而听课,第一个条件加行发心殊胜具足。

②第二个条件正行无缘殊胜。听课的时候,倘若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许一句法都听不到,那不太合理。

③这里所谓的无分别,指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

④一直起心动念,产生种种恶念杂念,这不叫正行无缘。

⑤正行无缘的意思,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这是伏藏大师大乐洲所说的。

(5)没有修持正行无缘的过失。

1)过失很大。

2)《受持善根经》中讲:“在数劫中持戒,长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摄持,则成为外道。”

3)结论:外在的形象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心要善,而且这种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摄持。

(6)上师以教证具体开示正行无缘之于凡夫的定义。

1)教证:《大神变经》中定义为:“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不动摇,此乃三轮体空之戒。”

①身:做任何一个善法,比如你听经时,身体要像山王一样如如不动,不能东看西看、东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

②语:嘴巴不要胡言乱语,尽量专心行持善法,把世间的语言全部抛开,有条件应保持禁语。

③意:心无有动摇,并不是必须入定,而是心要专注于所行持的善法上面。

2)以放生为例,阐述正行无缘就是心里一直想着放生的有关事情,这就叫心无动摇。

3)以此摄持身语意三门,则是所谓的三轮体空。

①这种三轮体空,与安住无分别境界中的三轮体空有所不同。

②但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行持善法时,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

③以听课为例,听课时,身体如如不动,口中不说话,心全神贯注于上师所讲的内容,再加以思维分析,然后进行修持,心就有了专注的力量。

④梵语中的正行无缘,意思是无分别,这里的无分别,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

4)上师教诫。

①任何一个善法,我们要么不做,要做的话,心没有必要一直外散,产生各种杂乱分别念。

②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心能不能专注,不被其他分别念中断,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终。

③如果心无法专注,身体再怎么不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四)广说“三殊胜”——后行回向殊胜

1、后行正确回向很重要

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

(1)嗔恨烦恼。假如做了善法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佛事,这样炫耀,善根就会逐渐毁坏。如果及时回向就不容易摧毁。

(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当时发心很清净,但事后产生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就不会被摧毁。

(4)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怨敌得病,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5)结论:

1)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

2)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2、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

(1)无法回向的善根:《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

注: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

(2)能回向的善根:这里的善根指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

1)《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这里的善根,需要要具足四种善妙:

①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②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

③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

④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

2)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3、回向的目的

(1)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2)《回向经》是云:“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说,我们所造一切善根,回向于无边众生,愿他们获得如来果位。

(3)这种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随解脱分善。

4、如何回向

(1)方法有很多。

1)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

2)《普贤行愿品》等。

(2)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

5、善根回向能令众生获得真实利益吗

(1)能。这类公案非常多。例如,广严城的饿鬼通过佛陀的回向,最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当大。

(2)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

公案: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3)但有些情况,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超度,必须以众人的力量才能救拔。

公案:《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转为饿鬼。目犍连神通第一也无法救度,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

6、上师劝诫

(1)作回向时,应断除自私自利。

(2)有时候专门超度一个众生也可以,请僧众念经回向,对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众,那自己给他念《金刚经》、作佛事,然后回向,也是有帮助的。

(3)所谓的回向,上师如意宝曾说,就是把善根赐给众生,让众生分享。

7、行持善法最后务必要以回向来摄持

(1)为什么?

1)一方面善根不会被烦恼违缘摧毁。

2)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断增长,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不但本钱不会丢失,利息也一直随时间增加。

3)行善必须要有一种方便法,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哪怕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了,总在一个小范围内转来转去,意义不是很大。

(2)大乘应以这种方便来摄持。

1)教证

①上师如意宝开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

②《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

2)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

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

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如果是小乘心态,它有它的一套调整方法;如果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态,必须要以这种方便来摄持,这样功德才会非常圆满。

8、上师总结:

(1)希望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

(2)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无法想象。




编写师兄:定解C21

审核师兄: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