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2015|《离幸福很近》09.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如何提升各地新班带班人员的辅导与带班质量

首先讲到,“离幸福很近”的新班的辅导,如何提升各地新班带班人员的辅导与带班质量,以及如何提高新班小组的工作质量。

一、共修方式

1. 我建议以辅导员串讲(串讲的时间建议是15-20分钟),再加上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对于这样的方式,上师在前几次的金刚萨埵的法会上和学员们的交流当中,屡次提到,尤其上师去往哈佛大学回来之后,提到: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上一两个小时,其他人在旁边听着可能对我们学会的共修不一定很好。所以,上师就建议:能不能让辅导员归纳性的提纲挈领串讲15-20分钟的要点和重点,然后在让学员们进行讨论和互动。所以,根据上师的建议,我们就用共修方式二,串讲、复述、讨论等等。现在把这个方式也用到,我们带新班的共修方式当中。就是辅导员串讲,加讨论,加互动。

辅导员归纳性的提纲挈领地讲完本堂课开示当中的要点和重点之后,然后从每堂课上师的开示当中,围绕一个主题,让大家讨论。当然,这个主题的拟定可以参考我这边出的题,也可以结合你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总之,其目的是引发正见,让大家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这个主题要生活化,而且要有时代意义。所以辅导员依靠深厚的闻思底蕴,良好的人格道德为基础,真正的修行为基础渗透本堂课的法义。或者过课后题。让大家参与进来积极发言,引领新学员将法义融入自心,获得自心的快乐和归宿;

·   辅导员的发心,悲心、智慧和善巧特别重要。怎样提高新班小组的共修质量?一般一方面是共修方式比较重要,第二个环节就是讨论和互动的交流环节,气氛需要辅导员进行带动。

辅导员怎么带动呢?以悲心和智慧把握好分寸,尽量照顾好每个学员,让每个学员都能开口说话,交流法义。智—

要求辅导员深入法义!悲—要求辅导员佛法结合生活,悲能拔苦,慈能予乐。令新学员烦恼、狂躁不安的心能在每次短短共修当中获得清凉。

·   把心带回家。在带组过程当中,辅导员需要有宽广的包容心和悲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共修氛围,使学员们对组里产生一种留恋,热爱的心情,就像渴望回到一个久违的温暖的家一样。一周中最想念的就是共修的这个时间段,在这里可以使身心彻底的放松。当然达到这个要求比较高。但是我觉得,我们有了这个方向之后,辅导员们尽量往这边去发展。在这里面做的过程当中,最主要是把真心发出来,想要让道友们的善根苏醒。新学员好不容易进这个学会的进来预科系的学习,但他们属于动摇阶段。一方面在张望,佛法里面有什么可学的;一方面又放不下五欲六尘的贪念。也害怕进来之后,有些身不由己,出去也很困难。总之他们的心起起伏伏的。所以这个周末的时间段很多世间的一些琐事以及曾经留恋的一些世间的事情也在向他招手,而他需要放下来参加周末的共修确实需要毅力和勇气。我们懂得他们心理之后,给大家宽松。总之辅导员一定要有慈悲心,智慧,和善巧方便。

·   还需要比较深厚的法义,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有的道友刚刚学了一年就当辅导员可能底气不够,也没关系。如果大家能够有一颗真诚的心,那么你不但能够获得佛法的受益,还能获得依靠上师的加持。

每次共修来到咱们这个学会,他们不会感到沉闷、特别乏味、枯燥,或紧张拘束不敢发言。在这个共修的过程当中,组长或者辅导员关心每一个道友的情绪,尤其他们刚来的时候,他不可能有归属感,立刻产生归属感,自来熟。那么怎么打破人和人心的隔阂?怎么来让我们这个共修不至于说很沉闷。大家就是在这个地方来念一段文字,练了一段之后又过了一段。这种感觉很糟糕。

像我们看到一些世间的视频,不管是讲逻辑思维,或者是曾国藩的成功之事等等,大家感觉很新鲜,百听不厌,怎么听都可以。但是为什么到了佛法这一块,我们进行研讨的时候,正在进行辅导,感觉干巴巴的,效果非常差。是因为大家做得不太好。所以怎么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法义,解决道友们内心当中的烦恼,使他们能自动的打开心结。即便他们不主动打开心结,我们不断地靠近他,用火一样的热情和智慧,让他身心彻底的放下。

当然辅导员必须要有悲心,在了解新学员的前提下,以善巧方便,有一种好的引导方式,因势利导,他会使学员的身心全身心都放松下来,不管学的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能畅所欲言,很开心,每次的共修都会令学员有所收获。

二、如何减少新生流失

虽然我们刚刚讲到的共修方式以及辅导员的心态,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让学会越来越有人情味,越学越快乐!

最近我们学了八堂课。从第一堂课“如何面对痛苦?”、第二堂课“如何面对爱情?”或者说金钱等等,一堂课一堂课跟下来,能不能让他们越学越开心,内心痛苦的包袱越来越远。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把握好。

我们的发心就是为大家获得利益的。什么利益?就是佛法的利益。那么如何让他们获得佛法的利益?以人情味作为(听不清),其实人情味也是大悲心的一种妙用。在这个之上,我们再渗透佛法让大家把佛法和我们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越学越简单、越学越自在、越学越开心。

佛法能带给我们哪些快乐?用佛法对治痛苦的快乐,用佛法带来幸福生活这两种快乐。

比如我现在患忧郁症,而我希望通过佛法能够走出忧郁症的阴影。所以每听一堂课的过程当中,当下就能够用佛法对治我这样的痛苦而带来快乐。

或者我很健康没有什么忧郁症,也没有其他的一些心理疾患,各方面都很幸福。但是我们很清楚金钱、财富、还有婚姻、还有小孩的教育,这些每个家庭里面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看似幸福的生活当中都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么用佛法给他带来更幸福的生活。当然这个并不只是以佛法来进行谋取最大的财富,谋取家庭婚姻的最大幸福。或许我们学佛,小孩学习还是不好,或许夫妻之间的感情还是不好,财富还是比较贫穷,但是通过学习佛法之后,我们的心态可以调整。同时,借助绿度母等等的一些修法在财富当中或许带来些转机。

但是新生不一定能意识到越学越快乐,尤其大家在善巧方面不如,就像前段时间大家对我提的意见那样,说我讲得太难了,大家越学越不开心、不快乐。简单的佛法怎么讲的那么难。所以是我们的善巧方便不够了。这里需要适当的调整,尤其你们当面交流,比我这个方便一点。我没有跟大家当面交流,再加上最近这几堂课,从第五堂课开始根本就没有网,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中,都是以打电话的方式,不知道大家的状态如何,也不知大家难到哪里去,为什么难?是法相名词把你难住,还是法义难住了,还是在深挖一些不曾触及到的论典难住了,也不清楚。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大家就是在交流过程当中,就存在一种障碍。但是,如果你们带小组的过程当中,就不存在这种障碍了。大家都是面对面的。有很多通过你的眼神,还有真心得到很多信息。你讲得深了、广了,还是说太多了,一下就能感觉得到的。但是我们在网上有点难,只能通过大家的反馈信息来进行细微的调整。

关于新生流失刚才讲到两点。就是要让我们越来越有人情味,以及越学越快乐。当然越来越人情味,大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现,在这不多说了。在这里我们再来讲一点,就是怎么能让大家越学越快乐?

新生、以及辅导员还有我们法师,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是轮回当中玩耍的孩子。因此不愿意回家的,也更不愿意去学会这样的幼儿园上学,我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因为去幼儿园,就觉得失去了我们现在拥有的自由,不得不接受幼儿园的很多规定,内心感受很多束缚。尽管痛苦每天都在经历,但我们习以为常,以苦为乐。看到身边的小朋友,因为没有玩具哭的也有,看到身边的小朋友拥有了玩具,还想有更多玩具哭闹的也有。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得到更多的玩具,你自己必须不断地奋斗进取。或者家里面条件比较好,从小就是富二代。不是富二代就要依靠自己努力进取,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一直告诉我们:成功的人生是自己争取来的。我们总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了,人生便会与众不同。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之后,才知道人生的美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付出不等于一定有收获。那么如何拥有美好的人生和幸福?

已经学习到第九课的内容。无论是新学员还是辅导员,我们都要从佛教种种开示中了解到人生还有这么一种高深而又慈悲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面对痛苦的智慧,生老病死的痛苦、爱情、金钱的痛苦,人生还有很多未知的风景,但如何以佛法的智慧更好的面对。如果这些智慧我们不具备,那么人生的痛苦就无法面对。人生的痛苦不是具足财富、高学历、俊美的相貌就可以远离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要具足面对人生痛苦的智慧。无论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还是风平浪静的人生,你都需要有份从容不迫的智慧面对。所以每堂“离幸福很近”的学习当中,你收获了什么智慧、你又收获了什么快乐?你参加了这个学佛团队,你依然会经历财富、感情的暴风雨,但你现在可能或许懂得给自己的心灵撑起一把雨伞,学会如何不再经历巨大的痛苦。既然一只脚迈进入了智慧的殿堂当中,为什么没有耐心继续观望殿堂内的风景?却要急急忙忙启程前往他乡。我们还没来得及掌握好如何驾驶好人生这辆车便匆忙上路,我们肯定会撞车或者翻车。

反观我们的一生或者大半生、小半生,我们学会了如何谋生,如何发家致富,如何获取爱情,如何察言观色说话。我们掌握了人生的太多技巧,唯一没能掌握的是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苦以及真正获得安乐的技巧。世间那些谋生的技巧、说话的技巧、经商的技巧,一旦遭遇极大失业或失去财产的巨大痛苦时,你是否还有信心说:我能再次东山再起。又是谁给你东山再起的信心?当人生一次一次遭受重创,我们依靠什么道理坚信自己能重来?

举例而言,目前中国股市现在正在经历23

年以来难遇的一次大灾难,很多人在这次股市当中被洗白。一夜之间,百万富翁顷刻一无所有。穷人就更穷,如此该怎么办?你该如何怎样发家致富?如何解释在这次股市当中那么多的人遭受共同的痛苦,贫穷?刚刚说了,我可以学会怎么炒股,我也可以学会让我从零慢慢积累变成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是想不到股市的无常,一夜之间停板,让我的股票卖不出去。很多人欲哭无泪。所以我们如何来面对这样的痛苦?

首先需要了知上师在第一堂课开示中已经讲到:人生的底色是纯黑的痛苦,只不过偶尔飘过来看似快乐的无常的白色的快乐,这个就是佛陀在初转法轮中所说:“此是苦,汝应知”。现在我们遭受股票的动荡,或者股票风云的地震给我们内心当中带来太多的冲撞。一夜之间我们会流落街头。一夜之间不知道我们明天的面包、牛奶从哪里来。一夜之间我们不知道怎么赡养老人、照顾小孩。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样的痛苦必须要面对。但是通过自杀就能解决吗?不行。因为佛陀说:“此是苦,汝应知”;还说了:“此是集,汝应断”。什么叫集?集就是我们的业和烦恼。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在股市中遭受重创,感受共同的果报?因为佛经的两个因果故事来给大家进行阐明:

一个故事大家很熟悉,三十三天的故事。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释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玉皇大帝。其实不是什么大帝,就是帝释天。帝释天是住在忉利天的天主。在忉利天有三十三个天人,叫三十三天。为什么同时会有三十三个天人,住在须弥山顶的忉利天?是曾经往昔迦叶佛入灭时,有一女人发心修塔,有三十二人助修,依靠这样的功德,女人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就是帝释天。助修那些人就成了大臣辅臣。所以他们三十三个人就都升到须弥山顶,建造了三十三个宫殿叫三十三天。

还有琉璃王血洗释迦族的公案。为什么整个释迦种族会遭到琉璃王的灭杀?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释迦族当时捕了两条鱼,把这两条鱼挂在树上,没有一次把它杀死,而是吃一点的时候,就活活切下来一块吃。如果把鱼杀死,鱼肉会腐烂不新鲜。于是把它挂在树上,吃一块切一块。这两条鱼没有一次性杀掉,感受极大的痛苦。一边呻吟一边辗转反侧,后来发愿说: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释迦族给灭了,发了这样恶愿。当时,佛陀也知道琉璃王会杀死整个释迦族,有七万七千释迦族人被杀。即便目犍连挑出五百个精壮男子,以神通放在锅里面来救助他们,但是后来打开锅一看,都是血。说明了共业的问题。

所以在《俱舍论》:“军兵共为同一事,一切人均为作者”等。也就是说我们大家之所以在股市当中可能很多人遭受重创,极其少部分人获得巨大的财富。苦果肯定有苦因,这个苦因就是我们曾经在某个阶段造了个共同的业。

了知苦因是不是消极待命?不是的!我们能够积极的改变命运。怎么积极改变命运?曾经在第二堂课给大家说过,我对此深信不疑,一切都是福报在运转。如果福德具足,即便不懂炒股,但是你的直感很准确,或者在梦里都会有人提醒你,让你赶紧抛出来。还没有在狂跌之前,你就会走出来,你还是会赚。但是如果你福报不具足,在这个过程当中,瞻前顾后该抛不抛,该买不买等等。这个时候肯定就会遭受重创。所以一切都是福德在运转。所以如果福德具足,即便财富转眼逝去,但是还会再次拥有。就像前面所讲的公案,黄金千两散去三次,又很快聚集了财富。

所以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大家就要明白,我现在感受这样的苦果也没关系,这是在消业。如果你对业因果有极大的诚信心,坚信通过三宝来改变命运是可以的。怎么来改变命运?

一方面积累福报,布施衣服、粮食等,同时布施掉悭吝的心,随时随地跟任何人相处总想付出点给别人什么,我能给你做点什么。这样的慷慨博施的心态很重要,所以财富依靠你的心态像聚宝盆一样会再次具足,本来财富就是有为法的。坚信因果的念头就是在相信三世存在。由于相信因果,我们就可以接受当下股票狂跌的惨烈事实,接受钱没了的事实。由于相信来世或者未来存在,我们会积极播种未来致富的因,不会消极待命甚至跳楼自杀,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由于对业因果、无常法的诚信,我们能接受目前股票不停跌的事实,所以上师说信心是最好的财富。它能令我们内心更加有力量,我们依靠信心为前提,就能更加努力精进的工作或者行持善法。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我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内心那份对生活的自信怎么重新建立?我只是在这个地方,以股票为例来简单说一下而已。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以此类推。

所以,作为辅导员,我们如何更好的让大家品尝到佛法美味,享受佛法的智慧带来的快乐、自信、自在等。当然,作为法师的我,在辅导“离幸福很近”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对大家有帮助。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之所以起点比较高,讲得比较偏难一点、比较深一点。因为是对辅导员辅导。我想辅导员肯定比较优秀。所以如果讲得太直白,太简单,我干嘛来辅导,就没必要了。基于这样的发心,才想怎么来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佛法素养?只能通过这段时间和大家的共处,对上师老人家开显的“离幸福很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义。所以一直基于这样的基调,从第一堂课开始从讲到快乐是痛苦的伪装,乃至于后来因明前生后世存在的推理等等。上师有时候一句话讲到它的不同的因是光明如来藏,但是没有更多的说,也会说到身体中产生心识不对,但是怎么个不对,上师是一概而过的。因为上师面对大学生的时候,大学生是白纸。什么都不懂。而我们辅导员不一样,有的是老辅导员,久经十年了,有的至少一两年。因此我就想:大家跟大学生是不一样的。你们是懂一点佛法的,所以要提高一点点。一提高大家就接受不了了。所以从这堂课开始,以后的八堂课当中,就以很简单的聊天的方式给大家讲一些佛法的观点。

所以我一直在琢磨,也在不断地改变,尽量地给大家辅导。如果对大家有帮助,我是最开心不过了,如果对大家没有帮助,我真的还是蛮难过的。所以如果你们觉得难,我可以调简单一点。如果你们觉得又简单了,我可以再适中一点都没关系的。

总之,闻思修是学会的核心。作为新学员能进入到学会中来,意味着日后就能慢慢地接受佛法的智慧甘霖。所以法师和辅导员都要立足于上师的开示,一方面用公案、教证、理证等加深对本堂课上师开示法义的理解,依靠闻思修三慧提高带班质量。为什么用闻思修三慧来提高带班的质量?光是闻慧还不够的,还得对上师的开示深入地思维。光是思维还不够,还得有修行。这样如果辅导员通过我们自身的闻思修三慧,再引导大家学员具足闻思修三慧,那么就能够提高带班的质量,还有共修的质量。

一方面,依靠佛法的智慧与大悲的善巧方便增加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尽量以佛法结合生活,开启智慧在生活中的妙用,让新学员初步品尝到佛法带来的快乐,不要轻易的离开学佛团队、学佛的同行道友。

所以这是正式讲课之前,给大家分享了一下,如何提升各地新班带班人员的辅导质量以及提高新班小组的共修质量,减少新生的流失的问题。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分析一下题目。在前面一堂课当中,讲到了“信心是最好的财富”,老妇女的公案以及噶玛巴上师超度亡者的两个故事。那么初学者视师如佛的信心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心?一般而言初学者的信心是清净信,它达不到胜解信。这样的清净信比较感性,没有理性作为基础,很容易受到违缘的摧毁。对佛教,佛法的好感很容易受到摧毁。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刚刚进入学会闻思修佛法。闻思修佛法需要依止善知识。那么该如何依止善知识?需不需要观察上师?从题目来看,上师说“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根据这个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上师开示当中的四个主题:

首先、上师是什么意思?视师如佛,有这样的说法吗?其密意又如何?

第二、初学者应该刚开始视师为人,慢慢再提升视师为佛。再来看,视师如佛在佛经当中是有根据的。对什么样的人不能视师如佛?这里面说初学者。所以围绕上师开示的第一个题目就讲到了,初学者应该视上师为人,然后视师如佛是渐成的境界。

第三、不是所有的上师都能为佛。

最后就讲到,一旦视师如佛之后就不要再退步。

讲了四个小主题。我们从题目当中就能够看得出来。比如说视师如佛,视师如佛是对谁而言?对学员而言的。那他的密意如何?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应视师如佛?如果不能视师如佛,对谁而言的?对初学者说的。一旦视师如佛之后,应该怎样进行修行?坚持。讲了四个主题。

好!接下来从四个题目,我们来稍微分析一下。很多道友都是2014

届的。现在开始我就把大家当成白纸,不讲太多的推理,就讲一些你们听得懂的提婆达多等最简单的这些法相名词。该解释的都给你们解释清楚,给你们简单讲一下。听说有的道友是2014年的,甚至有的道友学了九年,但是也没有学习系统性的经论,所以我就把你们当成白纸来进行辅导。可能这样大家可能会好一些。

一、

 

解释题目

首先解释什么叫上师?上师也叫“格日”(又念成“咕噜”),是“上师”的梵语,也就是深重、沉重的意思,是一切对境中最深重的对境,再没有比这个对境更超胜的了。“格日”翻译成藏文是“喇嘛”,喇嘛仁波切,就是不可违越的意思。也就是说,为什么沉重,深重呢?也就是说上师是一切对境中功德巍巍。由于上师身负功德的重担,因此是极其沉重的对境。对境有很多,父母亲、兄弟姐妹、夫妻、儿女、老师这些都属于对境。但是在所有的对境中,上师的对境是非常严厉的,是非常深重和沉重的。这个深重和沉重主要是上师身负功德的重担,远超一切的对境。所以对上师在心态、行为上稍有不恭,必定会产生很大的过患。

上师有哪些功德?为什么说上师是身负功德的重担?这个功德怎么体现?就是智和悲和力三个方面。

什么叫佛?梵语叫佛陀。华言叫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自己领悟了诸法的实相;二者觉他,能够通过悲心,将三界的一切有情至于涅槃的彼岸;三者觉行圆满,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以及圆满六度万行,修行圆满,所以叫佛。佛陀就是了知了诸法实相的圣者。

视师如佛是在哪些论典里面讲的?上师说视师如佛有根据,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如意宝藏论

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前行》、《华严经》等诸多经典论典中都有讲的。所以上师确实跟佛陀无二无别。

上师在这个地方也有讲到,不视师如佛有哪些过患?就会堕入金刚金刚等等之类。

为什么视师如佛?因为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里讲的:因为上师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一样;悲心像江河一样…

而这个和佛陀是无别的。所以视师如佛。

我们为什么不能视师如佛?谁不能视师如佛?就是初学者。为什么初学者不能视师如佛?注意关键词,从题目我们看得出来关键词定语是初学者。最初修学佛法的,就像新学员,刚刚进来的人一开始就不应该视师如佛。

二、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那么初学者应该视上师为什么呢?

上师是有功德的,和佛无别的,这么一个诸多功德的,智悲力功德的这么一个严重的对境。我们说对于刚刚进入学会的一个新学员,他应该视上师为什么?第一个应该视上师为人。

1.

为什么需要视师为“人”?

我们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介绍:我把上师讲的要点归纳一下,这样便于辅导员的理解。

1.1

   

 

教证成立

因为上师引用《大鼓经》教证讲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

“阿难莫哀伤, 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根据这个教证说明:上师是佛陀的代言人。当然根据这个教证还可以说明上师是佛,因为佛陀说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也就是正在饶益我们的善知识就是佛。这个教证可以成立。当这个教证从不同层面来讲,这个教证说明上师是佛陀的代言人。佛陀的代言人是人。

1.2 

我们是普通人

既然我们凡夫弟子都是普通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是普通人。那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着急视师如“佛”,也应该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为什么?从我们有境的心来说,我们凡夫人的心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上师也应该视为普通人。

如同我现在看雪山的心,对境是雪山,它是观待的。《宝性论》里面说:诸佛菩萨也示现凡夫人的生、老、病、死的形象。为什么诸佛菩萨会示现凡夫人的生、老、病、死的形象?凡夫人有想说:如果诸佛菩萨不示现生、老、病、死,而是示现种种的神通,我们会对他产生更大的信心。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现神通神变?在空中飞来飞去?你们说这样才会有信心。正见法师示现神通神变吧,在没有网的情况下,也能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才叫厉害,我立刻对你产生信心。

其实不是这样的。在《金刚经》讲到:佛陀洗足已,托钵乞食,趺坐而坐。平平淡淡地我们面前浮现出来佛陀行、坐等等威仪。道友们说:为什么《金刚经》里不说佛陀不吃饭,长期安住在不可思议的三摩地的境界中?而是说托钵乞食等等之类。如果佛菩萨示现永远不吃饭,刹那睡眠也不休息,恒长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那么作为凡夫人,你能学习菩萨永远不吃饭,永远不睡眠,你能做到吗?做不到!所以菩萨必须要示现和我们凡夫人相同的普通人的行为,才能引导我们逐步增上。比如菩萨示现神变,从来都不在地上走路,全都飞来飞去的,跟外星人一样。你能够学习菩萨飞行吗?你一看,望尘莫及,算了,我这辈子没希望。人家菩萨起点比我们高,这样菩萨那么不可思议,我这么一个丑陋的凡夫,天天都是在地上拖着腿走路,怎么能像他那样在空中飞行?我怎么能像菩萨?自愧不如,我永远成不了佛。这样的话相续中非但不生信心,反而产生怯弱心和退失心。所以诸佛菩萨为了不让咱们心生怯弱,而有次第性的随学诸佛菩萨的行为,务必要示现与我们相同的普通行为,才能够引导我们逐步增上以至趋入佛道。

所以,上师们、法王如意宝、诸佛菩萨都会示现生、老、病、死。甚至上师们还会示现说:我爱吃老干妈、我爱吃火锅等等。这样的示现还有一种特殊的必要:因为一般众生由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障,感受种种痛苦的果报,所以菩萨以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悲菩提心,在修自他交换。犹如因果丝毫不会错乱,永远不会空耗,所以菩萨能让众生离苦得乐,都是以自他交换的方式来带走所有的痛苦。所以诸佛菩萨生病是替我们凡夫人生病。诸佛菩萨示现头痛也是为了与凡夫人自他交换。

诸佛菩萨生、老、病、死的示现也是要通过苦的鞭策彻底要让我们凡夫人发出离心,精进修道。所以这个地方明白了为什么诸佛菩萨示现生、老、病、死,示现凡夫人的形象。

1.3 

视上师为人的必要

不会宠坏了“上师”,增加上师的增上慢。

上师说:如果我们凡夫人,弟子将上师视为“人”,上师吃饭吃多了也要和我们一样打嗝,天气热的时候也会流汗,我们就不会觉得奇怪。如果我们把上师视为佛,我们就有要求了。现在夏日炎炎的时候,我们要求上师身上不出一滴汗,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上师泰然自若等等。上师既然不吃饭,也不感觉饿。我们就会有这些要求,这是不对的。

所以如果我们将上师视为人,我们就可以观察他了。如果上师连一般上师所具备的功德都没有,我们将上师视为佛就弄错了。如果上师说弟子们弄错了没关系,主要是把上师宠坏了,上师就会生起增上慢,本来没得神通,认为已得神通了;本来没有获正果,认为获证阿罗汉果了……这样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把自己当成佛来自居了,这样就很可怕了。

在末法时代中,《普贤上师言教》讲到现在有很多不如法的上师相,像木磨的上师,本来没有功德却认为自己是种姓超胜,自以为有功德的。还有井蛙的上师,还有疯狂向导的上师以及盲人向导的上师等等。这些上师本身没有超过弟子的少许功德,也没有慈悲心,也没有菩提心,也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也不能调幅弟子的相续。充满了我慢,烦恼粗重,也没有正知正念,还破坏戒律。但是弟子吹捧他,他就认为自己了不得。为了说明这个地方给大家讲个提婆达多的故事。提婆达多也是由于被弟子们吹捧,自己有点神通之后,就要作为新佛了。所以,我们通过提婆达多公案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将上师视为人?就是不要宠坏上师。

提婆达多刚开始没有神通。当时南瞻部洲出现了饥荒,比丘托钵化缘很困难,于是有神通的比丘们就飞向北俱卢州,西牛货州等等,依靠神通去乞食。乞食之后就分给南瞻部洲的比丘。提婆达多没有神通。他看到那些比丘天天有好果子吃,吃饱了就修法,他很羡慕。他常常想:我有神通多好,我也可以自己吃饱,还能带些好果子分享给其他的道友。于是他就去求神通。首先他向佛陀求神通,佛陀观察到提婆达多有恶心,如果他有神通他会破生,佛陀没满足他。后来提婆达多就去找目犍连、乔陈如等等。乔陈如、五比丘通过神通观察到他有坏心眼,于是也没有传给他。最后他找了一个舍利迦舍尊者。舍利迦舍尊者没有观察佛陀的密意,于是当时就传给了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后来学到了神通,依靠世间道的修法,主要是四禅定。有了神通之后,他说:这下好了,可以去三十三天,或者去北俱卢州。但是他有了神通就变了。他就观察到,我必须作威作福,我必须要获得大的威名。他就观察到有个未生怨王,一旦皇上去世之后,太子(未生怨王)会掌管国政,于是他就想和未生怨王搞好关系。他就用神通,飞到太子的宫殿里,飞老飞去,一会儿变成大象进去又出来,一会儿变成骏马,一会儿变成(听不清),通过不断地神通神变来度化未生怨王。未生怨王是小孩子,他觉得这个提婆达多好可爱,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大象,那比咱们现在的玩具,变形金刚厉害多了,于是很欢喜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有的时候,他特意变成一个小孩,和未生怨王一样大的孩子,甚至婴儿一样,坐在未生怨王的腿上,未生怨王看得很欢喜,像婴儿一样把他抱着,还亲他。一亲他,未生怨王的口水就流在了提婆达多的口里,提婆达多很恶心,他为了让未生怨王欢喜,马上把这个口水给吞下去了。后来未生怨王看他那么乖,然后还能够变化,还能够吞他的口水,还能像婴儿一样坐他的膝盖上,他好欢喜。所以未生怨王生起很大的欢喜就说:这个提婆达多,他的功德神通比佛还超胜,因此送了提婆达多五百盆精美的饮食来供养他。提婆达多有了钱,有了名气,有了地位,他就成做新佛。于是他就和未生怨王商量:未生怨王我做新佛,你做新王好不好,依靠新佛和新王统治这个国家。于是他走到释迦摩尼佛面前祈求:佛陀您年岁大了,僧团的事情,你这么劳累,不如交给我吧,我来帮你管理。我现在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帮你管理。佛陀就开始呵责他……

后头来很多,其他的不再多说。

所以通过这一段神通和神变,未生怨王生起欢喜心。提婆达多越来越想做新佛了。所以就下面弟子给捧的,未生怨王捧的。未生怨王把提婆达多捧起来了。提婆达多还不能反观自己,以为自己的功德与佛陀等同。完全不知羞耻的说:佛陀,您下去吧,我来!掌管这个僧团。我做新佛好了。后来立下了五条规定。不吃盐等等。不再多说。

所以通过这个故事就说明,视师如人的必要,也就不会宠坏上师,也就不会增上上师的增上慢。

就是不会危害佛教

上师是佛的话,上师会说,我是佛,我是最大的,我是老大,你们全都听我的。这样的时候对佛教,对自己,乃至于自己的来生都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这是讲到必要性的缘故,因此也三个方面讲到我们初学者为什么视上师为人。

 

2.

如何观察上师

既然上师是佛的代言人,那么如何观察上师是否功德与佛等同?不观察上师为何不应该?这个地方上师讲了个比喻。如同我们谈恋爱、结婚一定要了知对方的背景。同样,我们要依止上师来学佛,我们必须要了知当地是否确有其人,要了知他的身份、地位、修行、功德。

假如一位汉地上师要来藏地传法,这些藏人应该去汉地去了解他,他是哪个寺院的,方丈还是和尚,小沙弥,有没有功德。如果一个藏地上师到汉地弘法时,我们也要了解他有没有这么一个人,然后他的修行怎么,有没有上师的资格。

对于世间的事情我们要观察。比如,现在上大学都要填志愿的,一本、二本、三本哪个大学。他在了解这个大学的教学师资力量、大学的历史、就业难不难,专业如何都要了解才能更好的填志愿。同样,一个世间的事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出世间的解脱,更需要观察。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大家都不观察上师,上师举个例子。比如说,听说有个人过来灌顶,大家趋之若鹜,什么原因?来不及观察。上师在这个地方反复说,来不及观察。来不及观察体现在大家不懂什么叫灌顶。一旦灌顶之后如果是大圆满灌顶,那么你和这位上师就结下了金刚上师和弟子的缘分。如果你对这个上师诽谤,那你就会堕入金刚地狱。我们不懂得很多教理,又再加上内心当中希求功德,一听说灌顶有功德就求,根本不观察上师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有灌顶的资格,是否这个上师生圆次第和修本尊现前的境界,这些都不知道。我们就去灌顶了。

怎么观察上师?当时法称论师造《因明七论》的时候,当时国王提供优厚的待遇,让法称论师在皇宫里面进行翻译。国王为了观察法称论师的心,派公主和一些美女给他送饭,但是法称论师的心如如不动。甚至她们在法称论师吃的饭菜里面放一些地丁(一种特别苦的植物),但是法称论师吃的时候根本没有发觉。所以通过这些,国王认定他是一位非常有修为的高僧大德。

如果不观察有些什么过患?上师老人家讲到:如果不观察会宠坏这位上师的,另外也会毁坏我们相续当中的某些善根。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六群比丘要化缘修房子。(六群比丘是佛菩萨的示现,示现有烦恼的比丘,在末法时代示现的。)他就首先观察这个城市里面哪些人有钱,然后观察到某个婆罗门很有钱,但他是不学佛的,是婆罗门教。于是他就靠近他,怎么靠近他?他首先非常威仪地慢慢地走路,看起来非常有威仪。走到婆罗门跟前。婆罗门特别吝啬,一毛不拔。但是他们(六群比丘)有信心,一定要让这个婆罗门拿出很多钱修房子。于是他们就在门口张望,这个时候,看门的人说:去,去,去,你一个沙门过来干什么?这个六群比丘当中的阐陀就说:你赶我干什么?我们出家人有五个地方不能去,一、妓女;第二、酒家,卖酒的地方;第三、就是歌舞的地方等等。还有王家,还有官家。你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不能来?后来这个婆罗门说是,我们不学佛。这个时候婆罗门的门口有一群演戏的人,看门的人也是要看热闹,也是跑过去了。他跑出去之后门就没人看了。阐陀一下就闪到婆罗门家里来。婆罗门远远看见阐陀比丘,你过来干什么?阐陀说我刚刚化缘一点麦子,这个麦子有点坯和糠,我想借你的筛子筛一筛。其实他不是这样的,他是假装的,这个婆罗门同意了,就喊仆女拿过来筛子给他筛一筛。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一直盯着那个箩筐,看得很仔细,婆罗门很好奇说:你看什么?他说:我们佛陀有规定,佛教里面,看看有没有虫子,有虫子的麦子不能吃的。婆罗门一看,说:这么慈悲,他借此机会就给婆罗门讲,因果的道理。之后婆罗门也生欢喜说:,你别吃这个麦子了。我今天供养你吃顿好吃的美食。阐陀比丘说:不可以,然后说我们出家人有戒律规定,如果接受了前面不好吃的饮食,后面即便有好的饮食,我依然要吃不好的饮食。婆罗门一听,说:那么好啊,我们婆罗门不是这样规定的。婆罗门说:越好吃的东西越要接受,前面不好的东西可以不要,还是佛陀挺好的,佛陀的佛法比婆罗门的法要好。后来阐陀比丘又趁机讲供养、布施的功德。说的婆罗门心花怒放,很开心。后来婆罗门拉他的手说:阐陀比丘,我很喜欢你,我不学婆罗门教了,以后你还来吧。于是阐陀比丘,以后总去,去了之后一来二熟给婆罗门长子讲布施的功德,于是说我想修大房子没有钱,然后怎么办?婆罗门说:那我给你拿钱吧。好了,他的钱就拿到手了。通过这个公案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我们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有这些菩萨们示现的一些不如法的比丘化缘,他专门琢磨居士的心事,在他面前有些相应他的行为,而让他生起欢喜的心。这样的话,其实他是不如法的。所以通过这个公案也能说明什么问题?说:我们要观察。一定要观察。如果不观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失去很大的利益。有可能依止错的上师。

3

.一见钟情能否找到好上师?

有的人说是,我不管,我们初学者有一个信赖的特殊缘分,我不要观察。你刚刚讲到的观察指的是他的缘分不深。我和我的上师缘分特别深,看到他如同看到我生生世世的父亲。如同看到我生生世世的家人一样。这样的一见钟情,我应该是遇到了聚缘上师,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上师。这样的说法对不对?也不否认这样的可能性。确实如果你遇到某个聚缘上师热泪盈眶,汗毛竖立,内心当中的善心涌发等等,都不否认这样的可能。但是还有一种情况,你相续当中的根基,精进和信心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吗?与米拉日巴尊者马尔巴上师比较,米拉日巴尊者经历九次大苦行,你能做得到吗?所以你本身不具备米拉日巴尊者的根基,上师对你又打又骂的时候,你能坚持去求法吗?如果这些做不到的时候、根基不够的时候,你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根基,你怎么能如同米拉日巴尊者及马尔巴上师进行比较?这就不对。

4

.既然初学者不能视师如佛,那么初学者该如何依止上师? 

上师说到了要闻思修。通过闻思修,闻慧、思慧和修慧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方法、视师如佛的密要。如果你没有闻思修三慧,你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依止上师。

第一个大问题我们讲完了。初学者为什么要视上师为人并且要观察原因。

三、“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第二点,我们说既然题目讲到了,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那么再讲第二个问题,有没有视师如佛的境界?有。视师如佛的境界是怎么形成的?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1. 

何时视师如佛?视师如佛的密意该如何理解?

上师也说到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在无上瑜伽里才有。佛陀三转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二转般若无上法轮,三转如来藏的法轮。尤其在三转法轮当中,如来藏的法轮是密宗和显宗的桥梁。密宗当中有外三续和内三续。在这里面尤其无上瑜伽——

马哈哟嘎、阿底哟嘎,尤其是辨别法轮才讲到上师视师是佛,因为大圆满。什么叫大圆满?一切轮涅所摄的法都是我们心的本性。没有比这个更超胜的窍诀、方便叫大;或者解释为基道果无别叫大圆满也可以。上师有外上师和内上师和密上师。显现凡夫的形象叫外上师,还有内上师和密上师。其实上师出现一世是开启众生心的本性。所以就明白上师和真正心的本性是无二无别。所以通过修上师瑜伽,融入与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时,就是视上师为佛的意思。

当然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都有成佛的种姓,一切众生都是佛。不要说上师是佛,众生都是佛。

上师也讲到了有两种发心,在第二种发心是清净心的发心,也必须把上师观为阿弥陀佛。

为什么视上师为佛?第一个在《大鼓经》教证:我于未来世,示现人的形象,是以善知识的形象饶益你们,说明上师是佛。第二个通过我们的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也可以说明上师是佛。

用大白话给大家讲为什么视上师为佛。什么叫佛?佛证悟了自他实相,智悲力圆满。佛陀主要是来实现利生的事业。上师也是在行持佛陀利生的事业,把我们这些众生置于涅槃的彼岸中。主要是依靠上师证悟了无我的离系的大空性的智慧当中所流现出来的悲心。尤其我们学过很多《百业经》的故事,《百业经》的故事告诉我们,对有因缘的众生,释迦摩尼佛多生累劫帮助过他们。比如说在往昔释迦摩尼佛为商主、国王、仙人的时候,我们这些众生不止一次被他救度,直到这一世释迦摩尼佛成道,都是因为释迦摩尼佛的慈悲加持获得解脱的果位。这就是同行等流果。

同样道理,释迦牟尼佛往昔救了我们这些众生,到这一世还是会救咱们,生生世世都会救我们。就像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以国王的身份布施自己的身肉给五个夜叉,当时发愿:现在我把我的血肉布施给你们,我成佛之后,我初转法轮,第一次先度你们。所以,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以他身肉布施众生救拔我们,成佛之后还救拔我们,生生世世都在救我们。最后赐予我们解脱的果位。

同样道理,我们这一世遇到上师,能够结上正法的因缘,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同行等流果。如果前世上师没有赐予我们解脱的因缘,这一世不可能遇到上师。上师已经不止一次在轮回当中救度过咱们了。无量劫以来,就如同释迦摩尼佛在因地那样救拔我们。我们变成旁生,释迦牟尼佛以旁生来救度我们。我们变成猫,狗,猪,牛,夜叉,佛陀以这样的形象来救度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的生命在六道当中无数次辗转轮回,上师的慈悲化身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救拔。我们就是往昔被上师所放生过的旁生,被施舍的鬼道众生,被布施过的乞丐。所以我们这一世才能够值遇上师学佛。如果上师前世甚至更多世没有为我们种下菩提之因,和我们积累无量的福德,那么我们这一世怎么可能值遇上师,成熟这样学佛的因缘?或许我们还在被恶业所牵,在恶道里面备受煎熬,人身都无法获得。所以,不要说我们过去是值遇上师头头救拔,即便是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的修行都是依靠上师的引导。哪怕我们登入初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果位。上师都会幻化出圆满庄严的报身佛,为我们指引究竟的菩提之道。

所以通过这个地方和佛陀进行比较,在《百业经》里面佛陀曾经因地救过的旁生,后来都成为佛陀的无量眷属。我们现在能成为上师的眷属,我们也是前世多生累劫依靠上师布施血肉来的。上师正在行持利益众生的佛陀伟大的事业,正以佛陀曾经走过的六度万行的慈悲的道来利益我们众生。因此上师是佛陀。

这同行等流果很有意思。给大家讲个故事。《毗奈耶经》的故事讲到个同行等流果特别有意思。曾经有六群比丘,天一点点冷,他们就依靠枯树底下烧火。把一条毒蛇吓坏了,毒蛇就快要掉下来了。六群比丘说:哎呀,不好了,不好了,快要掉下来了。这么叫的时候旁边有一群商主。他们听到六群比丘这么叫唤就仓皇逃跑。后来佛陀问阿难:外面那么吵,干什么?阿难说:好像六群比丘在叫唤蛇快要掉下来了。然后一群商人在跑。佛陀说:哎呀,不但这一世六群比丘把商人吓坏,前世,还有很多世的时候,这个商人都被这个六群比丘所吓坏了。阿难问:为什么?佛陀说: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曾经有一世,六群比丘是六只兔子,住在一个河边。这群商人分别是狼、虎、豹子等等。突然有一天在湖边掉下来一个苹果。掉到水里,咕咚一声。然后六只兔子胆小,一听到咕咚一声吓坏了。仓皇逃跑说:不好了,不好了。水里面有野兽、怪兽来了。首先碰到豹子。豹子说:你跑什么?它说:不好,湖里面有怪兽。然后豹子一听,赶紧掉头就跑。又碰到狐狸,狐狸说:你跑什么?他听到湖里面有怪兽。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森林里面,把这些野兽全都惊动了,全都跑了。后来跑到狮王面前,狮王说:你们干什么,跑什么?他们就把话再学了一遍。狮王就说:豹子,你听谁说的?老虎你听谁说的?一个一个问,后来问下去打听到是小兔子说的。就问兔子:你们在哪里听说的?兔子说:我们不是听说的,是亲耳听到的,看到的,真的有怪兽。后来狮子他们看到,其实是个苹果掉到水里发出的咕咚的声音。佛陀就说:你看吧,前世他们都被六只兔子给吓坏了。这辈子还会被吓坏。下辈子还得吓坏。这叫同行等流果。

所以通过这个地方说明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依靠上师救拔我们,如果没有同行等流果,这一世我怎么能搭上上师大悲的手?这个地方也能说明上师是佛。

2. 

如果未经观察,我们“视师是佛”有什么过患?

《普贤上师言教》说:如果不经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居士一生的善资粮,而且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盘绕于树下,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所以莲花生大士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功德藏》也讲:“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也说到:“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喜新赞德后毁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通过这几个教正说明什么问题?我们不经观察,视上师为佛,有很大的过患。就如同黑咕隆咚的时候,把草绳误认为毒蛇。我们以为是树影前去乘凉的时候,反而会被毒蛇咬死。所以上师说了,一上来就视师如佛,有可能这是魔,不是佛。有时候魔会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考验我们的道心,修行的境界。这时候,如果你不注意观察反而被这个上师骗财骗色。

3.

对上师的行为如何观清净心?

如果上师真的有些不如法行为,怎么观清净心?我们进行分析三个问题。既然有一些不如法的上师,还有如法的上师。如法的上师就像佛一样,不如法的上师像魔一样。那何来区分,怎么区分?

3.1 

对于合格的弟子依止具相上师摧毁我慢!

最主要的目的是依止上师摧毁我慢。在依止具相上师的时候,上师要钱财观想摧毁我的贪心,比如上师说,正见法师给我拿点钱吧,拿100

万。然后我到处想尽办法化缘,凑够了给上师,我要想说:上师摧毁我的贪心。为什么?因为上师是佛。对我而言就是佛,观察的时候,所以这时候要这样观清净心。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法的时候,很多弟子对尊者供养了牛和马等许多贵重物品,当时藏人的邪见比较严重,他们都认为是阿底峡尊者的贪心特别大。有一天,阿日地方的一位姑娘看见阿底峡尊者,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于是就将自己身上所佩戴的金银财宝都供养了,但这个姑娘回家以后,她的丈夫为这件事狠狠地打骂她,结果她就跳河了。当时很多人就诽谤阿底峡尊者说:“你看阿底峡的贪心有多大,那个女人也是为了供养阿底峡而死去了。”后来仲敦巴问阿底峡尊者:“您为什么要接受她的供养?”阿底峡尊者说:“因为我接受了她的供养,不久的将来她就会变成我的一个弟子,她也能再见到我的。”后来在阿底峡尊者还没有圆寂的时候,这位姑娘就转世成为了仲敦巴的一位大弟子。所以通过这个就明白,很多高僧大德接受供养也是具有很多外内密的意义。

有清净心的人,就像前行里面讲到的,那个老母亲,老妇女一样,她始终如一把狗牙当成佛牙,从来没有动摇过一刻。同样道理,上师说:如果你能始终如一的把所有的善知识都当成佛一样对待,你肯定依靠他就能成佛果。一切时分观清净心,一切时分不动摇。无论上师行为如法不如法,都能够视为佛,那肯定是成佛的缘分。有清净心的弟子,他在上师前没有丝毫的过失。上师今天头上顶一只鞋进来,你是想:今天上师老糊涂了吧,怎么能头顶着鞋?还是想:呀,上师生病了吧,怎么这样走路?还是想:上师头顶上肯定不是鞋,是我的眼睛出问题了。绝对是我的眼睛出问题了。上师怎么会顶鞋进来呢?是我的问题。

所以清净的弟子丝毫看不到上师任何过失。即便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里面讲到的,即便上师眷属如云,娶了空性母,观想:上师事业太广大了。上师找我要钱,观想:上师是要去除我的贪心。那是因为这个对境真的很殊胜,就是佛陀。像马尔巴上师一样就是能够调伏弟子的心相续,摧毁我慢和烦恼心。

3.2

上师肯定比弟子有功德

智悲光尊者说过:从世间层面上来说的话,上师的功德比弟子的功德要高。否则,比如,如果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上师肯定是加行道的。这个地方道友们可能没有学过资粮道、加行道。简单说一下:资粮道,是积累资粮的意思。在五道之初。加行道,是加行修行。也要修慧。加行道分为暖位、忍位、胜法位、世第一。之后就是见道,见道就是现见诸法实相的意思。见道就成圣者了。之后为修道位,修道什么意思?把见道的境界,再进行巩固修行就叫修道。最后就是无学道。

所以加行道肯定比资粮道要高一点。同样,如果有信心的弟子,对上师来说,无论怎么示现,肯定就是我的心清净了。我看不到上师的过失,如果我看得到就是我的过失,我的心不清净。上师应该是有功德的。如果我们依止上师总生邪见,那么根本做不到观清净心。有的人说:上师明明贪心很重,找我要钱,然后说要修寺院,其实是假的,好了,好了,我观清净心,就给他点吧。其实,这是不对的。如同把粪观为黄金一样,明明看到上师的过失,后来算了,算了,我就给他点吧。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上师行为已经不如法,非常不如法了。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邪见了。你非要说观清净。观清净不是把粪便观为黄金的清净,要知道本来就是清净的。上师本来就一点过失都没有,就是你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特别爱生邪见,宗敦巴说:那就不要依止这样太多的上师了。依止一个就可以了。如果说,我们心很清净,那你依止一百位上师也无所谓。你会获得很大的加持。所以要看自己的心相续。如果你的分别念特别重,烦恼又重,那么即便上师没过失,你还觉得上师会有过失。所以要看自己。

怎么来对上师观清净心,分两点:上师是有功德还是没功德?如果有功德,上师的一切过失都是我们相续当中出问题了。上师本身没有功德的话,从名言现象的角度来讲,上师就没有什么功德。

3.3

怎么样从视师是人上升到视师是佛?

上师说,对初学者来讲,最好首先把上师当成一个很善良的人。什么是佛?伟大的人。人格成即佛成。所以很多人解读佛,单人旁一个弓两竖:单人旁就是人的意思,弓就是弯身鞠躬,两竖是八正道。一个人弯身鞠躬尽瘁,在八正道六度当中修行,后来有圆满完美的人格,那就是成就了的佛陀。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把上师视为人上升到佛陀的高位,那么上师必须具备贤善的人格,是很善良的,很慈悲的,很智慧的人。我们对这么一个智慧的,善良的,慈悲的人所说的教言依教奉行,依靠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增上,内心当中的法味越来越足的时候,对上师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烈。恭敬心也会越来越重,不断地生起想报答上师的恩德的心。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对上师的恭敬心和信心是怎么来的?主要是相续当中的智慧得到了。面对生活的烦恼,你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智慧和快乐,这个相续当中有了之后,你的信心就会增上。

四、不是所有上师都是佛

第三个问题,道友们说:如此来说,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是不是?不是!为什么说,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到,渐渐依靠闻思修,依靠依教奉行,依靠智慧,信心,悲心提升的时候,我们对上师视师如佛,成一个贤善的人上升到佛的高位。后来道友们提最后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

1

、能不能观每个上师都是佛?

第一个要点要注意:上师也说了,视师如佛的观点的确有。不管是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麦彭仁波切赞叹上师为佛的词句特别多。但是佛陀进一步说了,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为什么?佛在经中说:“比丘,你们对我的话也要再三观察,就像锤炼纯金一样,再三观察之后,你们觉得有道理时才可以接受,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通过这句话就说明,视师如佛是有,但是不是说所有的上师都是佛,要观察的。

第二个,但是有的人不加观察,由于刚刚接触藏传佛教,刚刚学点佛,听到很多佛经里面说:视师如佛或者得到加持,这个是很多弟子一接触穿红衣服的、黄衣服的这些藏地来的喇嘛们,于是就说:这就是上师喇嘛仁波切,咕噜仁波切。前面什么时候讲咕噜仁波切?格日,是身负众生的苦难的重担,肩负诸多功德的重担的这么一位上师才叫格日。你要观察他能不能承担我们众生的苦痛,他能不能具备诸多的功德,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菩提心。不是每个人穿个红衣服就叫格日的。所以不经观察的时候,他或许假借出家人的名义,在家人穿着喇嘛的衣服就出来化缘,打着慈善的名义修孤儿院等等,集聚很多财富。这样会毁坏佛法。在佛教里面有一条戒律,出家人不集聚金银财宝。如果集聚太多财富,反而对佛法有损害。

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观察。为了说明谨慎观察,曾经佛陀在《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中讲到:“于迦叶佛时代,有个哲哲国王,他梦见十个梦:其中一个梦梦见有一个象从窗户牖出,身子出来,嘴巴,尾巴没出来,被窗户阻碍;还梦见有个人渴了,他的井仅仅跟随其后;第三个梦见以一升珍珠贸易等量于沙尘;第四个梦说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第五个梦见悦意的园林中华果茂盛,但是突然被别人偷了;第六个梦见大香象为很多小象刁难;第七个梦梦见有一猕猴身有粪秽,但是将染污给其他众生;第八个梦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第九个梦梦见整块布,分成十八块,每个人手中的布都不完整;第十个梦梦见有多人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是非。

这十个梦是什么意思?后来问迦叶佛,迦叶佛说:这个梦的寓意是人寿百岁时,在释迦摩尼佛的教法当中,有一些不清净的比丘出家了,心贪着名利不能解脱。就如同王梦见大象,身体从窗户里面出来,但是尾巴没出来,比喻贪心为名利而束缚;梦见有个渴人在井在背后,说他虽身居庙堂,但是他不听别人讲法等等。这个后面不再广说。

所以,通过这几个教证就是说明末法时代,确实有一些不如法的比丘,所以《楞严经》也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般若经也讲:魔会显现为佛的形象退失行人求菩提的信心等。

我前段时间看到个帖子,在家的道友发的,说:你们不要相信出家人,你们看一下《大宝积经》讲了很多出家人的过失,有名相比丘、乞食比丘、形象比丘、有很多比丘的分类,这些比丘是不如法的等等,就这么说。其实这样帖子不太如法。确实,佛陀没有错。在《宝积经》确实讲过,就像我刚刚讲到的好多教证。《宝积经》讲到说:很多出家人只经营三种事业:一、周旋往来于白衣家中;二、贪著利养;三、滋养躯体肌肤。不好好修行。但是通过这些佛经,说明确实,末法时代,人寿百岁的时候,佛的遗法当中有一些不如法的出家人。说明:不是所有的身穿喇嘛服的都是上师,都是佛。引用这个教证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2

、做弟子的能不能说上师的过失?

于是道友们想说:师傅,我作为弟子,作为居士能不能说出家人的过失?说上师的过失?从两点来讲:

第一点、即便是不如法的出家人,即便打着上师活佛的幌子,你也不能说他的过失。因为,上师是格日的意思,仁波切的意思,是有极大功德的意思。作为一个普通的喇嘛,他根本不能堪称为格日,不堪称为上师。是居士们随随便便见到穿红衣服就叫上师。上师是尊称,就像寺院里面的大和尚。不是每个人都能叫大和尚,这是尊称。如果这位上师不具足真正的功德,只是一位普通的喇嘛,甚至连普通喇嘛都不,是在家人的话,能不能说他的过失?不能说!

因为,他即便真有过失,他只要身披袈裟,我们就不能说。在家人看到《宝梁经》,也看到《宝积经》呵斥出家比丘的时候,于是很多居士不审核自己的身份,动不动呵斥出家人,说你们叫乞食比丘,你们叫名相比丘,不可以。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视为狮王。当时有一位身披袈裟的假猎人来打佛陀,来获取佛陀狮王的皮。佛陀显现上都没有去吃他,而说:他身披出家人的袈裟,我不能伤害他,我对他生恶心就等同于对三世诸佛生恶心。佛陀在《菩萨藏》及《十轮经》中说:即便是转轮王也不可呵责打骂破戒比丘,更何况一般凡夫,这样会毁坏菩萨戒的。所以,我们说很多佛经里面有讲:“任何众生都不能对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恶心,就如同对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是三世圣者生恶心的缘故,将成熟无量罪业之果报。”

大家要知道的,这个袈裟的功德特别大。三世诸佛都来依靠这个成佛的。哪怕是一片红色的袈裟,就如同防弹衣一样。披在身上非人都不会吃你的,走夜路鬼都不伤害你。如果你被附体了,带一片袈裟在身上鬼都不伤害你。所以在《赞僧功德经》讲到:佛弟子的功德深浅很难揣测,有的内具功德外现如法如律,有的内具功德外现非法,有的内无功德外现如法如律,有的则内外不如法。就像芒果,外熟内不熟,内熟外不熟,有的内外皆熟,有的内外皆不熟,有四种情况。

所以佛要求必须对身披袈裟的出家人心生恭敬之心。因为身披如来三世成佛的袈裟。哪怕你恭敬袈裟的缘故,恭敬佛陀的缘故,都不应该对出家人生起恶心。不要说过失,否则会毁坏自相续,很可怕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第二点、上师是有功德的。一旦视师如佛之后,能说上师的过失吗?更不能说上师的过失。为什么?因为“

视师如佛”是在观察上师所得出来的超越的信心。既然有了超越的信心,怎么能够说上师的过失?所以《事师五十颂》中说:“身为弟子若故意,轻蔑如是之上师,则已轻侮一切佛,故彼恒时受痛苦。”也就是说对具象上师轻蔑的话,就呵斥了一切诸佛。一定要注意。

3

、若观察上师,心前出现上师的过失与视师如佛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观察上师,看到过失,是从名言现相的角度来说的。而视师如佛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说的。这两者并行不悖。如果弟子的心前出现上师的过失,到底是上师本身有这样的过失,还是弟子的心不清净?

如果上师有功德,看到上师有过失,肯定就是我们的心不清净了。如同看到黄海螺,如同看到黑色的雪山一样。如果上师不具备功德和法相,从名言现相的角度来说,上师确实行为不清净,戒律不清净。那么便需要考虑上师是否真实具足功德。

所以二者不矛盾。一个从实相,一个从现相。

4

、应该找什么样的上师?

如果上师是佛,什么样的上师能堪称为佛?上师归纳两点:智悲具德上师。

其实智悲具德上师就是智悲力的意思。当然在依止上师当中讲了很多上师法相,不广说。

上师归纳两点:就是: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这两者特别重要!什么叫以证悟解脱自己?是指上师智慧证悟了离系大空的境界。什么叫离系大空?诸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样离系的境界。以悲心饶益他众,悲心体现在利益众生层面的,因为凡夫人的悲心是狭隘的。比如说,好多假活佛,假上师,它的慈悲心狭隘的。怎么狭隘的?有交换的,有条件的。就像世间的利益关系一样,我给你慈悲,你给我好处,给我钱。这样的结局深陷轮回的烦恼。真正上师的悲心不是这样的,上师是无缘大悲的,只要对一个众生有利益,上师用他的身肉,甚至所有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弟子都是可以的。

上师证悟离系大空的智慧,是无我的一个人、没有自私自利的上师。很多假上师不是!自私自利心很重,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财产和一些房子,或者女人。这些是假的,不是真的修行人。

很多末法时代,很多弟子喜欢观察上师,不看智悲,也不看利益众生的能力。利益众生的能力是什么?主要是让众生能够脱离苦海。很多弟子不看这一点。他喜欢看上师的神通是否广大,是否对我关心备至,禅定功夫是否深,是否一语中的说中弟子的心思等等。这是上师法相吗?不是!当是佛陀在宣说六度众生痛苦的时候,舍利子以神通把六道众生放在手掌

上,佛陀告诉舍利子说:你虽然具备这样的神通,但是你不能减轻众生的痛苦。减轻众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要众生证悟空性。

因此,法王如意宝也说了:如果没有悲心和信心、没有无我的智慧,即便看一眼就把人的病看好了,即便你能像空中的鸟一样飞,水里的鱼一样游,都不能成为具相上师。具相上师的法相就是智和悲。

当然,从小乘的智和悲,大小乘的智和悲指的是调伏烦恼。显密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具圆满殊胜菩提心,弘扬佛法。密宗的大圆满的智悲指的是能够调伏业障很重的众生,能够将众生的心融入阿弥陀佛等的心间而往生净土,进行超度。

五、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

一旦确定上师是佛之后,依止上师之后要不要退转?

上师讲了两点:第一、不能再退转。为什么?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就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你只要虔诚依止上师,一心依止上师、以华严九心等等依止上师就能获得殊胜成就。

所以,千万不能离开上师,讲个比喻:如同,在集市里面赶集,我们要仅仅抓住妈妈的衣襟,害怕一不小心就挤丢了。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千万不能离开上师。

第二、如果观察好之后该如何依止?应该依靠我们的信心,有梦心,精进心,恭敬心,虔诚的依止上师,永远不退转,直至成佛,直至获得出世间的功德。因为上师为我们在人生当中,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一条永远不退转的解脱大道。现在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解脱的大道,或者刚刚踏上这个解脱大道,或者还没有上这解脱大道,但是看到了方向。因此,无论如何请新班的道友们,或者我们的辅导员,或老道友,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只要我们还没有证悟无上大圆满,还没有现前心的本性,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没有把握生死自在的话,一定要继续走下去,生生世世追随上师的脚步,生生世世不停息。这个过程是光明的,是从光明走向光明。如果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我们中间退心了,就从光明走向黑暗。

无论如何希望大家,如上师前两天开始《二规教言论》里面所讲到的,树根,树根就是誓言坚定,人格稳重。我们依靠依止上师的誓言坚定,生生世世不离誓言,好好依止上师,修行一个法一定会成就的。

如同一个公案所说:当时,浮山远和天衣怀听说叶县有一个归省禅师的高风,他们要去参拜。当时冬天,下大雪,气候特别寒冷,省禅师一见他们就呵骂,赶他们说:你们来干什么?滚!然后往他们衣服和垫子上泼水。其他僧人都气愤地离开了,这么一个老僧人脾气又古怪,我离开了,不依止了。但是只有浮山远和天衣怀,他们两个不离开,整衣敷具,好好安坐。省禅师又骂道:“你们还不去,是不是等我打你们!”浮山远上前说:“我们从几千里外特来参和尚的禅,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呢?”禅师笑着说:“二位果然是来参禅的,快去挂单。”等等,后面还有很多公案。

通过这个公案说明什么问题?打不走撵不走才是好弟子。像犬心(听不清)一样的弟子,真正的好弟子。

上师给我们脸色,我们肯定就受不了了。不要说:滚。然后我们千里迢迢来到五明佛学院来参加金刚萨埵,参加普贤云供法会,见了上师心里就想说:呀,这个上师。我们花那么多钱坐飞机干嘛,上师也不见我们一下。你回去之后说:不学了。以后课会就不参加了。但是你看看这个上师,喊他们,滚。骂他们、打他们,用水泼他们,大冬天都结冰了。他们依然如如不动。所以对上师(要有)永远不退转的依止之心。我们这一世能够值遇上师,前面通过同行等流果进行分析,是生生世世上师对我们有恩,生生世世上师都头出头没的救拔我们,一直跟随着我们来救度我们的。

懂了这个道理之后,希望大家坚定的依止上师。要明白当我们在三恶道的时候,上师通过种种方便和我们结缘,给我们种下菩提种子。依靠上师的因缘加持的福报,我们步入人天道的时候,上师又引导我们,精进的积累资粮,获得人天的安乐。当我们资粮增上的时候,上师又引导到殊胜的大乘道,让我们发起菩提心来。当我们依靠上师加持跻身为圣者的行列当中的时候,上师又让我们行持六度万行,让我们获得无上的正果的佛道。所以对于这样有如此厚德三恩的上师,我们大家怎么不生感恩之心?怎么能轻易地离开上师?我们要永远依止上师,永远不退转。依靠华严九心的方式,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上师那样来依止上师。

以上内容讲完。接下来归纳一下今天内容的题目:

1

、初学者为什么不能视师如佛?如此有何必要?

2

、是否所有上师都是佛?如果不是,为什么经论里面都在讲上师是佛?如果是,为什么索达吉堪布却说视上师为人?对此二者该如何理解?

3

、上师的法相中,最重要的两点是什么?如何观察上师是否具足这样法相?

4

、当弟子心前出现了上师的过失,到底是上师过失还是自己的心不清净?为什么不能说上师的过失?

5

、如果观察上师是否对上师三宝的不敬?是否失坏皈依戒?

6

、作为组长,当你听到一个新学员说索达吉堪布等名副其实高僧大德的过失时,你该如何面对和引导?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