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宣讲“当修安忍”中的“安忍之功德”,既然安忍有“享乐今后世”的功德,故应当修安忍。接着宣讲“修持方法”,分为略说和广说。略说包括“思维所断因之过患”和“理当遣除”,分析生嗔恨心的因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如不及时对治,终将毁坏自己的善根,故理当遣除增上嗔恨的“不乐食”。进而宣讲了广说中的第一部分“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概括宣说了哪些对境令我们生嗔恨心,了知后就能知道如何对治嗔恨。
本课用了6组颂词来宣说:
1、努力修持安忍,灭除嗔恨,能享受来世今生的殊胜功德。(详见颂词1)
2、非要让我做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或百般阻挠我所希求之事,得到这两种不悦意的食物,嗔心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足以毁灭自己。(详见颂词2)
3、了知增上嗔恨心的两大不乐食后,为了防止嗔心继续壮大,应想方设法去断除它的粮食,因为嗔恨敌没有别的事,唯一就是要害我。(详见颂词3)
4、我们遭遇任何事不要挠乱欢喜心,以平常心去处理事情,切莫给嗔恨心增长的机会,因为忧恼并无用处,反而将失坏善行。(详见颂词4)
5、进一步说明怎样“莫扰欢喜心”、不起烦恼心:假设事情尚有可扭转的余地,那么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倘若已经不可救药,那忧愁苦恼又有什么用呢?根本无有任何利益,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详见颂词5)
6、嗔恨心的因缘之一,就是“行我不欲”。不欲的对境有36种,欲的对境有36种,这样共有72种。(详见颂词6)
发心师兄: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10/定解F11
【 颂词1】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科判分析
上一课学习了嗔恨的过患,因为生嗔心会有可见、不可见的种种过患,故当修安忍。本颂学习安忍的功德,因为修持安忍有种种功德,故教戒我们要当修安忍。
消文释义
如果精进勤奋地灭除嗔恨,那么此人无论今生还是他世都会享受快乐。
本颂重难点
1、为什么说修安忍让今生来世都快乐?
(1)体会:先不依靠经论的教证,我们仅通过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了解。
(2)观察:
1)观察依据:真正依靠安忍品的教言观察。
2)观察对象:方方面面观察嗔恨的本体、因缘、果等。
3)观察结论:发现嗔恨本体了不可得。
4)果:
①从而彻底根除相续中的嗔恨心。
②此人即生中会非常快乐,即使感受世间上如兵器砍割等最大的痛苦,也不会生起丝毫嗔恨。
③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都能游刃有余、非常快乐。
④来世,如大乘经典中所讲,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财富圆满、才华出众。
(3)总结:故修安忍可以让今生来世都快乐。
2、以公案开示,真正修安忍,遇到什么逆境都能坦然面对。
(1)公案:罗睺罗、舍利子化缘途中遇到流氓,被打后不怀嗔心,不做反抗,默默洗去血迹,包扎伤口。
(2)嗔恨心不是无法毁灭的,摧毁嗔恨,需修安忍。
(3)教证:毁嗔恨、修安忍的功德。
1)《妙臂请问经》:“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2)《菩萨地论》:“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
3、知易行难,如何做到修安忍呢?
(1)闻思本论,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一点嗔心,但如果通过本论加持,自己慈悲越加增上,嗔恨越加减少。
(2)对比:
1)闻思前:嗔心如寒冬腊月的狂风般凛冽。
2)闻思后:嗔心犹如春天的微风,虽然在吹,力量应该有所减少。
(3)长期依止上师,保持耐心,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1)比喻、对比:
①严重慢性病人。
②希望在很快的时间内,服一两付药就马上痊愈。
2)想转变自相续的修行人:
①有些人今天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上师,就希望烦恼马上断掉,全部消于法界,然后当下顿悟。
②好比:病入膏肓的人,只在医院里坐六个小时,就想让身体马上恢复。
3)实际规律:
①看病:
a、治疗慢性病,需要依止医生五六年。
b、通过医生对症下药,病情才会有所好转。
c、最后即使没有恢复,也能保证不再复发或者危及生命。
②闻思修行:
a、闻思修应循序渐进。
b、通过长期的闻思与修行相结合,才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彻底调整。
c、摧毁嗔恨心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
(4)教诫:
1)应断:听完法后仍会生嗔,就怀疑传法者或法本有问题,于是舍弃上师和法本,去寻找更快、更殊胜的大法,想马上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2)应取:凡事皆有规律,如违背欲速则不达。
【颂词2】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科判分析
前面学习完了“当修安忍”,本颂接着学习科判“修持方式”之“略说”中的“思维所断因之过患”,将一一剖析嗔恨心的因、对境、本体、果、作用等方面。本颂首先了解嗔恨心的因。
消文释义
他人强制性地非要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是阻挠我做想做的事情,遇到这些生长嗔恼的因缘后,嗔恨心便会盛发起来,毁灭自己和他人。(参照《入行论广释》)
本颂重难点
1、颂词分层:
第一层: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造嗔恨之因。
第二层: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所得之果。
2、生起嗔心的两大因缘:
(1)“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
(2)“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
总结:这两种因会产生一种不快乐的心态,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3、不乐是嗔心的粮食。
(1)人与人冲突,是因观点不一致。
(2)种种因缘让彼此产生不快乐,进而生起嗔恨心,毁坏自他一切善根。
(3)教证:《天鼓经》:“分别念的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
4、 嗔恨心源于执著。
(1)如果没有特别执着,随顺他人,也不一定有嗔恨心。
(2)麦彭仁波切:“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5、教诫:
(1)应:时常审视自己的心态。
(2)若:发现有不快乐的情绪产生。
(3)觉:说明嗔恨心马上要爆发了。
(4)行:此时必须要提高警惕。
(5)断:发生不快之事。
【颂词3】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科判分析
前颂“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了知了生嗔之因,本颂继续略说“理当遣除”:认识到嗔心的因是不乐食之后,为了防止嗔心敌人的继续壮大,应想方设法去消灭它。
消文释义
因此,理所应当尽力断绝自己的这个嗔恨敌人的不悦意“食物”。原因是,这位怨敌除了如此加害我以外再没有其余的事情了。
本颂重难点
1、颂词分层:
第一层: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应断除产生嗔恨的因缘。
第二层: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为什么需要断除的原因。
2、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1) 比喻意义:
1)比喻:欲灭敌人,先断粮草。
2)意义:摧毁嗔敌,断其食物。
(2)断除什么食物?
1)相续中不快乐的心态。
2)这种心态是产生嗔恨心的唯一因,是营养它、壮大它的食粮,因此,当不快乐的心态产生时,我们要尽量去对治它。
3)教证:《入行论大疏》:“即使有人砍断我的头,我也不能产生不快乐的心态,反而应对他生大悲心。”
(3)如何在生活中去修行?
1)无论遇何事,不以分别念进行取舍,如此行持,嗔恨不能生。
2)若遇嗔境,应以沙门四法对待:
①他人殴打,我不嗔打;
②他人辱骂,我不还骂;
③他人嗔恨,我不生嗔;
④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
(4)如此行持的好处:
1)不快乐之心不会产生。
2)相续中清净喜乐不受损害。
3、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1)嗔敌危害大。
1)从时间、连续、程度、无常等角度分析。
2)在八万四千的烦恼魔军中,嗔恨心是威力最大、势力最强的暴君。
(2)作为一个修行人,若不断嗔,修行无义。
举例有些人闻思很多年,但与人交往中,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样修行,意义不大。
4、谴疑:嗔心和痴心没有,但贪心特别重。
(1)因不同根基因缘,众生的烦恼也各不相同。
(2)不论怎样的烦恼,《入行论》都有对治的方法。
5、教诫:明明有烦恼,不要把自己包装成没有烦恼的证悟者。
(1)凡夫没有必要抬高自己,把自己吹成证悟者、瑜伽士,用佛法装点自己。
(2)格言:不净粪撒在空中,最后还是落在自己身上,同样,依止没有道德的人,到头来还是自己遭殃。
1)不净粪的本性就是不干净的。
2)比喻:把它装饰在珍宝上、伞盖上,或装饰在服饰上,不但无法成为真正的庄严,反而把全身都染污了。
3)意义:相续具足烦恼的人,再怎么吹嘘或包装,也无法变成真正的庄严。
4)同样,依止没有道德的人,到头来还是自己遭殃。
6、劝诫摒弃伪装,依靠殊胜的教言,对治贪嗔痴。
(1)第一世敦珠法王说:讲佛法的人很多,实际修持的人很少,即使实际修持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调伏烦恼的人很少。
(2)故:一定要依靠大乘殊胜的教言,对治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
(3)如何实修?所谓的修行,就是不断串习法义,调伏自相续。
7、总结对治目标:根除嗔恨心。
【 颂词4】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略说“理当遣除”,从不扰乱欢喜心角度,说明不欢喜是毫无意义的,反而有失善行。
消文释义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愁苦恼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善根。
本颂重难点
1、颂词分层:
第一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怎么断?正说:(要欢喜)。
第二层: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反说:苦恼忧愁失毁善行。
2、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1)在修行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坎坷,千万不能扰乱自己的欢喜心。无论遇到怎样的不顺,心都应该如如不动,永远不要失去这份快乐。
(2)有了修行的境界,在行住坐卧当中,即使遇到一些不快乐,也知道轮回中的事情不一定永远都是这样,心中的痛苦当下就能释然。
3、教证及公案:原因——不执著。
(1)佛陀在《月灯经》中云:“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遭遇兴衰,皆不贪执。
(2)《宝积经》:“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
(3)贝诺扎纳:被流放,处于可怕的环境中,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心态中。
(4)米拉日巴:山洞修行,无吃无穿,朝拜者见,觉其凄惨,尊者随口吟唱——八种修行快乐之歌。
4、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1)世间人情有可原:没学佛的世间人,从小环境就是贪执己方,嗔斥他方。
(2)修行人失去庄严:长期闻思大乘佛法,理应明白其中道理,再有如此行为,实不应理。
(3)我们遇到不欢喜的事情时,自心不要起烦恼,更不应该生嗔恨心,否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根都会摧毁无余。因此,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
5、修行窍诀:
(1)境界不到时,可经常观想,串习的方法:
1)我遇到最痛苦的时候,怎么办?
2)我最执著的父母、亲人死了,怎么办?
3)如果今天有人拿刀在我身上砍,我怎么样对待?
4)结果:串习多了,即便有一天真正遇到痛苦的真实对境,也就不一定非常痛苦了。
(2)观如梦如幻——梦中再繁华衰败,现实中也不会生贪恋痛苦,能坦然安住。
6、反说:举例说明串习不够的结果。
(1)案例:出家人死了,其家人痛哭流涕,世界崩溃,抱尸不放,哭到昏厥。
(2)对比:杀牦牛时,为何不哭?口头上说一切众生皆为我父母,实际运用时,却又很大差别。
(3)教诫:对于如此哭喊忧恼贪执的行为,
1)世间人:情有可原。没有学过佛、不懂空性和大乘教义,从小的环境就是贪执己方,嗔斥他方的环境。
2)修行人:失去庄严实不应理。长期闻思大乘佛法,理应明白其中道理。
7、正说:只要坚持实修,嗔心并不顽固难改。
(1)原因: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
1)快乐到底是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
如果建立在外境上:上师以自己去拉萨时的经历为例,对比痛苦的老板和快乐的乞丐。
2)为什么一无所有的乞丐却睡得香,很快乐;有钱的老板却没有好梦呢?
3)结论: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2)切莫偏堕: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堕两边。
8、总结:
(1)修行中,始终要处于快乐状态,切莫执著。
(2)通过老修行人的永远快乐和凡夫人的心烦意乱对比,开示快乐和自己的心态密不可分。
(3)心情快乐窍诀:不快乐时,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对事情不要特别执著。
【颂词5】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略说“理当遣除”,通过理证来分析,我们的心没有必要不快乐。
消文释义
假设事情尚有可扭转的余地,那么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倘若已经不可救药,那忧愁苦恼又有什么用呢?根本无有任何利益,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本颂重难点
1、颂词分层:
第一层: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理证正说。
第二层: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理证反说。
2、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道:“我们做事情失败了,如果尚有扭转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还可以拾起来一样,那不必要为此失去欢喜心;如果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法补救,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
3、如何理解颂词?
(1)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增多:彼此之间互相包容、理解。如此则不会导致各种恶果,乃至人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源自语言上的矛盾或为了一点小事。
(2) 窍诀: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4、教诫:
(1)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和谐友好,避免冲突纷争。
(2)切莫偏堕:上师批评弟子,可以开许。
1)大德的教言说:弟子因为烦恼而犯错,上师知道以后,如果没有制止,而听之任之,弟子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2)大乘佛教中允许:为了防止这种恶行蔓延,上师显现上可以严厉呵斥弟子。
(3)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越少越好!
【颂词6】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科判分析
前面讲完“修持方法”的“略说”,本颂开始“广说”,首先是“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对于“我”、“友”和“怨敌”这些不同对境,我们有不同的“不欲”或“欲”,了知后,对我们修安忍有很大的帮助。
消文释义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参照《入行论广释》)
本颂重难点
1、颂词分层:
第一层: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我和我所。
第二层:于敌则相反——于敌。
2、嗔恨心的因缘 :
(1)行我不欲。
(2)挠吾所欲。
3、不欲境有36种:
(1)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
1)让我痛苦。
2)遭受轻毁。
3)当面说恶语。
4)背后说毁谤的鄙语。
(2)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
(3)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
1)让他快乐。
2)获得尊敬。
3)听闻爱语。
4)听闻敬语。
(4)总: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4、所欲境36种:
(1)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
1)让我快乐。
2)获得尊敬。
3)听闻爱语。
4)听闻敬语。
(2)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
(3)对我的敌人,愿意:
1)让他痛苦。
2)遭人轻毁。
3)听受毁谤。
4)听受恶语。
(4)总: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5、以上共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表面上看比较容易,但详细分析,也有一点点复杂,一定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