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13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静虑的本意,是一缘专注,此品讲的是相应于六度的静虑度,所以它有不共的特点,和外道、世间的禅定并不相同。这里讲的静虑一方面是一缘专注,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观修,压伏相续中粗大的分别念,令其完全消亡,同时令世俗菩提心得以增上。


前一个科判讲了贪执的过患,现在学习所贪对境之过患。贪执是从心执着的侧面,所贪是从对境的角度。不管是讲贪执本身,还是讲所贪对境,绝对不是一个只讲能境的心,一个只讲所贪的对境,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在讲能贪执心的过患时,要和所贪的外境相合,在讲所贪对境的过患时,也要和能贪执的心相合,只不过讲的时候,各有侧重而已。


科判“所贪对境之过患”分了两个科判:“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其中“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又分了三个科判:略说、广说、摄义。


本课颂词一、二是宣说我和凡夫人交往,我对他是没有什么利益的。


颂词三、四是宣说依靠对方,对我而言也是没有利益的。


颂词五为总结。亲近亲友没有什么利益,反而会招致很多违缘和损害。对方没有办法利益我,我也没有办法利益他,所以我应该远离凡愚者。

发心师兄:定解C30

审核师兄:定解C18


  • 【颂词1】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 科判分析

      • 科判“所贪对境之过患”分了两个科判:“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其中“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又分了三个科判:略说、广说、摄义。

      • 科判“耽著凡夫非为所依”,重点:要了知凡夫亲友并不是所依。只要是凡夫,相续中都有贪嗔痴的种子,和很粗猛的现行,没办法给我们带来修行上的利益,和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凡夫的亲友,虽然可以做一些暂时的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耽著凡夫不能给我们带来究竟的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更不会有。接触的时候,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善巧的智慧,在交往的时候掌握分寸。以佛法的智慧来进行指引,是非常关键的。

    • 消文释义

      • 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如此凡夫愚者实在难以取悦。(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点

      • 为什么讲我于彼无利,要用“凡夫难取悦”来安立?

        • 我们要利益一个人,其实是双向的,并不是我有热情就可以,对方还要配合才行。所以要利益对方,并不是自己有一点能力、有一腔热情就足够了,还必须要处在凡夫配合的前提下,对方要有比较稳固的性情,或处于比较欢喜的状态,我讲的话他就会愿意听。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凡愚心性不定,刚刚还是密友,顷刻间就反目成仇;明明是善法,却也会起嗔心,所以和凡愚在一起,很难利益到他。

  • 【颂词2】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 消文释义

      • 对凡愚而言,凡愚还有这方面的毛病:忠言相劝时,他不但会生嗔恨,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没有听从他的话,他便怒气冲冲,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相关教证

      •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凡夫人很难以亲近,对其宣说如法的教言,他们不但不相信,而且示现嗔恨的面容,这就是愚者的法相。”

    • 本颂重点

      • 1、凡愚的喜好往往是颠倒的

        • 世间上的人,往往非常喜欢听爱听的话,而对于应该听的话,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应该听的忠告,往往不是他喜欢听的话,而喜欢听的话,往往是不应该说的。因为这当中讲到了自己的过失,或者这个过失的严厉后果,当我们看到这些,有时我们会选择逃避,忽略过去或者赶快翻过去。因为这些都指到自己的痛处,很不愿意听这些逆耳忠言。

      • 2、“反劝离诸善”的原因及结果

        • 对凡愚而言,告诉他不能做的,往往就是他喜欢的,为了保住自己喜欢的东西,除了自己保住之外,还要尽量地影响身边的人,自己的想法影响的人越多,他觉得越舒服越安全。这时候肯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劝我离开诸善,我听从他的话;第二种情况是,他劝我离善,我没有听他的话。

        • 分析这两种结果

          • 第一种,他劝我离开善法,我听从了,比如,让我放弃素食或者不杀生,让我去吃肉或者去杀生,如果我听从他的劝告,开始杀生了。虽然表面上看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很高兴,认为自己成功了。但是对自他来讲,其实是双亏的。他劝我离开善法,本身就有很大的过失,造了很重的恶业,对他来讲是很大的伤害。对我而言,本身已经走上了解脱之路,学习佛法,取舍善恶因果,但是因为他的劝告,我又开始重操旧业,造作恶业。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损失。甚至,自己的损失还远远超胜于他,因为对方毕竟还没有学习佛法,而自己是从学习善法的行列,退转到不学习佛法的行列,所以蒙受的损失比他还大得多。像这样,如果听了他的劝告而离开诸善,自他都没有任何利益。

          • 第二种情况,“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如果听了他的话,我没有服从,不放弃自己的善法,那么他对自己会发起很大的嗔恨之心,我就没办法利益他了。而且嗔怒还会引发后续的恶果,堕入恶趣。因为他产生很大的嗔心,尤其是对修行佛法、发菩提心的人生嗔心,所以恶业就会更加严重,后世会因此而堕入恶趣,感受痛苦。

      • 3、不要误会了寂天菩萨的意思

        • 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不能因为众生这么难度,我对众生没有利益,干脆连发心也放弃了,这是不行的。内心当中要不断地发心利益众生,就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化、难以度脱的缘故,更加要对他们发起利益慈悲之心。只不过我不注意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这些凡夫人的行为所引诱,并堕入恶业中去。所以,我们要知道,对凡夫人的行为和发心,是不能随顺的,我对他们暂时难以利益的缘故,和他们就不能走得太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净的行为。

    • 思维讨论

      • 举例分析对于和凡夫交往时,哪些可以随顺,哪些可以远离?

  • 【颂词3】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 消文释义

      • 对财富、智慧、才华等超胜自己者,产生嫉妒心;对势力、智慧等与己相当者,生起竞争攀比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骄傲自满,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么会有利益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相关教证

      • 1、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骄傲亦为衰。”

        • 纵然你非常高贵,才华也不错,但如果没有智慧,那是相当可怜的;倘若有了智慧,但相续中充满傲慢,也必将遭受各种衰损。

      • 2、《涅槃经》中说:印度最可怕的就是狂象,但是遇到狂象,最多不过毁坏一生一世,而亲近恶友,将摧毁我们生生世世的安乐。

    • 本颂重点

      • 1、父母对己无益的理解

        • 父母虽然不会像世间人那样明目张胆地伤害自己,但是,他们爱护子女的方式很多也不正确,相续当中也有嫉妒心、竞争心、傲慢心等毛病,他们教给我们的东西,多是和佛法因果相悖的。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一类父母作为自己真正的依靠处,对我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利益。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因为前世的仇怨、恶业,有些是因为善业。无论如何,如果仔细观察,父母教给我们的,不和因果相应、不和修法相顺的情况是非常之多。

      • 2、理解嫉妒、傲慢、骄傲的属性

        • 嫉妒也是一种不悦意的心态,在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讲到五毒——贪、嗔、痴、嫉妒、骄傲。贪、嗔、痴三毒是根本的烦恼,而嫉妒则属于嗔心的分支,因为嗔恨心是一种极度不悦意的心态,嫉妒虽然没有那么明显和强烈,但是它总会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因此归属于嗔恨心。傲慢、骄傲属于贪心的分支,当我们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了不起、很优越的时候,其实和贪心的本体是相应的,所以傲慢归属于贪心。

  • 【颂词4】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 消文释义

      • 凡愚者不但无法饶益我们,而且若与他们亲近交往,势必产生自赞毁他的过失,并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相关教证

      • 1、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

        • 凡夫人的邪行很容易染污我们,因而尽量不要去交往,应像古大德所讲的那样:“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 2、佛陀在经典中说:“恒时不见凡愚,乃为真实安乐。”

    • 本颂重点

      • 1、“伴愚”的理解

        • 所谓的“伴”,就是指自己的行为和发心意乐完完全全相顺对方,而不是单指距离上近的这种“伴”。我们的发心和行为,和凡夫人的发心行为完全相顺,和凡愚之间有一种像伴侣关系一样、很难分开、很相顺的情况叫做“伴”。所谓“伴愚”,不是说每天和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在一起就一定是伴愚,而是看自己的心、行,是否和他们的心、行完全相顺,如果相顺,则叫做伴愚,如果不相顺,虽然每天都要接触,但也绝对不是伴愚。

      • 2、为何伴愚会生自赞毁他的过失

        • 凡夫人都喜欢赞叹自己,对自己的一点点功德喜欢夸大,而自己没有的功德也喜欢杜撰、捏造。相反,对其他人的功德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盖,而对其他人的过失就想方设法地找出来并宣传。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其实都有喜欢自赞毁他的习气。因为他们喜欢的我也喜欢,我喜欢的他们也喜欢,像这样双方混在一起的时候,兴趣相投,就会产生自赞毁他的过失。

    • 思维讨论

      •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同事或朋友聚会,席间针对大家谈论世间八卦、绮语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 【颂词5】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故应远凡愚。

    • 消文释义

      • 综上所述,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相关教证

      • 阿底峡尊者说:“纵然你得登地果位,也会受恶友的影响。”

    • 本颂重点

      • 1、“故应远凡愚”的两方面理解

        • 远离凡愚分为心上的远离和行为上的远离。心上的远离是指,我们是修学佛法的人,我们应当相信因果、相信三宝,应该具有这样正确的知见。而凡愚人对世间八法、杀生害命等,充满了兴趣,所以自己要远离凡人的心态。行为上的远,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有些修行者离群索居,到深山老林里彻底远离世间凡愚,还有一种人到清净的寺院和道场当中,和具有闻思修的人待在一起,远离不修学佛法的凡愚者。第二种解释,就像前面提到的,虽然我们身体离凡愚很近,但我们的行为不随顺他们,他们做杀生偷盗的行为,我们不做,我们做放生,做慈济,虽然我们还是处在尘世和凡愚的环境,但是我们行为和佛法的行为接近,不和世间的造业行为接近,这也是一种行为上的远。

      • 2、最需要做的选择

        • 我们处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如果我们选择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修习佛法,就能走向殊胜的解脱大道,如果选择和世间凡愚亲友相顺应,就会走向轮回或堕落之道。如今是我们最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因此要多多地闻思正法,多多地观察世间过患,多学习像《入菩萨行论》一样殊胜的窍诀。学习之后,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修学佛法的智慧,还能够让我们增长与亲友相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