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18课

一、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从功德方面宣说应该依止静处,此科判分为三方面: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上节课已经学完第一个科判“于静处生欢喜”,从友伴、往所、受用和功德四个方面告诉我们,居于静处,会令修行人生起无碍的欢喜心并有益于修行,告诉我们应远离尘世,帮助自己从内心断除对世俗贪执的无明习气。


本节课学习第二个科判“断除于彼不喜之因”和第三个科判“教诲依止静处”中的内容。


(一)“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从破除对自己身体和亲友的贪执两方面,教诫我们要依止寂静处,应该如同行路客不贪执客栈一样,对身体和亲友不生贪执。


1、从身体死亡后迅速腐烂的状态,让我们断除对身体的贪执;(详见颂词1)


2、从两个角度教诫应该断除对亲友的贪执:


(1)亲友与自己是别别他体,最终必然各自分散;(详见颂词2)

(2)每个人都是独自面对生死,亲友毫无助益。(详见颂词3)


3、以旅人住旅店的比喻,教诫不应贪执随缘显现、随业漂泊的身体和亲友。(详见颂词4)


(二)“教诲依止静处”,本科判共有四段颂词,本节课宣讲其中第一段颂词,教诫我们最好主动依止静处,否则死亡之后,尸体也会被动地被送到静处。(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C27

审核师兄:定解C26


  • 【颂词1】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 消文释义

      • 不喜欢静处的原因就是贪著自他,所以要断除它。我的这个躯体最终必将变成这副情况:腐烂不堪,散发出的臭气甚至令寻肉的狐狸也不愿趋近跟前,更何况他众了。因而身体不是我们该贪执的对境。(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通过观察人死后身体变得令人厌恶的状态,要放下对身体的贪执,更不要为了身体而去造作恶业,要依止静处修行佛法。断除了对身体的贪执,很容易获得圣果;如果贪著身体,修行就难以成功。

      • 断除对身体贪执的方法:1)将身体观为如梦如幻;2)小乘不净观九种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的观修。

    • 教证公案

      • “极其珍爱之自身,死时舍弃如破罐,俱生骨肉亦分离,独自随业而漂泊,切莫为身造恶业。”

      • 《学集论》中引用《般若经》的教证说,佛陀告诉须菩提:初学菩萨理应前往尸陀林,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观看尸体的不同腐坏状况,将尸体的不净与自身进行对比,了知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生起二者本质无别的定解。

      • 文殊菩萨为了教化畏间,示现为一个叫上金光首的漂亮女人突然死在他面前,而且在炎热的阳光下尸体开始腐烂,转眼间,美丽的上金光首变成一具腐烂的女尸,臭不可闻。畏间因此体会到美丽如同泡沫一样,快乐也是瞬息的幻想,只有佛道才是永恒的依靠。后来他精进求道,成了德光耀菩萨,最后成佛。

      • 思维讨论

        • 从修行的角度,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体?

          • 提示:

            • 1)身体的本质是血肉的聚集体,无有少许精华,不应贪执。

            • 2)要利用暇满人身精进修行,如《中观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 【颂词2】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

    • 消文释义

      • 与生俱来骨肉相连的这个独立身体最后尚且也会支离破散,其他亲友相互别离更不必说了,最终与这两者都将分离。(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众生最执著的是自己的身体,此处以身体在死后也必然会四分五裂的现量所见,来说明个体相异的亲友更会分离,以此教诫我们不要过于执著亲友。

      • 在修行的道路上,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要深刻理解。

      • 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人与非人的外在袭击,可以通过念咒语、依止正知正念来遣除,然而亲朋好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 教证公案

      • 上师如意宝讲过:“你有能力弘法利生时,若以修行为借口,什么事情都不管,每天都是闭目打坐,这是不合理的。你一个人呆在山洞里,任何众生也见不到你,见不到的话,就听不到佛法,这与大乘的精神相背离。所以,自己该怎么做,要根据自己的境界、定力和因缘作决定。”

      •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宠爱,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三夫人是经过一番辛苦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带在身边,甜言蜜语;二夫人与丈夫天天见面,犹如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个女仆,毫无怨言地任由使唤,但在丈夫心目中没有地位。一天,丈夫要远行,必须离开故乡,他问四个妻子谁愿意跟他去。四夫人说:“不论你怎么疼我,我也不想陪你去。”三夫人回答:“连你最爱的四夫人都不愿去,我为什么陪你去?”二夫人说:“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只有大夫人说:“不管你去哪里、走多远,我一定陪着你!”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最宠爱的四夫人,代表我们的身体,人活着的时候,对身体最为执著,可是死了以后,肉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跟随自己;三夫人是我们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积累起来,死时也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二夫人是世间的亲朋好友,他们最多在我们死时哭哭啼啼,把我们尸体埋到城外的坟墓里;大夫人则是人的心,它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跟我们一起漂泊于轮回,但我们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将全部精力贯注于虚幻的色身上。

    • 思维讨论

      • 为了修行而跟亲友断绝关系,是不是没良心、不孝顺、忘恩负义?

        • 提示:世间人不理解,觉得如此做没良心、不孝顺、忘恩负义,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在某些问题上,世间与出世间的观点截然不同。若想追寻印藏大德们的足迹,变成上等修行人,就要断绝世间的一切牵连。

  • 【颂词3】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

    • 消文释义

      • 初生之时自己是孤身一人降生,死亡之际也将孤零零独自死去,我的痛苦他人无法代受,障碍善法的亲友有什么利益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点

      • 凡夫人一般认为亲友可以帮助我们分担痛苦,缓解孤独,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亲友身上。实际上,自己的痛苦,别人感受不到的,更无法分担、代受;自己的生死也只能自己去经历,别人无法陪同。

      • 佛陀在《弥勒经》中说:“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对佛法生信、发菩提心,这四种法在千百万劫中难以得到。”很多人完全具足这四种缘分,这是千百万劫难以获得的,一定要把握、珍惜,不要错过!

    • 教证

      • 《教王经》云:“人在临死时,父母兄弟眷属不能代受丝毫苦痛。众生生也孤单,死也孤单。”

      • 藕益大师说:“世情断得一分,佛法即有一分得力。”

      • 弘一大师说:“世情一定要看淡,要看破。”

    • 思维讨论

      • 有些人说:“既然跟亲朋好友要少联系,我从此以后不管孩子上学了,也不给丈夫做饭了,家里的人也不照顾,马上背起包前往寂静地方!”

        • 提示:这是有点冲动了,既然自己业力现前,已经落入这样的网当中,马上跳出来也有困难。

        • 其实,只要对佛法有信心,做在家人也不要紧,佛陀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人还是占大多数,佛陀在经典中对在家人的开示也相当多。所以,即生中如果没有出家的因缘,就应该当个很好的在家修行人。

  • 【颂词4】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

    • 消文释义

      • 譬如,行途中的旅客们都是离开一个住处又去往另一个住处,不会贪著暂时的落脚处。同样,踏上三有道路的众生也将离开一个生处而去另一个处所,身体与亲友也都不固定是我所,因此要断除对这一切的贪执。(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不会贪著暂时歇脚的旅舍,因为我们知道这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同样,身体和亲友迟早也会各奔东西,也不应该过于贪执。

      • 家庭成员间、人与人之间、金刚道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都应和睦相处,但应尽量断除彼此间的贪心。

    • 教证

      • 《佛子行》中云:“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 印度帕单巴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 上师如意宝经常说:“在座的金刚道友不要互相有矛盾,大家在上师身边求法,只是暂时住一段时间,应该珍惜彼此的缘分。但也没有必要过于贪执,众生的业力各自不同,缘合则聚、缘灭则散,所以与人交往要有一种分寸,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行为。”

    • 思维讨论

      • 如何与非佛教相处?

      • 提示: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应该彼此学习、彼此恭敬、彼此尊重,但不一定要学别人的宗派,学外道,或者学非宗教徒的论典。

  • 【颂词5】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

    • 消文释义

      • 教诫我们在还没有死之前,趁早前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等到死亡来临之时,四人扛起我的身体,送到尸陀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本颂是提出问题,即要在死亡之后被亲友抬去尸陀林之前,主动趋向林间修持正法。依止寂静处的必要、功德和利益将在下节课中详细说明。

      • 学习佛法要即刻开始,有了善缘和善念要当下决定,因为死时不定,暇满难得 。

    • 教证公案

      • 《寂静语》中云:“乃至四人以担架,抬举吾身未临前,一直迈向寂静处,修行寂灭之等持。”

      • 铁室王子以其宿世善缘牵引,在父王前竭力请求前往森林中出家。国王不同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子回答说:“我因惧怕死亡,所以才决定出家。”国王非常不解:“死亡根本无法避免,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难道躲在林中就不会死吗?”王子解释说:“虽然呆在哪里同样都会死,这一点无有差别。但有一点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的机会,如此临终之时无有痛苦,死后也能转生安乐净土;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死到临头必有大痛苦,死后亦难免堕落地狱。”王子随即将有关情况广述一番,国王还是比较明智,终于答应他出家。铁室遂将众人羡慕的王位,如丢弃杂草一般舍弃,到森林中苦行修法,终获成就。

    • 思维讨论

      • 如果现在暂时没有去往寂静处的因缘,怎么办?

        • 提示:

          • 1)尽量在自己身处的地方创造寂静的环境,精进地修行;

          • 2)发愿并向寂静的地方迈七步,为依止静处创造好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