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1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我们正在讲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菩萨道是一切诸佛成佛的通衢大道,每尊佛都经由修持菩萨行而圆满功德,现在我们有幸修持菩萨道,就应了知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和利益。


前面寂天菩萨宣说了菩提心的共同功德:断除罪业、成办利乐、满足愿望、名义转移等,接着又通过比喻继续赞颂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及分类,本课将宣讲菩提心的“特殊功德”,包括“本体的差别”、“功德的差别”及“具功德之合理性”,具体归摄如下:


(一)本体之差别

愿、行菩提心本体之差别:其一是欲行和正行的差别,前者是发愿,后者是真正的实践;其二是次第的差别,首先必须要有愿菩提心,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行菩提心,二者一定要安立在同一心态上面。(详见颂词1)


(二)功德之差别

1、愿菩提心的功德:

(1)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

(2)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


2、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功德的差别:行菩提心它的功德是刹那不断增长的,即使在睡眠、昏厥、散乱或者其他时候,功德仍然不断增上,愿菩提心没有此功德,尽管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也可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极大的果报,但功德无法与行菩提心相比,不能令功德增长如此之多。


3、愿菩提心的功德不会像芭蕉树一样,果报成熟一次就耗尽了。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


4、以喻理说明愿菩提心的功德胜过声闻缘觉的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


5、什么是行菩提心: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


6、行菩提心的特殊功德:什么时候生起了行菩提心,从那时起,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即使表面上好像造了一些恶业,但实际上,也会变成积累资粮的因。(详见颂词2、颂词3)


(三)具功德之合理性

行菩提心具无量福德的合理性教证是《妙臂请问经》。佛陀在此经中云“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 “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09

审核师兄:定解C18



【颂词1】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消文释义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 什么是愿菩提心?什么是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本体之差别是什么?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

两者本体的差别:其一是欲行和正行的差别,前者是发愿,后者是真正的实践。其二是次第的差别,首先必须要有愿菩提心,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行菩提心,二者一定要安立在同一心态上面。

2. 如果仅仅是正在度化众生的行为,算不算行菩提心呢?

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不算,因为它离开了愿菩提心的摄持。比如前往印度的路途中,不能舍弃刚开始所发的愿,如果舍弃了,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离开愿菩提心,一旦离开了,行菩提心就有可能无法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3. 菩提心是心王,还是心所?

印藏的高僧大德有不同观点。印度的解脱部论师、狮子贤论师认为:菩提心是心王;印度的世亲论师在《菩萨地论》里说:菩提心属于欲求,实际上是一种心所;印度的无著菩萨在《入菩萨行论注疏》中讲:菩提心是思维,可包括在心所当中;藏地的无垢光尊者则认为:菩提心是心王,有了心王,心所自然会有的,就像有了太阳,光芒自然会出现一样。

4. 如何理解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宗喀巴大师、甲曹杰等很多论师认为,二者是一个本体,反体不同。就像我们有时候说“菩萨戒”,有时说“菩提心”,有时说“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者实际上就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或者像一个如意宝,它既能遣除黑暗,又能治愈疾病,还能赐给人们一切所欲,它的本体是一个,但反体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同样,我们在守持菩提心的过程中,行持一切善法,叫做摄持善法戒;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叫做饶益有情戒;禁止自己身口意的种种恶行,叫做禁止恶行戒。这三种只是不同的反体而已,对菩提心应该这样理解。

5. 愿、行菩提心属于凡夫阶段还是圣者阶段?

这一问题在印度和藏地也有不同的说法。印度的智足论师认为: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是愿菩提心,一地菩萨以后才是行菩提心;无畏论师、智成论师认为:愿菩提心在资粮道时存在,行菩提心从加行道到佛地之间存在;布布达论师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愿菩提心是不依仪轨而获得的戒律,行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获得的戒律,宝源论师、海云论师也持此观点;印度著名的慧源论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讲:未以菩萨行为摄持的称为愿菩提心,以菩萨行为摄持的叫做行菩提心,藏地萨迦派的荣敦大师也这样承许;阿底峡尊者认为:缘果的发心叫愿菩提心,如“我想要获得佛果”;缘因的发心叫行菩提心,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与此基本相同。按照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藏传佛教大德们的观点,胜义菩提心是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在我们凡夫的行为中也可以存在,比如我今天早上发誓言,白天尽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行菩提心。所以,在凡夫位的时候,既可以具足愿菩提心,也可以具足行菩提心。

教证公案

1. 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离开愿菩提心,一旦离开了,行菩提心就有可能无法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是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2.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心指愿心,行持菩提心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思维讨论

既然菩提心如此珍贵,作为一个初学者,应该怎样才能不舍弃自己的菩提心?

【颂词2】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消文释义

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接连不断产生福德。(《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 愿菩提心的功德是什么?

(1)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所以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2)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如:转生天界时,可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有了愿菩提心的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虽然他还在轮回中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这就是愿菩提心的果报。也是愿菩提心的功德。

2.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功德的差别?

两者功德的差别:行菩提心它的功德是刹那不断增长的,即使在睡眠、昏厥、散乱或者其他时候,功德仍然不断增上,愿菩提心没有此功德,尽管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也可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极大的果报,但功德无法与行菩提心相比,不能令功德增长如此之多。

3. 愿菩提心的功德是不是像芭蕉树一样,果报成熟一次就耗尽了呢?

不会。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如同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在没有到期之前,这笔钱一直都放在那里,不会消失。但与行菩提心比起来,愿菩提心的增长率不是那么高,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散乱或其他时候,功德仍然不断增上,这一点愿菩提心并不具备。

佛在《教王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国王是这样教诫的:国王平时日理万机,工作非常繁忙,不可能像菩萨那样白天晚上不断地行持六度万行,但如果能发起“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愿望,功德肯定会越来越增上。可见,愿菩提心绝对有如意树、妙宝瓶般的功德,这一点毋庸置疑。

4. 以喻理说明愿菩提心的功德胜过声闻缘觉的功德?

《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在所有的珍宝当中,金刚宝是最昂贵的,即使被他缘损坏了,其残片的价值也胜过上等金子所做的耳环等饰品,不会失毁金刚宝的名称。“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愿菩提心就相当于金刚宝,尽管还没有行菩提心的摄持,但也胜过了一切声闻缘觉的功德。声闻缘觉虽然完全证悟了人无我,部分证悟了法无我,有很大的功德,但在度化众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而愿菩提心的利他心,完全胜过了他们的功德。此处以“金饰”来比喻声缘的功德,金饰和金刚宝分别对应声缘和愿菩提心的功德。“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因此,愿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中的各种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就算精神上的贫困——无明,也能被遣荡无余。

教证公案

1. 有关愿菩提心的功德,佛在《教王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国王是这样教诫的:国王平时日理万机,工作非常繁忙,不可能像菩萨那样白天晚上不断地行持六度万行,但如果能发起“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愿望,功德肯定会越来越增上。

2. 《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

【颂词3】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消文释义

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 什么是行菩提心?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愿菩提心只是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通过再三的思惟,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如同世间人所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是今天发了誓,明天就出尔反尔,而是自己心里面真正发了誓,永远也不会改变。

2. 行菩提心有什么特殊功德?

什么时候生起了行菩提心,从那时起,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即使表面上好像造了一些恶业,但实际上,也会变成积累资粮的因。

教证公案

1.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宁死也不退转”的行菩提心,即便只念一遍观音心咒:“嗡嘛呢叭美吽”,这个功德在你成佛之前也会越来越增多。但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不管你念了多少咒语、做了多少善事、行持了什么样的布施,这个功德的量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用完。

2.《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记载:大悲商主以悲心杀了短矛黑人,由于他的发心特别清净,以此圆满了四万劫资粮;星宿婆罗门以善心对商主之女作不净行,从而圆满了二万劫资粮。这两个公案,一个是杀人,一个是作不净行,表面上看来都是有过失的,但如果真正具有菩提心,这种不如法的行为,也反而变成了功德。

思维讨论

既然行持善法就有福报,为什么福报还有用尽的和用不尽且不断增长的差别呢?

【颂词4】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消文释义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 对行菩提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产生怀疑的人有哪两类?

一是不信佛教、对佛教不了解的人;另一类是小乘行人,他们对佛陀经历漫长苦行,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难行能行的精神无法接受、无法堪忍,所以不禁怀疑菩提心会不会有如此大的功德。

2. 行菩提心能产生无量福德这一点为什么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什么?

《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这个教证将菩提心的功德讲得特别细致,意思是说: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边的,为了利乐他们而披上发心之盔甲,所得的功德是无边的,回向的善根是无边的,众生得到的快乐也是无边的,将这几个“无边”结合起来,则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无边的。这样的话,即便于睡眠、放逸的状态中,只要你的行菩提心产生后没有退转,功德就会一直增长。

教证公案

1.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

2. 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3. 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思维讨论

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所说,仅仅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吗?对我们初学者有启发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