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0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静虑的前行,即断除静虑的违品,包括“离俗世”和“弃妄念”。“弃妄念”先后从妄念(即贪执妙欲)的果报可怕、所贪执对境的本体不净、得到所贪对境的因(种种劳作)有害,这三个角度分别宣说,教诫应对妙欲生起厌烦,反而应对静处生起欢喜心。


上一课讲到“观察果报可怕”,耽著妙欲会引来种种灾祸,有今世可见的“砍杀缚”的灾祸,以及来世“入地狱”的灾祸(见119课)。本课开始讲“观察本体不净”,主要是针对令我们产生妄念、贪欲的对境男人或女人,通过观察其身体本体是不清净的,让我们生起厌烦。分二:一、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如果不观察心识而仅仅观察身体,则身体本身是无情法,与死后尸体一样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执。);二、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即便是具有心识的身体,同样是由36种不净物组成,也不应该耽著。)


“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又分六,首先讲到“无有所贪之法”,然后因此分别宣说以贪心而注视、嫉妒保护、恭敬供养、欣喜接触、拥抱当然也就不应理。这六点与世间人的观念正相反。因此只有打破固有观念,才可能达到静虑的目的。本课宣说的是“无有所贪之法”以及“以贪而视不应理”。

1、首先“无有所贪之法”,可以解读为身体没有所贪之法,或者身体不应该是所贪的对境:

(1)世间人为了能得到贪恋的对方,不仅在媒婆前低三下四,而且不惜因贪心造业,不知取舍,完全不顾忌“诸罪或恶名”,十分愚痴(详见颂词1);

(2)世间人为了能得到贪恋的对方,获得销魂的至乐,甘愿冒险及耗尽财产,付出巨大代价(详见颂词2);

(3)然而,如果真正用智慧去剖析身体,实际上“除骨更无余”,没有任何精妙实质。与其苦苦执着这种没有实质的、非我能够真正拥有的身体,还不如追求涅槃的大乐(详见颂词3)。这是对前面两个颂词的破斥。


2、经过上述分析可得知,身体不应是所贪的对境,因此“以贪而视不应理”。

(1)在古代,入洞房前乃至下葬前,女人都以面纱遮面,因此男子往往渴望见到所贪之人的容貌(详见颂词4);

(2)如此渴望见到的容貌,当女人死后面纱揭开显露在面前时,为什么不敢看反而害怕逃走呢?活着和死后是同一张脸,却有不同的对待,说明容貌不是所贪的对境(详见颂词5)。


3、下一课将从以嫉妒保护、恭敬供养、欣喜接触和以贪拥抱四个方面来讲贪执身体的不合理之处(详见121课)。


4、本品这部分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论中是以宣说女身不净来对治男人的贪心,其实反之男身也同样不净(还应观想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净的)。因此应以对治“贪执异性”(而非仅仅贪执女身)的妄念为主。

(2)不能堕入两边:既不能过度贪执,也不能因为身体不净而仇视异性,或者自卑、傲慢。

发心师兄:定解C29

审核师兄:定解C05


  • 【颂词1】月老媒婆前,何故屡恳求?为何全不忌,诸罪或恶名?

    • 消文释义

      • 为什么以前为了逢遇女人而百般恳求男女媒人,全然不顾及所有罪业或恶名?(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本颂体现了贪执异性身体者的颠倒愚痴:为得到所贪之人不惜向媒婆乞求,甚至造恶业。

        • 1、月老媒婆前,何故“屡恳求”?

          • 虽然牵线的媒婆种性并不是很高贵,但是有人为了得到喜欢的异性,不惜放下身段,在月老媒婆面前屡屡地恳求,根本就不顾及她的种姓低贱,把自己的贪执心暴露无遗。

        • 2、为何全然都不怕“诸罪或恶名”?

          • 为了得到喜欢的对象,不管是什么样的罪业都敢做,背负什么样的恶名都不怕。这其实就是说明贪欲心产生之后,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底线,不顾廉耻。

      • 难点:从贪欲与愚痴的关系,推出结论“身体不应是所贪”。为获得所贪对境不惜造罪,说明贪欲令头脑不清醒,失去判断力,蒙蔽智慧。即贪欲和愚痴无明是相连的。因此,处在愚痴状态抉择出的“身体值得贪爱”,肯定不是正确的所贪之法。

    • 相关教证

      • 1、弥勒菩萨云:“欲者趋入大怖畏。”

      • 2、《月灯经》中也说:“犹如嗔恨之毒蛇,智者应当远女身。”

      • 3、麦彭仁波切在对小僧人的教言中也讲过:“女人是很厉害的,天王都无法战胜的人,往往被女人踩在脚下。”

      • (几个教证都说明了贪欲的可怕后果。)

    • 相关公案

      • 1、前美国总统,为了一个女人,闹得声名狼藉、身败名裂。

      • 2、阿拉法特在和平方面也做了很大贡献,但后来为了女人,钱财和名声上受到很大损失。

      • (被贪心驱使而全然不顾造罪和恶名,十分愚痴!)

    • 思维讨论:既然异性会有这么多过患,那是不是以后最好不要接触异性了?

      • 佛陀在经典当中,是允许在家人有合法的夫妻关系,但过度地贪执是不允许的。如果过度贪执,自己的心胸就会很狭隘,会引发很多的烦恼、恶业,引发很多不利于修行的因素。佛陀讲这些,就是要打破我们的执着。

  • 【颂词2】纵险吾亦投,资财愿耗尽,只为女入怀,销魂获至乐。

    • 消文释义

      • 哪怕是有丧命等危险的地方我也要进入并为此荡尽财产,如此而做只是为了怀抱女人尽情享乐。(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本颂体现出强烈贪执异性身体者的疯狂行为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里以两种代价为代表:

        • 1、“纵险吾亦投”:心甘情愿地铤而走险(例如偷盗,抢劫,私奔等),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例如殉情,自杀等),行为十分疯狂。

        • 2、“资财愿耗尽”:辛辛苦苦挣了钱,自己舍不得花,上供下施也舍不得,自己的资财只愿耗尽在所贪的异性上。

      • 难点:

        • 1. 怎样才能善用财产成为福德之因?应用于上供下施等善法,而非“只为女入怀”,消耗于所贪对境。

        • 2. 怎样将贪心转为道用?凡夫人年轻时风脉明点炽盛,不可能丝毫不生贪欲心。作为修行人,要随时忆念佛陀关于女身不净的教言经常思维贪欲的严重过患,“贪生三途怖”的可怕果报,对此生起定解。或者以空性见摄持,通过直接观贪心的本体为空而除贪。

    • 相关教证

      • 1、《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 2、佛陀在《楞严经》中也说:“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

    • 相关公案

      • 1、夏朝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使百姓无以生存,四方诸侯群起,最后导致夏朝灭亡。

      • 2、商纣王用“炮烙”处死忠臣,以取悦妲己,再加上残忍的暴政,最终将商朝的江山断送在自己手里。

      • 3、周幽王也是烽火戏诸侯,以博褒姒一笑的昏君。

    • 思维讨论:想想自己的财物平时是怎么分配的?怎么做会更有意义。

  • 【颂词3】除骨更无余,与其苦贪执,非我自主躯,何如趣涅槃?

    • 消文释义

      • 实际上这些女人也只是一堆骨锁而已,别无其余。与其如此贪恋并不能成为我自主与我拥有的这个女身,何不趋向涅槃呢?《念住经》中云:“女人祸害因,毁今生来世,若欲利己者,故当弃女人。”《大疏》中解释说:“只为女入怀……”这是从贪执其他女人而言,下文中的女人是从自己妻子方面来说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

        • 本颂是对前两颂的进一步观察,付出巨大代价想要得到的异性身体,是否真的值得贪着?

        • 1、假如身体有精妙之处,则值得贪着。然而仔细观察看似表面光鲜的身体,其实“除骨更无余”:身体由36种不净物组成,除了一个骨架支撑了皮肤、肌肉、脂肪这样一堆肉泥之外再无其它,没有任何精妙实质值得贪着。

        • 2、假如身体能真正拥有,则值得贪着。然而“非我自主躯”:这个身体不是我能自主的。就像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一样(想要自己的身体不生病、不死都不可能),更不可能去主宰属于我的心以外别人的身体。

        • 3、由上可知,身体既没有精妙之处,也不可能真正拥有。因此与其贪执身体,不如“趣涅槃”。如果把花在异性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全部用于希求解脱、希求佛果,早就已经成就了。

      • 难点:

        • 如何对比理解“贪执身体”和“趣入涅槃”,得出后者超胜的结论?从以下6个角度:

        • 1、本体:身体是36种不净物组成,无有精妙处;而涅槃的本体具有种种殊胜的法身功德,永远不变的实相智慧,清净的自性等诸多精妙之处。

        • 2、凡圣差别:凡夫由于有常乐我净的迷乱颠倒,在这种状态下才会认为身体是美的;而若以智者的智慧抉择,涅槃才值得拥有。

        • 3、距离:身体是距离产生美,越远就越容易只看美丽表象而忽略不净本质;而涅槃与之相反,离涅槃越近地观察,它越美越清净。

        • 4、时间:身体再美,时间一长就会审美疲劳;但是趋向涅槃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它的确值得我们拥有。

        • 5、自主性:自他的身体都无法真正拥有和主宰;而涅槃的境界一旦拥有,是永恒的获得,涅槃的功德、自性是自主的。

        • 6、苦乐感受:对异性的身体越贪执就越痛苦;而越耽著趣入涅槃就越快乐。

        • 小结:如此对比后,我们应该对贪执身体的过患、趣入涅槃的功德产生定解,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心。

    • 相关教证

      • 《正法念住经》中云:“女人祸害因,毁今生来世,若欲利己者,故当弃女人。”

    • 相关公案

      • 1、汉传佛教中有一个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

      • 2、虚云老和尚持楞严咒摄心婉拒女色的故事。

      • 3、上师如意宝守戒远离色诱违缘之地的故事

    • 相关法义点

      • 《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的“身体无有所贪精华”部分,与本课内容很相近。请回顾温习。

    • 思维讨论:有人说身体不净的教言我也认可,但就喜欢表皮外的容颜,再说我也不求朝朝暮暮,但求曾经拥有就够了?

      • 思维佛陀关于贪执女色过患的教言,特别是行淫欲堕地狱的可怕场景。贪执女色,今生来世都将毁坏无余。结合我们本课所学,再再去思维体会身体除了骨血脑髓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单独的皮肤、骨肉很恶心,内脏、屎尿更恶心,从内到外每个都恶心。为什么组合在一起,就认为它很美丽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只看它的表面。佛经有这样的比喻:精美的瓶子里面装了不净粪,不仔细观察,会觉得瓶子很好看,但是一打开臭气熏天,马上对它没兴趣了。可见都是贪心在作怪,而这种贪心其实是自己的无明愚痴所引发。

  • 【颂词4】始则奋抬头,揭已羞垂视,葬前见未见,悉以纱覆面。

    • 消文释义

      • 《大疏》中解释说:最初为了看清她的容颜,而努力使她向上抬头,然而她却羞涩地向下垂视,在送往尸林(天葬)之前,死时的新媳妇无论他人见或未见,都是用面纱遮住她的脸,这是就印度大多数种姓的传统而言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点

      • 本颂描述了男人以强烈贪心驱使,渴望见到女人容貌的情景。按照印度当时的传统,女人在未出嫁之前,乃至死后送到尸陀林之前,丈夫都没有机会见到妻子的容貌。

      • 应对颂词的时代背景有所理解,并从中体会那种迫不及待的贪执之心。然后思维这种心情有什么意义?

    • 相关公案

      • 印光大师讲的罗母卖身替儿娶亲的故事。

  • 【颂词5】昔隐惑君容,今现明眼前,鹫已去其纱,既见何故逃?

    • 消文释义

      • 昔日希望见到而迷惑你的那张面孔,如今明明摆在面前,尸林中的鹰鹫已扯去了她的面纱,既然已经见到,为何要惊慌失措逃跑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这是接着上一组颂词继续讲,这种贪欲心若详细去观察毫无意义,不合理。如此渴望见到所贪之人的容貌,当死后显露在你面前时,你为什么不看反而逃得这么快呢?活着和死后是同一张脸,活着的时候很想看,死了之后就不想看,说明在脸上没有所贪的对境,我们以贪心去看不合理,只是无明愚痴引发的不如法行为。因此,再动人的身体,本质也是不净的,若能明白这个道理,肯定对修行有所帮助。

    • 相关公案

      • 西汉吕后残忍地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曾经宠爱她的惠帝,看到后却吓得晕倒。(说明:人们对异性身体的贪执也是无常的。)

    • 思维讨论:不净观的图片,看后谈谈你的感受?

      • 佛法跟我们讲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就是告诉我们观身体,观一具死尸开始死了的时候,脸慢慢变青涨大,青淤肿胀,然后整个脸的颜色变成了紫色,慢慢脸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脏糊糊的东西,整个身体开始腐烂,慢慢地化成脓,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层皮,最后是一滩淤泥。这样的一个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的,别以为自己长得十分标准,将来殊途同归,都要成这个模样。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知道这个身体都是不长久的,都是要坏掉的,都是不干净的,没有什么值得可爱和贪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