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8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宣讲静虑品断除违品中的弃妄念。我们很多妄念来自于对欲妙的追求,贪、嗔、痴也都是缘欲妙而起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果报可怕、观察本体不净及观察因有害三个方面思维,从而生起对欲妙的厌烦。之前已经就观察果报可怕和观察本体不净两方面进行了宣讲,本课宣讲的是“观察因有害”,即通过思维过患严重来让我们离贪,此科判分别从“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及“与他罪相联”两方面观察。本课颂词位于“与他罪相联”,耽著对方的身体,其实和其他的罪业或过患是相联的。上一课宣讲了前两种过患:获得身苦、阻碍解脱机会,本课通过以比喻说明过患、空耗暇满、痛苦无义、痛苦无法比拟四种过患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了因有害,从而对欲妙生起厌烦。

具体内容为:


1、以比喻说明贪欲生诸苦。贪欲的因引发的过患远远多于福利,就像拖车的马牛等牲口,为了贪著路边的几口草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同理,人们拼命追求所贪对境,其下场比旁生更可怜,得不偿失。(详见颂词1)


2、空耗暇满。贪欲所获得的利益非常微薄,这些微博的利益,连牲口都不难获得,但人们为了获得这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勤苦劳作,白白空耗和毁坏了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非常不值得。(详见颂词2)


3、通过勤苦劳作而追求到的一切欲妙终会坏灭,但过程中贪著欲妙,很容易导致我们堕地狱,为了很短暂的快乐,我们会付出了长久的艰困痛苦,这便是“痛苦无义”。(详见颂词3)


4、追求欲妙让我们感受了长久的艰困、痛苦,哪怕我们把追求欲妙的其中千万分之一精力用于修持正法,就足以让我们成就佛果。而事实是,贪欲者没有因为付出的惨痛代价而得到一点点善根,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痛苦无义”。(详见颂词4)


5、我们通过思维地狱的痛苦,才知道贪欲的过患如此之大。这种过患不是毒、兵器、烈火、险地所能比拟的。(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C31

审核师兄:定解C16


  • 【颂词1】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 科判分析

      • 本课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首先宣讲的是“以比喻说明过患”,以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分析,让我们认清贪欲过患严重,从而对妙欲生起厌烦。

    • 消文释义

      • 具有贪欲者前述的彼等过患众多,而福利却微乎其微,就像拉车的牲畜只能得到几口草料。(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这里“前述的彼等过患众多”,指的是之前宣讲过的获得身苦(贪著别人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事业等方面带来很多痛苦)和阻碍解脱利益(以贪财为例,比如积、守、散财过程的痛苦,比如贪财使人精神涣散,使得脱离苦海变得遥遥无期)。

    • 本颂重、难点

      • 1、 颂词以比喻的方式宣讲:由贪欲为因产生的痛苦多,而获得的快乐却很少。比如:拉车的马为贪得数口草而被鞭挞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 2、 以意义对照的方式宣讲贪欲产生的痛苦大而获得的福利少:比如吸烟喝酒或者吸毒之人,因为贪欲,过程中获得了一点点所谓的快乐,但后果严重、过患巨大,正所谓“害多福利少”,关于“快乐”和“过患”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

        • (1)时间:贪欲所获得的快乐非常短暂。也许仅仅是瞬间的欲妙之乐,最长也仅仅是这一生,而毁坏的则是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

        • (2)利益:贪欲获得的利益仅仅是眼前的一点薄利,舍弃的却是生生世世的幸福。

        • (3)过患:一方面贪欲无止境,如果随顺它,不但无有满足反而会更加增盛,从而让人感受更强烈的痛苦;另一方面,所贪财利等对境并不能轻易得到,为了求得这些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 3、智慧取舍:很多人非常愚痴,认为贪欲的本体和追求贪欲的过程都是快乐的,比如贪著财富、贪著男女的身体,执着感情等等,但我们以佛法的智慧去观察时,很容易发现,贪欲带来的过患远大于福利,对今生来世均是如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经常地思维,从内心形成贪欲带来轮回过患的真实见解,从而以正知正念摄持并做出正确的取舍。

    • 相关教证和公案

      • 1、《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2、《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 3、 萨哈巴尊者所说:“相续中有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边的痛苦。”

      • 4、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一切欲妙生祸殃,佛说如同木鳖果。”

      • 5、 《父子合集经》云:“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

      • 6、 《正法念处经》云:“欲乐一念顷,非乐亦非常,转身受极苦,如是应舍欲。”

      • 7、 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后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

      • 8、 律藏中也记载,有一个人因贪恋自己的金瓶,死后转生为毒蛇,寸步不移地守护着金瓶。

      • 9、 有一个小孩夭折后,请一位具证上师为其作佛事,但小孩的神识一直往酥油桶里跑。上师对眷属说:“看看桶里有什么?”原来有一个别人给小孩的烧饼。于是上师把烧饼用来作烟供烧施,回向以后才超度了他。

    • 思维讨论

      • 虽然了知贪欲害多利少,为何我们还是忍不住去追求眼前的安乐呢?试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思维,才能切实地对治贪欲?

  • 【颂词2】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宣讲的是第四个过患“空耗暇满”,暇满人身极为难得,因耽著贪欲而白白的空耗暇满人身是非常不值得的。

    • 消文释义

      • 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微薄之利,牲口来办也不成困难。《致弟子书》中云:“善逝依道引众生上路,具大心力之人能获得,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人非人耶大腹不得彼。”正如这其中所说,具有能修持菩提的圆满功德并且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往往被往昔业力所逼不知取舍的人们无义虚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贪欲所获利益微薄:众生在轮回中所奋斗的、想获得的,无外乎就是衣食、住处、男女感情、身体的接触等,但是这些东西比起解脱的利益和功德,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即便不和解脱利益作对比,仅和整个轮回的痛苦相比,获得的利益也是非常少的,即便旁生也不难获得,比如:地鼠夏天积累食物、乌鸦享受复仇的快乐等等。

      • 2、 为之付出代价巨大:世间有大多数众生成天为贪欲所催而四处奔波,辛勤不休,不停地造作种种无义之事与恶业,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毁坏的是暇满人身。生西法师在辅导中讲了一个上师曾经讲过的故事:一对父子,手中有如意宝,父亲担心如意宝被他人所抢总是亲自守护,一日因困倦,嘱咐儿子好好保管。之后来了个盗贼,看到如意宝后对小孩说:你这个石头有啥用,不如我给你一块糖,既可以吃又好看。小孩动心,把如意宝交给盗贼,换来了几颗糖。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暇满人身如此难得,可以用它承办很多世出世间的善法;而轮回中的欲妙和快乐像糖块一样,我们追求它们,相当于把如意宝一样的暇满人身交给了烦恼的盗贼。我们得到了糖块,享受着吃糖的快乐,但所失去的却永远无法弥补。

      • 3、 思维暇满人身的殊胜之处: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拥有暇满人身,我们可以生出离心、发菩提心,可以闻思修行最珍贵的佛法,可以放生、顶礼、供灯,可以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应了知暇满人身的殊胜之处,用它来修持善法度化众生,而不能像旁生一样追求眼前利益。

      • 4、 如果追求吃喝等世间欲妙则与旁生无异:

        • (1) 旁生也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比如牛羊等动物,早起吃草喝水,然后找山洞居住;旁生也追求财富,比如地鼠夏天挖人参果,然后藏在自己的仓库里(积累财富);旁生也一样抚育后代;

        • (2) 人只不过生活质量高些,追求快乐的过程复杂些而已,但从另一方面讲,付出了更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人类不甘心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永远为了一个更高、更无止境的目标而痛苦追求;

        • (3) 如果人身不用来修持善法、度化众生,那和旁生没有区别。

      • 5、 知足少欲简单生活:珍惜暇满人身,过知足少欲的简单生活,精进修持善法,这便是智者的所为。

    • 相关教证和公案

      • 1、 《致弟子书》云:“善逝依道引众生上路,具大心力之人能获得,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人非人耶大腹不得彼。”

      • 2、 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

      • 3、 萨迦班智达说:“整天谈论财与食,此即双足之畜生。”“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 4、 《十诵律》云:“已见世间过,见法不乐漏,圣人不乐恶,恶人不乐善。”

      • 5、 《贤愚经》中的一则公案:一婆罗门受邀参加一个大宴会,因贪吃,将请柬上糖脂盖的印信给舔食了,结果到了宴会会场外,守门人看见请柬上没有印信而不让进。可见,为了一点点糖脂而失去了一场盛宴,多么得不偿失。

    • 思维讨论

      • 试着回忆一下,您有没有因为贪欲心驱使,去追求世间某些欲妙,结果不仅没有获得所期盼的,或者仅获得微利,却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事例?此颂对您的启发有哪些?

  • 【颂词3】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此为第五个过患“痛苦无义”,即为追求短暂快乐而付出的艰困痛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消文释义

      • 欲望自之本体必将坏灭,并具有能令堕落地狱等过患,为了毫无大利、只是瞬间安乐的它居然要恒时饱经痛苦折磨的莫大艰辛。(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欲: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彼:代指妙欲。瞬息:形容极短促的时间。

    • 本颂重、难点

      • 1、 一切欲妙最终都会坏灭:此颂所宣讲的“欲妙”,指的是世间较高质量和水平的五欲,比如人人想成为的富翁。一方面目标高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历经艰辛,即便获得了一些财富,得到了瞬间的快乐,但也只是颠倒妄执而已,这些所谓的欲妙,终究都是坏灭的本性。况且只是今世拥有而无法带到后世,一世的快乐相对于轮回来说,也是极为短暂的。

      • 2、 贪执欲妙的过患:人们认为的快乐,真正剖析它的本体时,没有任何可靠性,而为它所造的恶业,却会使我们在轮回中遭受无量痛苦;而且追求欲妙的过程也是极为艰辛的。总之,我们付出了时间甚至生命的代价,种下了恶趣的因,后世必将感受无量痛苦。

      • 3、 智慧取舍:世人做事前都会衡量利弊得失,我们通过观察:稍纵即逝的快乐与长期艰辛的付出、坏灭无常的欲妙与必堕恶趣的果报,对比后应该清楚的了知贪执妙欲付出的痛苦代价没有任何意义,从而做出智慧取舍。

    • 相关教证和公案

      • 1、 龙猛菩萨云:“世间一切乐,唯苦被变坏。《入行论广释》中在宣讲这一课时也有后两句:及为分别故,彼乐非真乐。”

      • 2、 《阿含经》云:“积聚终散裂,崇高必堕落,会和终散离,有生无不死。”

      • 3、 曹操奸恶一世,死后王位被篡、妻妾被夺,且在1400年后,于清朝乾隆年间,苏州某屠夫宰了一头猪,取出猪的肝脏,上有“曹操”二字,可见其在恶趣中无法解脱。

    • 思维讨论

      • 剖析一下自身,色声香味触五欲,最贪执什么?为此付出了什么?学习本颂后,对减少贪欲会有实际帮助吗?打算如何做?

  • 【颂词4】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

    • 消文释义

      • 如果以为欲望的千百万分之一的辛勤用在修持正法上,也足可以成就佛果,然而具贪欲者所受的痛苦要比行菩萨行者大得多,从中却没有成就菩提果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思维为追求妙欲我们曾经感受的痛苦:我们或许无法忆念起无始以来自己在轮回长河中所经历的困苦,但仅仅这一世,我们反观自己或观察旁生,也可以清楚的了知付出的艰辛痛苦有多少,而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我们还是深陷轮回感受痛苦而不得解脱。法师辅导中说:我们在轮回中投生,转成蚂蚁,如果将这些蚂蚁尸体堆起来,超过须弥山王;如果将我们在轮回中流的泪和血汇集起来,则超过现在的四大洋。这么多的艰辛和眼泪,换回如今还是一个业障凡夫、烦恼众生,还在贪恋轮回。假如把这些困苦艰辛的千万分之一用在修持正道上,足以成佛。

      • 2、 贪欲者与菩萨相比:贪欲者付出的痛苦代价巨大,但不仅没有得到菩提果或相关善根,还因此种下了恶趣因;而菩萨最初也和我们一样身处轮回,但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断贪、生出离心和菩提心,仅感受短暂而轻微的痛苦,却换来了成佛度化众生的巨大利益和安乐。

      • 3、 追求世间妙欲和修道的痛苦相比:因追求世间妙欲,我们所感受的痛苦,无论是痛苦的因、果还是过程,除了纯粹的苦,没有任何意义;而修持菩萨道过程所感受的痛苦,时间短、程度轻,但却可以成就佛果,具有殊胜的意义。按显宗经论中的观点,我们发起菩提心,进入大乘道之后,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必定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即使最低等的根机,也只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便可证得无上菩提。经过对比有智慧的人都会做出正确选择。

    • 相关教证和公案

      • 1、 印光大师曾说:“佛念若如情念,则成佛有余。”

      • 2、 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若把思念异性的心,用在忆念阿弥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 3、 空行母玛吉拉准卓玛说过:“众生为了贪欲,而无数次堕入地狱恶趣,所饮用的铁水之多,都已超过了四大海洋的海水。”

      • 4、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书中写了许多助长杀生、邪淫和偷盗的情节,极尽诲盗诲淫,后人效仿则无恶不作,结果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生下来全都是哑巴。

      • 5、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看书的人易起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有完成,自己就无法克制烦恼,嚼舌而死。

      • 6、 唐代诗人元稹因求娶表妹崔莺莺被拒,因怒而写《会真记》,虚构崔莺莺和人偷情,毁谤她的名节,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而且导致后世的读者学习偷情私会,最后元稹死时痛苦万分,死后尸体还惨遭雷火焚烧的报应。

    • 思维讨论

      • 修持出世间法会经历一些痛苦,但与深陷轮回比较,这些痛苦微不足道。理解了这一点,对您精进修行佛法有实际帮助吗?比如,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佛法吗?会减少一些世间法的追求吗?会降低一些世间生活要求吗?越详尽越好,比如,以前每天用于修法多长时间,今后会增加多长时间;以前对某一个世间法的要求和目标是什么,现在调整为怎样,等等。

  • 【颂词5】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非毒兵器火,险地所能拟。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宣讲“观察因有害”之“与他罪相联”,为第六个过患“痛苦无法比拟”,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

    • 消文释义

      • 如果思维贪欲的果报地狱等痛苦,那么兵刃、毒害、烈火、险地以及怨敌这一切都无法比拟。(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颂词重点在思维地狱痛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经论中对地狱的描写深入思维,从而对堕入恶趣产生畏惧心。

      • 2、 堕入地狱的因是从贪欲而来。强烈的地狱痛苦、旁生痛苦、饿鬼痛苦,所有轮回痛苦都是因为贪欲而带来的。

      • 3、 面对世间种种痛苦,如战争、毒药、烈火、灾难等等,我们会以极大的恐惧与谨慎之心防范远离,实际上这些伤害带给我们的过患远远不如贪欲带来的过患:

        • (1)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伤害会有警惕心,会采取防范措施,即使遭到伤害,也只是微小的痛苦,最多也只是失去今世的生命;

        • (2)而贪欲的过患是千万劫在地狱饱受焚烧之苦,对此我们不仅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自投罗网,追逐不舍,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颠倒的。

      • 4、 虽然我们无法现量看到地狱的景象,但我们可以依靠诸佛菩萨的教言,反复思维地狱痛苦,从而对世间痛苦之源——欲妙生起厌烦心,之后努力对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轮回道、步入解脱道。

    • 相关教证

      • 1、 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将贪欲喻为毒叶、宝剑、兵戈、猛火等,以此说明贪欲的过患极大。

      • 2、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了贪欲的六种过患:“了知贪欲过患之六法:具贪今生身心受痛苦,来世永漂轮回堕恶趣,与众争论自然增不善,减灭善法故受圣者呵。”

      • 3、 《亲友书》云:“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 思维讨论

      • 观修地狱之苦。参考资料:《大圆满前行》讲记第41课-第4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