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目前仍在宣说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可分为共同功德和特殊功德。在特殊功德中,寂天菩萨分别从教证和理证两个途径来证成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


上师在讲记中说,对于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凡夫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眼耳鼻舌身意)推断,必须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判断。也就是说,佛经和论典即为教证。而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就是理证。


上一节课(11课)通过《妙臂请问经》的教证宣说菩提心具有功德的合理性,本课的4个颂词,则是通过理证,来证成菩提心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从而了知菩提心意乐广大之合理性。对于理证的合理性,寂天菩萨通过“意乐殊胜”和“加行殊胜”两部分宣讲。本课的第一个颂词,通过“意乐之所依广大”来说明“意乐殊胜”;第2、3、4颂词则从“宣说意乐超胜世间”来说明“意乐殊胜”。具体内容为:


1、有人仅仅以一颗慈悲的心,想要疗愈少数众生的头疾,他所获得的功德都是无可限量的;更何况菩萨一心想解除众生的不安乐,乃至成就其无量功德,这种菩提心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详见颂词1)


2、在世间,到底谁具足殊胜的菩提心?父母?仙人?欲天?梵天?经深入分析,这些对境均不可能具足缘无量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的殊胜菩提心。(详见颂词2)


3、以上所说的父母、仙人、欲天、梵天等,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未曾在梦中发起过菩提心,更不要说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而生起真实的饶益心了。(详见颂词3)


4、世人为了自利,尚且无法在梦中生起饶益心;如今我们在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下,在短时间内就生起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珍宝菩提心,确实非常的稀有和难得。(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28

审核师兄:定解C16


【颂词1】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科判分析

本颂归摄于“理证之合理性”,从理证方面分析菩提心具有功德。理证之合理性分二:“意乐殊胜”和“加行殊胜”。本颂宣说“意乐殊胜”,意乐指动机、发心,“意乐殊胜”就是菩提心的动机相当殊胜。颂词宣说的是“意乐之所缘广大”,也就是菩提心所缘的对境十分广大。

消文释义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佛陀获得佛果,一是圆满自己的功德,一是饶益有情,哪个功德大?

任何时候,利他的功德都大于自利的功德。因此颂词说,有人只是为了想解除少数众生的头疾就有无量功德,因为这是他利而非自利。那么,菩萨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所缘的对境不只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消除的痛苦不只是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安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如此,菩萨将获得无量福德便不言而喻了。

2、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之说,是了义还是不了义?

这颗喜欢自己的心、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是我爱执,就是“怨敌”。或者说,我们习惯去为了自己寻求安乐的心,想方设法为自己离苦的心,就是怨敌。寂天菩萨说,对于怨敌,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生起讨伐的心,要用强有力的大乘佛法与之抗争,想尽一切办法去摧毁这个怨敌,也就是摧毁这个自我的心。此颂中有“仇怨、摧毁、报复”这样的词句,但其意是针对烦恼、我执,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世间的名词,但完全相合于修行的殊胜意义。

3、没有现量见到菩提心之功德就不予认可吗?

有些人认为,我没有现量见到菩提心的功德,所以它非真,我不认可。上师在讲记中说,如果没有现量见到就不承认,那么太空中的黑洞、虚空中的电子波、我们身上的细菌等等,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难道也都不予承认吗?因此,菩提心具有无量功德,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来观察(比量),另一方面佛陀在经中也是如是宣说的(圣教量)。此处引入“三量”的概念:现量、比量、圣教量,详见以下“相关知识点”。

4、佛陀在经中如何宣说菩提心之功德?

佛在《妙臂请问经》中对须菩提说:

(1)如果缘众生的老苦而生起“愿他们离开这种痛苦”的心,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同样,生苦、死苦、病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人间的各种根本苦和支分苦,以及旁生的愚痴之苦、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愿众生的所有痛苦全部消除并获得快乐,功德决定是刹那刹那增上的,其发心量根本无法衡量。

(2)如果有人让所有众生获得一刹那的快乐,功德非常大;但如果一个人发菩提心“愿所有众生不是一刹那,而是生生世世都不离开暂时的人天快乐,最终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3)如果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功德很大;但如果愿“所有的众生不仅暂时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而且最后都获得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的功德”,其功德之大更不言而喻了。

5、有哪些公案说明菩提心功德之广大?

(1)匝哦之女的公案;

(2)无垢光尊者于《心性休息》中的公案;

(3)法王如意宝宣讲本论时引用的公案。(详见“相关公案”)

6、 世间的慈善和大乘菩提心相比有哪些不同?

(1)时间上:世间慈善是短暂的,非恒常的;大乘菩提心是乃至众生成佛以前,生生世世,恒常发愿;

(2)数量上:世间慈善解决的是有限众生的暂时困难;而大乘菩提心所缘的是无量众生,涵摄六道;

(3)解决之问题上:世间慈善解决的是众生衣食住行等困苦;而大乘菩提心则是让众生永远脱离苦海获得解脱。

7、世间慈善解决众生实际困难,菩提心仅是发愿,功德孰大孰小?

世间慈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愿菩提心解决的是众生的根本痛苦。我们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此生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能从根本上断除。

8、用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有哪两件事不能忘?

一是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二是解脱众生究竟的生死大事(即解脱和成就佛果)。

相关教证公案

1. 匝哦之女的公案:佛陀因地时转生为印度一个商主种姓的人,名为匝哦之女。当他准备离家出海取宝时,母亲怕他丢掉性命而谎称其种姓缘故不能出海。后来他了知真相后再次准备出海,因被母亲阻拦而用脚踢母亲的头,后来在大海中遇难堕入地狱。果报成熟,在地狱感受铁轮在头上旋转、脑浆四溢的痛苦。这时匝哦之女想:世上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人来这里受苦的众生,愿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承受。在发起此善愿的当下,铁轮腾空,他随即转生到天界。由此公案看出,仅是发愿代替一些对母亲不孝的众生承受铁轮之苦,就能以此功德立即转生于天界,那发愿愿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无上佛果,这种菩提心的功德,怎会不是无量?

2.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的一个公案:佛陀在因地时曾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被狱卒用火锤击打,为此嘉瓦谢达生起极大悲心。他乞求狱卒让自己代替同伴拉马车,狱卒边用铁锤打他边说:“众生的业力必须由自己承受,谁能代替?”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这就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发愿菩提心的开端。

3. 法王如意宝宣讲《入菩萨行论》时引用过一个公案:古代印度恒河交界处有母女俩不幸落水,当时她们互生悲愍,均愿对方脱险,以此善心的功德力,二人死后立即转生天界。可见,即便是特别短暂、范围极小的一个善心,也能转生天界,那我们愿天边无际的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的菩提心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知识点

1、三量:即现量、比量、圣教量。

现量:指对所缘境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显现分明。也就是我们的根识可以直接了知,无需推理、分析,无需意识思考;

比量:比较计度之意,指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方能正确了解未现前及未知之境。比如看到烟而知有火的存在。

圣教量:由圣者教导而获得的认知。

2、十力:

(1)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欲乐胜解不同的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3、四无畏: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两种。

佛之四无畏: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

(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

(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

菩萨之四无畏:

(1)总持不忘,故说法无畏;

(2)尽知法乐,故说法无畏;

(3)善能问答,故说法无畏;

(4)能断物疑,故说法无畏。

4、十八不共法:

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

(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

(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6)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

(7)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9)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11)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着,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也;

(12)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证入;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

思维讨论

上师在本颂的讲解中提到世间慈善和发菩提心之功德的大小。为此,我们就应该舍弃世间善行而只是注重发菩提心吗?二者如何圆融?

(提示:不仅仅是回答“不堕两边”,着重在“圆融”。比如在行世间善时,以菩提心摄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