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37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入菩萨行论》宣讲了一个凡夫人如何通过对治自私自利的我执,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在菩萨道上修持六度,最终成就佛果、度化众生的殊胜修学体系。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的内容。前边我们学习了通过离俗世(舍弃对亲朋好友的耽著)和弃妄念(尽量抛开纷繁的分别妄念)来断除修行的违品,现在学习通过修世俗菩提心和修胜义菩提心来谨持对治,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如何修持和增上世俗菩提心,可以说是本品最精要的地方。


菩提心的条件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前边学习了专门调伏偏袒、执著自我的自他平等的修法,现在开始学习的是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分为略说和广说两个科判,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广说分两个科判,宣说法相和宣说事宜。宣说法相分五部分: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现在学习的是舍弃自己部分,共分两部分介绍: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本课颂词1是宣说我们因为贪执自身,会使今生产生诸多怖畏,因此应该舍弃我爱执。


颂词2、3是宣说贪执自身,会对后世产生无尽的痛苦,因此应该舍弃。


颂词4宣说的是应该通过修自他相换的方式,舍弃我爱而修持利他心。

发心师兄:定解C14

审核师兄:定解C17


  • 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

  • 【颂词1】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

    • 科判分析

      • 因为贪著自己,会导致我们在现世当中产生很多的怖畏,所以应该舍弃我爱。

    • 消文释义

      • 因为如果没有舍弃贪执自己,不仅来世会堕入三恶趣遭受无量痛苦,甚至今生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之心。这个身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不当作怨敌一样嗔恨呢?(源自《入行论法本》)

      • 由于贪著自己的身体,导致我们对微小的险难也会生起畏惧痛苦。对这恐惧之源的自身,哪个智者会不当做怨敌一样嗔恨呢?(源自《入行论广释》)

    • 相关教证

      • 1、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云:一切痛苦不乐根,此身极大烦恼源。

        • 众生特别贪执“我”,一切祸害痛苦的根源,就是执著自己的身体。

      • 2、佛经中说:“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

      • 3、夏吾瓦格西说:“乃至未视自身如怨敌之前,即便上师也无法饶益。”

        • 假如没有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怨敌,纵然具法相的善知识整天给你开示佛法,你的相续也不一定改变。一旦对身体像仇敌一样来看待,那时候一切外境都会变为修行的助缘。

    • 本颂重点

      • 1、科判中“舍弃自己”的前提

        • “舍弃自己”相合于大乘的理念。我们不能因为贪著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过患,就认为应该嗔恨身体,像对敌人一样去打击、毁灭它。世间一般的道理都不允许、不提倡我们无因无缘地摧毁、自虐自己的身体,充满智慧慈悲的佛陀教法,就更加不允许了。此处讲到的舍弃自己,主要是相合于大乘的理念。舍弃自己,就是修持利他。因此,“舍弃自己”,是修持大乘的前提。

      • 2、嗔心分类

        • 嗔心有自相的嗔心和相似的嗔心。对其他众生大发脾气产生的嗔恚叫做自相嗔心,这是很大的自性罪。还有一种是对烦恼的嗔心,它看似烦恼,其实是一种智慧。因为烦恼是伤害自他的原凶,如果我们对烦恼非常亲密不加以对治,没有把它看成过患,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烦恼。如果我们把嗔心、烦恼等当成怨敌,决心不与之共住,要把它从我们的相续当中遣除出去,这就是相似的嗔心。如果没有对烦恼产生这种相似的嗔心,则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对治烦恼。

      • 3、 “小怖亦生畏”的原因

        • 对于自我的执著越强,抗击打的能力就越弱;对自身执著越大,伤害的因缘也就越多。如果我们对自身非常地耽执,一个很小的生怖的因缘、不好的对境,都能够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怖畏和痛苦。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对身体或自我的执著稍微有所放松,相对应地,伤害它的因缘、对境就要少得多。两个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执著,另一个人对身体不是太执著,即便是在同样的环境当中,所感受的痛苦都不一样。

      • 4、 “谁不似敌嗔”中怨敌的理解

        • 对圣者而言,没有怨敌。此处所谓的怨敌,只是一种比喻。很多大德讲:不管以前有再多的怨敌,当你发了菩提心之后,所有的怨敌当下就消失了。因为所谓的怨敌是相互观待的,当菩提心一旦生起,通过菩提心去善待一切众生,当我们对众生生起慈爱心的时候,当敌对的心、不悦意的心消失的时候,怨敌当下就全部消失了。

      • 5、自他相换的具体修法

        •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施受法,施受法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我们通过一呼一吸的方式,把安乐、善根通过呼气布施给众生;把众生的一切的痛苦、不如意,通过吸气吸进自己的身体,由我们来代受众生的苦。通过这样一施一受、一呼一吸,就开始在修持利他了。我们在修习自他相换的时候,真正要想的是利益众生,通过这样的修法来泯灭我爱执。泯灭我爱执就是利他。而不是说舍弃自我,就是我得到利益,如果舍弃自我是我得到利益,这个修法还是在和自我、我爱执相应。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更隐蔽、更善巧、更难以发现,这是不合理的。

    • 思维讨论

      • 减小我执,所受的痛苦就会减轻,这个观点你认同吗?请以实例说明。

  • 子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 【颂词2】千般需疗除,饥渴身疾者,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 科判分析

      • 前后两个科判是遥相呼应的,第一个科判让我们观察发现,现世中怖畏的因是我爱执,所以应该舍弃。第二个科判讲,不单单是今世当中生怖畏,后世当中还会引发更多痛苦,所以应该舍弃我爱。

    • 消文释义

      • 为了遣除疾病缠身、饥寒交迫、口干舌燥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不惜捕杀鱼类与飞禽走兽,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拦路抢劫。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源自《入行论法本》)

      • 贪爱自身的人,会千方百计地为了解除饥渴、疾病,而不惜捕杀池鱼与飞鸟走兽,甚至埋伏于道途中伺机劫夺行人。(源自《入行论广释》)

    • 相关教证

      • 1、《贤愚经》中说:“戏笑杀他命,悲号入地狱。亿载苦万端,伤心不可录。”

        • 欢欢喜喜地杀害众生,最后定会悲鸣号叫地堕入地狱,千百万劫中所感受的痛苦,实在无法用笔墨来描述。

      • 2、佛经云:“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

      • 3、汉地的大德说过:“万物皆有痛感,微如虫蚁也不能杀害,因为它们也贪执身体。”

    • 本颂重点

      • 1、有些人为满足自我需求,满足通过我爱发出的渴求,拼命地去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千般需疗除”,“疗”指治疗自己的疾病,“除”是除却自己的饥渴。引申的意思是,为了获得更高档的生活,开始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 2、通过捕杀鱼、鸟、兽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些为了食用而捕杀,有些为了赚钱而捕杀。《前行》中讲,造杀业时,有贪心杀生,有嗔心杀生,有愚痴心杀生。杀生的根本就是基于我爱执,本体是无明,行为是恶业,无明愚痴再加恶业烦恼,后世痛苦不堪是毫无疑问的。

      • 3、因果的三条规律

        • 第一,未作不遇;

        • 第二,已作不失;

        • 第三,业果是增上的。上师用滚雪球做比喻:雪球是越滚越大的,业因果随着时间的增长也会越增越多,越来越大。所以业成熟后,受报越晚,承受的痛苦也就越强烈。受报越早,痛苦越轻微。

    • 思维讨论

      • 本课讲记中,上师讲了很多因果不虚的教证和理证。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个人,完全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杀生会堕地狱,你会怎样与之交流?

  • (颂词3)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盗取三宝物,以是焚无间。

    • 消文释义

      • 或者有些时候为了得到一些利敬,乃至杀害自己的父母、盗取三宝的财物。通过这种罪业,最后堕入无间地狱,被无间地狱的烈火所焚烧。(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有些人为了财利与别人的恭敬,甚至不惜造作杀害父母、盗取三宝财物等极重的罪业,以此而导致来世堕落无间地狱为烈火焚烧。(源自《入行论广释》)

    • 相关教证

      • 1、《宝梁经》云:“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

      • 2、 佛经中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 五逆四重的罪业通过忏悔可得以清净,但是盗取僧众的财物,纵然一针一线,佛陀也没有能力救护。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四重罪:杀、盗、淫、妄。

    • 本颂重点

      • 1、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利与衰,苦乐称讥与毁誉”,也就是利衰、苦乐、称讥、毁誉,世间八法可以归摄到“利敬”当中。世间八法当中有四个是我喜欢的——乐、利、敬、称;四个是我不喜欢的——苦、衰、讥、诋毁。

      • 2、为求利敬而杀父母

        • 以佛陀的智慧观察,杀父母的罪业属于无间罪,无间罪在一般罪业当中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如果造了无间罪,死后没有中阴身,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中受苦。“无间”的意思包括:没有中阴叫无间;堕落地狱后不间断地受苦,没有休息的时间;一个身体充满了整个地狱,没有空隙。所谓的求利敬而杀父母,是指为得到某种利益而杀害父母。比如提婆达多为得到利敬,蛊惑阿阇世王杀掉父亲。

      • 3、 “三宝物”

        • 所谓的三宝物,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众的身口意代表三宝。

    • 思维讨论

      • 上师在讲记中专门讲到负责三宝物的人,一定要账目清楚。您的小组如果有组织放生、供养道场等善行,可以自检一下,有没有做到账目清楚,不定期公布?

  • 【颂词4】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 消文释义

      • (假如贪执自己的身体,即生会遭受无量痛苦,来世也是堕入无间地狱。既然如此,)哪个有智慧的人,会愿意守护这样的臭皮囊呢?哪位智者会不愿意视之如仇敌呢?谁不轻蔑这种身体?(源自《入行论法本》)

      • 哪个有智慧的人,会去贪执爱护与供养这个身体呢?哪位智者会不把它视如怨仇呢?哪位智者会不轻视厌离它呢?——(源自《入行论广释》)

    • 相关教证

      • 永嘉玄觉禅师曾说:“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 声闻缘觉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表面上非常精进,但他的目标没有搞清楚,没有成佛的向往,算不上是真正的道心。而外道看起来特别聪明,什么都算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但像佛教四法印或四谛这样的道理,他们根本不懂,再聪明也不叫有智慧。

    • 本颂重点

      • 1、聪智者: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世间的聪智者,世间人很聪明、很会赚钱、很会骗人,或者很会处理事情、很会为人处世,但这种聪明才智没办法认清我执、调伏我爱执,也认识不了我爱执的危害性、重要性。所以这里的“聪智”是指佛法的聪智者,他们了知:我爱执是一切痛苦的源泉、一切轮回的根本,调伏我爱执、修菩提心、修利他心是最殊胜的修法。

      • 2、此颂中“身体”引申的意思是我爱,对自我的执着。有我爱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愚痴,造罪时我爱执膨胀,无法看清是否该做恶行;而有智慧的人绝对不愿意它生起、增长。

    • 思维讨论

      • 试分析世间所谓的“聪明人”,和佛法所说的“聪智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