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38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的内容。前边我们学习了通过离俗世(舍弃对亲朋好友的耽著)和弃妄念(尽量抛开纷繁的分别妄念)来断除修行的违品,现在学习通过修世俗菩提心和修胜义菩提心来谨持对治。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如何修持和增上世俗菩提心。


菩提心的条件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前边学习了专门调伏偏袒、执着自我的自他平等的修法,现在开始学习的是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分为略说和广说两个科判,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广说分两个科判:“宣说法相”和“宣说事宜”。

宣说法相分五部分: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现在学习的是“舍弃自己”部分,共分两部分介绍: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上一节课宣说了怎样生起“代受他苦”的心,以及因无始以来我们对自己十分执着,故应“舍弃自己”,修持利他。

本课安立于“自他为主之功过”,分别从“相之差别”和“果之差别”两个角度进行宣说。


1、 相之差别:指重视他众和重视自己的差别很大。比如:当我们行持布施的时候,一种心态是“布施了我自己享用什么呢?”,另一种心态是“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呢?”显然这两种心态有天壤之别。(详见颂词1)


2、 果之差别:指害自己与害他众之间的功过差别。

(1) 差别1:为了自己而伤害他人,其结果是感受地狱痛苦;而为了利益他人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则一切世出世间的福报均可获得。(详见颂词2)

(2) 差别2:只求自己高高在上而把他人置于低位,则来世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入恶趣;而自己情愿居于低位,把高位让给他人,那么生生世世都将感召受人恭敬的果报。(详见颂词3)

(3) 差别3:如果为了自己而奴役他人,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感受被他人奴役之苦;而如果为了利益众生甘愿自己劳作,那么即生就能获得殊胜高位。(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10

审核师兄:定解C17


  • 【颂词1】若施何能享?自利饿鬼道,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 科判分析

      • 本颂安立于“癸三、自他为主之功过”:相合自利的过失和相应他利的功德:以自利为主会产生如是的过患,以他利为主会产生如是的功德。

      • 为什么要了知自他为主的功过?通过自他为主功德或者过患的理论引导,产生利他有功德、自利有过患的见解,然后通过这个思想影响到行为,有意乐去对治我执,从而自他相换的修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继续修持。

      • 癸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二: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子一、相之差别”:自利和利他分别是什么样的相。

    • 消文释义

      • 声称“若施给他众自己享用什么”只考虑自利的人实际上是饿鬼的作法。“若自己享用,布施什么”这种考虑他利的念头正是善妙的天界法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颂词分层:颂词第一部分是前两句,第二部分是后两句。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可以看出,自利的人总是想到自己——自己有什么损失、能得到什么等等;利他的人一起心动念就想到他人——怎么样利益他人,他人能够得到什么。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若施何能享?”——自私自利者的画像

        • 自私自利的人起心动念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以布施为例,在自己享用还是布施给别人之间做选择,自私自利心比较重的人会选择自己享受。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享受呢?他会想“若施何能享?”——如果我把这个东西布施给众生,那我享受什么?直接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

        • 于善根方面,如放生、开法会念咒或闻思修等,如果要把这些善根回向给众生,自私心强的人就会想:“如果把善根回向众生,那我拿什么成熟善果?以后我怎么去享受快乐?我辛辛苦苦做的这些善法,都给别人了,我什么都得不到。”不管是财物还是善根,自利的人都是首先想到自己。

      • 重点2:“自利饿鬼道。”——饿鬼的心态

        • 舍不得把这些东西布施给别人,牢牢抓住财富不放,没有放舍的心态,是一种相合于悭贪、吝啬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真实堕入饿鬼道的正因。

        • 有些大德在分析饿鬼道时说,饿鬼道最主要的特征并不在于资具贫乏,而是主要表现在内心当中的不满足。它们的肚子像城市一样大,咽喉像针尖一样细,怎样吃喝也不会饱,永远满足不了。这种贪欲恰恰是一种不满足的心态。所以“若施何能享”这种想法是相合于饿鬼的,虽然拥有很多,但他仍然感觉自己很穷、很贫乏,还是觉得远远不够,这就是一种不满足、不知足的心,和饿鬼道的心态非常相似。

      • 重点3:“自享何所施?”——利他者的画像

        • 利他者的想法和自私自利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把这个东西吃了、享受了,我用什么布施呢?这个东西我自己享受了,我用什么来供佛、做供养呢?”种种时时刻刻想到别人,想要布施、想要供养。

      • 重点4:“利他人天法”——人天因、成佛因

        • 想要布施、想要供养的心态相应于利他的善妙念头,可以理解为下士道或者人天的一种因。如果以出离心来摄受,它就会变成超离三界的因;如果以菩提心来摄受,就会成为成佛的因。

        • 自利的人想“若施何能享”,表面上是在自利,但其实是自己害自己;利他的人表面是利他,其实是双赢或利自。自利的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利益,自他双输;利他的人是自他双赢,二者完全不一样。

      • 重点5:上师给我们的窍诀——布施时放低自己、看重他人

        • 在修行时,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别人看得很重。应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当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在饭馆里吃饭时,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乞丐一块,就如同母亲,放弃自己享用,全部都留给孩子,这才是真实作布施的行为。如果能行持布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功德也会非常非常大。

      • 重点6:生西法师辅导中的窍诀——布施是六度之首,是开放我们心胸、打破我爱执的第一步

        • 佛的智慧和慈悲是完全对众生开放的,没一点我爱,没一点我执。佛果从哪里来?从六度修持而成就。六度是成佛的因,佛果是开放的,六度也应该是开放的。而布施是第一步、六度之首,是最容易修的。从布施开始把我们的心开放给众生,它是进入菩萨道的第一步。只要开始布施,布施的心越来越强,我们做的布施就越来越大:从一毛钱、一块钱、比较珍爱的东西,然后再到非常珍爱的东西,乃至于把很大一笔财富布施给众生,把我们的手脚、头目、脑髓布施给众生,把一切善根布施给众生。我们把所有的、里里外外的东西都布施完了,完全放弃了,没有任何执著了,这个时候布施就修成了,我们的境界也就成就了。

    • 思维讨论

      • 以往的我们究竟是选择爱自己多一点还是利他多一些?布施时,内心是否真的舍得?布施的东西,通常是对于自己无关紧要的,还是自己所珍爱的?布施的过程,是否以菩提心摄持?

    • 相关公案

      • 1. 古代有个非常吝啬的人,因为油灯有两根灯芯,怕用油太多,死不瞑目,之后小妾把灯芯取了一根,他才安心地咽气了。

      • 2. 佛陀时代有个人特别吝啬,永远只说“给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一次,见有人供养佛陀水果,他立即说:“给我、给我!”佛陀要求他说“不要”才能给他,他迫不及待地照说了。给孤独长者也为了劝他不要接受施主供养佛的食物,给了他五百嘎夏巴作为交换。后来佛陀说:“我今日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山王如来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得到解脱。

      • 3. 佛陀在因地当梵施国王时,国家12年旱灾,国库里的粮食都布施了。后来,国王将仅有的、原本供自己享用的3斗食品,也全部供养给了来乞食的独觉。以此发心力和独觉的加持力,天降珍宝雨,解除了饥荒,国家繁荣昌盛。

      • 4. 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因为相貌端严,经常得到当地姑娘们的供养,他觉得非常尴尬,自觉上师的功德超胜自己却得不到供养,于是离开了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一再挽留,但他还是挣脱了。后来他如尊者所预言的那样出现了违缘,还俗与一个拉萨姑娘成家,但二人生活极为贫困,姑娘只有一颗珍贵的松耳石交给惹琼巴保管。一日,米拉日巴尊者幻化成乞丐去看望他,惹琼巴见乞丐可怜,就把松耳石布施给他了。姑娘因此与惹琼巴大闹了一场,为此惹琼巴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重新跑回上师身边。当时,米拉日巴尊者准备给弟子灌大顶,要求每个弟子必须供养一个珍贵的财物。当一无所有的惹琼巴很苦恼时,尊者从曼茶盘里拿了一块松石说:“如果像惹琼巴这样供养的话就可以。你们看,惹琼巴供养了这么好的松石!”惹琼巴恍然大悟,对上师生起了不共的信心。灌顶后,尊者让他马上返回拉萨,跟那个姑娘在一起。惹琼巴虽然很不情愿离开上师,但还是按照上师的嘱咐,回到拉萨之后度化了那个姑娘。

    • 相关教证

      • 1. 米拉日巴尊者说:“当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

      • 2. 佛陀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

      • 3. 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中的经典教言:“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意思是:得福报、福德,是通过布施给他人才获得的,而不是自己受用才有福报。比如,自己吃东西可以得到享受,但通过这种方式是得不到福报的。因为相合于自利,没有把这个开放给别人。

  • 【颂词2】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

    • 科判分析

      • 本颂安立于“子二、果之差别”:自利为主或利他为主,分别会是什么样的果。子二(果之差别)分三:一、分别宣说;二、摄义;三、以实例说明。丑一、分别宣说:害自己与害他众之间的功过差别。

    • 消文释义

      • 如果为了自己而伤害他众,结果将在地狱等处遭受苦难;如果为了他众而损害自己,则能获得一切圆满之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正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说,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一定会圆满利乐,即暂时享受人天福报(利),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大解脱(乐)。(源自法本)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我爱执是地狱之因

        • (1)“为自”就是我爱执,基是愚痴、无明。“而害他”是在我爱执的基础上造了恶业,即为了自己而做出害他的行为。

        • (2)我爱执直接和轮回相应,因此,为了自己去杀生、偷盗、邪淫,表面上是出于我爱,但实际上是“害我”。这就是众生的无明愚痴,有了这种无明愚痴,就会流转于轮回不得解脱。

        • (3)菩萨道当中有“为他”而显现上“害他”的情况,但这个不会成为罪业,如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的公案:多劫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位具足慈悲的商主,曾率领五百位商人去大海寻宝。有一个名叫短矛黑人的强盗企图杀死他们以抢夺钱财。由于这五百位商人都已是修行很好的不退转菩萨,如果杀死他们,短矛黑人会造下无边罪业多劫不得解脱。处于对他的悲悯,大悲商主将其杀死。虽然杀生是极大罪业,但大悲商主在此过程中没有生起一丝嗔心,而是因发无上的菩提心救度短矛黑人,非但没有堕地狱,还迅速圆满了七万劫资粮。

        • (4)《亲友书》中讲了四种前途——黑暗趋入黑暗、黑暗趋入光明、光明趋入光明、光明趋入黑暗。意思是:在遇到佛法之前,凡夫人通常是从黑暗趋入黑暗,或从光明趋入黑暗;如今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懂得了取舍的道理,懂得了去除自利为利他,从此,便从黑暗趋向光明,以至于未来将从光明趋向光明。

      • 重点2:“为自而害他”是如何体现的?

        • “为自而害他”可以从十不善业体现出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如为了口腹之欲去杀生,无论是直接杀,还是间接杀(没有直接杀害但去消费,消费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鼓励屠夫杀生的行为);偷盗则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财富去偷别人的东西,使别人受损失。都是“为自而害他”的具体表现。

      • 重点3:现今人类社会严重的“为自而害他”

        • (1)现今社会偷盗、抢劫等害众生的方法非常多: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商场上的勾心斗角、狡诈虚伪;工地上的偷工减料;与人交往时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实际上都是藏着自己的利益。许多人不知因果,看见一个众生就想吃。比如在阿拉伯的七星级宾馆,在参观海底走廊的同时,可以任意抓捕烹调看见的各种鱼类。

        • (2)人的这些行为,有时候连动物都不如。亚马逊河的树虎,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喂同类,即使人们来了也不愿离去。南非沙漠里生活的沙龙兔,为了带同类去水源不吃不喝,拼命奔跑了几十公里。

      • 重点4:“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

        • “损己利他”的基是“损己”,“损己”是相应于他爱,没有我爱执,他爱相应于智慧,相应于涅槃,相应于大乘。在“他爱执”的基础上,修持放生、护生、布施、持戒等利他行,因此所得果——“一切圆满成”,在轮回当中他会获得一切心想事成的果报,今生当中圆满,后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终成就佛果,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也是一切圆满成就。

      • 重点5:为什么有“将受地狱苦”和“一切圆满成”的果的差别呢?

        • 因为它的因有差别。等起是“为自”和“损己”,“为自”就是表现我爱,“损己”是表现他爱,这二者之间的等起不一样,所以果报当然就完全不一样。

      • 重点6:对因果产生定解的方法和重要性:

        • (1)方法:可以将公案与教言相结合:本颂通过佛菩萨的证悟,直观的点出了“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的因果。还可以参看《贤愚经》、《百业经》的公案。佛经中的公案都是佛陀的真实语,对我们取舍因果帮助非常大。如《贤愚经》中讲“贤愚因缘”——贤者和愚者的因缘到底是什么样的,对业因果的道理能够产生定解。

        • (2)重要性:整个成佛之道都是取舍因果之道、因缘之道。如果对因果、缘起不相信,修行佛法基本上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相续中一天没有产生业果不虚的定解,我们和正道就一天没有真正地相应。

      • 重点7:生西法师辅导中的窍诀:

        • 我们反观自己,是不是为了自己经常害他人?为了利他,有没有勇气去损害自己的利益?比如之前讲到回向时,把功德、善根一点不剩地全部回向给众生,一点也不要成熟在自己身上,而是完全成熟在众生的相续当中呢?如果能经常这样去观想、去训练,我们的心就会变成纯一的利他状态,相续当中的我爱执慢慢就会消灭,最后一点不剩。

    • 相关教证

      • 1. 佛陀在经中说:“杀生入恶趣,受苦三涂毕。”

      • 2. 憨山大师说:“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上师在讲记中说:人类既然喜欢自己长寿,那么所有的动物也是如此,放生可以增上大自然的和谐、世间的吉祥快乐,这样做的话,诸佛菩萨也会生起欢喜心的。所以我们应尽量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样的人,在任何道场中都可以圆满一切功德。

    • 思维讨论

      • 分享一下,以往我们有没有为了利他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这种利他的善行和勇气从何而来?

  • 【颂词3】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 消文释义

      • 只求自己高于他者的人最终将一落千丈,堕入恶趣,成为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之辈;相反,如果将高位让于他人,则投生善趣并收到敬仰承侍。(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欲求自高者”是因,“卑愚堕恶趣”是果

        • “欲求自高”的基是我爱。在“自求高位”的过程中,就会引发傲慢;或面对别人对自己作障碍、和自己竞争时就会造恶业。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不惜手段。

        • 果报是“卑愚”和“堕恶趣”。因为自己想要处于高位而不顾别人,果报第一是“卑”,下一世会处在很卑劣的位置。第二个果报是“愚”,因为与我爱相应、颠倒因果,所以在下一世就会很愚痴。第三个果报——异熟果是“堕恶趣”,“我爱”引发了打压别人、看不起别人的过失,容易堕落恶趣。

      • 重点2:“回此举荐他”是因,“受敬上善道”是果

        • “举荐他”的因是“他爱”。以他爱执为基础,没有傲慢心帮助其他的众生获得高位。果即是“受敬上善道”。不但是上善道,如果以出离心、菩提心摄受,它会成为解脱和成佛的种子。

        • 经常恭敬别人的人就会得到最殊胜的善,如佛陀,完全打破了我执、傲慢,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傲慢,处于最低位,但业果规律就让佛陀处于最高位,受到一切众生的恭敬、供养。反过来讲,自己的心如果要把自己处在最高位,业果的规律会让自己处于最低位。

      • 重点3:上师给我们的窍诀:

        • 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别,作为佛教徒,应该尽量不要傲慢,这样的话,做事情对众生有利,自己的功德也可以增上。

      • 重点4:生西法师辅导中的窍诀:

        • 如果行为上我们表现得很谦卑,但内心还是高举的状态;甚至行为很低下,但心还是高举的话,因果之道还是会把我们放在很低的位置上的,因为自己的内心是傲慢的。因此任何时候,主要是看自己的内心状态是怎么样的。内心当中的烦恼越深重,位置就越低。内心当中的烦恼越少乃至于没有,如佛陀真正地打破了我爱和傲慢,因为他安住于这种因,所以他处于最高的位置。

        • 世间当中也是如此: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团体当中,如果一个人特别追求自己的高位,为了自己得到高位不惜一切,那么其他人都看不起他,不会尊敬他。如果一个人在团体中真正很低调、很谦卑,他反而会受到很多人的恭敬;修行佛法也是这样,如果一切都以自我为主,不会受到任何人恭敬,而且修行会失败。如果一切以利他为主,一切都会成功。

        • 寂天菩萨在颂词、科判中反复告诉我们自利和利他之间的差别,就是要让我们从内心当中对此产生殊胜定解,之后我们就会愿意去实修,一旦实修到量之后,我们相续中的利他心就会慢慢生起来。

    • 相关教证

      • 1. “以慢增上故,愚痴堕恶趣。”

      • 2. 博朵瓦尊者说:“修持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遣除傲慢,居于卑位。世界上没有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了不起的人了,但他也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甚至看到野狗时,都以慈悲的目光来对待。”

    • 相关公案

      • 《史记》中,齐国宰相晏子的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给宰相驾车很风光,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非常傲慢。而其夫人却觉得很丢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

    • 思维讨论

      • 世间人摆放自己的位置,通常视对方的地位高低有不同的结果。对方地位高自己则甘于卑下;对方地位低自己则高举、傲慢;对方和自己同等,自己则产生竞争心。试分析自己在遇到不同对境时的不同心态。

  • 【颂词4】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 消文释义

      • 为了自己而差使他众的人,将感受被奴役当差的痛苦;如果为了利他而自己劳作,将获得拥有眷仆的君主达官之位。(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

        • “为己役他者”的发心是‘为己’即我爱,“役他”是行为。身处于高位有傲慢心,随意役使他人;身为小头目,把苦活、脏活、累活让别人去做;自己偷懒或自己装病、装累,都是“为己而役他”的表现。“终遭仆役苦”,最终会因为我爱,再加上一些错误的、不好的行为,后世会变成仆役,为别人劳作来偿还这种业债。

      • 重点2:“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 “劳自以利他”:损失自己的力气,通过“劳自”去利益他人,一切以他人的利益为先。“当封王侯爵”:可以成为“王侯爵”——受别人恭敬的对象。如果以利他为主,我们会获得快乐;如果以出离心摄持,自己会获得解脱果;如果以菩提心摄持,自己会成就菩萨果。

        • 由于自爱和他爱之间的巨大差别而产生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役使他人是恶的果报,为了他人利益而让自己劳作是善的果报。

      • 重点3:日常生活应如何如理行持?

        • 平时生活能自理的话,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但如果身体实在不行或者有些特殊情况,那让别人照顾也是可以的。如果家里需要请保姆,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对方。不应觉得对方低自己一等,有这种傲慢心,或者经常呵斥、打骂对方。

    • 相关公案

      • 1. 耶输陀罗在前世曾役使别人提过一桶水,所以在胎怀罗睺罗时,受了六年的怀胎之苦。

      • 2. 格玛旺波·丹增诺若(《赞戒论颂》作者),随身不带任何侍者,58岁前一直是自己烧茶做饭。接近圆寂的后两年,由于生活无法自理,才开许别人给他烧茶。

      • 3. 《现代因果实录》中记录了作者到国外旅游时,朋友邀请他到当地有名的娱乐园观光。娱乐园门口有一匹非常俊美的白马,拉游客游览观光,从早到晚非常疲惫。作者对马生起极大的悲心,回国后为此事请教妙法老和尚,老和尚说:“这匹马过去世曾经是一个白人奴隶主,在他的庄园里有一百多黑人奴隶为他工作,受尽了他的欺凌压榨。他死后堕入地狱受报,地狱报尽,现在又沦为旁生。他罪孽深重,不知还要当牛做马多少次,就是将来转生为人,也是贫穷卑下,苦不堪言。”

    • 思维讨论

      • 以往我们对待向我们提供服务的人,是否有傲慢心随意役使?在学习了本颂之后,是否对“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的因果生起了定解?以后我们将如何做?

    • 补充内容

      • 上师在讲解本课颂词前,专门就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和密宗给予了重要开示,大致内容如下:

        • 1. 藏传佛教之殊胜性:

          • (1)藏传佛教在藏地存在很多年,如今已成为整个世界的如意宝;

          • (2)东欧和西方国家都把藏地看作神圣的净土;

          • (3)藏传佛教已被西方国家视为世界文库;

          • (4)许许多多高僧大德将藏传佛教弘扬至全球,有智之士也都认可;

          • (5)藏传佛教圆融无碍。上师仁波切写的《藏传佛教互不相违》中说,不管是萨迦派、格鲁派,还是噶举派、宁玛派,各派大德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诚如第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僧成论师)所说:“持明成就莲华生,五百顶饰(阿底峡尊者)燃灯尊,金刚持尊宗喀巴,种种化现我敬礼。”宁玛派、噶当派、格鲁派的祖师实际上是一个化身,并非别别他体。

        • 2. 密宗之殊胜性:

          • (1)上师仁波切说:“我们每次传密法,无数人的信心远远超过显宗”;

          • (2)有些人想通过区区几本书摧毁密宗,这根本无法做到。如果想要对密宗的见修行果进行驳斥,应该到藏地去,从藏文开始学起,进入闻思修行的正规道场,参与辩论。否则,在没有对密宗有真实了解的前提下就轻易诽谤,是非常不合理的;

          • (3)上师在讲记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法就是密宗。”

        • 3. 莲花生大师之功德:

          • (1)藏传佛教的创始人,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而非藏地自己认定;

          • (2)藏文的《涅槃经》中释迦牟尼佛说:“我涅槃之后,你们众弟子不要忧伤,在无垢的彩湖中,会出世比我更殊胜的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

          • (3)莲花生大师比释迦牟尼佛殊胜,主要原因有:

            • a) 降生方式角度:在清净的莲华中化生,显现上没有父母的垢染;

            • b) 弘扬密法角度:释迦牟尼佛只讲了极少数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记未来广弘;莲花生大师则直接宣说了殊胜密法;

          • (4)莲花生大师来到藏地后,将邪魔外道一一降服;

          • (5)奠定了密宗基础;

          • (6)印度很多大德在讲经时,称莲花生大师为“大恩怙主、根本上师、对雪域恩德无与伦比的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师”;

          • (7)麦彭仁波切在《快乐歌》中说:“如今的芸芸众生遇到邪知识,堕入恶趣,与他们相比,自己遇到莲花生大师的教法,遇到这么好的传承上师,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多快乐啊!”

        • 4. 劝勉佛弟子以智慧取舍,不要轻易毁谤:

          • (1)学净土宗的人对藏传佛教不应排斥,因为莲花生大师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体的。有些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

          • (2)释迦牟尼佛也与莲花生大师无二无别,有教证说:“清净刹土普贤王,密严刹土金刚持,金刚座处大能仁,与我莲师无别成。”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持、化身释迦牟尼佛三者与莲师无别。

          • (3)毁谤藏传佛教、密宗、莲师的人,应该励力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