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0课

一、科判坐标



二、要义归摄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的内容。前边我们学习了通过离俗世(舍弃对亲朋好友的耽著)和弃妄念(抛开纷繁的分别妄念)来断除修行的违品,现在学习通过修世俗菩提心和修胜义菩提心来谨持对治。这里主要讲如何修持和增上世俗菩提心。


菩提心的条件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前边学习了专门调伏偏袒、执着自我的自他平等的修法,现在学习的是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分为略说和广说两个,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说,分别从“宣说法相”和“宣说事宜”两个部分进行宣讲。


宣说法相分五部分: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代受他苦”、“舍弃自己”和“自他为主之功过”,本课第一颂首先承接上一课,继续讲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中的真实宣说的归摄;了解了不修自他相换的过患后,便需要断除其因——我执,也就是“教诫断除彼因”;最后一个颂词开启宣说自他相换之宣说法相的最后一个科判“摄义”,强调只有爱他如爱己才能断尽自他的烦恼痛苦。

本课具体内容为:

1、利他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后世的安乐,而自利则会失去一切圆满安乐;如果为了自利而伤害他人使他受苦,这种愚人一定会遭受灾殃。(详见颂词1)


2、世间上一切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因此,要想除怖畏,一定要断除我执。(详见颂词2)


3、如果不能完全舍弃自我爱执,必然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如同不抛弃手中的火,便难免受到灼伤一样。(详见颂词3)


4、进行自他相换法相的总结:如果想要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以及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做到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28

审核师兄:定解C16


  • 【颂词1】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 科判分析

      • 本颂词继续宣讲自他相换的法相。自他相换的法相分五:代受他苦、舍弃自己、自他为主之功过、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和摄义。本颂词是宣讲了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会有何过患。139课已经学习过未见之过患(来世)和可见之过患(今生),本颂总摄二者之义。

    • 消文释义

      • 利他,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后世的安乐;自利,则会失去一切圆满安乐;如果为了自利而伤害他人使他受苦,这种愚人一定会遭受灾殃。《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 本颂实际上宣讲的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修行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殊胜秘诀。如果不了知这个秘诀,那么尽管我们不想受苦,想获得快乐,但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行,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就是对于业因果、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学习这个颂词,也是为了部分打破这方面的愚痴。

      • 2. “利他能成乐”:这也是一种规律,如果利益他人,起初发心是善,利益他众的行为也是善,那么它的果一定也是善,所以说“利他能成乐”。

      • 3. “否则乐尽失”:反之,不利益他人,便不会得到快乐。因为快乐的因没有,所以也不可能得到快乐的果。

      • 4. “害他令受苦”:不了知业因果的愚者,因为自己的害心,以及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最后一定让自己遭受很大的灾殃和难忍之苦,这是业因果无欺的规律。

      • 5. 苦和乐本身只是前世善恶的一个果报而已,它是无记果法的状态。如果我们在感受乐果时得意忘形,生起傲慢,乐就转变成生起烦恼的因。反之,如果我们在生起乐时,通过善巧方便转变它,这种快乐就可以变成生起善法的因。比如此处所讲的自他相换,将自己的快乐奉献给众生。同样的道理,痛苦只是以前恶业成熟的果报,本身无记,如果我们在遇到苦难时生起嗔心,那痛苦就变成了下一轮感受痛苦的因,变成了恶业。如果我们能通过善巧方便对治它,也就是观想感受众生的痛苦,愿众生诸如此类的痛苦都成熟在自己身上,那么苦就有了意义,就变成了成佛的因。

      • 6. 了知以上道理后,必须要在修行过程中刻意去观修。之所以要刻意,是因为我们内心中存有很多自利心和烦恼,如果不通过刻意地去改正,想让它自然改变是非常困难的。除了刻意地观修,还要刻意地去修持很多的善业。

      • 7. 问题:

        • (1) 刻意观修、刻意行善,是否也是一种执著和着相?暂时的执著和着相,是改变我们整个轮回命运最初必不可少的步骤。缺少了最初的执著,我们便不可能从自私自利心很强大的凡夫众生,一下过渡到无所欲无所求、安住在像圣者一样境界的状态中。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过一个比喻:印度有一种做陶罐的陶师,它有一个轮转机器,最初发动时需要很大力量,到后来自己就开始转动起来。同理,我们最初修法,在启动善心、利他心时,必须具足勤奋,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某种程度上就是刻意地执著它,待力量大了之后,就可以任运地操作。

        • (2) 修持自他相换会不会将别人的痛苦带到我自己的身上?我的快乐会不会有损失?答案是不会。首先,如果对痛苦不执著,痛苦就会减轻;第二,修持自他相换会使我们正在经受的痛苦变得有意义,成为善妙的因缘;第三,如果生起利益他众的心,也就是愿众生感受快乐的心时,我的快乐不仅不会有损失还会更加增长;第四,这种快乐会成为以后成佛的因,非常有意义。

    • 相关教证

      • 《贤愚经》云:“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意思是:尽管罪业非常小,但不要觉得无所谓,就好比火星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可以焚尽如山般的草堆。

    • 相关公案

      • 楚庄王因作战胜利大宴群臣。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被吹熄,有一个将军趁机对楚庄王最宠爱的王妃做了不如法的行为。王妃到楚庄王前告状,但楚庄王却宽容了这位将军,未进行处罚。后来楚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楚庄王被敌军围困,是这位将军奋不顾身冲入敌营将其救出。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和宽容,无形中救了自己的命。一个可能成为恶业的事件,因一个善念和善行化解了,最终获益的不仅是将军,利他者(楚庄王)本身也得到了乐。

    • 思维讨论

      • 在修持自他相换的过程中,比如观想众生的疾病成熟于自己的身体,这时你担心自己真的会病倒吗?学习了本颂,你有何收获?

  • 【颂词2】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 科判分析

      • “教诫断除彼因”,此处寂天菩萨教诫我们要断除不修持自他相换的因——我执,如此,我和众生的痛苦都会远离。

    • 消文释义

      • 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我执是带来一切痛苦的大魔),我们留着这样的魔有什么用呢?(源自法本)

    • 本颂重难点

      • 1. 我执分为两类,一是根本的我执——我不存在而认为我存在的执著;一个是我爱执——自私自利的心态。现在我们宣讲世俗菩提心,针对的是我爱执。喜欢自己、执着自己的心态就是我爱执。

      • 2. 灾害、怖畏和众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由我执产生的?

        • (1) 灾害:世间灾害有兵灾、水灾、火灾、地震、车祸等,这些灾害都是由我执产生的,因为一切痛苦来源于罪业,罪业来源于烦恼,烦恼来源于我执。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

        • (2) 怖畏:怖畏分五种:怖活畏、死畏、恶名畏、恶趣畏、大众威德畏。

          • A、怖活畏:担心自己找不到生活的资具;

          • B、死畏:害怕死亡;

          • C、恶名畏:怕自己背上恶名;

          • D、恶趣畏:怕死后堕入三恶趣;

          • E、大众威德畏:害怕在公众场合做事情。

        • 从修道的角度来讲:

          • A、 怖活畏:菩萨在修道(比如布施)时,不敢把所有的财富布施出去。

          • B、 死畏:害怕布施自己的身体导致死亡。

          • C、 恶名畏:度化众生时,怕自己背上恶名。

          • D、 恶趣畏:不敢去恶趣中度化众生。

          • E、 大众威德畏:害怕在公众场合做事情。

        • 总之,如果不是对我和我所有执著,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怖畏。

        • (3) 众苦:即每个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行苦、变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轮回痛苦,譬如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天人有死堕之苦,诸如此类的痛苦不可计数。

      • 3. 为什么把我执比喻为魔障?

        • 因为一切灾害、怖畏、痛苦均由我执而产生。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就相当于魔障。玛吉拉卓在教言中云:“有碍魔与无碍魔,喜乐魔与傲慢魔,此亦属傲慢魔。”上师在讲记中介绍:所谓的傲慢魔,是无始以来执著我是存在的。本来不存在功德而认为有功德,叫做傲慢;“我”通过中观和密法来分析是不存在的,反而认为存在的话,叫傲慢魔。这种魔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

      • 4. 很多人认为魔在外面,自己在这里,并不懂得我执实际上才是最可怕的魔,因此我们一定要断除我执大魔。

        • 密宗中有一些降魔法、诛魔法,实际上降服魔和诛魔的真实意义是诛我执、降伏我执的一种窍诀。上师在讲降伏法的时候说,如果你念降魔咒时,当成外面有一个魔去降伏它,就完全错了。而且你在念咒时,如果没有悲心,以想要把它杀死的嗔恨心去降魔和念咒,就误入歧途了。外在的魔只是我们内心状态在外面的投射,如果内心是清净的,就不可能显现魔。所以降魔是安住在清净和大悲的状态中来进行降伏的。

    • 相关教证

      • 1. 《释量论》云:“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意思是:有了我的执著,势必出现他的执著,有了我和他的执著后,对自方就产生贪执,对他方产生嗔恨,与贪紧密相联而生起了嫉妒傲慢等各种烦恼、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

      • 2.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的教法不像其他的教法,所有的理念就是集中精力断除我执。”

      • 3.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执法,如水车转无自在。”意思是:众生首先有了我的执著,其次有了我所的执著,之后就有了法的执著,以此为缘在三界中像水车一样不停流转。

      • 4. 《入中论自释》中用六种特点来形容水车:

        • (1)众生由烦恼业索系于生死轮回,如水车由绳子系紧;

        • (2)众生依实执分别心推动而流转不息,如水车靠人力及水力推动而旋转;

        • (3)众生于轮回中,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循环流转,如同水库中水桶上下旋转;

        • (4)众生欲生善趣,必须精勤修积资粮方可,然下堕时则很容易,如同水车将水引上来,必须有很大的动力,下去时无需费力而自下;

        • (5)众生于轮回中各随自业,生无定处,如引水的车环于上中下皆无定处;

        • (6)众生在轮回中恒被三根本苦与八分支苦所迫,如同水滚滚而来,不断地冲击水桶。

    • 相关公案

      • 1.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修行,遇到魔王化现的五个丑角坐在他的坐垫上,尊者开始祈祷本尊,之后念猛咒,但都没有用处。这时尊者心想:“上师对我直指过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心,心也是光明离戏的,假如执著实有的魔,这些魔是不会遣除的。”于是尊者安住在本来光明中,五个丑角消失得无影无踪。

      • 2. 米拉日巴尊者遇到山岩罗刹女时,罗刹女说:“倘若你没有认识心的本性,不仅是我一个魔女,还有不可胜数的魔女;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那我马上会消失的。”

      • 以上两则公案说明:真正可怕的魔实际上是我执。

      • 3. 上师在讲记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流浪者在海滩上发现一个瓶子,打开后冒出一股气,在空中变成可怕的魔王。魔王狂笑着声称要吃掉他。此人哀求无济于事,便善巧地让魔王再演示一遍如何让如此大的身体进到一个瓶中,魔王中计,又变成一股气重新钻进瓶子里。此人立刻将瓶盖封上。原本故事到此结束了,但魔王利用了流浪者的贪欲,说只要放他出来便满足流浪汉三个要求。流浪者在得到美味佳肴、无数财富后,仍然不满足,还要求魔王永远待在自己身边,最后魔王把他吃掉了。

    • 思维讨论

      •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恐怖的情形?当时的反应是什么样的?你深信一切显现都是心的幻化吗?本课内容对今后处理类似状况时会有帮助吗?

  • 【颂词3】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 科判分析

      • 承接上个颂词,用比喻说明我们要断除不修持自他相换的因——我执。

    • 消文释义

      • 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自我爱执,必然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抛弃手中的火,便难免受灼伤一样。《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 之前我们讲到,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因此必须抛弃我执。而抛弃我执的方法就是修持世俗菩提心,修持利他,修持他爱执。

      • 2. 颂词用比喻来说明上述道理:比如我们的手抓住一个火炭,手会非常痛苦。如果我们不把火炭抛弃掉,就会继续被它焚烧而受到灼伤。如果把它抛弃了,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痛苦,但毕竟它的根源抛弃了,之后就不会再被火炭所害了。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对我执有一种畸形的爱执、爱恋。经过无始以来的串习,我们觉得有了它很安全,要让我们把它灭掉,就会恋恋不舍,甚至会找很多理由来保护我执。因此不断串习、修持是非常关键的。

      • 3. 除了修持世俗菩提心外,我们还应该对大乘空性法门不断去听、去看、去思维、去观修,最后,当我们真正对我执产生了很强烈的厌烦心或者嗔恨心,觉得我执的确是潜伏在相续中最可怕的魔头,这时,便会愿意将我执放下。

    • 相关教证

      • 1. 《释量论》云:“执我未灭除,彼将受折磨,尔时苦增益,不住自性中。”意思是:如果没有断除我执,将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地受折磨、受煎熬,痛苦越来越增益(即增上的意思),根本不可能安住在心性的自然光明中。

      • 2. 《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诸境无我时,三有的种子皆会息灭。

      • 3. 《中论》云:“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倘若懂得了无我之理,烦恼的有无都不成立。

      • 4.噶当派格西说过:“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我’,所以‘我’是应该远离和抛弃的祸根。”

    • 相关公案

      • 上师在讲记中教诫我们: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该多修一点菩提心,多修一点无我,如果没有自我的执著,利他的心很重,不仅生生世世对修行有利,暂时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在此,上师讲了一个故事:某地主有很多田地,村里人想占为己有故打算把他活埋。地主很善良,他对这些人说:“我有个最后的要求,希望你们成全:村里某某人特别穷,反正我今天要死了,请把我的鞋给他。”说完把鞋脱掉坦然地下了坑。那些人不忍心下手,纷纷散了。就这样,地主以一刹那的善念善行,最终避免了死亡。

    • 思维讨论

      • 你对“痛苦的来源是我执”这一点认同吗?可否举几个切身的例子,来证成这一观点?

  • 【颂词4】如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 科判分析

      • 之前宣说了自他相换的法相,分别为:代受他苦、舍弃自己、自他为主之功过、自他不相换之过患,现在对此进行归摄。分意乐和行为两部分宣说,“意乐”就是我们心的状态,“行为”是它的实际操作。本颂宣讲“意乐”。

    • 消文释义

      • 为了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也为了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源自法本)

    • 本颂重难点

      • 1. “如为止自害”:

        • a) 为了制止自己的一切痛苦伤害,也为了灭除他人的痛苦伤害,我们一定要修持自他相换。因为自他相换的心,是一个很清净的善心。如果这种清净的善心,在我们相续中生起来,我们的一切痛苦根源就灭除了。而且,如果我们的内心很善良,就愿意去帮助他人灭除痛苦。所以,灭除自、他痛苦的根本因就是自他相换。

        • b) 如果为了自己快乐,也为了众生快乐,也要修持自他相换。与上述相同,自他相换是一种清净的善法,在自相续中生起后,自己获得安乐的同时,也能够让众生获得安乐。

        • c) 如果想要自己和众生都出离轮回,也要修持自他相换,因为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引发了这种善心,它的能力完全可以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因为轮回的根本是我爱执,把我爱执去掉,就断了轮回的根本。

        • d) 如果想让自己和众生都成佛,也同样要修持自他相换。比如释迦牟尼佛修持自他相换自己成佛了,也帮助很多众生发起菩提心,逐渐引领他们成佛。

      • 总之,想要“止自害”、灭他人痛苦,乃至于成佛,都要修持自他相换。

      • 2. “舍自尽施他”:舍弃自己的一切,完全布施给他人,就是完全放弃我爱执。因为我爱执的状态就是完全围绕自己而转,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自己观察自己有什么东西,有什么善根,有什么快乐,取出来布施给众生,这便是利他的、自他相换的心态。

      • 3. “爱他如爱己”:爱众生犹如爱自己一样。以往,我们每个人最爱的就是自己,为了自己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可以放弃。同理,如果我们真正爱众生达到了珍爱自己的程度,便可为众生做任何事情。我们应该通过不断观修,启发自己的心,让其产生自他相换、“爱他如爱己”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离真正的菩提心的生起就很快了。当然,菩提心有很多层次,最初在小资粮道时,也要生起无伪的、无造作的利他心,为了利他愿成佛;在这个基础上,再再修行,就可以迅速地趋入到菩萨地乃至成佛。那时,便可以任运自成地利益无边众生了。

      • 4. 遣除疑问:有人认为,“爱自己不对,爱众生对,但这两个都是执著,为什么一个对、一个不对?在空性中,不是要断除所有的执著吗?”上师在讲记中说:

        • a) 胜义中虽然两种都是执著,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

        • b) 智作慧论师解释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宝珠,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意思是:把珠光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著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为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同样,我们在世俗修持的过程中,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以获得殊胜的菩提心。

        • c) 当然,爱众生并不是像世间人所说的我爱你、你爱我,对个人的一种执著,而是爱所有的众生,使其能够得到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 d) 在修行大乘佛法取证无上菩提的正道中,自他相换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修法。虽然它是一种分别执著,但它是随顺解脱之善法,是通向无上正觉的宝梯,与狭隘的自我执爱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像对诸法实有执著与对空性执著,同样都是心所分别,但实有执著使众生无限地流转轮回苦海,而空性执著却能将众生引上解脱道,带来无上解脱安乐。

    • 相关教证

      • 1. 《经庄严论》云:“佛子依胜进,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意思是:作为大乘佛子,依靠超胜的精进心来度化、成熟众生,哪怕让一个众生生起善心,千百万劫也不生厌烦心。

      • 2. 智作慧论师《入行论大疏》:“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其含义见“本颂重难点”)

    • 相关公案

      • 很早以前印度某地有种陋习,人老了就被扔到深山里让其自生自灭。有个儿子也想把母亲扔掉,于是背着母亲走入深山准备将其丢弃。母亲为避免儿子回程迷路,一路上不停折树叶做记号。儿子却认为母亲是为了自己回去才做这些记号。同样,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乃至关系不好的人、有意或无意伤害我们的人,也应该学这位母亲,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就算把自己害死,只要有一口气,都会以一颗爱心对待对方。

    • 思维讨论

      • 深入剖析一下自己,现在,除了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以外,我们能像如上公案中的母亲那样,以德报怨、爱他如爱己的还有谁?您觉得做到这些,对于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