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1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第八品中“自他相换”的修法,将完成“宣说法相”科判的学习,并开始“宣说事宜”科判的学习,具体所学内容如下:


(一)完成“宣说法相”科判的学习。

此科判共分为五个子科判,从各个角度宣说了自他相换的法相,本课所学内容属于为第五个子科判“摄义”,即从为意乐和行为两个方面归纳自他相换修法的要义:

1、我们从前面的分析中已经了知,珍爱执著自己,是自他诸多损害与痛苦的根源,所以为了自他二利,理当修持自他相换。此处进一步从心识的角度教诫自己,既然已经决定了把一切都施予众生,故除了利他之外,就不要再去想其余之事了。(详见颂词1)

2、在意乐上明白自他相换之理后,我们在行为上也不应再只是着重成办自己的利益,不能邪恶对待他众。(详见颂词2)

3、为此,我们要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部布施给众生,尽己所能利益他们。(详见颂词3)


(二)开始“宣说事宜”科判的学习,本科判包括“意乐”和“行为”两个部分,详细宣说了发心和行为的具体修法,本课所学内容为“意乐”部分。

1、略说:应该易位而处,对治嫉妒、竞争和傲慢三种心态,修习悲护之心。(详见颂词4)

2、通过易位而思维,于世间法修嫉妒心。(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C21

审核师兄:定解C26


  • 【颂词1】意汝定当知,吾已全属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 科判分析

      • 本颂属于“宣说法相”中第五个科判“摄义”的“意乐”部分,上节课学习了其中第一个颂词,本颂为第二个颂词。前一个颂词讲到了珍爱执著自己是自他诸多损害与痛苦的根源,所以为了灭除自他的痛苦,要将自己施舍予他众。本颂在此基础上教诫我们进一步思维应该如何发心以及反观自心。

    • 消文释义

      • 心意你一定要知道:我已经完全归其他众生所属,从现在开始,你除了利益一切有情之外不要再胡思乱想其余之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所说窍诀相当深奥,是真正的正法。作为凡夫人,可能对自己的事情会想一点,但不管怎么样,至少道理上应该明白——我是属于众生的,不应该把众生弃之不顾。

      • 2.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但如果认为众生也是属于我的,那么当他遭到危害时,就绝对会去帮助而不会害他。

      • 3.为了帮助自己理解本颂涵义,要多多思维法本中所举的例子:

        • 就像一个姑娘嫁出去了,从此她原来的家就不是她的家了。同理,我们以前想:“众生是那边的,我就是我自己。”但现在发完菩提心之后,众生的家就是我的家。看见蚂蚁窝,“我的家就是这里”;看见牛群或山羊,“这是我们牛群,这是我们山羊”。

    • 教证

      • 1.《华严经》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 2.《阿难请问经》云:“菩萨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来胜法。何为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

    • 思维讨论:与有些宗教或者爱心人士的爱心行为相比,作为大乘修行者,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众生?

      • 提示:我们不但要考虑众生的暂时安乐,比如帮众生解决一些治病问题、上学问题等,但不能把这作为究竟目标。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不能忘掉成佛这一环节。就像父母光让孩子在学校有吃有穿不行,关键还要考虑孩子读书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样,我们对众生的关心不应该像世间人做好事一样,沉湎在暂时的帮助上,而是要解决他们的生死大事。

  • 【颂词2】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

    • 消文释义

      • 具有上述这种意乐的补特伽罗,眼等诸根万万不能只是着重成办自利,因为自己已经归属于他众的缘故。眼或手等不能邪恶对待他众,因为已经施予他利。有些注释中将“眼”解释为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在教诫我们如何真实地修自他相换——既然我们已经发誓自己已全部属于众生,将自己的身、口、意给了众生,那么现在的眼根等就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如果能够对此点产生定解,后面的修法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2.多多思维法本宣说的例子来串习本颂内容:

        • 按照世间的规矩,给了别人的东西,未经别人开许不能随随便便用。我给别人一辆摩托车,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摩托车给你,但过一段时间,我没经过主人的允许,就把摩托车“呜——”开走的话,这种行为是说不通的。同样,我们把眼耳鼻舌身为主的身口意供养完了,现在又用别人的东西成办自己的利益,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 如果你用手来打众生,别人可以说:“这个手不是你的,是我的,你不能打我。”若用眼睛瞪众生,他可以说:“你已经发心了,不要用我的眼睛来瞪我。”同样,有些人拿石头来打你时,你也不应该还手,因为你的手早就给众生了,用众生的手打众生的话,那是不应该的。

      • 3.华智仁波切有利益众生的九种观察方法,我们可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 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件事情必须要做;

        • 直接间接对众生无利,但对自己有利,发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做;

        • 对众生有害、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做;

        • 对自己有害,而对众生有利,那一定要做……

        • 诸如此类有九种观察方法。

        • 其实我们选择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考虑到对众生有没有害。有害的话,一定要禁止,不能继续下去;如果对众生有利,那作为大菩萨,死了也不要紧,病了也不要紧,无论如何都要去做,把众生的事情作为第一。

    • 教证

      • 1.佛经中说:“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 2.小乘《别解脱经》中说:“损害他众非沙门。”

      • 3.法国一行禅师说:“谁用慈眼视众生,观世音就出现在他的心中。”

      • 4.很多高僧大德也讲过:“观世音在每个人的脸上或心里都可以出现,他出现的时候,是以慈悲的目光来呈现的,并不是怒目斜视。”

  • 【颂词3】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

    • 消文释义

      • 为此,我们应当以众生为主,见到自己的身体衣装等所欲之物要全部取出,尽己所能广利他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施给众生,我们可能会很不舍得——这个是进口茶杯,那个佛像也很好看……于是统统放在家里,不好的东西才给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成熟。

        • 我们要坚信:能够付出一切,就能获得一切。大乘菩提心也是同样,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来为众生服务,自然而然会生起很高的境界。

      • 2.修行境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像布施青菜杂草一样把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布施给众生,没有半点执著。但这需要一定的过程,一两天肯定修不出来。修菩提心应该长期修持,并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了。

    • 教证和公案

      • 《学集论》云:“吾身及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与诸众生。”

      • 阿底峡尊者说:“我之善心及功德,回向众生愿成佛。”

      • 犹太《塔木德》中说:三兄弟合作治好了公主的病,其中小弟付出了一切。最后国王按犹太经典的说法——谁能把一切献出来,谁就是最了不起的人,赐予了小弟最大的奖赏。

    • 思维讨论:如何理解自己学了《入菩萨行论》好几年,菩提心好像修得不是很好,自相续中还是不断产生烦恼?

      • 提示:大家修菩提心的话,并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而是应该长期修持,这样的话,对自我的执著会慢慢减少,利他心会逐渐增上,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两天肯定不行,起码要十几年、二十几年,完了之后,你的水平是不相同的。真正的修行,大家还是要花长期的功夫。

  • 【颂词4】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 科判分析

      • 本颂词开始学习“宣说事宜”科判,即具体如何从意乐和行为两方面修自他相换。本颂属于意乐部分,主要宣说如何通过自他相换来对治嫉妒、竞争、傲慢三种过失。

    • 消文释义

      • 为了断除前面所说的对高者嫉妒、对平等者竞争、对下者傲慢的三种过失,而将低于自己等三者观为自己而将自己观成其余三者,以无有怀疑妄念之心再对低者修妒忌、对平等者竞争、对高者修我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我们对下者易生起傲慢心,此时自换为他,观想自己处在下者那种卑下的地位,然后仔细观察自己对那个高高在上者(即易位前的自己)引生的嫉妒烦恼。

        • 以此换位观察,就可以深刻理解低于自己者的痛苦,从而生起悲悯爱护之心,藉此有力地对治自己的傲慢烦恼。

        • 对嫉妒和竞争心的修法,可以此类推。

      • 2.因为凡夫相续中,嫉妒、竞争、傲慢这三种恶分别念不会同时生起,而是针对不同的对境才会产生。因此,不是同时观修三种修法,当我们生起某种恶心时,针对它修习相换。

      • 3.此处所修窍诀是以毒攻毒,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有时候比一些对治法更有效。就像现在的有些医生,毒药用成良药,能攻克许多疑难杂症。

      • 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 思维讨论:本论是如何通过不同窍诀对治五大根本烦恼的?

      • 提示:《安忍品》主要是对治嗔恨心,《静虑品》主要是对治贪心、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等烦恼,痴心在《智慧品》中有广泛的剖析。

  • 【颂词5】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 科判分析

      • 本颂开始广说真实观修,即修嫉妒、修竞争心和修我慢三种修法。下面对三种修法中进行自他相换的角色简略进行说明:

        • 修嫉妒:与一位福报不如自己的人(如乞丐等)进行交换,即观想现在的我是乞丐的身份,对原来的我发起嫉妒心。

        • 修竞争心:选择一个与自己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竞争心的平等者进行交换,让自己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原来的我修竞争心。

        • 修我慢:与一位比自己有福报的高者(如高官或者富翁等)进行交换,即观想现在的我是高者,对原来的我发起傲慢心,以蔑视侮辱的眼神看待原来的我。

    • 消文释义

      • 原来的我,现在变成别人(低者)之后:成千上万的人对他(原来的我)尊重恭敬,我不但得不到尊敬,反而有无数的人讥毁我、蔑视我。我得不到任何财富,连吃穿都成问题,而他财源滚滚,吃穿不愁,财富轻而易举就出现了。他有千万人的称扬赞叹,而我默默无闻,谁都不愿理睬,我是多么可怜哪!他真的很享受,过的生活如是快乐,而我却饱受痛苦,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什么工作我都要自己做,而他不用做任何工作,整天躺在床上,有许多侍者伺候,好安逸哦!(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 本颂重难点

      • 1.颂词中的“彼”、“他”指原来的我,“我”、“吾”指现在的我。

      • 2.修法举例:比如智诚法师,把自己想作修经堂的一个工人,穿着在家衣服,个子也挺高,但是肚子很大,每天都吃不饱,于是开始生嫉妒:“你看那个智诚,天天穿着出家衣服,吃得也很不错,一顿吃那么多!”把位置这样换过来,相续中的嫉妒心慢慢就没有了。

      • 3.嫉妒是对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无法忍受的一种烦恼。《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对嫉妒作了详细定义:“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让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了,便产生如火般的憎恚心,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

      • 4.此处的嫉妒心,是对治嫉妒的智慧,只是以烦恼的名称来命名的,不是真的在修烦恼,修烦恼会增长烦恼,烦恼再不用串习了,应该这样来理解。

    • 教证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这部经典中还讲了嫉妒心的诸多果报,比如特别嫉妒的女人,将会失去丈夫。如果嫉妒心非常强,还会转生于黑暗之处,连自己的手脚都看不见,甚至变成吃呕吐物的饿鬼……

    • 思维讨论:找一位世间福报不如自己的众生,观想自他相换而修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