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3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要义归摄

真实修持自他相换,包括意乐和行为两方面的相换。由于意乐、发心引导行为,因此在真正做到以行为代受他苦之前,应先修持自他相换的意乐、发心。分三种情况分别修持:和低劣者换修嫉妒;和平等者换修竞争;和处于高位者换修傲慢。本课学习的是后两者。


自他相换修法是用“以毒攻毒”的方式,观想处于对方位置上,体会他的烦恼和痛苦,由此引发出“愿他们相续当中的过患由我来承受”的悲心;同时,体会到这些烦恼毫无意义并且充满过患,应当断除。


首先,要明确“修竞争心”中进行自他相换的角色:选择一个与自己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竞争心的平等者进行交换,让自己站在他的位置上(成为“现在的我”),反过来对原来的我修竞争心。因此在本课颂词和所引用的《善说海》注释中,“彼”、“他”、“这位菩萨”是指原来的我,“我”、“吾”指现在的我(“修傲慢”同理)。

1.针对能力、利养等与我平等者换修:以不合理的攀比心、竞争心驱使,采用打击诽谤等非理手段抢夺恭敬利养,对自他都没有利益(详见颂词1)。


2.从功德、过失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为了获得赞誉尊重,以竞争心自赞毁他,给自他带来的过患都十分严重。因此修行人应该隐藏自己功德、宣扬他人功德;发露自己过失、隐藏他人过失(详见颂词2、3)。


3.特别是体会当自己遭遇困难、痛苦时,原本非常希望他人的关心帮助,却被幸灾乐祸地观望,十分悲惨。因此,自己也不应有对他人幸灾乐祸的恶心,而应尽力慈爱帮助众生(详见颂词4)。


4.开始宣讲“修我慢”,即与一位比自己有福报的高者(如高官或者富翁等)进行交换,即观想现在的我是高者,财、貌、智慧等远超原来的我,以蔑视侮辱的傲慢心看待原来的我,以此体会高者相续中的傲慢烦恼(详见颂词5)。


5.下节课将继续宣讲傲慢者狂喜、居高临下的心态,以及由此引发对卑下者的霸取心和害心(详见第144课)。

发心师兄:定解C23

审核师兄:定解C05


  • 【颂词1】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纵诤亦冀得,财利与恭敬。

    • 消文释义

      • 1.关注与自己平等者而为了自己在利养等方面胜他一筹,纵然是依靠争论等手段也要从这位菩萨手中将财利恭敬等抢夺过来。(源自《善说海》)

      • 2.“利”是利益、利养;“能”是功德、能力;“等”包括财富、智慧、名声等。“纵诤亦冀得”,即便是用争论、打击、诽谤等非常手段,也希望自己得到超胜于他的财利和恭敬。“冀”是希望的意思。(源自生西法师辅导)

    • 本颂重难点

      • 1.自他相换修法中的“修竞争心”,应该是在利养、能力、智慧、地位等方面与己相等或差距不大的对境面前。如果差距太大,一般不会产生竞争心。

      • 2.从自他相换修法的角度而言,无论是世间竞争,还是闻思修行的出世间竞争,都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

        • 1)不合理竞争:烦恼心摄持的争强好胜,为了获得名闻利养,甚至采用不符合世间法律或道德规范的非理手段。竞争心是一种隐藏的烦恼,不易察觉但危害很大,其异熟果和等流果都十分严重。应尽量用自他相换的“修竞争心”来对治。

        • 2)合理竞争:以殊胜的善心和菩提心摄持,内心不夹杂烦恼的良性竞争,促进自他的成长,如此对自他都有利益。尤其在出世间善法方面的闻思、修行、辩论或守持戒律上,可以善巧利用团体的荣誉感或者个人的自尊,挑起大家的希求心和精进。当然,凡夫在此过程中可能会生起一点烦恼,但毕竟和对世间利益(财、利、恭敬)的希求完全不同,是让自相续中智慧与功德不断增上的方便方法,只要随时注意调伏内心的烦恼,这样的竞争是值得鼓励的。

      • 3.修竞争心的自他相换时,通过换位思考,仔细体会对方和我竞争时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以此生起利他的慈悲心,发自内心地愿意把自己的恭敬、财利让对方享受,对方的烦恼、违缘由我来感受。当这样的利他心稳固时,就达到了自他相换的修量。

      • 4.本课还讲到两种竞争心的对治方法:

        • 1)思维人生短暂,死时所有的是非恩怨、名利地位都不得不放下,什么都带不走。因此,世间的竞争毫无意义。

        • 2)利用禅宗或密法的窍诀,观察烦恼的本体为空,或观自心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

    • 相关教证

      • 《药师经》中说:“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坠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说明,竞争心引发的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将感受十分痛苦的异熟果和等流果。)

    • 相关公案

      • 1.汉朝的赵飞燕,为了得到皇帝宠爱,不择手段的残害其他妃嫔,说明竞争心的极大危害。

      • 2.无德禅师告诉一位女施主,要想赢得别人的欢喜,要懂得说禅话,发禅音,做禅事,持禅心。其中,“持禅心”就是用观自心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的窍诀来断除烦恼。

    • 思维讨论

      • 问:这样修竞争心,是不是在工作中也不能竞争了?

      • 思路: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有竞争,关键是要以菩提心和善心来摄持,引发良性竞争,利益自他。不要被竞争的烦恼左右,造下恶业。

  • 【颂词2】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

    • 消文释义

      • 无论如何,都要尽力使自己的功德光显于整个世间,而使谁也听不到他所具有的功德。(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宣扬自己功德(“称吾德”)的过患:

        • 1)功德会损减乃至消失;

        • 2)招致违缘和非人的障碍;

        • 3)以竞争心夸大功德乃至无中生有捏造功德,则造下恶业。

      • 2.隐藏自己的功德,则可以调伏内心的傲慢、竞争等烦恼,增上知惭有愧等功德,同时令顺缘具足。并且,倘若自己真有功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无需刻意宣传,也自然会吸引众人。此外,当听到他人对自己的功德进行赞叹时,要冷静反观自己是否具足如是功德。即便具足,也要避免落入沾沾自喜中。

      • 3.如此换位观修,体会对方自赞毁他的心态,思维以此引发的恶果,而生起慈悲心。同时也反省和调伏自心。

    • 相关教证

      • 1.阿底峡尊者说过:“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真正的修行人应如是奉行。)

      • 2.佛经云:“以闻知诸法,以闻去罪恶。”通过闻法,可以了知诸法的实相,去除相续中的罪恶,闻法真的特别重要。

      • 3.萨迦班智达说:“所谓的闻法,就是听闻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和高僧大德的教言。”

      • 4.《中观宝鬘论》里面说:“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修行人应该喜欢出世间的语言,对业因果、大德教言、佛经等方面,发自内心有一种欢喜;而不应随顺习气,热衷于与解脱无关的世间法,这完全是一种恶兆。

  • 【颂词3】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 消文释义

      • 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的过失,而暴露这位菩萨的所有过失,我试图自己受到众人供养,而对他并非如是,我获得丰厚利养,而令他一无所得,我受到众人恭敬,而不让他受到爱戴。(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凡夫隐藏自己的过失,是担心名闻利养会减少,这与宣扬自己功德一样,都是出于自利的我执。但佛菩萨无碍的慧眼照见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过失,因此不可能真正隐藏。因果不虚,这些过失的果报还是要自己承担。相反,若能发露己过,则可以打击我执,容易产生惭愧心和警觉心,避免再犯。

      • 2.喜说他人过失,自心当中一定带有各种烦恼,这些都是菩提心的障碍,务必要设法断除。而隐藏他人过失,虽然对方的过失还是存在的,但对自己相续当中善心的生起和增上,具有非常大的力量。不要忘记,菩提心的心所依,就是善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自心清净时,外境显现的一切也是清净的,看不到他人过失。因此要重视滋养善心,并尽量观清净心。

      • 3.在实修自他相换时,既然和我竞争的人很想获得超胜我的功德,很想克抑我、独霸我的功德,我就观想把我的功德给他,他的过失由我来代受,如此令他们如愿以偿。

    • 相关教证

      • 1.萨迦班智达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智者时刻观察自己,愚者却总喜欢观察他人。)

      • 2.华智仁波切说:“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 相关公案

      • 1.广化法师讲过的两个法师的故事。两个法师经常议论别人,肆意诽谤别人。他们不仅现世现报穷困潦倒,来世的地狱也会等着他们。

      • 2.以前法王如意宝要去美国,但法王说未来的计划没有实现前不能说。有些是可以公开的,但有些不方便,做人还是应该掌握分寸。

    • 思维讨论:

      • 问:如果对方真的有过失,难道就当没看见吗?

      • 思路:先观察自己,如果的确是以利他为出发点,没有掺杂细微的竞争、嘲讽、傲慢等烦恼,则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提出。

  • 【颂词4】吾喜观望彼,沦落久遭难,令受众嘲讽,竞相共责难。

    • 消文释义

      • 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观瞧着这位菩萨长期遭受痛苦,使他受到一切众生冷嘲热讽、交相谴责。(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竞争心引发的幸灾乐祸是一种非常愚痴的行为。回忆一下,《入行论》的安忍品中说:“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对方本来已在沦落遭难的痛苦中,自己非但没有慈悲心,反而很开心,这已经完全背离了大乘菩萨道。并且,这样并不会为对方增加痛苦,只会令自己造下恶业(十不善业中的“害心”)并招致各种不如意。

      • 2.实修时换位思考,体会对方沦落遭难,以及被他人幸灾乐祸时的悲惨无助,从而生起代受他苦的慈悲心。

    • 相关公案

      • 一个小男孩受到别人欺负,他爸爸让他用木炭砸白色的衬衫,把衬衫想象成欺负他的人。但最后发现,自己全身都是黑的。“自己若以恶行去攻击别人,对别人的损害并不大,但对自己的反作用相当强。”

    • 思维讨论

      • 问:同别人竞争时,对手落难、倒霉,就意味着对我更有利,这是不是好事?

      • 思路:竞争时候的不良心态只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不如意。如果不从这个心态当中跳出来,不通过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方式让我们的心更加善良,让善心、菩提心再再增上,在这种心态中修行我们永远成不了佛,再修一亿年,再修几十个无数大劫都没办法成就。

  • 【颂词5】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财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

    • 消文释义

      • 将自己看作高者后观想:据说这个烦恼深重的低劣之辈竟然想与我比试高低、一争雌雄,这个人无论从见闻、智慧、容貌、种姓、财产方面能与我平起平坐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开始修“我慢”。换修之后现在的我,自认财貌、智慧、种姓等方面超胜,因而以蔑视、侮辱的心态俯视原来的我,认为这个“狂徒”不自量力。如此体会高者内心的傲慢和高处不胜寒的苦恼,由此生起悲悯心,承受他的过患与痛苦。

      • 2.要重点思维,如何能对高者生起悲心?一般而言,我们容易对低下者或平等者生悲心,而不易对比自己有福报者生悲心。但是,从菩萨乘的角度而言,并不从世间角度看对方的福报大小、地位高低,只要众生内心当中有烦恼(此处为傲慢),就会因此造恶业而感受恶果,那么他就是我应生悲心的对境。更何况处于高位者充满优越感,不易察觉自己的烦恼,这是更可怜的。

      • 3.要重视佛教的平等观。学了大乘菩萨道的人,对所有的众生应该有一视同仁的恭敬心和慈悲心。

    • 相关教证

      • 1.华智仁波切曾说:“切莫自大与傲慢,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 2.《中观宝鬘论释》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

    • 思维讨论

      • 问:有些皇室、贵族确实是享受了种姓高贵带来的优越感,这确实是真实的福报吗?

      • 思路:不论种姓怎样,都要反观自相续当中的烦恼怎么样。即便有再好的种姓,如果不好好修行,种姓也是没有用的。有些高者经常俯视其他众生,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而一般的小老百姓会觉得,富翁、明星、当官的都生活在光环之下。不注意观察,我们看他们的一切都顺利、顺心,但他们的烦恼、痛苦和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只要他内心当中有烦恼,就是我们怜悯和生悲心的对象,因为烦恼是愚痴的本体,如果不消除这种烦恼,他是在造痛苦的因,会堕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