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5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真实圆满的菩提心,一定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既要具足利益众生的部分,也要具足成就佛果的部分。通过悲心缘众生,通过智慧缘佛果。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具足了,才是真正的大乘菩提心。


科判分析:

1. 静虑品宣说的是让世俗菩提心增上的方法,前面已经学习了舍弃世间,断除自相续中的妄念,本课继续学习世俗菩提心修法中的“摄义”部分。

2.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本课的前两个颂词学习修自他相换之功德。

3. 了知了不修之过患和修之功德后,第三个颂词便开始“教诫修自他相换”。至此,自他相换之意乐的摄义部分全部宣讲完毕。

4. 紧接着第四个颂词开启自他相换的行为部分,首先宣讲的是行为修法中的“当利他”。


具体内容:

1. 修持自他相换能够终止轮回的痛苦,进而成就佛果,此功德是佛陀的无欺之言。为了让我们对佛语深信不疑,这里讲述了诸多佛陀教言无欺的道理。(详见颂词1)

2. 释迦牟尼佛以及前辈高僧大德们,正是因为往昔无数劫的不断修持菩提心,最终才成就了佛果。而我们无始以来却被自私自利的心染著,唯有造业流转轮回。如果我们也如前辈大德那样,发起菩提心并精进修行,也同样早已成就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当下行动起来,努力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详见颂词2)

3. 无始以来,我们之所以痛苦不堪,就是因为有我执和我爱执,我们习惯于将本不是“我”的五蕴假合体执着为“我的”。既然这种我执是可以通过串习而获得,那么同样,我们改变观念,将本不是我的众生的身体也执着为“我”来保护,一定是可以做到的。(详见颂词3)

4. 以往因自私自利心的染著,我们习惯于观察“我要什么”、“我想得到什么”,而如今成为了大乘修行者,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去做众生的“密探”和“奸细”,观察众生都需要什么?什么可以给到众生以安乐?然后从自己这里悉数盗取出来给予众生。(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09

审核师兄:定解C20/定解C16


  • 【颂词1】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 消文释义

      • 因此,一定要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行持利他。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无有欺惑地讲述了自他交换的功德,很明显,依此而行以后必能获得圣者果位。(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对于菩提心的理解:

        • (1) 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阶段:有相似的菩提心;有真正随顺于菩提心的一种善心;或者慈悲喜舍心;还有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的菩提心;或者只是菩提心的一部分,比如自己发誓要成佛;或者想要获得小乘的解脱;或者只是利他的心,这些都可以叫做菩提心。

        • (2) 真实圆满的菩提心,一定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既要具足利益众生的部分,也要具足成就佛果的部分。通过悲心缘众生,通过智慧缘佛果,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圆满了,才真正是大乘所讲的菩提心。

        • (3) 在不同的场合,对菩提心还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智慧是胜义菩提心,佛相续中的智慧也叫做菩提心,因为佛是获得了菩提心的觉悟者,所以佛心、佛智也可以叫菩提心,有时还把我们相续中的本性叫做菩提心。

      • 2. 目前还是在宣讲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世俗菩提心。在我们相续中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跟随殊胜的佛的智慧,或者跟随一定的修行次第,积累相应的资粮,修行殊胜的所缘、清净罪障,这一切因缘成熟后,内心就可以真正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 3. 菩提心清净、伟大,而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具足的是自私自利的作意,现在一下子要从这个严重的凡夫心过渡到菩提心的状态,会遭遇很多违缘以及中途退失的因缘。为了使我们真实趋入世俗菩提心的生起,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信”,也就是相信不行持利他会有过患,具足菩提心会产生功德。

      • 4. “勤行众生利”:从心态上讲是利他心,从行为上讲是根据自己的能力,一心一意做利他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了解了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功德和不修持利他的过患后,我们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勤行众生的利益。

      • 5. 而“勤行众生利”的功德就是“奉行必获益”,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若对此仍有怀疑,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说服:

        • (1) 佛陀已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即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即“无因不说妄”。

        • (2) 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因此所说绝不会有欺惑,即“见义故无欺”。

        • (3) 如《金刚经》所说,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及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所谓实语者: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讲的空性,完全真实; 所谓如语者:佛在第三转法轮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此真理完全可靠; 所谓不诳语者: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字字句句都具殊胜密意;所谓不异语者:佛陀针对众生所讲之法,众生根据各自根基所领会的意义有所差别。

        • (4) 整个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的语言才真实不虚,而佛陀的语言,并非一生两生修成,而是生生世世串习来的。

        • (5) 对佛陀的经教生起信心,具有无量的功德。《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信仰佛经不可思议,因小果大不可思议,众生的根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从而间接地也体现了佛语的功德不可思议。

      • 6. 由此,我们对佛陀宣说的自他相换修法之功德理当生起信心并依教奉行,并坚信恒常修持必将获得圣者果位。当然,对于佛陀所宣讲的教法产生信心,是需要一定的福德善根做支撑的,如果缺乏相应的福德善根,信心很难生起。所以我们要按照佛陀以及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次第修行,不断积累福德资粮,逐渐与法相应。

    • 相关教证

      • 1. 《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佛语从不欺惑众生,大乘行人应学习佛陀教言,并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

      • 2.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言:“无因不说妄。”

      • 3. 马鸣菩萨亦云:“见义故无欺。”

      • 4. 《金刚经》中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 5.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意思说佛陀具有真实语,是于无量俱胝劫串习而成的。

      • 6. 陈那论师说,佛陀对万事万物的了解是“一切诸所知,入于刹那间。”

      • 7. 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佛知做不做,应说不应说。”做善事有安乐的果,做恶事有痛苦的果,哪些众生面前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佛陀完全一一了达。

      • 8. 《妙法莲华经》云:“云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 相关知识点

      • “两大理自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二位圣者建立了佛陀为量士夫的教言。

    • 思维讨论

      • 1.对于“利他,得乐”这一点,你深信吗?请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切身的体会。

      • 2.上师一直强调要看《释迦牟尼广传》,你有看过吗?从中是否增上了对佛陀的信心?请分享。

  • 【颂词2】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 消文释义

      • 假设你在以往就能奉行自他相换的事,那么,不可能得不到佛陀圆满安乐而落到感受如今痛苦的这般地步。(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汝”,指我们,或我们的心。

    • 本颂重难点

      • 1. “若汝”就是反观我们的心,或让我们觉醒,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实行自他相换的修法。

      • 2. “自往昔”即时间,如果从以前就开始奉行自他相换到现在,它的果就是“必不逢今苦”,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身心遭受层出不穷的痛苦,从正面讲,一定可以获得殊胜的佛果。

      • 3.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无量如来,在因地时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被烦恼缠缚的凡夫,但他们自从发菩提心后,坚持走在利他的道路上,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最终获得解脱,成就了如来的果位。我们之所以仍在轮回中感受痛苦,就是没有好好发菩提心,没有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菩提心的善行。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也是利益众生之因,没有因自然得不到果。

      • 4. 凡夫人的状态是,年幼时无知,壮年时被烦恼束缚,老年时精力又不够,生生世世都在为世间八法忙碌,自然成佛度众之日遥遥无期。

      • 5. 观待现在,以前是往昔,观待后世,现在就是往昔。倘若我们在即生中除了利益众生和求佛果外没有别的世间希求,并且加以精勤的修持,成佛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从当下开始改变,精进闻思勤修善法,终将获得最为殊胜的成就,而真正远离痛苦获得成就的殊胜修法,就是利他的菩提心。

      • 6. 上师在讲记中说,如果因缘殊胜,发心力又特别强,即使是一般的凡夫人,今生也有成就的机会。正如六祖大师到五祖那里去的时候,“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最后获得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 相关教证

      • 1. 净土宗的昙鸾大师说过:“发菩提心是进入佛道的要门,发心才能成佛,发心才会去度化众生。”正因为我们往昔没有像历代高僧大德那样发菩提心并精进修持,如今才依然在轮回中流转,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应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发愿成佛度众生。

      • 2. 华智仁波切说:“众生若在以前精进修持过佛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如来果位,至少也有不堕三恶趣的把握。”

    • 思维讨论

      • 对于后世来说,今日即为“往昔”,学习此颂后有没有增加一些紧迫感?每天的菩提心修法还在坚持吗?相续中有何改变?请分享。如果还没有开始修,就请从今日开始吧!

  • 【颂词3】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 消文释义

      • 因此,就像你对于由父母的精血聚合物说是自己的身体执为我一样,对于其他众生也要如此修习。(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前面讲了不修自他相换的过失(在轮回中受苦),以及修自他相换的功德(成就佛果),本颂便教诫修自他相换。

      • 2. 因为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串习,让我们深感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很难做到。本颂实际上是一个窍诀,告诉我们通过串习完全可以做得到,只要我们按照寂天菩萨的教言如是思维、如是修持即可。

      • 3. 最初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执着,认为这是我的身体,我应当保护它。但实际上,身体只是父精母血组成的不净体,真正分析后,“精血聚”来自于父母,父母和我是不同的本体,是和我相续不一样的另外的众生。既然我们通过无始以来的串习,可以把这个五蕴假合之体执着为我,那么“于他亦当习”,同样可以通过串习,将他人的身体也执着为我的。

      • 4. 以上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呢?是通过利他心、佛性,或者一切众生想要离苦得乐的思想和我们是相同的、一致的来成立,他人就是一切众生的一部分。

      • 5. 我们通过自他平等的理论来观修,打破他是他,我是我,我没有义务照顾他,没有责任救度他的狭隘分别念,通过不断观修,把相续中的强烈我执化解掉。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执著为我,其实就是我执和我爱执在作怪,尽管最终任何执着都必须要断除,但暂时来讲,它也是修持利他心和菩提心的方便。先用他爱执来断除我爱执,从而生起爱众生的悲心和菩提心,究竟而言,所有的执着都要断除。

      • 6. 当然,把一切众生当作我,刚开始的确会很困难,但只要慢慢串习,一定会做到。因为我爱毕竟是一种颠倒的分别念和错误的观念,我们通过殊胜的教理观察,可以认清我爱执就是无明、愚痴,就是一种颠倒的执着,它不是诸法的真实义。既然如此,要把它从相续中移出去,也不会那么困难,正所谓“千年暗室一灯照破”。上师在讲记中介绍了观音菩萨故事中的一个老和尚的公案(详见本颂“相关公案”),同时也配合以教证进行阐释(详见本颂“相关教证”)。

      • 7. 任何一种善法要在相续中稳固,都需要经过长期串习,而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又难免遇到诸多违缘,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要坚强,要修安忍,要把佛陀的教言不断融入于自心。

    • 相关教证

      • 1. 《无边功德赞》云:“纵闻亦于今世生苦害,亦未长久躬行广大行,彼等难行若修自然成,若不修习功德难增长。”

      • 2. 佛陀在《狮吼菩萨请问经》中说:“家中诸烦恼,毁坏诸善根。”说的是在家人有很多的烦恼,也包括一些出家人,这些烦恼如果不懂得如何对治,必将毁坏我们的善根。

    • 相关公案

      • 在观音菩萨的故事中,一个人的妻子死了,他极度伤心。后来一位老和尚问起他,对其他陌生人的出生和死亡是否有感受,其回答是与己无关。后来在老和尚的引导下,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痛苦来源于自己的执著,从而从痛苦的阴影中获得解脱。此公案说明,我执是通过串习而来的,把本不是我的身体当成“我”;同样,把众生的身体执为“我”也一样可以做到。

    • 思维讨论

      • 回想一下,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就是一个特别执着的观念,或者一个特别执着的人和事情,但通过长期改变观念和改变行为,最终不再执着于此了。你深信串习的力量吗?结合本颂,你将如何开始串习“执他为我”?具体做法是什么?

  • 【颂词4】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 消文释义

      • 我应当作为他众的大密探,观察自己在做什么,作为侦探以后就要看自身有什么所需的物品,全部抢夺过来,你应当以此利益他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本颂宣说的是从行为上如何利他。上师在讲记中说,以往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是:“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么,你整天都在观察——今天出去能不能得到一点东西?今天会不会获得赞叹?等一会儿回去,会不会吃得好一点?等等。”那么现在发了菩提心后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奸细、特务,时时刻刻观察众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进入众生的心里。正如佛陀所说:“从我取财,布施众生。”

      • 2. “见己”就是观察自己在做什么,观察我们相续中有什么功德,发现后就要把它“悉数盗取”出来利益众生。自己不贪著功德,一心一意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众生去享受。比如我们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知道菩提心像如意宝一样珍贵,就要想: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就太好了,所以就观想把如意宝般的菩提心取出来交给众生,让众生生起和拥有菩提心。

      • 3. 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应该做到的是:自己得到赞叹、获得快乐,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其他众生获得安乐,心里就数数欢喜。

      • 4. 上师在此提醒我们,财布施、无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传承,应该布施给众生。比如有能力的出家人应该出来给出家僧众或在家居士宣说佛法;一些具足佛法水平的在家佛教徒,也应该当在家法师,这在佛经里是有教证的。(详见本颂“相关教证”)

      • 5. 上师教诫:

        • (1) 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始终观自己的心,二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

        • (2) 在修学大乘佛法时,为了保护自己珍贵的利他心、遣除修行中的违缘,一定要祈祷传承上师、本尊,尤其是莲花生大士。若能经常祈祷,有生之年修学佛法的违缘会全部遣除。

        • (3) 千万不要诽谤密宗,尽管一两个人诽谤不会伤害到密宗,但诽谤者的今生来世就毁坏无余了。

    • 相关教证

      • 1.佛陀说:“从我取财,布施众生。”观察自己所有,毫无保留地布施于众生。

      • 2.《楞严经》中,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显现三十二相,有比丘来求法,他显现为比丘相;有比丘尼来求法,显现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来求法,则显现为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身份进行说法。上师在此教诫我们,作为大乘修行者,无论什么身份,都有责任弘扬佛法。

      • 3.第一世敦珠法王传记里记载:有一次尊者在光明境界中,有个小鸟雀给他唱道歌:“闻思的人很多,实修的人很少;获人身者虽多,具实义者罕见。”对此上师教诫我们,我们获得人身后,要么当一个修行人,始终观自己的心;要么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情。

      • 4.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引用《出离轮回之道歌》:“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意为:世间上各种各样的行为,如果用智慧观察,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增长痛苦的因。修行者应当时时观自己的心。

    • 思维讨论

      • 颂词说“悉数尽盗取”,“悉数”的意思是全部,无论财施还是法施。对此你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