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8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我们正在学习如何修世俗菩提心。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应从三方面来修习,其一是修“自他平等”,其二是修“自他相换”,其三是教诫“共同之事宜”。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完“自他平等”,目前正在学习“自他相换”,“自他相换”的原理就是把原来不想要的痛苦让我来承受,把原来最想要的安乐全部布施给众生,以这种最有效的方式打击我执。


“自他相换”广说分为两部分:一是“宣说法相”,二是“宣说事宜”。“宣说事宜”又分两部分:一是意乐,二是行为。“行为”分两部分:一是“行为修法”,二是“以行为主宰心”。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科判“以行为主宰心”,它分三个小科判:一是“以对治主宰”,二是“视为所断违品”,三是“精通对治方便”。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以对治主宰”中的“略说”部分,本课学习此科判下的“广说”部分和“视为所断违品”中第一个颂词。


要义归纳如下:

(一)广说以治罚对治。

1. 以惩罚对治。

(1)在我们还没有受到种种治罚之前,应该响应诸佛菩萨的教言,配合诸佛菩萨的教诲来改变我们的心,行持善法,因为救度是两方面的事。

(2)如果我们不依此而行,过失将归于这颗狂妄的心。

(3)如果发现身心不配合,就要惩罚自己的身体和心,并且所有过失、整个轮回中的痛苦都要执迷不悟的心来承受。(详见颂词1)


2. 我今日觉悟了:

(1)过去虽然每个在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佛性,但是我们心中大乘利他的种性没有苏醒,这是内在的因缘不具足;没有遇到殊胜的上师,没有听到过殊胜的大乘教法,则外在的因缘也不具足,因此遭受过无量痛苦。

(2)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明白一切痛苦和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烦恼——萨迦耶见。

(3)从此以后,我要将你自私自利的所有骄傲摧毁无遗。(详见颂词2)


3. 作将自己出售给众生想。因为:

(1)我已反复教诫过你放弃自利,但你一直不肯听,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将你卖给别人。

(2)自私自利之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

(3)大乘的精华义就是菩提心,而自私自利心与菩提心是直接相违的,所以一定要摒弃。

(4)我曾以诸佛菩萨为证人,宴请三界无量众生为宾客,在他们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因此今后你一定要为别人服务。(详见颂词3)


(二)视为所断违品

思维不将我施于有情的严重后果: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06

审核师兄:定解C18


【颂词1】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消文释义

尽管这般谆谆教诲,如果“心”你仍旧屡教不改,不依此而行,那么将来一切罪过都必然归咎于你,到那时你也只能甘愿受惩罚而己。(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重点1:在没有受到治罚之前,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在我们还没有受到种种治罚之前,应该响应诸佛菩萨的教言,配合诸佛菩萨的教诲来改变我们的心,行持善法。因为救度是两方面的事,一方面如果没有外在的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教言,我们自己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他们努力,而我们根本不配合,他们也拿我们没有丝毫办法。两方面的因缘具足之后,我们逐渐就会得到救度。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佛菩萨已经出现世间度化众生,通过大悲心来勾召、摄受我们,已经给我们宣讲了殊胜的教言,讲到了自他平等、自他相换,通过温和的方式已经给你做了很多教诲,这是他们做的事情;第二方面,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要生起信心,经常祈祷、听法,或是配合诸佛菩萨的教言去改变自己,如果是一个利根者,他听到这个教言后,觉得自己的确应该转变,而且转变的方法也可以掌握,转变的最后结果也是可以获得的。

善法在这个地方主要是指相合大乘的利他行为,有相的善法,如磕头、念经、转绕,作供养;无相的善法,像入于禅定或安住于中观的境界中。

重点2:如果我们不依此而行,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

身体是无情法,并不是过失的来源,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无始以来它没有正知正念,贪爱自己、伤害别人,就像没有调教过的孩童一样非常野蛮。

重点3:倘若我们的心还一如继往这样下去,定将受到什么样的治罚?

“治罚”的意思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修行者如果发现身心不配合,老是生起妄念、烦恼,就要惩罚自己的身体和心。比如有些修行人当烦恼比较粗猛,念头比较多的时候,他就会用棍子打自己、扇自己耳光或者几天不吃饭,等生起善行之后才做奖励。还有一种理解,如前面讲到所有过失、整个轮回中的痛苦你必须要承受,也就是即生的痛苦、来世的痛苦,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都要你执迷不悟的心来承受,这也是一种惩罚。

教证公案

1. 引用宋朝名将岳飞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2.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对行持善法有一种渴求心。

3. 引用《百喻经》中的公案,有个愚笨的人口渴了,遇到清澈的河水却呆呆的望着不喝,旁人问为什么,他的回答:“河水这么多,我怎么喝得完呢?”这个故事说明外道和不学佛的人认为佛法高深莫测,自己不能守所有的戒律,所以不敢学佛。

4. 《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

5.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我们平时应该想,自己是入了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

延伸讨论

当你遇到有些道友因为现在家里事比较多(有的需要照顾老人小孩,有的需要照看孙子,有的工作忙),虽对佛法很有意乐,但因没有时间学习佛法,准备等几年情况好了再学,你会如何劝说?


【颂词2】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消文释义

如果想:实在做不到这样。由于你这颗心只求自利,使我一败涂地,当时是未见到罪过的以前,并非是见到你是罪魁祸首的此时,现在我已发现你的本性与罪过,因此无论你去往何处,我一定要让你无处可去,将你自私自利的所有骄傲摧毁无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重点1:我今日觉悟了什么?

(1)过去虽然每个在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佛性,但是我们心中大乘利他的种性没有苏醒,这是内在的因缘不具足;没有遇到殊胜的大恩上师,没有听到过殊胜的大乘教法,则外在的因缘也不具足,因此遭受过无量痛苦;

(2)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明白一切痛苦和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烦恼——萨迦耶见。从此以后,无论你这颗心去哪里,就算是天涯海角,我也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到处造恶业,让我无辜地遭受痛苦。

重点2:如何摧毁骄慢?

骄慢是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贡高我慢,理解得更深一点,就是对自我的执著。这是一种前进的障碍,如果傲慢心不摧毁,信心是不可能产生的,信心没有产生的话,连佛教的门都没有入。

粗暴治罚的方式或者摧毁骄慢的方式和世间的其他方法是不一样的,世间方法可能是通过打击或其他方式来摧毁,但在大乘中大概有两种方式摧毁骄慢:第一种就是修持利他心,修持他爱执,通过修持他爱执来摧毁我爱执。第二种最根本、最厉害、最暴力的方法,就是般若空性,通过最有力的般若空性来摧毁相续中的我慢、骄慢。如果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自性的,则可以平息一切执著。虽然平息了一切的分别念和执著,但是利益众生的心或者获得佛果的心还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增长,所以最有力的是般若空性。

教证公案

1. 《入中论》云:“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得解脱”。

2. 临济禅师与弟子讲法时,有人问“请告诉我,我是谁?”禅师让此弟子闭起眼睛走了一个来回,喝道:“是谁在问‘我是谁’?”以此那个弟子当下开悟。

3. 米拉日巴在大鹏山洞里修行时,出洞拾柴回来刮起了大风,手抱住柴顾不上衣衫,顾衣衫手不能抱柴。随即他自语道:“风啊,你要喜欢吹走我的衣服,你就吹走吧;你要喜爱我的木柴,你就卷走吧!”说毕,坐在地上入于大手印的禅定。

4. 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所说,内心不断发起利他的心,实际上也是在利益众生。

5.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时,他总是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6. “力学之父”牛顿,他对人说:“我只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捡到一颗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还没有发现。”

7.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延伸讨论

既然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为什么有些人善良,有些人比较恶?我们如何应用大乘佛法修正自心?


【颂词3】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消文释义

如今你必须放弃“我应有自己的权益”这一念头,我已将你出售给他众,因此要无有厌倦竭尽全力饶益其他众生。(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为什么要作将自己出售给众生想?

因为:

(1)自私自利的心啊,我已反复教诫过你放弃自利,但你一直不肯听,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将你卖给别人,让你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别人使唤;

(2)自私自利之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

(3)如果学佛只是为了自己幸福、自己快乐,学再多的大乘佛法也没有用,大乘的精华义就是菩提心,而自私自利心与菩提心是直接相违的,所以一定要摒弃;

(4)我曾以诸佛菩萨为证人,宴请三界无量众生为宾客,在他们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因此今后你一定要为别人服务。

教证公案

1. 上师列举了学院一个女众,在学院的时候,天天请假,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想回去修养。回去之后,又说心情不好,想回学院,而且这样不是一次两次,所以修行人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是不行的。

2. 《吃亏是福》中说,湖南一个贫穷家庭里有两个女儿同时在读高中。两姐妹同时高考都考上了大学,姐姐看到家里的窘况,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藏起来,说没考上,而让妹妹去读。当家人发现这一切的真相时,大家被这种高尚行为深深感动了,媒体上纷纷赞叹她。

3. 《大智度论》中说,有些圣者在布施眼睛时,也有退失信心的现象存在。所以大家最需要注意的是,看自己的道心坚不坚定。

延伸讨论

将自己作出售给众生想,这招对治力的确很强,可是有时还是做不到,经常有反悔,怎么办?


【颂词4】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消文释义

假设我随心所欲放逸无度,没有把你施予一切有情,那么你一定将我卖给地狱的狱卒们。(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重点1:不把我施于众生会有什么后果?

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重点2:为什么稍许放逸就会有下地狱的严重后果?

因为凡夫众生的自我爱执习气十分顽固,一般人虽然入了佛门,闻思过教理,也相似地修习过一些对治法,然而这种习气并没有那么好调伏。自己只要稍有疏忽,失去了正知正念,它便要重新恢复,仍然执爱自我,而不愿利益他人。在这种恶习迷惑下造业,其后果十分可怕,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恶心便会将我们出卖给地狱狱卒,令自己饱受长劫痛苦煎熬。所以,对这狡诈恶毒心念,明智者应先下手为强,赶先一步将它卖出去,不给它造罪机会,以免它使自己造业堕落,毫无意义地感受着三恶趣痛苦。

教证公案

1. 《烟酒杀生过患》里一个公案:印度有位外道国王名哲坚,由于他酷爱食用血肉,以此果报,最后堕入金刚地狱中。阿难尊者目睹后,询问佛陀其中原由,佛陀说:“他生前危害过无量众生,这是他的异熟果报。”阿难尊者为那人放生,使他从金刚地狱中解脱出来。

2.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出来鞭打自己的尸体。有神通的人一看,原因是这个身体生前造恶业,死后即将堕入恶趣,所以他的灵魂出来打他。”

3. 龙猛菩萨云:“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

4. 龙猛菩萨说,恒时行持善法,始终观察三门不造恶业,这就是智者。

5. 克珠杰晚年时,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秋天的白云,若不赶快用之于善法,以后不可能再得到了,于是终年在山上闭关。

6. 无垢光尊者曾说,春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播种的机会;秋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收割的机会。同样,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利益众生、断除我执的机会。

延伸讨论

菩萨是不会惧怕去三恶趣的,而你却因为惧怕到恶趣而将我卖给众生,是不是也很自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