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9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入菩萨行论》宣讲了一个凡夫人如何通过对治自私自利的我执,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在菩萨道上修持六度,最终成就佛果、度化众生的殊胜修学体系。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静虑的内容。静虑的主要思想是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从而让我们内心的世俗菩提心再再增上。菩提心的再再增上,也是我们不断积累资粮的过程,更是让我们的心接近于真实菩萨道的过程。


目前所在的科判是“以行为主宰心”,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以对治主宰;视为所断违品;精通对治方便。上一节课宣讲的是“视为所断违品”这个科判,说的是我们依靠这颗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愿发菩提心和利益众生,以致于一直在轮回中受苦,对于这种非善的心念,我们应将它“出卖”。如若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我施与众生,那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本课主要内容为:

1、继续宣讲“视为所断违品”:如果没有遇到大乘佛法和听闻善知识的开示,我们将在轮回中不断漂泊受苦。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后把我成千上万次地抛入三恶趣中,感受难忍痛苦。想起这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想尽办法来摧毁这个自我之心。(详见颂词1)


2、紧接着进入“以行为主宰心”的第三个科判,即“精通对治方便”,具体内容为:

(1)“精通对治方便”之略说。宣讲的是,如果你想珍爱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如果想保护自己不遭受畏惧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别人。(详见颂词2)


(2)“精通对治方便”之广说。首先宣说的是“断除贪身”之“贪执之过患”,有两个颂词,分别说的是:我们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和呵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详见颂词3)


而身体如此脆弱下去,贪欲就会不断增长,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都不会满足。当众生追逐这样的欲妙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生起烦恼从而失望和沮丧。(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14

审核师兄:定解C17


【颂词1】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科判分析

此颂安立于“视为所断违品”,就是把爱护自己的心视为所断的一种违品,这是我们修菩萨道、修菩提心的一个很大的违缘,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它视为所断违品,之后去断除它。

消文释义

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帐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源自法本)

你往昔也曾经屡次将我送给狱卒们,让我久经痛苦,现在想起你的那一怨仇,必然要摧毁你谋求自利的心。(源自《入行论释 · 善说海》)

这里的“汝”指这个自私自利的心。

本颂重难点

1. 为何说我执“弃我”

“弃我”即抛弃我或欺骗我的意思。平时我们在起心动念和造业时,这个我执看似都是为了我好。比如我要得到一个东西,我认为得到这个东西对我有好处;或我做某件相应于轮回的事情,也同样会认为对我有好处;当我要去伤害别人的时候,会认为这是在保护自己,对自己有好处。在无始轮回中,我执一直扮演着一个“为我好”的角色,不断说服我与其相应和妥协,以至于我在行杀、盗、淫、妄之事,在生贪、生嗔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一个理由——这都是为了自己好。而随顺于我执的结果,就是“弃我令久苦”。最初承诺利益我,但我受苦时就把我的利益抛弃了;虽然答应让我安乐、离苦,实际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舍弃我,让我远离安乐,并受“久苦”。

2. 此处所说之怨敌究竟是谁

这颗喜欢自己的心、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是我爱执,就是“怨敌”。或者说,我们习惯去为了自己寻求安乐的心,想方设法为自己离苦的心,就是怨敌。寂天菩萨说,对于怨敌,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生起讨伐的心,要用强有力的大乘佛法与之抗争,想尽一切办法去摧毁这个怨敌,也就是摧毁这个自我的心。此颂中有“仇怨、摧毁、报复”这样的词句,但其意是针对烦恼、我执,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世间的名词,但完全相合于修行的殊胜意义。

3. 众生命运的形成

大千世界中的众生,都因累世的善业和恶业(掺杂在一起为花业),形成自己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三恶趣中饱尝无尽痛苦,只是无明所障,我们想不起来而已。所有痛苦的因,无一不是贪嗔痴所致,而贪嗔痴的来源就是我爱执。

4. 长期依止和修行

我们的恶业习气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屡屡”,经过了无始劫的串习,因此要断除它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上师在讲记中告诫我们,要长期不断地修持,滴水穿石,这样,坏习气、坏毛病一定会慢慢断除掉。在这期间,用上师的教言随时随地对照自己,才能不离正道,也才是真正地依止上师。

相关教证

1. 麦彭仁波切说:“一切愚昧之凡愚,贪恋片刻之安乐,从而造作罪恶业,结果感受无边苦。”

2.《俱舍论》中说:善业和恶业掺杂在一起的花业,形成了自己来世的命运。

相关公案

1. 乔美仁波切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经常会浮现一只白狗,后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显现。因为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他人是狗,致使他五百世都转生为狗。最后一世做了一只白狗。一次一群商人在吃饭,这只狗饥饿难忍便上前偷吃,被商人们逮住活活埋在地里。当时阿难尊者目睹了这一切,以慈悲心超度了它,使它来世逐渐转生为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

此公案说明有因必有果,哪怕只是一句恶语,果报也相当可怕。比如以下公案:

2. 有位施主养了一只母狗,此母狗遇外道不高兴,见佛教徒则上前迎接。舍利子通过神通观察到度化施主的因缘成熟,便前往他家化缘。母狗一如既往地远远迎接,施主见母狗对其如此恭敬,也邀请尊者到家中应供,并请求传法,之后获证预流果。施主因母狗对自己有恩,也请舍利子为狗传法,后来母狗因病去世,尊者让施主把母狗尸体放置一静处,并说它的骨架以后会有大用处。母狗死后转生为施主之女,长大后舍利子和施主让她听法,但她性情骄纵不从,舍利子便把母狗骨架放在她面前,于是此女的傲慢心被摧毁无余,遂于尊者前闻法并证得预流果,之后又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众比丘启问佛陀她的经历是何因所致,佛陀说:“在迦叶佛出世时,有位比丘尼精通三藏、具足梵行、有财有才有势。她专门办了一个道场供养一些比丘尼。一次遇急事请她们帮忙被拒接,因此生起大嗔心且恶口骂人,于五百世转为母狗。由于母狗对舍利子生起欢喜心,再加于迦叶佛教法下出过家,以此善缘而获得阿罗汉果位。”

思维讨论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学习到很多因果报应的公案,很多是讲前世(或前前若干世)造业、今生受报。对于那些我们无法现量见到的因果报应的案例,如何做到深信不疑?

【颂词2】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科判分析

此处为“精通对治方便”之略说。因为我爱执已经视为所断违品了,我们就要去对治它,真正要断除违品,必须要找到方便方法。

消文释义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源自法本)

如果你想自己永远欢喜快乐,那么就千万不要贪执自我欢喜,假设你想免遭痛苦,那就应该恒常爱护他众。(源自《入行论释 · 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 利他和利己不矛盾

想要利己先利人,这是一种缘起的秘密和规律。非常强烈的我爱执,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本体就是不清净的。通过我爱执而生起烦恼,发心不清净;然后伤害他人造恶业,过程也不清净;发心和行动均不清净,果报肯定也不清净。因此想要获得永恒的快乐,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放弃我执。

2. 利他能远离诸害

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一个人生起菩提心后,他脚下的微尘也会为天王所顶戴。有些上师具有菩提心,把他的一片衣服带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伤害。在世间也是同样,一个人只要是为了众生无条件地奉献一切,所有的人都会帮助他。

3. 如何修持爱他

首先从修心开始,转变自己的心,当心转变后,再逐渐从行为方面去爱护和保护众生。比如修布施、持戒、安忍这些能究竟关照众生、保护众生的方法。然后逐渐做到在智慧(空性)的摄持下修持。如此,我们在修持爱他的同时,最后自然就圆满了成佛的资粮。

4. 成佛是最究竟的自护

从发起为度化众生誓愿成佛的菩提心后,通过行持六度、积累福慧二资粮,最终成佛。在此过程中,一个大乘修行人的内心是无我的,唯一只寻求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正是这样的发心和实际修行,最终才能成佛。而成佛之后的金刚身便永远不会受损。因此说,最究竟、最了义的自我保护,就是成佛。

相关教证

1. 俗话说:“智者求乐因,愚者求乐果。”

2. 无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说:“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 若没有摧毁山王般的自私自利,始终都会忐忑不安,只有摧毁了我执大山,痛苦、恐怖、灾难才会荡然无存。

3. 藕益大师说:“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倘若一切的奋斗全是为了自己,没有见到“我”不存在,那么修行绝对不会成功。

4. 上师如意宝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5.《地藏十轮经》等教言中有记载:发大乘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当地的佛塔,非人会整天转绕他。

相关公案

1.《妙法莲华经》中说,文殊菩萨常在龙宫传授大乘佛法,智积菩萨对此不理解,认为龙族非大乘法器。文殊菩萨告知智积菩萨:八岁龙女已生起菩提心。而舍利子认为龙女是旁生,且又是女人,不可能成佛如此快。正在此时,龙女现前,拿着宝珠供养佛陀,并告知智积菩萨和舍利子,如此供佛很快,但我成佛比这还快。龙女当下变成男身,前往无垢刹土示现成佛,相好圆满。此公案说明菩提心的威力不可思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人背着金银财宝到处寻找幸福,但走过千山万水都没有找到他要的幸福。后路遇一农夫对他说:放下就是幸福!富翁顿时醒悟,随即将金银财宝布施于穷人。当晚安睡,终于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思维讨论

1. 举一些切身的关于“越执著越痛苦”的实例,并分享学习此颂的感受。

2. 此颂旨在教诫我们,“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而我们经常又听到这样的话: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人,怎么指望他去爱众生?对此,您如何解读?

【颂词3】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科判分析

目前为“精通对治方便”之广说,并从“断除贪身”和“善用此身之方式”两部分来宣说。此颂首先真实宣说“贪执的过患”,因为只有了知了缘身体而产生的我执的危害,才会去断除贪身。

消文释义

“汝”是指我们的这个自我爱执的心。“彼”是指这个不净身。

我们不要贪执自己的身体,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殷切保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源自法本)

其实,你越是对这个身体百般珍爱护持,它就越会软弱无力,腐朽不堪。如果没有丝毫欲妙,也会产生巨大痛苦,以至于堕落。(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点、难点

1. 以断贪身为例断我爱执

此颂只是以身体为例来宣讲断除我爱执,因为凡夫对身体的爱执非常明显和突出,生生世世在身体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因此造下了无边的罪业。因此,此处寂天菩萨以断贪身为例来宣讲,但并非说断除了贪身就相当于断除了我爱执。

2.“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的两种解释

(1)我们越保护这个不净身,它就越退堕、越衰朽、越脆弱,最后根本经不起打击,这就是贪执身体的最终结果。

(2)如果我们对身体过于执著,为满足它的需求,生烦恼造恶业、堕恶趣。造业越重,堕落越深。

3.以心的坚强对治身的脆弱

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且非常的脆弱。但如果我们的心足够坚强,就能够用这个脆弱的身体去行持很多善法,利益众生。世间中就有很多身残志不残,依靠残疾的身体成就不凡人生的事例,更何况修行人。颂词旨在教诫我们不要贪身,但并非让我们舍身,因为暂时来讲,我们需要利用这个不净身去行持善法、利益众生、积累资粮、成就佛果。

相关教证

1. 龙猛菩萨云:“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这个身体肮脏不堪,为何不对它生厌烦心,反而越来越爱执呢?

2. 圣天论师说:“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 身体是众多痛苦的来源,为何要如此重视它呢?

思维讨论

列举自己或周边人过度贪执身体,以致于生烦恼、造恶业的例子,分享一下,如何行持中道,即不贪也不弃。

【颂词4】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科判分析

目前为“精通对治方便”之广说,并从“断除贪身”和“善用此身之方式”两部分来宣说。此颂首先真实宣说“贪执的过患”,因为只有了知了缘身体而产生的我执的危害,才会去断除贪身。

消文释义

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而那些脆弱的可怜人,内心的欲望永无止境,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谁还想去满足他所有的贪欲呢?众生追逐这样的欲妙,没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生起忧恼,大失所望。(源自法本)

如果有人想:只要成办所有欲妙就不会产生痛苦了。如此堕落下去,那么它的欲望无有止境,无法满足,即便整个大地上的所有财物还不能使它得以满足,那谁能满足它的所有贪欲呢?如云:“大地尽粮食,黄金畜无病,皆不足一人,当息如是心。”或者“我乳国王统辖四洲,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仍不满足------”本来没有成办欲妙的能力却异想天开,依此而倍加苦恼、疲惫至极、满怀嗔恨等等,由于事与愿违或者因为不满足而大失所望,生起忧愁。(源自《入行论释 · 善说海》)

本颂重点、难点

1. 我乳转轮王的故事

无著菩萨在此颂的释义中提到的“我乳国王统辖四洲,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仍不满足------”,讲的是当时我乳转轮王不满足于统摄四大部洲,于是相继征服了四大天王天和三十三天。在三十三天已和帝释天平起平坐,却还不满足,欲独霸三十三天。生起此恶心后,福报用尽,从天上坠落而死。

2. 欲望永无满足之日

(1)法师辅导中说,贪欲心的特质就是“身弱”。这个身体越来越脆弱,他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欲望也就越来越增长。欲望增长是无穷尽的,有时我们觉得可以收手了,但往往还是无法做到收手。只有心停止追求,心满足了,欲望才会终止。

(2)《父子相会经》中有个比喻: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大海,大海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有多少草木被火吞没,烈火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同样,愚人无论享受了多少妙欲,也不会有心满意足之时。

(3)藏地有种说法:“有草的时候,牦牛会发疯;有钱财的时候,人会发疯。”

3. 心大力小增烦恼

贪欲心大,想获得欲妙的想法就大,但能力却有限,于是“生恼复失意”,经常生起嗔恼。生嗔后便造业,循环往复,使得我们在轮回中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4. 贪身令菩提心不得增长

上师在讲记中说:凡夫人所贪执的房子、车子、票子等,在修行人眼里跟不净粪无有差别。懂得这个道理后,就要逐渐地修行,这样珍贵的菩提心才不会丧失,才会不断地增上。因为菩提心无法增上的唯一因,就是贪执自己的身体。

5. 不贪不等于不做

佛法教会我们的是知足少欲,而非放下贪欲后什么都不做。相反,我们一定要利用难得的人身,每天尽心尽力地修持善法。

相关教证

1. 萨迦班智达说:“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令痛苦如降雨。”若不知足一味求财,那么痛苦将犹如雨水般不断降下。

2.《因缘品》中说:“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

3.《君规教言论》云:“愚夫所贪之诸法,一切智者不贪执。”

思维讨论

你对未来的世俗生活(工作、事业、家庭等)有何规划?学习《入行论》后,以前的规划有所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