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77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总义(归摄)

智慧抉择的对境分为人和法两种,而抉择法无我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身、受、心、法四念处。法念处所抉择的对境是除身、受、心以外的一切万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乃至圣者的智慧也是空性的。前文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破析万法没有真实的产生,所以一切法非实有。本课将学习关于“万法非实有”的几个辩诤。核心内容如下:

(一)有实宗认为:

如果万法无生,则有生、住、异、灭现象的世俗显现也不应该存在,这样就会有“失坏二谛”,“无有涅槃”的过失。对此二者展开辩论:

  1. 失坏二谛的过失:没有世俗谛则依靠世俗谛建立的胜义谛也则无法成立。但是佛经中明确有二谛的说法,因此世俗谛应该是实有的。(详见颂词一)

  2. 中观宗的回辩: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抉择现相时可以承认。
    (1)胜义角度:在实相中确实没有二谛的存在,如佛经中云:“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按照堪布根霍的解释,颂词一的前两句是在间接回答。)
    (2)世俗角度(此由他分别):观待众生的分别念,可以安立世俗显现。因此可以有世俗谛与暂时的胜义谛,但这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详见颂词二第一句)

  3. 无有涅槃的过失:众生无量无边,产生的分别念也无量无边。如果世俗谛是观待众生分别念而安立的,则世俗显现不可能消失。有世俗显现的缘故,则不可能有众生趋入涅槃。(详见颂词一后两句)

  4. 中观宗的回辩:涅槃是个别自证的境界,圣者入涅槃后在他面前没有世俗显现。其他众生的世俗显现不能遮障佛陀的涅槃。(详见颂词二后三句)

(二)有实宗认为:

如果所分析的万法不存在,则与之观待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不可能存在。如果没有能分析的智慧,中观宗又怎么建立万法是空性的道理呢?(详见颂词三)


(三)中观宗的辩答:

  1. 能分析的智慧不需要实有:能分析之智慧和所分析之境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法中二者可以相互观待假立。(详见颂词四)

  2. 能分析的智慧如果实有,则有无穷的过失:如果能分析的智慧是实有的,那还需第二个观察的智慧,如此则无穷无尽的过失。(详见颂词五)

  3. 不用去分析智慧是否实有,也能成立智慧的空性:如果通过智慧已经抉择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则与之观待的能分别智慧也一定是空性的。所以不用再单独去观察能分析的智慧。(详见颂词六)


三、颂词详解及重点难点分析

  • 【颂词一】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 科判分析

      • 有实宗认为如果没有世俗谛则会有很大的过失(辩诤),中观宗对此进行驳斥(答辩)。

    • 颂词释义

      • 如果一切法无自性,那世俗也应成无有,而无有世俗谛,那么怎能成立世俗胜义二谛呢?世俗如果是观待众生迷乱分别而有,那么有情怎能证得寂灭之涅槃呢?——《入行论广释》

    • 重点难点

      • 有实宗发的两个太过:

        • 1.没有世俗谛,则失坏二谛:既然万法无生无住无灭,都是空性的,如果说这是胜义谛的话,必定与世俗中万法显现有生、住、灭相违,世俗谛便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只有一谛,怎么安立二谛呢?二谛不成立,也就和你们自己的教证相违了,“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 (1)中观宗对此的回答: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胜义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众生面前的种种显现的真相是胜义谛,在不清净六根前所展现出来的法是世俗谛。所以,在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而在抉择现相时,却可以承认二谛。

          • (2)安立二谛是一种方便法:安立二谛实际上只是为引导众生入道,暂时以善巧方便安立。因为若最初就对众生宣说实相,他听了会难以领悟,所以需设立门径来引导他进入。在《澄清宝珠论》里,全知麦彭仁波切回答说:安立二谛只是引导所化众生入门的方便而已,在究竟胜义中,实无有二谛戏论边执,因究竟实相,即是不可思议的法界真如,不存在任何承认。

        • 2.没有世俗谛,则有情不能涅槃:如果世俗的种种显现是因为“他”众生的迷乱分别念,那么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无量无边,只要还有一个有情存在,就有分别念显现的世俗,怎么能够灭尽一切世俗而达到涅槃呢?既然众生分别念前的显现是世俗谛,众生无量无边,世俗谛怎么能够灭尽呢?

          • (1)颂词前两句的另一种解释(从胜义角度来回答):堪布根霍解释此颂前两句时,认为这是中观宗对此问题的间接回答。即对有实宗说:“你们说的确如此,究竟而言确实不存在胜义谛和世俗谛。”正如佛经云:“设若无生是一谛,于彼有谓有四谛,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在证得究竟实相者面前,轮涅万法平等一如,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了。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

          • (2)法师辅导内容补充

            • 二谛的关系: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是相互观待而成立的;从究竟的胜义谛来讲,没有世俗,也没有胜义,是究竟的空性。在有世俗谛的时候,一定有胜义谛;如果要承许胜义谛,一定要承许世俗谛。什么时候说没有世俗谛,那肯定没有胜义谛。世俗是胜义谛的世俗,并不是离开胜义谛之外的单独一个法,和胜义谛毫无关系的世俗;胜义谛是世俗的胜义谛,一切世俗的究竟实相安立成胜义。

  • 【颂词二】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 颂词释义

      • 恒时不灭的此等世俗显现,皆是由其他众生的分别戏论而显现,并非涅槃者自现之世俗。如果世俗诸法自性成立,那么灭尽二取成熟涅槃之后,亦决定会有观待自己之世俗,然而非如是,故灭尽分别戏论者无有自世俗,可得涅槃。——《入行论广释》

    • 重点难点

      • 1. 本颂的两种理解方式:按照善说海的理解,本颂前一句是回答若无世俗谛则失坏二谛,后三句是回答若如世俗谛则有情不能涅槃。按照其他大德的解释,本颂整体是在回答有情不能涅槃这个问题。

      • 2. 回答“若无世俗谛,则失坏二谛”:“此”指世俗谛,“他分别”指其他众生的分别;世俗谛是由其他众生的分别念而形成的。世俗谛只是观待分别心前种种迷乱显现,而分别心(心念住)也非实有,能所二取的分别安立为分别心,当二取泯灭之后所谓的分别心便不存在了,故世俗非实有,一切如梦幻般显现而已。

      • 3. 回答“若无世俗谛,则有情不能涅槃”:

        • (1)消文:“彼”指的是世俗谛,“自”指的是证悟者。这个世俗谛的显现不是证悟者他自己的世俗谛。“后”指圣者证悟入涅槃之后,由证悟者现见的实相决定,如果证悟之后现见还有世俗种种现象,则胜义中决定存在;“非故”意思是没有的缘故,在圣者根本慧定中没有这些世俗显现的缘故,因此究竟胜义实相中无世俗。

        • (2)解释:世俗显现只是观待每个众生自己二取迷乱分别心的显现,只要分别心泯灭了,这时便显现圣者明空双运的境界。因此,众生分别心的迷乱显现无法妨害圣者证悟后寂灭离戏的实相,如同醒觉位的人看一旁正在做梦的人一样,做梦者梦里种种境像根本无法妨碍在一旁醒的人,醒觉位的人通过智慧神通了知别人的梦境并帮助他从梦中醒来。

      • 4、法师辅导内容补充

        • 佛陀没有分别念如何度化众生:佛陀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时候,他不会再有世俗显现。有世俗谛而不执著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在八地以前出定位也有不清净显现,但是对显现不会有丝毫的执著。众生是有显现有执著。佛陀虽然没有显现的世俗谛,但是佛陀有超胜的智慧可以了知众生分别心前显现的情况,可以借用我们的世俗谛来度化我们。好比一个人梦中醒来,对他来说没有自己梦中的境界。而且他有他心通和智慧,当他看到其他众生还在梦中挣扎,就可以通过他心通和智慧借用众生梦境当中的显现去帮助他。

  • 【颂词三】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 科判分析

      • 遣除分析不合理:通过智慧分析一切万法的显现的本体是空性,对方认为分析不合理。因此要遣除对方所认为的分析不合理的邪见。

    • 颂词释义

      • 能分别的心与所观察的对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境不成立,心也不存在,因此进行分析不合理。——《入行论释·善说海》

    • 重点难点

      • 对方发出的太过:对方认为能观察、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对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既然你们说有实、无实法都不住心前,能取的分别心也寂灭了,那么这时候由谁来证知万法空性的智慧呢?或者另一种解读既然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一切万法在胜义中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了山河大地、柱子、瓶子等所观察的对境,那么与之相依的能分别的心也就不存在了。能分别的心不存在,谁来抉择万法的空性?

  • 【颂词四】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 科判分析

      • 子二(答辩)分三:能分析不需要实有若需要则有太过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 答辩是有连续性的三个侧面问题。

          • 第一,能分析的理智不需要实有的。

          • 第二,若需要实有的话,就有太过,无穷无尽的过失。

          • 第三,没有分析能分别也可以成立空性。

      •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 有实宗认为:“分别所分别观待而有的,能分析所分析都应该“实有”。如果所分析没有,能分析的心识又怎么安立呢?”针对这个问题中观宗回答,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 颂词释义

      • 虽然对境无实,心也无实,但这一点并不能说明分析不合理,一切分析均是名言的分别心依据世间共称的道理而说的。——《入行论释·善说海》

    • 重点难点

      • 能分别的智慧和所分别的境都是暂时的安立:一切万法胜义中都是不存在的,究竟胜义中远离一切分别戏论(不住有、无任何一边),一法不立,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外境都不存在。然而在没有经观察的世俗现法中,二者可以相互观待假立。因此并没有实有的能知、所知、智慧等,这些只是按照世间共同承认的名言法而建立的。

  • 【颂词五】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 科判分析

      • 若需要则有太过:如果需要实有的能分析智慧来分析对境,则有很大的过失。

    • 颂词释义

      • 什么时候需要由成立实有的分析作为能分析,尔时那一分析也需要以其他分析来加以分析,结果就成了无穷无尽,由此根本的所分析也成了不一定。——《入行论释·善说海》

    • 重点难点

      • 本颂的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有实宗对中观宗发出的太过,另一种解释为中观宗自己的观点。

        • (1)对方发出的太过:以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抉择诸法为无自性的空性时,“彼”指世俗诸法,“究彼”意思是将诸法剖析个遍,最终抉择诸法空性时;“若复究空智”,这时候空性智慧本身也要被抉择为空性(因为这样才能成立万法空性,除空智之外的诸法已抉择为空性了,但现在要得出一切法都无实的结论,则必须对空智本身也做观察,不然就没有涵盖到一切法),但能观察的空性智慧不能自证,不能观察自己,所以又需要第二个空智来观察它,第二个又需要第三个:“应成无穷过”,这便有了无穷无尽的过失。

        • (2)中观宗的解释:能观察的心以空性智慧观察,抉择诸实有法和无实有法都为空性时,能观察的心没有所依也寂灭了,这时候没有任何能所观待,唯是智慧证知自己,其他有所缘取的心都无法触证,这时候的智慧即为无可言说之空性。如果说这时候的空慧是实有的,反而有过失,因为实有的无法自证,这个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证知,第二个又需要第三个…如此则成无穷无尽。

  • 【颂词六】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 科判分析

      • 未分析亦成立空性:能分析的智慧不需要分析也可以成立为空性。

    • 颂词释义

      • 当悟解所分析的法是空性后,能分析的理智便无所依缘;如果无有所依缘之境,能依之析智自然无从生起,能所皆不生,说此即是涅槃。——《入行论广释》

    • 重点难点

      • 能分析之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空性是相互观待的,“悟明所析空”,一旦真正地明了了所分析的法是空性的。“理智无所依”,“理智”就是能分析的心智,能分析的心就没有所依了。没有所依的缘故,就没有实有的产生,说此即涅槃。没有所依,没有可以缘取,没有了执取的概念,能取便息灭不再产生,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无缘最寂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