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87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本品讲到证悟空性后从大的方面讲有两种功德,一是从自利角度可以平息世间八法,另一种是从他利角度对未证空性的众生产生悲心。上一节课学习了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根本没有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这八法。本课接着学习本性中没有爱和所爱的人,没有人生或死,也没有亲友等,应该像寂天菩萨一样受持无我空性。同时一个人证悟后会了知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但看到众生还处在因执着而产生的痛苦状态中,就会情不自禁的产生悲心。接下来的几个颂词从今生、后世以及整个轮回的角度讲述菩萨生悲心的对境,也即众生的痛苦。本课学习的是众生于今生中艰苦为生的状态。核心内容如下:

一、本性中一切皆空,故当受持空性(详见颂词一):

1、爱与所爱的人不存在:爱从狭义角度讲是众生执着的感情,广义而言泛指所有的贪执。名言中它伤害了无数众生,但胜义中去寻找,能爱的人、所爱的本体都不存在,人我、法我在真性中都遍寻不得。

2、将要出生或死去的人不存在,已经出生的人也不存在:名言中众生要经历无数次生死,乃至未解脱前都不能穷尽。胜义中无论是投生或离世的有情,或是有情进入或离开的器世间也不存在。如果这两者都没有,众生的生死也就不存在,一切只是虚妄执着。

3、没有亲友与怨敌:胜义中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世俗中还能断除对亲友的执着,达到亲怨平等的境界。

4、受持空性:既然一切如虚空般不成立,为什么不如寂天菩萨一样受持空性呢?这是寂天菩萨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

二、众生于今生中辛苦维生(详见颂词二):

1、所有生命都想要离苦得乐,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因为诤论和欢喜的原因,频频生出各种烦恼甚至相互杀戮,而且要付出辛勤的努力以造作罪业为代价才能获得。

2、总体说众生感受以上这些痛苦都是因为业,业来自于烦恼,烦恼来自于我执,我执是因为无明,而无明是由于不了知空性。

发心师兄:定解C03 定解C65

审核师兄:定解C03


  • 【颂词1】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 科判分析

      • “平息世间八法”:如果证悟了空性,可以平息自己相续当中的世间八法。

    • 颂词释义

      • 如果在真实性中寻求,谁是贪爱者?所贪爱的又是什么呢?细细探究,此世的一切有情,有谁会辞别此世而死亡?有谁已出生又有谁将会出生呢?有谁是亲戚和朋友呢?诸人为什么不和我一同,受持这如同虚空一样的平等空性见呢?——《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爱与所爱的人都不存在:

        • (1)此处的爱从狭义角度讲是众生执着的感情,广义而言泛指所有的贪执。名言中这样的爱给众生带来痛苦,让众生沉溺于轮回中不能自拔。甚至如果菩萨有他爱执,就算有心度化众生,也因未能证得空性而有心无力。

        • (2)胜义中爱与所爱的人都不存在。前文已经通过胜义理论分析发现人我和法我在真实中遍寻不得。在分析受念处时也学习过如果“受”非实有,则作为受的果“爱”也不可能存在。

      • 2、没有出生者和离世者:

        • (1)名言中不仅有生死,而且按照佛教的观点只要不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会有无尽的生死。

        • (2)胜义中既没有“离世者”有情,也没有“辞此世”的世界。生也是不存在的,能生的父母、所生的孩子以及生的处所等,在不观察的时都有,但一经观察会发现全是假立的自性,没有任何实在的本体存在。

        • (3)通达了空性的证悟者,可以达到虽然显现上有生死的现象,但实际无生无死的境界。

        • (4)对大乘菩萨来说,了知无生无死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不害怕所厌离的轮回,从而有重入生死轮回度化众生的勇气。菩萨超离生死,却又重新取生死。

      • 3、亲怨平等:

        • (1)胜义中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后,在世俗中还能断除对亲友的贪著,达到亲怨平等的境界。一般来讲凡夫人执着的亲友是对自己做顺缘,怨敌是对自己做障碍。在胜义中既没有对我们造顺缘的亲友,也没有对我们造违缘的怨敌,一切都是完全平等。如果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则对一切亲友的贪执和怨敌的嗔恨都会平息。

        • (2)对于证悟空性的人来说,在不在家乡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初学者应当了知贪恋亲友的过患。应在尚未能断除对亲友的贪著时远离故乡、亲友,在寂静处修行以断除对亲友的贪恋,从而能达到亲怨平等的境界。

      • 4、当受持空性:寂天菩萨在本颂中显露出自己证悟空性的功德, 并劝导众生受持空性,也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上师仁波切在法本中也再次劝勉学人要对空性法门再再听受、反复串习,有生之年对空性的希求和闻思不能间断,并且要祈祷根本上师和十方诸佛菩萨。

  • 【颂词2】世人求自乐,然由诤喜因,频生烦乱喜,勤求生忧苦,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 科判分析

      • “于未证空性者生悲心”:对于未证悟空性的众生生起悲心。

      • “所缘”:证悟空性的菩萨对众生生悲心的对境,也即众生的痛苦。

      • “今世辛苦维生”:众生因不了知空性在今生中艰苦的维持生计。

    • 颂词释义

      • 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由于不断地争斗怨敌、贪爱亲友,而频频导致了极端烦乱和欢喜情绪的产生。勤求欲乐使人生起忧伤苦恼,并因此而与人争论,互相砍杀残害,不断地造作罪业,陷于极其艰困的生活之中。——《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多数人生活如此,有些嘴上说利他但没证悟空性,很多行为是假相。证悟空性的真正作用就是生起利他心,对众生起悲心

        • (1)众生今生中的痛苦:每个众生都想要离苦得乐,但是在追求安乐的过程中由于诤论(别人对你作障碍)和欢喜(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等)两个因缘所致导致或心烦意乱或者欢喜。追求自乐的过程中要很辛苦的辛勤的追求,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痛苦,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同时为了获得自乐,难免会有诤论,诤论升级就变成相互杀戮。为了快乐自己造很多罪业,整个过程中也要饱尝巨大的艰辛来维持生活。

        • (2)灾害产生的原因:一是众生过去恶业果报现前,二是当前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其中前者是主因。此外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外在是一个大宇宙,二者是一体的,假如严重破坏了外在的大宇宙,最后也会毁坏自己。

        • (3)尽力帮助可怜的众生:上师仁波切呼吁为苦难众生念1-10万观音心咒,同时力所能及的献出爱心,帮助可怜众生。遇见遇难者、苦难者在见解、行为上、生活上有困难,自己如有能力就要尽心尽力帮助。当年寂天菩萨也如是帮助可怜众生的。

        • (4)对众生的悲心要靠串习,需要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对众生生悲心的教言非常多,关键是要靠平时的串习。对空性有所认识,自然会对众生生悲心。反过来,对空性的道理不了解,又一切自我为中心,那做什么都意义不大。

        • (5)坐禅的观修方法:应像麦彭仁波切的窍诀,先观察自己的蕴、我、法是否存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析,对单空生起无伪的见解。之后再对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进行修持,这样坐禅才会成功。否则修空性很容易误入歧途。

        • (6)生悲心的基础:证悟空性后,对世间觉得如梦如幻,看众生为蝇头小利而大肆造业自然会生起悲心。如果自我的心没有一点损害,空性一点都没证得,说的再好做的再好悲心也生不起来。所以要依靠传承教言,铲除执着。只要道路是正确的,依靠不断努力,终会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