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90课

一、 科判坐标



二、本课要义归摄

本课是智慧品的最后一课,涉及两个大科判,一是“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中的“所缘”,二是“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中的“行相”。首先,证悟空性的菩萨缘未证悟空性者的哪些方面生悲心呢?前面几课已经讲过了菩萨一定会缘众生 “今世辛苦维生”、“后世感受痛苦”、“三有共同过患”而生起悲心,本课将继续讲“三有共同过患”中众生颠倒,故执苦为乐,菩萨由此而生悲心。其次,讲生悲心的行相,怎么样生悲心?即以拔苦为行相,暂时的“愿安乐”,究竟的“愿成利益之因”。具体归摄如下:


(一)凡夫颠倒执苦为乐,菩萨由此而生悲心:

1.凡夫根本不知道我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其实是后面更痛苦的因。就像患有麻风病的人,烤火的时候让虫子不动,好像是得到一种快乐,其实是后面更痛苦的因。

2. 凡夫对轮回这个很苦的怪圈根本不了知,犹自引为乐。就像一个人一会儿沐浴一会儿烤火,如是反复不已,本来很苦,他却自以为乐。

3. 凡夫不知道“如果从来没有苦乐,岂不是更快乐”,不知道证悟空性、获得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却把“搔痒”当成乐。(详见颂词1)

4. 众生好像没有死亡一样生活。虽然知道肯定要死,但他们认为不会马上死,认为肯定很老的时候才会死,每天都在“今天我不会死”中安逸地度日,根本不去思维死亡无常。

5. 众生不知道自己下场可怜,“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总有一天我们会被死主所杀,而且死的时候非常痛苦,四大分离之苦、对今世种种割舍不下的忧苦、失去自我的痛苦等我执我所执带来的痛苦…还有死后堕入三恶趣的痛苦。(详见颂词2)


(二)菩萨如何为众生拔苦:

1.暂时利益众生。一方面给众生传法,给众生宣讲取舍之道,即怎样从业惑、痛苦、烦恼中解脱的方法;另一方面直接给众生做加持,或者直接以自他相换的方式代受了众生的痛苦,如果今生因缘不具足,发度化众生的愿。(详见颂词3)

2.究竟利益众生。一方面是无缘地安住空性,在空性的基础上还要积累福德;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正确的修行到两种资粮圆满之后,缘他众而为一切有情开示空性的法理,让他们知道一切万法无自性。(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C18

审核师兄:C03


  • 【颂词1】如人数沐浴,或数入火中,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

    • 科判分析:壬三、颠倒执苦为乐:

      • 第三个科判是“颠倒执苦为乐”,因为众生是一种愚痴、颠倒的自性,把痛苦执著为快乐,所以他觉得没有出离的必要。

    • 颂词消文释义:

      • 比如有人数数沐浴,屡屡步入火中,虽然处于极端痛苦之中,但他却自以为快乐,实际上是将痛苦误认为快乐。《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对本颂词有哪两种解释?

        • 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就像一个人,为了清凉在冷水中数数沐浴,全身冰冷后,为取暖而去烤火,一会儿又觉得热,他再去洗冷水澡,可一会儿又觉得冷,再去烤火……这样反复不已、冷热交替,虽住于极端痛苦中,然而还自以为安乐。这是随便举的一个比喻。

        • 第二种:有些讲义中说,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用恒河水数数沐浴,以求净罪;或如有些外道,行持五火禁行[1]或投身火中自焚,以求消除罪业。他们虽然承受着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这种做法十分愚痴。

      • 2. 凡夫人怎样颠倒地以苦为乐?

        • 颠倒一:根本不知道我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其实是后面更痛苦的因。就像患有麻风病的人,烤火的时候让虫子不动,好像是得到一种快乐,其实是后面更痛苦的因,众生不了知的缘故,他们认为这是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可谓不择手段地追求。

        • 颠倒二:对轮回这个很苦的怪圈根本不了知,犹自引为乐。凡夫在追求快乐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掉进了追求暂时快乐、然后是苦、又乐、再苦不断地循环的轮回怪圈,还浑然不知。这些行为在圣者眼里,就像一个人一会儿沐浴一会儿烤火,如是反复不已,本来很苦,他却自以为乐。

        • 颠倒三:不知道如果从来没有苦乐,岂不是更快乐。不知道证悟空性、获得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却把“搔痒”当成乐。正如在《宝鬘论》中说:“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这些就是我们众生的颠倒之处,也是菩萨眼里我们众生的可怜可悲之处 。

    • 重要教证:

      • 《亲友书》云:“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就像患有麻风病的人,遭受皮下蠕动癞虫的不断骚扰时,为求得乐受而会靠近火,以此使癞虫稍稍不动,可一旦远离了火,癞虫蠕动得更厉害,反而引起更大的痛苦。

  • 【颂词2】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 科判分析:同上。

    • 颂词消文释义:

      • 众生尽管如此痛苦,然而却像没有老死等苦难一样仍旧在造作苦因,以致于在诸处,首先被死主所杀,死后又堕入三恶趣中招致难忍的痛苦,一直被因果痛苦所束缚。《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是不是众生不会有死亡呢?

        • 不是,然而众生却好像没有死亡一样生活。每个人都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死亡,虽然知道肯定要死,但他们认为不会马上死,认为肯定很老的时候才会死,认为死亡是遥远的事,每天都在“今天我不会死”中安逸地度日,根本不去思维死亡无常,修持死亡到来时的对治,也不会为死亡做准备,因此一直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好像从来不会有死亡一样。

      • 2.在度日若无死的状态中,终究下场是什么呢?

        • (1)“今生遭弑杀”,死亡不会因为我们不想就不来了,不想它也会来,总有一天我们会被死主所杀,而且死的时候非常痛苦,四大分离之苦、对今世种种割舍不下的忧苦、失去自我的痛苦等我执我所执带来的痛苦…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金刚歌中也说:“如今大地芸芸众,整日造恶放逸行,岂曰死亡已远离?难道地狱已消失?”。

        • (2)“后世堕恶趣”,还有死后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人并不是死了之后就一了百了了,虽然人死了,但是业不会消亡,今生他被死神弑杀之后,后世通过自己的业堕入恶趣当中,去感受非常难忍的痛苦。

      • 3.我们需要的反思: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一定要从中获得实义。活着的时候,不要浪费自己时间,应该争分夺秒地修行。有些人认为几年后再修也可以,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忙。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生命是无常的,你一生中又有多少个几年任你挥霍?如果没有想尽一切办法修持,你最终定会后悔的。然而,众生没有察觉这一点,就像森林周围起火了,里面的猴群无动于衷一样,或者地震时房子要垮了,里面的孩童还在跳舞一样,根本不知道有漏的快乐是痛苦之因,什么样的享受、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美色,从其实质来观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 这个道理,唯有在佛法中阐明了

    • 重要教证:

      • 1.《月灯经》中云:“造诸恶业故,罪报常随逐,由是无明因,死多堕恶道。”

      • 2.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金刚歌中也说:“如今大地芸芸众,整日造恶放逸行,岂曰死亡已远离?难道地狱已消失?”

  • 【颂词3】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 科判分析:庚二(行相)分二:一、愿安乐;二、愿成利益之因。

      • 前面讲到菩萨对众生起悲心的所缘,有了生起悲心的所缘境之后,就是行相,怎么样生悲心?悲心以拔苦为行相,此处的“愿安乐”是生悲心的行相。

      • 辛一、愿安乐:大恩上师解释是暂时地愿众生安乐。

    • 颂词消文释义:

      • 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的福德祥云中降下善资的妙雨为遭受痛苦烈火逼迫的众生消除苦难?《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作为大乘修行人,怎样暂时利益众生?

      • 我们要发愿从自己集聚的福德云当中,降下利生的安乐雨,然后息灭众生痛苦、业惑的猛火。一方面给众生传法,给众生宣讲取舍之道,即怎样从业惑、痛苦、烦恼中解脱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生安乐雨就是直接给众生做加持,或者直接以自他相换的方式代受了众生的痛苦。还有大菩萨修持大乘不共的禅定到了很高的层次,也会获得虚空藏三昧、首楞严三昧等等,在这些三昧当中可以任运地降下珍宝雨、粮食雨等各种各样的殊胜妙雨,在很多大德、佛菩萨的传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 如果今生因缘不具足,那么,我们乃至生生世世也要发度化众生的愿。修行过程中,我们发愿非常重要。大圆满的讲记中说了,每一个修法要具足三个条件:1)但愿众生获得快乐;2)这种快乐由我成办,我来让众生获得快乐;3)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祈请三宝加持。

    • 重要教证和公案:

      • 1.《集学论》中说:“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求解脱深妙法,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若能离开对五欲的贪著,专心希求甚深的解脱妙法,则能以佛陀的甘露妙雨息灭世间的渴爱。

      • 2.佛陀的《广传》中,有时一个故事只牵涉一个问题,佛陀因地时为了一件看来并不起眼的事,比如一个乞丐非常可怜,就愿意舍弃头目脑髓。

  • 【颂词4】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 科判分析:辛二、愿成利益之因:

      • “愿成利益之因”,这里是究竟地给众生带来安乐。这样理解就很符合第一个颂词和第二个颂词之间的联系。第一个颂词主要是说怎么样息灭众生的痛苦,让众生获得安乐;第二个颂词是怎么给众生开示空性,开示空性就是究竟地以法、以解脱来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

    • 颂词消文释义:

      • 但愿有朝一日能以具有证悟诸法无缘的智慧来恭敬积累福德资粮,待到自己的二种资粮圆满以后,缘他众而为一切有情开示空性的法理。《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什么是无缘的智慧资粮?什么是有缘的福德资粮?

        • 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

      • 2.作为大乘修行人,怎样究竟利益众生?

        • 一方面是无缘地安住空性,在空性的基础上还要积累福德,我们是在世俗谛,正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胜义谛,必须要做很多修行,安住于空性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积累资粮是另外一种修行方法,只有两种修行方法同时做,才能把我们的心从世俗谛过渡到胜义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正确的修行到量圆满之后,缘他众而为一切有情开示空性的法理,让他们知道一切万法无自性。

      • 3.为什么要开示空性法理呢?

        • 宣讲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药,因为究竟来讲,拔除实执的唯一妙药就是空性,没有空性的话,很难以得到解脱。相关教证:(1)龙猛菩萨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他们的解脱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解脱因。(2)有关经典中说:“远离了方便的菩萨,千百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不如以怀疑心听受空性的功德大。”(3)《集经论》中还引用《未生怨王经》说:“造五无间罪者若听受空性,佛说他的业不是一种罪障。”(4)佛经中云:“知法自性常空寂,设百生中堕恶道,常得任持妙色相。”意思是说,了知空性法门的人,假设一百生中堕入恶道,但也会受持美妙的身相。最终“亦复获是五神通,而常安住诸佛所”,获得五种神通并常住于佛的身边、上师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