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地图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回向品的内容,愿众生远离痛苦、不造恶因,无有恐怖,时时悦意快乐。
此外尤其对趋入佛教而总回向:愿寺院兴盛,僧众和合,事业得以成办。然后分别回向,针对真正求取解脱的比丘、比丘尼分别进行回向;对僧众的戒律方面进行回向,同时回向佛法兴盛,众生趋于佛法。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
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科判分析】
壬二、愿离不幸:善根回向善趣众生,令得世出世间安乐。是回向成为诸世间利乐之因的最后一个偈颂,愿有情远离不幸。
【颂词释义】
愿一切有情丝毫无有痛苦,健康无病,不造罪业,无所畏惧,不受凌辱,始终无有不悦!——《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三界轮回犹如火宅,凡夫执著的快乐,只是迷乱错觉,没有任何意义。要想众生永远快乐,一定要修大乘佛法,彻底断除业和烦恼。
帮助众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佛法,透过实修法(用正确知见),断除业和烦恼,认识内心与外境的本体。从根源上帮助众生断除痛苦烦恼,通达真理,得到快乐。
要想消除痛苦,一定要解决根本问题,懂得了道理后今后不会随随便便造业,从因上下手,解决根本问题。
【颂词2】
愿诸伽蓝寺,讲诵以兴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科判分析】
已二(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分二:一、总回向;二、分别回向。
庚一、总回向。仔细观察发现世人追求安乐的背后,其实都是痛苦。只有透过佛法,并趋入修行,从内心产生端正功德,苦乐的轮回游戏才能结束。所以特别为有情趋入佛法而回向,这里是总回向。
【颂词释义】
愿具有正法的寺院以及僧团僧众诵经等法行之事无比兴盛,也愿僧众恒常团结和合,僧众的事业如愿以偿!——《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伽蓝寺:三宝所依处。真正的寺院有教法(理论)与证法(实修)。欲求解脱的有情停留在此,可以远离散乱之因。听闻善知识法教,可以系统闻思、修行,稳固道心。
讲诵兴盛:听闻善知识清净法义,得到传授与讲解。于自身升起正确知见、正念,进而开悟。再者将自己所学的正法内容,传递给有机缘的众生,使其通过听闻,然后思维、抉择、修行之后,得到解脱。再把法义传递下去。
僧伽和合:内部不团结、不和合,违缘就出现。非人、魔众很容易作违缘、障碍。僧众间经常争论、不和睦会影响善心的开显。众僧不和合,也就无法齐心办道。偈颂说“若欲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和合能使闻思修的质量上去,容易得到上师诸佛的加持。不和合的话,上师也不欢喜,影响到上师。
发心为利他,荷担如来家业。使用教法、证法利益众生,让佛法事业兴盛、弘扬得以落实。
【颂词3】
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
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
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
【科判分析】
庚二、分别回向:分别回向给不同的修行者,愿他们都能够修行顺利。
【颂词释义】
愿诚心诚意想修学解脱道的诸位比丘均能够居于寂静处,断绝一切散乱使心堪能,如愿修持善法!愿诸位比丘尼获得利养,相互之间断除争论,避免遭受他者损害!——《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比丘为七宝之身,是大丈夫。根据比丘的特点,防止到处乱跑整事变成散乱乃至成为破戒的因。回向给有求法欲心,真正想求解脱者,远离散乱,能如愿在寂静处修持,堪成法器,证得佛果。
对于尼众进行三方面回向,第一能得到尊敬,获得利养(古印度重男轻女,女众出家得不到尊重)能够得到修道的资具。第二能断除彼此间的争论,显现上心量扩大。第三能免遭伤害,远离违缘,安心修行。
【法师辅导补充】
寂静处:能产生善法的功德、佛法的功德,能产生它就是寂静处,在里面每多呆一天就会增长很多功德,对调服烦恼、增长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像学院就是标准的阿兰若、寂静处。
散乱: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显现上男众修行者的办事能力比较强,但做很多事情容易招致散乱。散乱会影响身心清净。致使打坐时效果不好,静不下来。身心散乱就没办法修行善法,打坐、入定都做不到。
【颂词4】
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时时尽罪业,
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颂词释义】
如是愿所有的出家僧尼戒律圆满,无有失毁!倘若破戒,愿他能生起后悔之心恒常忏悔灭尽罪业,以灭罪之力后世得到善趣,不再失毁禁行戒!——《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受持戒律的功德:戒律是一切功德所依。经中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陀在《三摩地王经》或《月灯三昧经》等经典中讲过,在正法时代守圆满戒律的功德,不如在末法时代守一条戒律的功德大。还有一种说法:在一百年当中做布施,不如一天守戒的功德大。蕅益大师: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在五浊恶世中,能守戒是最殊胜的神通。
受戒的顾虑:
1)认为“不受戒就不会犯戒,破戒会有很大的过失”是比较愚痴的想法,虽然不会犯戒了,但是绝对不会有守戒的功德。若想得到善趣的果位,必须要通过守持戒律的方式才能获得。
2)戒定慧的功德或其他很多功德都是通过戒律才有的,虽然犯戒有过失,但是我们要考虑受戒还有很多功德。皈依后,从来不犯戒是树立佛幢者。皈依后,犯戒后,将罪业忏悔了,是摧毁魔幢者。
【颂词5】
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
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颂词释义】
愿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化缘均获得丰足,相续完全清净我慢等烦恼,名声远扬十方!——《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回向对象:愿智者们受人尊重、得到利养、相续清净、名声远播,通过回向这四方面使得佛法兴盛,众生趋入佛法。
对名誉的理解:若出名对众生有利,请让我出名,若无名对众生有利,请让我无名。不走两个极端,重点要向内观自心的起心动念,有没有自私贪图名声的念头。
化缘:一方面解决自身饮食,另外一方面为了成办广大的利他事业,有时也必须要化缘,使行持善法的工作(盖寺庙,进行弘法利生事业)均得以顺利进行。
【法师辅导补充】
智者是整个世间的庄严。智者带来知识,让人远离愚笨。智慧应受到尊崇。因为智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修习佛法的知识、修行佛法的方式了知很多。
“心续悉清净”:通过不断的修行,内心得到调伏,逐渐得到清净,因为心越清净,教化出来的弟子才越有清净的机会。所以愿他们的“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发心师兄:定解C72
审核师兄:定解C03
【颂词1】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科判分析
壬二、愿离不幸:善根回向善趣众生,令得世出世间安乐。是回向成为诸世间利乐之因的最后一个偈颂,愿有情远离不幸。
颂词释义
愿一切有情丝毫无有痛苦,健康无病,不造罪业,无所畏惧,不受凌辱,始终无有不悦!——《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1、三界轮回犹如火宅,凡夫执著的快乐,只是迷乱错觉,没有任何意义。要想众生永远快乐,一定要修大乘佛法,彻底断除业和烦恼。
2、帮助众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佛法,透过实修法(用正确知见),断除业和烦恼,认识内心与外境的本体。从根源上帮助众生断除痛苦烦恼,通达真理,得到快乐。
3、要想消除痛苦,一定要解决根本问题,懂得了道理后今后不会随随便便造业,从因上下手,解决根本问题。
【颂词2】愿诸伽蓝寺,讲诵以兴盛,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科判分析
已二(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分二:一、总回向;二、分别回向。
庚一、总回向。仔细观察发现世人追求安乐的背后,其实都是痛苦。只有透过佛法,并趋入修行,从内心产生端正功德,苦乐的轮回游戏才能结束。所以特别为有情趋入佛法而回向,这里是总回向。
颂词释义
愿具有正法的寺院以及僧团僧众诵经等法行之事无比兴盛,也愿僧众恒常团结和合,僧众的事业如愿以偿!——《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1、伽蓝寺:三宝所依处。真正的寺院有教法(理论)与证法(实修)。欲求解脱的有情停留在此,可以远离散乱之因。听闻善知识法教,可以系统闻思、修行,稳固道心。
2、讲诵兴盛:听闻善知识清净法义,得到传授与讲解。于自身升起正确知见、正念,进而开悟。再者将自己所学的正法内容,传递给有机缘的众生,使其通过听闻,然后思维、抉择、修行之后,得到解脱。再把法义传递下去。
3、僧伽和合:内部不团结、不和合,违缘就出现。非人、魔众很容易作违缘、障碍。僧众间经常争论、不和睦会影响善心的开显。众僧不和合,也就无法齐心办道。偈颂说“若欲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和合能使闻思修的质量上去,容易得到上师诸佛的加持。不和合的话,上师也不欢喜,影响到上师。
4、发心为利他,荷担如来家业。使用教法、证法利益众生,让佛法事业兴盛、弘扬得以落实。
【颂词3】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
科判分析
庚二、分别回向:分别回向给不同的修行者,愿他们都能够修行顺利。
颂词释义
愿诚心诚意想修学解脱道的诸位比丘均能够居于寂静处,断绝一切散乱使心堪能,如愿修持善法!愿诸位比丘尼获得利养,相互之间断除争论,避免遭受他者损害!——《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1、比丘为七宝之身,是大丈夫。根据比丘的特点,防止到处乱跑整事变成散乱乃至成为破戒的因。回向给有求法欲心,真正想求解脱者,远离散乱,能如愿在寂静处修持,堪成法器,证得佛果。
2、对于尼众进行三方面回向,第一能得到尊敬,获得利养(古印度重男轻女,女众出家得不到尊重)能够得到修道的资具。第二能断除彼此间的争论,显现上心量扩大。第三能免遭伤害,远离违缘,安心修行。
法师辅导补充
1、寂静处:能产生善法的功德、佛法的功德,能产生它就是寂静处,在里面每多呆一天就会增长很多功德,对调服烦恼、增长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像学院就是标准的阿兰若、寂静处。
2、散乱: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显现上男众修行者的办事能力比较强,但做很多事情容易招致散乱。散乱会影响身心清净。致使打坐时效果不好,静不下来。身心散乱就没办法修行善法,打坐、入定都做不到。
【颂词4】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犯者愿生悔,时时尽罪业,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颂词释义
如是愿所有的出家僧尼戒律圆满,无有失毁!倘若破戒,愿他能生起后悔之心恒常忏悔灭尽罪业,以灭罪之力后世得到善趣,不再失毁禁行戒!——《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1、受持戒律的功德:戒律是一切功德所依。经中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陀在《三摩地王经》或《月灯三昧经》等经典中讲过,在正法时代守圆满戒律的功德,不如在末法时代守一条戒律的功德大。还有一种说法:在一百年当中做布施,不如一天守戒的功德大。蕅益大师: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在五浊恶世中,能守戒是最殊胜的神通。
2、受戒的顾虑:
1)认为“不受戒就不会犯戒,破戒会有很大的过失”是比较愚痴的想法,虽然不会犯戒了,但是绝对不会有守戒的功德。若想得到善趣的果位,必须要通过守持戒律的方式才能获得。
2)戒定慧的功德或其他很多功德都是通过戒律才有的,虽然犯戒有过失,但是我们要考虑受戒还有很多功德。皈依后,从来不犯戒是树立佛幢者。皈依后,犯戒后,将罪业忏悔了,是摧毁魔幢者。
【颂词5】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颂词释义
愿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化缘均获得丰足,相续完全清净我慢等烦恼,名声远扬十方!——《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
1、回向对象
愿智者们受人尊重、得到利养、相续清净、名声远播,通过回向这四方面使得佛法兴盛,众生趋入佛法。
2、对名誉的理解
若出名对众生有利,请让我出名,若无名对众生有利,请让我无名。不走两个极端,重点要向内观自心的起心动念,有没有自私贪图名声的念头。
3、化缘
一方面解决自身饮食,另外一方面为了成办广大的利他事业,有时也必须要化缘,使行持善法的工作(盖寺庙,进行弘法利生事业)均得以顺利进行。
法师辅导补充
1、智者是整个世间的庄严。智者带来知识,让人远离愚笨。智慧应受到尊崇。因为智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修习佛法的知识、修行佛法的方式了知很多。
2、“心续悉清净”:通过不断的修行,内心得到调伏,逐渐得到清净,因为心越清净,教化出来的弟子才越有清净的机会。所以愿他们的“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