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200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品中寂天菩萨尤其为众生趣入佛教而回向,总愿寺院兴盛,僧众和合,事业得以成办,又分别针对不同的修行者进行回向。之后又分别回向菩萨和声闻缘觉,愿他们事业成办,利益无边众生,以及寂天菩萨为自己的回向。


“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是尤其愿众生趋入到佛教的修行而作回向。其中分别回向是对不同的修行人所作的针对性的回向。(详见颂词1)


愿一切有情常常精勤供养诸佛,依靠佛陀的无边福德,恒时获得快乐!《入行论善说海》(详见颂词2)


“回向成为诸出世间意愿之因”是回向成为诸出世间——就是怎么样修持佛法,出世间的意愿之因。(详见颂词3)

“回向作者之自利”是寂天菩萨对自己做的回向,我们也跟随作者同样发愿回向。(详见颂词4)

愿我仅以菲薄的饮食维持生命、补充体能!愿我生生世世获得圆满寂静圣地!《入行论善说海》(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C18

审核师兄:定解C03


  • 【颂词1】愿离恶趣苦,以及诸艰困,复以胜天身,迅速成正觉。

    • 科判分析

      • “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是尤其愿众生趋入到佛教的修行而作回向。其中分别回向是对不同的修行人所作的针对性的回向。

    • 消文释义

      • 普愿所有众生不再感受恶趣的痛苦,无有三门的艰难苦行,以暂时胜过天人的身体迅速成就究竟正等觉佛果!《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是阶梯式地发愿回向:首先要愿一切有情不要堕恶趣。其次是得到善趣之后再发愿有情远离善趣当中的诸艰困,保证能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资具去修行正法。最后是在人天善趣当中,发愿回向众生要争取获得超胜天人身体的暇满人身,迅速成就究竟正等觉佛果。

      • 2、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出家或在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依靠暇满人身可以获得解脱,这个人身胜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天身。有些天人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没有造善业的机会;有些始终处于散乱的状态中,不会对轮回生出离心,守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善法。唯有人身才有解脱的希望,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因此万万不可错失良机。

    • 重要教证:

      • 1、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按照别解脱戒的观点,破根本戒者即生中不可能还净,但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等引用教证阐述说,依靠大乘发心,其实也有恢复的机会。

      • 2、阿底峡尊者说,越往上,戒律要求越高、戒条越细,凡夫人想不犯都困难。

      • 3、《心性休息》还讲了相似人身、中等人身、珍宝人身的很多差别。米拉日巴尊者说,不信佛教也不行持善法的人,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

      • 4、《中般若经》云:“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受到诸佛赞叹、称颂、恭敬。”

  • 【颂词2】愿诸有情众,殷勤供诸佛,依佛无边福,恒常获安乐。

    • 消文释义

      • 愿一切有情常常精勤供养诸佛,依靠佛陀的无边福德,恒时获得快乐!《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供养三宝的利益非常大:依靠佛陀的无边福德,我们暂时能获得人间快乐,最终会获得正等觉果位。佛陀在小乘经典中说:“我为菩萨时,供养诸如来,所有世间尊,授记我成佛。”《毗奈耶经》中也记载,佛陀因地时在第一个阿僧祇劫,供养过七万五千尊佛;在第二个阿僧祇劫,供养过七万六千尊佛;在第三个阿僧祇劫,供养过七万七千尊。我们也应追循如来的足迹,在漫长的时日中,尽心尽力供养佛陀,不要厌倦,这样定会获得无上的快乐。

      • 2、供养的方法:可以用鲜花等供品作供养,但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念诵咒语、行持善法、修生圆次第,还有不舍弃菩萨利益众生的家业,不舍弃利益众生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些都包括在法供养中。除了修行供养之外,平时也要作一些水供、香供、花供,甚至路上看见一条清澈的河流,也应观想供养三宝。如果讲经说法比较困难,那可以造一尊非常大的释迦牟尼佛像,令无数人礼拜供养,与佛结上善缘。

    • 重要教证

      • 1、《亲友书》里面第一句就是,哪怕对木头做的佛像,智者也会虔心供养。

      • 2、 佛陀在《金光明经》中说:“若供养我,则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养三世诸佛,则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聚。”

  • 【颂词3】菩萨愿如意,成办众生利!有情愿悉得,怙主慈护念!独觉声闻众,愿获涅槃乐。

    • 科判分析

      • “回向成为诸出世间意愿之因”是回向成为诸出世间——就是怎么样修持佛法,出世间的意愿之因。

    • 消文释义

      • 愿所有菩萨均如愿成办众生利益!愿一切有情均蒙受怙主诸佛慈悲垂念!愿所有声闻独觉都获得涅槃的安乐!《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真正的菩萨一般来讲是一地到十地菩萨;发了菩提心而没有登地,甚至连资粮道也没有入的,是胜解行菩萨,或者叫初学菩萨。世间上有很多菩萨以各种形象饶益众生。不论是什么样的菩萨,他们的意愿除了利益众生外,不会有“愿我升官发财、身体健康”等目标。

      • 2、利益众生的心是最可贵的,所以要愿这些菩萨的利生事业都能圆满。愿一切有情均蒙受诸佛菩萨的垂念和护持。假如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凡夫人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不可能成就佛陀如海般的利他行。所以在修道过程中,不能离开十方诸佛、菩萨、护法神和上师的加被。

      • 3、 缘觉是指在佛没出世、声闻灭尽,没有善知识的窍诀的情况下,自己依靠十二缘起而证悟的,也叫辟支佛;声闻是指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导,通达人无我的境界,暂时获得寂灭的果位。我们应当发愿所有声闻缘觉都获得涅槃的安乐,要为他们回向,愿他们早日回小向大,趋入大乘而获得佛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 4、按显宗的观点,观想佛的念头在我脑子里,而佛陀应该像演孙悟空一样,从遥远的地方“呜——”飞过来,在我的前面显示相好庄严。但依照密宗的修法,观想佛的心念就是佛陀,念佛号的声音也是佛陀。这方面,《大幻化网》中有很多教证和理证。

    • 教证和公案

      • 1、《三摩地王经》等有关经典中说了,任何人作意佛陀、观想佛陀,佛陀就会显现在他前面。

      • 2、诚如《妙法莲华经》中所形容的,十方诸佛从心间发光令其出定,之后他们开始发菩提心,趋入大乘,最终获得大乘的涅槃。

  • 【颂词4】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 科判分析

      • “回向作者之自利”是寂天菩萨对自己做的回向,我们也跟随作者同样发愿回向。

    • 消文释义

      • 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之前,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恒常能回忆宿世,获得出家身份!实际上这是为所化众生如是发愿而说的,依此并不能证明寂天菩萨是凡夫,就像无罪业者颂《忏悔文》一样。有些注释中也说:“圣者寂天,获得了殊胜成就。”《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寂天菩萨对自己的回向: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之前,祈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恒常能回忆前世,获得宿命通,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来利益众生。

      • 2、寂天菩萨说自己未得一地菩萨果位是提醒后学者:未得一地之前,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觉得自己不用发愿了、不用出家了,什么都很随便。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寂天菩萨以谦虚的语气说,我没有得一地菩萨之前,愿蒙受本尊文殊菩萨的加持,恒常能回忆宿命,生生世世出家为僧。

      • 3、回向得宿命通、发愿生生世世出家的必要:有了宿命通,便可增加对佛法的信心,对轮回的出离心很容易生得起来。发愿生生世世出家非常有功德的。乔美仁波切讲过:“诸大菩萨在最后成佛时,也是以出家形象而示现的。”佛教历史上出家人的贡献最大,而且,诸多高僧大德也是以出家相来示现成就的。《赞僧赋》中说:“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因此,我们恒时都应该发这样的愿。

    • 教证和公案

      • 法王的一个前世——根桑曲札仁波切,他在圆寂前,边拭擦钵盂,边念《普贤行愿品》的一个偈颂:“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之后便安详涅槃了。

  • 【颂词5】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世世愿恒得,圆满寂静处。

    • 消文释义

      • 愿我仅以菲薄的饮食维持生命、补充体能!愿我生生世世获得圆满寂静圣地!《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为什么一些大成就者要发愿让自己坚持艰难的苦行?

        • 财富非常多的话,苦恼也会水涨船高,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此,修行人应当仅以粗茶淡饭来补充体能、维持生命。

      • 2、为什么要发愿生生世世住在寂静处?

        • (1) 住在寂静处,远离分别妄念的散乱、城市的愦闹。嘈杂喧闹的环境对修行必定有影响,毕竟我们是凡夫人,不可能不受外境的干扰。

        • (2) 前往寂静地,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若想到寂静地方去修行,向那个方向仅迈七步,其功德之大也胜过恒河沙劫中供养十方诸佛。”

    • 教证和公案

      • 《札嘎山法》中有一个教证说:“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