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24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现在正在学习七支供中的忏悔支。忏悔罪业的有效方法要依靠四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本课学习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对上师三宝殊胜对境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本课广说分两个科判,从思维死亡的角度做了详细宣说为什么要皈依。第一是思维急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第二是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本课用了6组颂词,来深入阐述了为什么要皈依?分析皈依与忏悔之间的关系。

(一)思维急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


1、整个人生和做梦一样完全没差别,都是因缘和合而显现的。而我们总觉得梦是假的,人生是真的。实际上人生亦“是梦是幻”,都是“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我们对人生如梦幻的道理了知得越深,就越会觉得把如梦如幻的事物执为实有而造罪是多么可笑,为此而受苦报并不划算。(详见颂词1)


2、不要说在流转轮回的生生世世,即便在短暂的此生,亲仇大多数都已离开了人间,有些即使没有离开,也纷纷离开自己到别的地方去了。以前为他们所造的恶业如影随形,全部在前方等候着自己。了知此理后一定要皈依三宝,一定要忏悔,在殊胜的金刚萨埵佛面前诚心忏悔。(详见颂词2)


3、因为我们不是很深的了解:死亡来的如此突然,在活着的时候,受贪嗔痴烦恼的牵制,造了很多恶业。我们口头上常说“万法皆无常”、“一切都是有为法”,实际上内心并没有很好的筹划未来的事情。嘴里说着“人生非常非常短暂”,心里想着“我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本颂重点在于把人人都会说的“人生短暂,寿命无常”的朴素道理融于自心,再再精进地行持善法。(详见颂词3)

4、就像昼夜更替永不停留一样,我们的生命也在一天天减少,恒常衰减,不会有额外增加的可能性,死亡终有一天会到来。(详见颂词4)

(二)思维死亡及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1、当临终死亡来临之际,即使有再多的亲人围绕在身边,谁也帮不上忙,四大分离的痛苦只有自己来承受。所以我们要提前思维死亡的恐怖和痛苦,从而生起强烈的皈依心。(详见颂词5)

2、当死亡来临时,亲朋没办法帮助我们,唯有积累的福德能救护自己。所以现在我们不要太过于贪著世间,贪著亲友,好好修行,认真忏悔,发自内心地恭敬三宝,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有了这样的决心临终时就会显现三宝的相,很容易往生清净刹土,这就是学佛的利益。(详见颂词6)

发心师兄:定解F01/定解F04/定解F05/定解F12

审核师兄:定解F10/定解F11


  • 【颂词1】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 科判分析

      • 本颂安立在“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科判下的广说部分。前颂指出仇敌、亲人和自身,一切都将归于虚无。本颂以无常的道理来教导我们,万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性,一切都是“人生如梦幻”,进一步教诫我们把如梦幻般的事物执为实有而造罪没有任何意义,而当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紧迫的皈依之心。

    • 消文释义

      • 人生如同梦幻一般,无论任何事物,发生过后,只能成为回忆的对境了,一切往事再也无法经历。

    • 本颂重难点

      • 1、以“人生如梦幻”和“受已成念境”相对照,再结合现实分析,就更加清楚一切都如梦如幻。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讲过:“昨天经历的事情就好像昨天的梦一样,今天经历的事情就好像今天晚上做的梦一样,明天将要经历的事情就好像明天晚上做的梦一样。”整个人生和做梦一样,都是因缘和合而显现,梦中事事以为真,醒后空空如也,只能成为回忆的对境了,完全没差别。我们对人生如梦如幻的道理了知得越深,就越会觉得把如梦如幻的事物执为实有而造罪是多么可笑,为此而受苦报并不划算。

      • 2、现在的人把每件事都当作是真实的,由于不了知虚幻不实的真理,以致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 3、如果你曾经造过恶业,必定是会感受痛苦的。虽然一切都是幻化,一切都是梦境,但你所造的恶业会让你来世继续做恶梦,这种梦是非常漫长而难忍的,所以我们要依靠金刚萨埵佛来诚心诚意忏悔,放下对现世生活的执著。

      • 4、我们应该在三宝前发誓:不再为了这场梦而造恶业,尽管恶业的本体是空性的,但在没有解脱轮回前一定会感受这种痛苦的,所以,对现有的生活我们没必要执着。

      • 5、相关教证

        • (1)麦彭仁波切:人生犹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对今生的亲朋好友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他们感受痛苦,或者自己感受痛苦,应该认识到这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可耽执的。

        • (2)法王如意宝:如果当时我自己为了自己的家庭或生活而造恶业,这个恶业肯定会跟随着我,现在的一切就不会存在了。

        • (3)顶果钦哲仁波切:“我现在78岁了……现在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 【颂词2】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 科判分析

      • 此颂从我们造罪的对境来分析,我们曾因对亲怨的执著所造的罪业,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消失,相反会随着业果的成熟而感受痛苦,进一步劝诫我们一定要依靠三宝的加持精进忏悔。

    • 消文释义

      • 于此短暂的一生中,亲友和仇敌大半都已经去世了,然而自己为他们造罪而招致的果报,丝毫不爽等候在自己前面。

    • 本颂重难点

      • 1、有些人为了家人所造的恶业非常可怕,比如为孩子、父母而杀生,用很多生命维持他们的生活,可是“亲仇半已逝”,他们离开你时,“造罪苦果报”这些恶业却与你永不分离。再富的人,死时一样都带不走,唯有业力形影不离。

      • 2、“点滴候在前”,指出造了恶业的话,“苦果报”一定会等着你,没有任何退路。造罪的时候可能几分钟,但痛苦成熟的时候却是几个劫,难以承受。所以,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一定要马上忏悔。忏悔的时候一定要真切,要找一个真正能帮助我们的皈依境。

      • 3、对因果一定要重视、相信,然后谨慎取舍,尽量不要造恶业,一旦造了就马上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有些人虽然业力深重,但今生中好好忏悔了,大多数的罪业已经清净,临终时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清净刹土。

      • 4、相关教证

        • 《教王经》:国王离开人世的时候,诸眷属受用都带不去,只有一生中所造的黑业、白业,像影子一样跟随自己。

  • 【颂词3】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故起贪嗔痴,造作诸恶业。

    • 科判分析

      • 此科判是对前面的内容的总摄,再再教诫我们要反复思维无常,而及时忏悔,放弃无意义的事情,精进的修持善法。

    • 消文释义

      • 因为我未甚深地了解,生命的终结竟是如此突然,所以生起了贪嗔痴三毒烦恼,而造作诸恶心。

    • 本颂重难点

      • 1、我们没有深刻意识到死亡是如此突然,嘴上说着“人生非常暂短”,内心却想着“我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处于对“命终如是骤”的“不甚解”的状态。

      • 2、“故起贪嗔痴,造作诸恶业”,所以因贪嗔痴造下了无数的罪业,本颂的造业主要是从心的角度讲,而不是从行为的角度讲,判断业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的善恶。正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摄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皆善。”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看自己的发心清不清净。

  • 【颂词4】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 科判分析

      • 此颂进一步说明死亡肯定会到来的道理,遣除我们内心认为死亡离自己还远的所有幻想,而应当修持善法,精进忏悔。

    • 消文释义

      • 昼夜间刹那也不停留,今生寿命总是在衰减,而且也无法去额外增添,我的生命如是有减无增,难道还会不死亡吗?

    • 本颂重难点

      • 1、我们的生命即使没有遇到什么违缘,也不可能活很长时间,生命一刻不停地减少,不会增加,自己迟早会死亡的。圣天论师:“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

      • 2、作为修行人,对无常一定要坚信不移,假如心中生起了无常感、紧迫感,修持佛法肯定会精进的。

      • 3、我们平时做准备,每天主动观修死亡无常、轮回痛苦等,当死亡到来时,就不会很恐惧。《前行》里讲,只想“我要死了”肯定不够,关键是想:我要死了,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勤修善法,经常串习死亡无常。每个人都怕死,但是修行人不怕,他会很欢喜地迎接死亡,因为已做了很多准备,修了很多善法,死后往生净土或解脱,至少会转生善趣,有什么可怕呢?只有欢喜,没有害怕。

      • 4、相关公案

        • 华智仁波切在每次过年都显得痛苦,他说:“我越来越接近死亡了,这有什么可高兴的?”人们过生日也是一样的道理,寿命有增无减,这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 【颂词5】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 科判分析

      • 前面科判分析了死亡速疾无常,应当尽快生起皈依之心,修持善法。这个科判通过分析死亡到来时的恐怖情形和强烈痛苦,教诫我们一定要为死亡做好准备而生起皈依之心,依靠四对治力更好的忏罪。此颂词是第一略说死亡到来的恐怖之一。

    • 消文释义

      • 当我临终弥留之际,纵然有众多亲人围绕于身边,但命终气绝四大分离之痛苦,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忍受。

    • 本颂重难点

      • 1、人在死的时候,亲朋好友、眷属、财产都没有用,只有自己去感受四大分离的痛苦,“众亲虽围绕”,他们也无法分担。

      • 2、在面临死亡问题上,学不学佛有很大差别。世间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假如学过佛的话,就会知道生命并不是一生一世,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不会太执著,面对死亡时,会有一分坦然。佛法让人有一种安全感,觉得即使暂时离开了人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临终时应好好发愿,祈祷三宝,自己的来世要利益众生。所以,佛教徒死也是快乐的,活也是快乐的,怎样都能随缘而转。

      • 3、我们对学佛应该有强烈的信心,尽量将佛教的道理用上,经常串习,久而久之,才能对我们的临死、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为死亡做准备、为来世做准备是很重要的。

      • 4、相关教证

        • (1)《无量寿经》:“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 (2)敦珠法王开示:“你会死,我也会死,我们没有一个不死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

        • (3)法王如意宝:“当我们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三宝,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舍弃三宝。”

  • 【颂词6】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 科判分析

      • 颂词进一步分析在我们死亡的时候,亲友们没有任何办法利益我们,只有自己主动、提前所修的忏悔,和修积的福德,能够在死时救护自己。

    • 消文释义

      • 当死魔的使者来捉拿时,亲戚朋友能有什么利益呢?此时唯有我的善业福德才能救护自己,然而我却从来未去修习积累过。

    • 本颂重难点

      • 1、我们在死亡的时候,阎罗卒就会现前,“魔使来执时”,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显现也不太一样。这些牛头马面,或拿着绳索,或拿着铁链把你捆绑起来,强迫你进入中阴的远途。

      • 2、当这种景象显现时,你会非常恐怖,即使有众多的亲朋好友围绕在身边,也毫无用处。“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正如佛在《教王经》中所讲:人躺在最后的床榻上,奄奄一息,所有的死神集聚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世间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用处,唯有善法功德才是最有用的。《广大游舞经》也说:临死时唯有善法用得上,若依靠其他任何法,会让你变得无依无怙。

      • 3、每个人面对死亡时的把握是有差别的:有些人一生行持善法、清净戒律,临死时很快乐、很安详。所有的恐怖现象会消于法界,同时,阿弥陀佛或自己的根本上师会来迎接。相反,有些人一辈子造恶业,临终时原来你杀害过的众生就会全部出现在你面前,有些业力深重的人甚至大喊大叫“它们追我,快拦着它们”……有的人死时叫喊着自己的财产或希望躲避索债,看起来非常痛苦。因此,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

      • 4、对三宝一定要有信心,如理取舍因果,好好忏悔,发自内心地恭敬三宝,宁舍生命也不舍弃三宝,有了这样的决心,临终时会显现三宝的相,很容易往生清净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