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35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宣讲了受持菩萨戒的前行、正行、后行(第三品的主要内容),其中“后行”分为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令他人生起欢喜心;“令自己生欢喜心”又分成办自利而生欢喜、成办利他而生欢喜,以此受持菩提心宣讲圆满。


本课用了5组颂词来归摄以上内容。

1、令自欢喜

(1)菩提心是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令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详见颂词1)


(2)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断除烦恼障);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断除所知障)。(详见颂词2)


(3)菩提心还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详见颂词3)


(4)流浪在三有中的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而唯一途径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便能满足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愿。(详见颂词4)


2、受持菩提心令他欢喜

我于十方诸佛、菩萨前,请他们见证,宴请一切众生作为贵宾。给他们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众生皆大欢喜。(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02/定解F03/定解F07/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10


  • 【颂词1】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归于真实后行中令自欢喜的科判部分。要真实的行持,首先要让自己对这件事生起喜欢心,只有自己喜欢,充满信心才能够做好。那么如何令自己欢喜呢?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前面已经宣讲了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本颂开始宣讲菩提心能够成办他利,从利他的角度来赞叹菩提心的功德。

    • 消文释义

      • 菩提心是漂泊在世间路途中被痛苦折磨得疲惫不堪的苦难众生得以休息具有凉荫的妙树,她也是能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共同梯阶或桥梁。

    • 本颂重难点

      • 1、菩提心“休憩树”的功德是如何体现的?

        • 首先要认清造成轮回的根源是众生过于执“我”,为了满足“我”而不断产生烦恼和痛苦,不断造业,感受因果而轮回。菩提心的核心是“发心为利他,成正等菩提”,这个利他正是用来破除“我执”的,通过串习菩提心,可以息灭苦苦、变苦和行苦的种子,彻底从轮回中解脱,不用再承受轮回的各种痛苦,犹如于疲惫的漂泊客终于发现了一颗大树,可以停止长途跋涉,坐下来休息了。教证:《大圆满心性休息》十三品教言、《大圆满禅定休息》宣说的安住方式、《大圆满虚幻休息》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可以让心性得到休息。

      • 2、如何认知轮回给众生带来疲惫?

        • 从时间上看:我们经历的是无始以来的轮回,极其漫长;

        • 从投生的种性看:我们时而为天人,时而为地狱旁生,阿修罗或人,在六道中流转,无有穷尽;

        • 从经历的觉受看:不仅终身被行苦、苦苦和变故所折磨,无有停歇。此生富贵,他生贫贱;此生享受,他生受苦,循环往复。我们以旁观者角度观察上述这一切,体会个中滋味,再恍然觉知我们正是这轮回的亲历者,就有可能生起“漫漫长路,何处是尽头”的感慨。

      • 3、“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 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上师如意宝经常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

      • 4、为什么生起菩提心的众生不会堕恶趣呢?

        • 一是菩提心是善心的自性,生起菩提心后自然就终止了恶业,就不会再造堕入恶趣的因——严禁恶行戒——新恶不增。

        • 二是菩提心能清除恶业、清净罪业,如入行论颂词所说“刹那能毁诸重罪”——饶益有情戒——净旧恶障。

        • 三是菩提心能累积清净的善法——摄持善法戒——增善积资。

        • 公案:

          • (1)《释尊广传》中: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由于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大悲菩提心,刹那间就获得善趣的果位。

          • (2)佛陀因地时转成匝哦之女的时候因为感受用自己的脚踢母亲头的这个果报,堕落到铁轮地狱当中。他当时产生一念的利他心:愿所有脚踢母亲头而承受痛苦果报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自己一个人来承受,愿他们获得安乐!以此发心,他马上从恶趣当中获得解脱。

      • 5、《华严经》中用了220个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大家学习后,理当生起欢喜心。

  • 【颂词2】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归属于“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科判下。菩提心能够成办他利,所以令我们欢喜。如何成办他利呢?接下来继续用比喻从利他的角度来赞叹菩提心的功德。

    • 消文释义

      • 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也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一轮红日。

    • 本颂重难点

      • 1、驱除烦恼障的根本,就是这颗菩提心:

        • 辩论:有些人可能认为:“不一定吧,阿罗汉全部断除了烦恼障,但他却没有菩提心。”

          • 辩答:

            • 1)阿罗汉如果连凡夫的世俗菩提心也没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他已经完全断除了我和我所执,他的相续中应该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小乘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而已;

            • 2)阿罗汉通过宣说佛法引导群迷,具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断除烦恼障的根本因也是这颗菩提心;

            • 3)从果来推因,断除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是一个果,而导致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就是菩提心。阿罗汉不一定有胜义菩提心,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生起的这颗世俗菩提心还是有的;

            • 4)菩提心有两个体相:一个是为利他,一个是愿成佛。从这两个条件来看,小乘的无学声闻都没有具足圆满菩提心。首先,阿罗汉所缘的众生并不是一切众生;其次也没有意愿成就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阿罗汉没有圆满标准的菩提心,但是具有部分的菩提心。阿罗汉也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没有菩萨那么广大,也有一部分求佛果的心、求觉悟的心。正因为这样,阿罗汉也可以断除烦恼障。

            • 5)阿罗汉之所以能够成为阿罗汉,根源也在佛。而佛的根源就是菩提心。从这个角度来看,阿罗汉断除烦恼障仍然是菩提心的力量。

            • 6)菩提心可以遣除烦恼障的原理:

              •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讲烦恼障的本体时,提到其法相是六度的违品。修持菩提心,这些违品都可以遣除。因为行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打破自己的执着而修六度,修六度即可遣除烦恼障及其种子。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菩提心的本体和自性是智慧和大悲的双运,因为六度中的智慧度本身就具足智慧的本体,完全可以了知烦恼障种子本体是空性的,然后遣除它。所以,菩提心可以遣除烦恼障。

      • 2、菩提心遣除所知障,所知障能障碍获得遍知佛果,属于习气的部分,它的唯一对治也是这颗菩提心。菩萨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样圆满究竟,这就是因为细微的无明习气没有断除,因此菩提心是断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 教证:

          • 菩提心能在最快时间内断除二障、获得功德的这些教言,《华严经》和《妙臂请问经》当中也有广说;

          • 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宣讲得非常清楚。

          • 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到底是谁宣说的呢?寂天菩萨和龙猛菩萨并没有凭自力宣说,《入行论》第一个颂词也可以看出,佛陀没有宣说的教言,寂天菩萨也没有说。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 3、为什么菩提心可以遣除所知障?

        • 因为菩提心是智悲双运的,智慧也是菩提心的本体,通过智慧度或胜义菩提心,能够了知万法的本体,就能遣除所知障。

      • 4、菩提心的功德:

        • (1)我们应日日夜夜行持菩提心,它的能力和作用是任何善心也无法相比的。阿底峡尊者当年经常喜欢念一个偈颂:“灭除诸恶趣,解脱诸障碍,赐予正觉果,顶礼菩提心。”

        • (2)有了这颗菩提心,无论是修行圆满也好,断除障碍也好,积累资粮也好,都是非常容易的。纽隆巴格西曾说:“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积累资粮、断除障碍、修行成就等一切的一切,均可依它而获得圆满。”

        • (3)反之,假如没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

        • (4)往生净土也需要菩提心。

    • 相关公案

      • 公案1:

        • 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士,由于没有修好,后来获得了预流果位。阿底峡尊者说他没有堕入地狱多好啊!

      • 公案2:

        • 《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有个人修大威德,由于没有菩提心,最后悲惨地堕入地狱。

      • 公案说明:

        • 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修行,不管修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或是堕入轮回的。

  • 【颂词3】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归属于“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科判下。本颂继续以比喻进一步宣讲因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菩提心能够成办他利,所以令我们欢喜。

    • 消文释义

      • 菩提心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

    • 本颂重难点

      • 1、名词解释

        • (1)“醍醐”是从牛奶中千般提取出的精华,引申义为“精华”。也以“醍醐”比喻佛法之精髓——菩提心。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讲到醍醐的提炼过程:“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 (2)“正法乳”即提炼醍醐的“乳汁”,对应了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法法都能对治每个众生相续中的不同烦恼。

        • (3)“拌”即搅拌,对应以闻思修的方式深入法海。以“不停地搅拌乳汁可以提炼出醍醐”来比喻,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都通过不断地听闻、思惟、修行深入佛法,他们如是经过反复地观察和不断地修持,最终发现菩提心是最精华的妙味。

      • 2、了知了菩提心的功德后当如何获得菩提心

        • (1)菩提心是释迦摩尼佛宣说的所有法门中的精华和万能药,舍此菩提心修各种千差万别的法门是不可能获得圆满的佛果的。

        • (2)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菩提心。入行论前面也讲过,“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 (3)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只有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的搅拌,才能得到菩提心的精华。

      • 3、倡导正确的学习和弘扬菩提心的态度。

        • (1)以佛和大德的行为来推知菩提心的重要性。

        • (2)弘扬菩提心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助益。

        • (3)大乘佛法的醍醐是菩提心。

      • 引用

        •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过:“这样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 【颂词4】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归属于“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科判下。再次以比喻来赞成菩提心的功德,宣说菩提心能够成办他利,令我们生殊胜欢喜。

    • 消文释义

      • 对于诸漂泊于三有中的众生,想安享幸福快乐的人们,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意愿,使他们都安住最胜安乐之中。

    • 本颂重难点

      • 1、名词解释

        • (1)“漂泊”指不断在轮回中起伏流转。

        • (2)“客”指客人,不会长住。此处说众生都是客人,是因为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不论时间长短,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获得佛果。佛果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而轮回永远都是客栈。由于我们都只是轮回客栈中的客人,所以就用“客”来显示暂时流转于轮回的含义。

        • (3)“最胜乐”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安乐。因断除了一切障碍,故无苦唯乐。

      • 2、宣说菩提心的珍贵与功德。

        • (1)三界一切众生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奋斗,但却没有人获得真正的快乐。但一旦生起菩提心,所有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 (2)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无可计数的众生都想获得自己的快乐,可是众生虽然想求安乐,所作所为却去毁灭乐因,制造苦因,一步步迈向更深的痛苦深渊。要解救这些悲惨命运的父母众生,佛陀告诉我们:依靠菩提心,是满足一切众生需求、引导他们得到无上安乐的最胜方法。

        • (3)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只要持守此心,去精进地修持。以此如同摩尼宝一样的菩提心,将会出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引导他们获得最殊胜之安乐,获得轮回中一切增上生,即轮回中的一切快乐;也能得到决定胜,即解脱的快乐。现在我生起了菩提心,能够以此利益众生,自然会生起欢喜心。

      • 3、快乐来自于内在的菩提心,而不是外面的物质。

        • (1)根登群佩大师曾说:“没有眼睛的小蚂蚁为了安乐而忙碌;没有四肢的蚯蚓也为了安乐而忙碌……,总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为了求得安乐而奔波。”无可计数的众生都想获得自己的快乐,但真正获得快乐的又有多少呢?其实如果生起哪怕一瞬间的菩提心,他们的一切愿望就全部解决了。

        • (2)过去的高僧大德住在山上寂静的地方,为了众生而修菩提心,他们的生活、资具非常简单,但内心的快乐却无法言喻。而现在世间上的人,上至国家主席,下至乞丐,真正快乐的人是很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缺少菩提心。倘若有了菩提心,就会很快乐,生活也会过得很美好。

      • 4、菩提心的实修

        • (1)珍惜菩提心始终都要把菩提心当作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它的可贵,才会对它非常珍惜。

        • (2)长养菩提心对于帮助众生的事情,不管是什么行列、什么项目,大家还是应该主动地参加,这对培养我们的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

        • (3)串习菩提心我们即生应该有个最好的开端,在死亡来临之前,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要经常反复思维:菩提心是我的家产中最珍贵的东西,其他的东西丢了也没关系,但这颗心一定要保护好,千万不能让失毁正知正念的小贼偷走了。

  • 【颂词5】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归属于第三品“受持菩提心”中“受持的方法”中的“论义”部分,论义分三:加行、正行和后行,后行分二:连接文和真实后行。真实后行分二:令自欢喜和令他欢喜。前面讲完令自欢喜,本颂讲令他欢喜。

    • 消文释义

      • 我今日在所有怙主前,也就是请他们作为见证,以究竟正等佛果的安乐及暂时的安乐宴请一切有情作为上宾,愿天非天等所有众生皆大欢喜。

    • 本颂重难点

      • 1、名词解释

        • (1)“一切怙主”——所有十方诸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等圣众前,发过心后,要很恳切地邀请一切众生,来享受这无上喜宴。

        • (2)筵:邀请,迎接。

        • (3)“众”字就是讲所有的众生,一切的有情。

        • (4)佛乐: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

      • 2、如何宴请众生为上宾

        • 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以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 3、菩提心能令众生极大欢喜

        • 法王如意宝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终都会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善根、身体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一来,人天等一切有情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世界中有了一个菩萨,就会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他们的嗔恨心。有些大德们的教言中说:假如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众生哪怕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会获得无上善根,播下解脱的种子。

      • 4、具有菩提心的大乘法器就是众生的怙主

        • 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难得,如果有的话,众生见到他、接触他、忆念他、观想他,不管结上什么样的缘,都能直接或间接趋入菩提正道。如果你们堪为大乘法器,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那不管别人怎么歧视你、欺负你,实际上你也是众生的怙主。

      • 5、在众生面前发愿

        • 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我现在已经成为菩萨了,不要伤心,应该快乐起来,我一定会救度你们的,到了一定时候,我将把佛菩萨的无上安乐赐予你们,使你们离苦得乐。

        • 若能经常这样发愿,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逐渐逐渐愿意帮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如果真正有了具菩提心的大德,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快乐。

      • 6、践行菩提心

        • 平时串习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无论修行还是做任何事,我们均应当以菩提心来摄持。我们发愿之后,一切众生都成为利益的对象,今后自己所做的事都是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没有发菩提心之前,吃饭、走路都是无记业;而发了菩提心之后,吃饭是为了众生而吃饭,走路也是为了众生而走路,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的。只要我们内心当中不忘失这样的想法,功德是很大的。

      • 7、小结前三品

        •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 前三品再加上最后一品,叫做“入行论四品”。这四品的颂词,藏传佛教每个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全论,这四品也是必须要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