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37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第四品不放逸品主要是从谨慎取舍的角度来宣说,为了让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转,需要对我们的行为做谨慎取舍。前面广说了不舍菩提心的合理性,本课继续广说谨慎修学所修中第二部分舍弃菩提心之过患,颂词分别从三方面宣讲生起菩提心后又舍弃的过患,一是从因果角度宣讲“异熟果堕恶趣”遣除因果颠倒的铮论,教诫需谨慎取舍因果;二是从失毁菩萨行角度宣讲了“失毁利他行为”而劝诫不要舍弃菩萨戒;三是从舍弃菩萨戒的过患来宣讲“阻碍解脱”而劝导一定不要放逸,进而真正了知守持菩萨戒的殊胜功德利益,及时制止内心舍弃菩提心的念头,对于违反菩萨戒的行为,要及时忏悔。


本课通过5组颂词,通过宣讲舍弃菩提心的过患,教诫舍弃菩提心不应理。

1、通过公案教证等遣除有些人对于舍弃菩提心不堕恶趣的争论。(详见颂词1)


2、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因为如果舍弃了菩提心,是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详见颂词2)


3、用教证说明了,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而制造违缘障碍,下场是在恶趣中感受煎熬。用理证说明,损害一个众生的快乐,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


4、进一步阐述毁坏一个众生行持善法的快乐,会感受严重的痛苦,何况是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堕入恶趣就更不用说了。(详见颂词3-4)


5、要圆满清净地守持菩萨戒,如果犯了菩萨戒,相续就被严重的罪恶所染污,再受持菩萨戒,相续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由于堕罪与功德两种力量轮番交替,结果将会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因而阻碍解脱。(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07/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10 /定解F11


  • 【颂词1】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 科判分析

      • 前面已经真实宣说了舍弃菩提心的异熟果是堕恶趣,以及其合理性。本颂进一步“遣除争论”,通过公案、教证等进一步阐述舍弃菩提心而堕恶趣的因果不虚,而教诫我们要稳固我们的菩提心,一定要谨慎取舍。

    • 消文释义

      • 有人提出疑问:“有个别尊者舍弃过菩提心,却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所以此道理不成立。”尊者站在大乘角度上回答说:“这种业力不可思议,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此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

    • 本颂重难点

      • 1、通过有些人的疑问,认为有个别尊者虽然舍弃过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而提出舍弃菩提心而堕恶趣的这种道理不成立。

      • 2、分析这个疑问产生的出处

        • (1)有关公案。《大智度论》中记载: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萨道,布施身体时遭遇众多刁难,因感叹众生实在无法满足而心灰意冷退失菩提心;

        • (2)其他经典中有关舍利子退失菩提心的不同说法:舍利子转生为月光国王时,魔王波旬化作婆罗门故意制造障碍,舍利子因此心生厌烦而退失菩提心。

        • (3)华智仁波切宣讲、堪布根霍记录的《入菩萨行论》注释中的金色国王传中,记载了一个人舍弃菩提心后,不但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独觉果位。

      • 3、对经典中所记录的这些公案,通过各大论师的不同解释来遣除我们的疑惑,进而教诫要树立正念,不舍菩提心。

        • (1)寂天论师站在大乘角度上回答“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阐述这种业力不可思议,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此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

        • (2)各大论师的不同解释:

          • ①《普明论》和《释论》中说,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

          • ②《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道:“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当时没有舍弃解脱心(有些论师认为这是指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

          • ③善天论师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

          • ④布布达论师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

          • ⑤上师如意宝总结,真正业因果的深细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晓,凡夫人没有要对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去冥思苦想。

      • 4、通过各经论中的教证和上师的比喻来分析,在我们凡夫因分别念而无法抉择的深细因果面前,应该相信佛陀的圣教量,进而遣除舍弃菩提心而有解脱的疑问,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一种因果,教诫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观点应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断,再再强调不能舍弃菩提心。

        • (1)《百业经》、《入行论广释》等经典中皆引用教证说明,非常甚深的业和果之间的问题,菩萨、阿罗汉等大成就者也没有办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方能抉择。

        • (2)佛陀在佛经里说:“就像照见地下藏有黄金一样,我能照见众生相续中具有解脱的种子。”

        • (3)萨迦派的一位大德引用孔雀羽毛上各种颜色的因缘,来叙述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

        • (4)引用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的教言“亦遮思维诸业果”,说明佛陀遮止我们思维一切业果的道理,因为依靠我们凡夫人的臆测分别念,是根本没办法获得真实意义的。

        • (5)对最甚深、最细微的业因果问题,必须要依靠第三者“教量”作为正量,否则,仅凭凡夫的寻伺分别念来观察,始终也没办法了知究竟的甚深意义。

        • (6)引用《宝积经》的教义:“自己遇到无法了知的对境时,应该确信佛陀的一切种智是唯一正量,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了知它的真理。”

        • (7)通过其他一论师之间的对舍利子舍弃菩提心的不同观点,教诫我们在闻思时应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断,否则没有像舍利子那样的把握而舍弃菩提心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引导大家平时应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菩提心”。

  • 【颂词2】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 科判分析

      • 前面已经宣讲了“舍弃菩提心之过患”的“异熟果堕恶趣”,现在从“失毁利他行为”角度宣讲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则将失毁利他的行为。从善法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善法都以利他为主:世间善行以利他为核心,小乘的善法中以利他为主,大乘菩萨当然更是唯求利他。如果我们失坏菩提心,也就失坏了最大的善心,这是菩萨戒中最大的罪行。

    • 消文释义

      • 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无论是十八种堕罪也好,四种根本罪也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它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舍弃了菩提心,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舍戒在相续和行为上的影响。舍弃菩提心,会产生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的恶分别念;行为上势必会直接间接的损害饶益有情。

      • 2、通过《般若摄颂》中的教证告诫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先明白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如果触犯了这种罪业,自己就没有解脱希望了。教诫我们在入了大乘后一定不要舍弃菩提心。

      • 3、通过告诫入了大乘菩提心的如果改发小乘的心,也属于舍弃菩提心。来宣讲菩提心像如意宝一样的珍贵,像要学习大乘佛法的一定不要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分别念去舍弃菩提心。

      • 4、从正面告诉我们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若没有舍弃菩提心,依然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再再劝诫我们应时时提醒自己,在修学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违缘困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守誓言不舍弃菩提心。

      • 5、指出末法时代有些人对重要的修学和不重要的修学分不清楚,不好好修行,行为颠倒,而教诫不要退失菩提心,失毁利他的行为,这对于我们的解脱是非常重要的。

      • 6、上师以自己的思考进一步要求我们在修学时,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当在遭遇各种违缘时,哪怕舍弃身体、财产等,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舍弃菩提心。并再再告诫我们若舍弃了菩提心,违越了这个界限,会有相当可怕的果报。这一点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来世的感受会说明一切的。所以要谨慎取舍,应该将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搞明白!

  • 【颂词3】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 科判分析

      • 本颂进一步宣讲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则将失毁利他行为的合理性。

    • 消文释义

      • 哪怕是在非常短暂的一刹那中,制造违缘障碍了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下场也会堕入无有尽头的恶趣中感受煎熬。

    • 本颂重难点

      • 1、提出仅是一刹那中,制造违缘障碍了别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过失也是非常大。

        • (1)表面上看来不是特别严重,但实际上确实非常可怕。

        • (2)从正面论证

          • ①教证:佛经中说,若能帮助一个众生,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 ②公案:热罗多吉扎译师的本尊给予他的授记:“你纵然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千百万劫,也不如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

        • (3)从反面论证

          • ①假如一个人正在度化、利益众生,此时我们不但不随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对他制造违缘,这个过失非常大。

          • ②教证:佛经中讲过:“若人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的财产,并杀害了所有众生,这个过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对别人哪怕布施旁生一团食物的善行作障碍,后者的过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无数倍。”

      • 2、通过时刻的谨慎取舍修学所修来遮止自己因退失菩提心而失毁利他行为。

        • (1)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若以嫉妒心来制造违缘,令其利益众生的发心遭到损害,这个果报无数劫中在地狱里也无法偿还。

        • (2)举例一些佛教徒因嫉妒心引致关系不和而去政府部门告状,给大德的弘法事业制造违缘的事例,和上师如意宝的相关教言,教诫“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萨,故应以清净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自己要精进地行持善法,见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千万不能制造违缘障碍,而要详察自相续,断除嫉妒心和嗔恨心。”

        • (3)以放生为例,劝诫我们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当然非常好,但若实在没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给别人制造违缘,否则果报不可思议。

        • (4)应取之行为

          • ①在说话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因为业因果及其细微,只是一瞬间的语言,也许会成为在地狱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

          • ②希望大家平时小心翼翼,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不会违越因果的标准线。

  • 【颂词4】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 科判分析

      • 前面已经以教证说明舍弃菩提心之严重过失的合理性,下面则是用理证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 消文释义

      • 我们损害一个有情的快乐,自己尚且要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害与果报。更何况对菩萨行善制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 本颂重难点

      • 1、通过教证来推论为什么障碍他人利益众生的过失如是之大。

      • 2、列举教证说明损害一个有情的快乐,果报相当严重,进而提出假如对菩萨行善制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更无法言说了。

        • 教证:《正法念处经》云:“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或者说,“杀害一个有情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

      • 3、对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 因为别人发了菩提心,这颗菩提心就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源泉;

        • 如果我们通过各种行为对他制造违缘,而损害了别人这颗菩提心,那么此人将永生永世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 4、类比别解脱戒中所说:“一个人若发心出家,有人对其制造违缘加以阻挠,此过失是相当大的。”以此说明对一个准备发菩提心的人制造障碍,其果报是无法言说的。

      • 5、举例阻碍布施乞丐的善行行为,来劝诫即使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发菩提心,也不应对别人的善行制造违缘。

  • 【颂词5】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 科判分析

      • 了知了舍弃菩提心的两种过患:“异熟果堕恶趣”、“失毁利他行为”后,接下来通过宣讲第三种过患“阻碍解脱”,让我们明白舍弃菩提心,会染污我们的相续,阻碍我们获得解脱。

    • 消文释义

      • 故由于堕罪与菩提心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如此别说是佛陀的果位,就连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长时间。

    • 本颂重难点

      • 1、遣除疑惑。有人可能这样想: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受菩萨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菩萨戒不要紧,马上忏悔再受就可以了,这也不是特别的麻烦。

        • 作者答: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犯了菩萨戒,相续就被严重的罪恶所染污,再受持菩萨戒,相续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由于堕罪与功德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将使你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别说是佛陀的果位,就连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长时间。犹如两个力气相等的人,一个往前面拉,一个往后面拉,最后自己始终也达不到目的地。

      • 2、劝诫守持清净菩萨戒。大家受了菩萨戒以后,最好圆满清净地守持,不要今天犯一次,明天又犯一次,这样一来,你的相续中有罪恶染污着,染污的力量也很强大,肯定得不到你向往的果位。

      • 3、上师以去五台山见到一个小孩子爬山时因为帽子、东西不断掉落而不停爬上下去的事例,教诫做善事不能如此,积点功德上去了,犯过失又下来了,这样始终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劝诫受了大乘菩萨戒以后,应当善始善终,圆满受持菩提心,是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有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