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38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第四品不放逸中的教诫不舍菩提心。前面讲到舍弃菩提心的三大过患:异熟果堕恶趣、损害无边众生的利益、障碍解脱。失毁菩提心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堕罪,因此本课先用三组颂词教诫佛弟子们不应舍弃菩提心;之后用一组颂词宣讲思维暇满人身难得而不放逸,对此暇满人身应该多行持善法,谨慎珍惜。


1、我们应该按照发心时所承诺的誓言,恭敬地行持菩提心,如果不勤勉努力,很容易被旧的习气、烦恼拉回到原来的模式中,再再地轮回到恶趣中,无法获得解脱,故应不舍菩提心。(详见颂词1)


2、过去有很多佛出世度化了无量众生,然后入灭,但我都没有成为佛陀度化的对境。故某些认为自己失坏誓言不要紧,佛陀会救护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详见颂词2)


3、如果有人想:“现在的佛菩萨不能度化我,未来的佛陀会度我吧。”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就像颂词所讲的:如果现在依旧反复作恶,结局定会领受恶趣之苦,即便转生为人,也是感受“病缚剖割苦”。因此,我们应当发愿“生生世世行持如来教法。”(详见颂词3)


4、如今我们已得暇满人身,正值佛陀已出世,已广转法轮。现在上师就像佛一样给我们传讲正法,教我们树立正见、取舍的道理。这种福报非常稀有难得,以后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呢?因此我们要精进修持善法,不要造恶业,好好珍惜、充分利用这个暇满人身。(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F01/定解F05

审核师兄:定解F10 /定解F11


  • 【颂词1】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 科判分析

      • 上节课讲了舍弃菩提心的过患:堕恶趣、损害众生利益、阻碍解脱。本课进而教诫不舍菩提心。本颂宣讲当了知舍弃菩提心的过患后,我们既然立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不舍菩提心,我现在就务必要恭敬释迦摩尼佛的教法和受持大乘菩萨的学处,千万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假如今后不能做到勉力行持,则毫无疑问将会堕落恶趣。

    • 消文释义

      • 按照我在十方诸佛菩萨、上师面前所承诺的要利益一切众生、不舍菩提心的诺言那样,我务必要恭敬释迦摩尼佛的教法和大乘菩萨的学处,千万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从今以后如果不能做到勉力行持,则将堕入恶趣。

    • 本颂重难点

      • 1、发下利益众生的誓言是凭借自己的智慧观察后决定的,故违背誓言不应理。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上师面前,已经承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不舍菩提心的诺言,这样的发心是凭借自己的智慧观察,而不是未经观察随便发的。

      • 2、誓言的重要性

        • 无论是修行还是世间工作,誓言千万不能舍弃,通过誓言也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心地及人格。《二规教言论》中专门宣讲了誓言的重要性,假如一个人所发的誓言非常坚固,永远也不退失,那他的修行肯定会有所成就。

      • 3、举例在座听法的一些道友对誓言的行持,教诫不管怎么样,尽量能每天早上修半小时菩提心。指出有些人做不到,不是时间问题,关键是自己的心力不够。

      • 4、做才是得到。所谓的誓言,对每个修行人的确非常重要。

        • (1)断除话说的多,实际行动不多的行为;

        • (2)断除夸夸其谈、说一大堆好话,但让他发心,继续做下去时,一遇到点儿小事情,原来的承诺就劝退完了的行为;

        • (3)上师非常赞叹随喜能将发心坚持到最底,实现自己承诺的弟子;

        • (4)能遵守誓言的人,其人格不错,修行肯定也有希望;

        • (5)上师教诫对于我们承诺过的,就尽量不要改变,否则这对自己不是很庄严,而且生生世世也会在阿赖耶上中下不太好的种子;

        • (6)只要发了誓言,从此之后最好不要改变,这一点相当重要。

      • 5、违背誓言会堕入恶趣。

        • (1)因为我们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大愿,自己也是心甘情愿地受了菩萨戒,如果没有精进行持六度万行、守持菩萨戒,结果必定会堕下去。

        • (2)教证说明。《中观四百论》中讲,凡夫人造恶业比较严重,以此随业流转,多半会堕于恶趣。“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 (3)因此,上师再三劝诫,在今生当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宁可舍弃身体生命,也不能舍弃珍贵的菩提心,这是相当重要的!

      • 6、真正堕下去后很难获得解脱。

        • (1)教证说明。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云:“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 (2)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这个殊胜的教言教诫弟子;

        • (3)引用法王如意宝对大家的要求,教诫我们人身难得,作为一个修行人,具足了善知识和自身的种种因缘,务必要把握现在的机会认真修学佛法;

        • (4)举例若转生成牦牛或其他众生后,连最基本的善法都无法行持,一句观音心咒也不可能念诵,进一步劝诫我们不要再舍弃菩提心,从现在起要下功夫认真修学,斩断不合理的行为。

  • 【颂词2】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 科判分析

      • 上一颂失坏誓言不要紧,佛陀会救护我的邪见。尊者指出:若无善根因缘,诸佛亦爱莫能助。

    • 消文释义

      • 往昔赐予一切众生安乐之不可计数的佛陀都已趣入寂灭,然而我由于违越学处的罪过所致未能成为过去佛度化的对境。——参照《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无缘不得救度

        • (1)宣说我们不可将未来的解脱希望完全寄托在诸佛菩萨或某个上师身上;这并不是说诸佛菩萨没有加持力,而是说众生的因缘不具足,诸佛菩萨也无能为力。

        • (2)藏地说法:“自己若没有信心的环,大悲的铁钩也无法勾招。”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真实的信心,即便诸佛菩萨具有大慈大悲、无碍的智慧,也是不能救度的。

        • (3)往昔曾有无数的如来出世转法轮,以大悲心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但我们由于愚昧无知、蛮横粗野的缘故,未能成为佛菩萨所度化的对境。

      • 2、宣讲过去无量佛已逝

        • (1)法相名词。

          • ①光明劫:又叫明劫,指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

          • ②暗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

        • (2)仅就贤劫而言,释迦牟尼佛之前有三大佛陀出世,释迦牟尼佛之后,也有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印藏汉无数的高僧大德及诸佛菩萨的化身来到世间,为无量有缘众生传授妙法,令他们获得解脱。

        • (3)我们一直没有得度的原因。无量佛曾来到这个世界转法轮度化了无量的众生,可是我们都没有得到这些佛菩萨的教化,因为自己以前所造的业非常严重,佛菩萨的慈悲心再怎么强烈,也没有办法成为他们所度化的对境。

      • 3、谴疑:有人认为“我现在造恶业、不行持善法也不要紧,因为我的上师是个大成就者,我临死时他会接引我往生极乐世界或其他清净刹土的。”

        • (1)解脱依赖于自己:有这种信心也精神可嘉。但真正懂得佛理的人都知道,这是有一定困难的。

        • (2)教证说明。智悲光尊者曾说:“现在一些罪业深重的人,临死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死后将所有的财产、牛马全都供养给上师,如果是获得十地自在的大菩萨就不说了,但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办法让他解脱。”

        • (3)教言阐述。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过:“所谓的解脱,并不是依靠上师的大悲和加持,就像扔石头一样把你扔到极乐世界,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上师为你开示解脱道,这两个因缘一旦聚合,你才有解脱的希望。”

        • (4)公案阐明。佛陀身边当年也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等持邪见者堕入恶趣,就连佛陀都没有办法度化,其他圣者更不用说了。

      • 4、诸佛菩萨调化众生要有因缘

        • (1)被调化者自己要对诸佛菩萨有信心,有一种想获得解脱的向往,然后依靠诸佛菩萨的教言,自己务必要行持。

        • (2)教证说明。佛陀在经中说:“犹如太阳升,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缘众。”说明佛陀出世时,只有有缘众生才能得度。

        • (3)教证进一步阐述。《现观庄严论》中讲:“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

        • (4)上师以种子坏掉不能出苗芽为喻,警诫我们,尽管诸佛已经出世,但没有根基、没有信心的众生也得不到善妙的解脱果。

      • 5、珍惜人身,好好修行。

        • 我们现在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就千万不要白白浪费,假如没有好好地珍惜,以后这种机会是很难复得的。

  • 【颂词3】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 科判分析

      • 这一颂继续宣讲谴除另一种邪见:坐等未来佛出世度化我们的想法。

    • 消文释义

      • 倘若仍旧一如既往,那么下场必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恶趣感受痛苦,即便获得善趣,也是遭受疾病缠身、受到束缚、砍剖身体等苦痛。——参照《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舍弃菩提造恶业的可怕果报。

        • 倘若我们仍一如既往地造恶业,比如非常放逸地杀生、没有守持菩萨戒等等,下场必将是反反复复地堕入恶趣,苦不堪言。纵然侥幸获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罚、遭受病魔缠身、受到束缚、被兵器砍剖身体等苦痛。

      • 2、因为造恶而不能得度。

        • 未来将会有无量佛陀出世,但我们如果仍这样造恶业,再多的佛陀宣说正法妙道,我们在他的教法下也不可能得到度化的。

      • 3、结善缘发善愿得救度。

        • (1)在这个教法中,即使我们没有解脱,最好能接上一个善缘,毕竟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

        • (2)上师以孩子在学生时代若没有读书,长大以后也是难有机会读书为喻,劝诫:如今正有条件行持善法,南瞻部洲因是业地,造什么业会很快成熟,若能好好把握,利根者即生就有解脱的机会,假使即生没有解脱,发殊胜的善愿也很重要;

        • (3)佛在经中说,菩萨的十万大愿均可包括在一个愿当中,就是“我要生生世世受持正法”,上师劝诫我们生命无常,我们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虔心发此誓。

      • 4、受持菩提心的功德。

        • (1)教证说明。《学集论》中讲道:行持善法、修持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故应以宣讲功德的方式来让众生心生欢喜而受持菩萨戒。

        • (2)引用《寂灭决定神变经》的教证:“在恒河沙数的世界中,对恒河沙数的如来供养恒河沙数的珍宝,此功德不可思议。但若有人听闻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后,心坎深处生起想要修学的心,虽然还没有开始修持,功德也远远超过前者。”进一步说明,仅是发愿受持菩提心,功德已超胜以无量珍宝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

      • 5、护持菩萨戒学处的超胜功德。

        • (1)教证说明。《等持王经》中说:“在恒河沙数劫中,于诸佛菩萨面前供养幢幡、饮食、灯鬘等的功德非常大,但若于佛教接近毁灭的末法时代,于一日中护持一个学处(居士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沙弥戒均可),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 (2)上师希望:我们在学习《入行论》时,一方面应该好好地发愿,另一方面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守持一些戒律。

      • 6、行持善法最值得赞叹。

        • (1)上师举例一位重庆来的知识分子受到圣地加持,相续中对佛法的信心开始萌芽,来到学院要求受三皈五戒,并发愿“从此以后,决不会舍弃自己的誓言。”宣讲尽管誓言只有一两句话,但因此誓愿,只要去做就会逐渐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 (2)上师提出希望:尤其是在家人,虽然以前行持过善法,但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做得可能并不是特别如法,如果能的话,可以把生活重新调整改变一下,对我们的来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重大的意义。

        • (3)上师以报纸上刊登的吃鱼对身体怎么好为例,说明现在世间上,造恶业的方法多、范围广、邪师也非常多;造善业范围很小,发心力量薄弱,引导的人也非常少。因此,虽然行持善法最值得赞叹,但实在不能行持的话,也千万不要跟随恶友造恶业。

  • 【颂词4】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 科判分析

      • 前面三个颂词讲了不能舍弃菩提心的道理,这一颂开始讲谨慎所依暇满,即思维暇满难得而不放逸,具体宣讲获得暇满人身稀有难得,一定要用于修持善法。

    • 消文释义

      • 无论是值遇佛陀出世、获得人身、信仰佛法,还是修持善法都非常稀有难得,以后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现在获得了这样的人身,一定要利用起来。

    • 本颂重难点

      • 1、“值佛出世”:

        • (1)说明“值佛出世”是他圆满中的一种,以此代表五种他圆满,说明其他的四种圆满我们也具足。

        • (2)根据经典所讲,佛陀出世犹如昙花一现难得,如今我们获得人身,又值遇佛陀的教法没有隐没,能遇到这样的机会,的确是相当困难。

      • 2、“为人”、“信佛法”:

        • (1)都属于自圆满,以此代表其他的自圆满也全部具足。

        • (2)一些教言书中讲,从比喻、因缘、特法等各方面来思维,获得人身并真实信仰佛教的的珍宝人身是相当难得的。

        • (3)法相名词:

          • ①地界中土: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

          • ②佛法中土:指佛教正法所在地。

          • ③边地:无有佛法的地方成为边地。

      • 3、获得暇满人身当数数生欢喜。

        • (1)现在我们转为人身,远离八无暇处,获得八种闲暇,具足十八种暇满,这样的人身当今世界上非常难觅,所以内心当数数生欢喜。

        • (2)上师讲述回忆法王如意宝年轻求学时为遇到好上师,为获得嫌慢人身而生欢喜心的经历,自己每每想起亦情不自禁而生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来进一步说明我们应当对获得暇满人身数数生欢喜。

      • 4、以遇到好上师和正法,要像盲人抓到大象的尾巴一样不放手为比喻,说明我们现在遇到上师和正法,这种机会好不容易得到,一定要紧紧抓住,对行持佛法要有一种欢喜心。

      • 5、以教证说明获得四种难得以后千万不能放逸而舍弃。

      • 教证: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说过四种难得:“获得人身极为难得,值遇佛法极为难得,对佛教生起信心极为难得,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极为难得。”

      • 6、遇到佛法并非偶然。

        • 上师开示:遇到佛法不容易,这并不是一种偶尔,而是自己千百万劫所积累的善根,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因缘。

      • 7、不具足四种难得非常可怜。

        • (1)得人身、遇佛法、生信心、生起菩提心,这四种难得,上师说大多数人应该是具足的;

        • (2)这四种难得与有些人认为世间工作难找要好好珍惜相比,上师开示说,实际上工作并不是特别难找,即使没有工作,在街上当乞丐也很快乐的;

        • (3)上师进一步开示,若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解脱道,永远沉溺在轮回的苦海中,那是非常的可怜。

      • 8、有了难得之心而精进修持善法。

        • (1)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自己的人身来之不易,有了这样的难得之心,每天肯定会抓紧时间精进修持。

        • (2)举例有些道友精进不太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信心跟不上。

        • (3)上师开示修行智慧和信心应该相辅相成的。

          • ①举例外面有些人没有智慧,特别盲目,什么神仙、精怪都去拜的迷信行为,开示我们修行有信心没有智慧是不行的;

          • ②开示修行有智慧没有信心,虽懂得一些佛教道理,但佛陀真正的加持和功德却不一定能得到。

      • 9、通过智慧和信心来建立前世后世,具足正知正见。

        • (1)举例说明人的可贵之处,就是要了知前世后世,具足正知正见,懂得因果取舍,而其他表面上的能力不是最重要。

        • (2)真正聪明的人,承认人有前后世、业因果永远也不会虚耗,这才是跟旁生的本质差别。

      • 10、上师开示人生真正的意义。

        • (1)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对自己的来世做一点准备。

        • (2)既然得到了这么难得的人身,就应该百般珍惜,依靠它来行持善法,不要造恶业害国家、害社会、害众生。

        • (3)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离苦得乐,我们要将心比心来对待别人,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掌握大乘佛法这些最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