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39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在前面谨慎修学所修中上师给我们宣讲了舍弃菩提心的过患,了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珍贵的菩提心。本课继续宣讲“谨慎所依暇满”之“暇满难得”和“未得之过患”,深入阐述寿命刹那无常,依靠这暇满人生,一定不能放逸,尽量修持善法,不要造罪业堕入三恶趣,失去解脱的机会,为自己的来世做一点准备。


本课用了5组颂词继续宣讲“谨慎所依暇满”。

1、暇满人身极为难得,人的寿命是刹那无常的,我们的身体犹如借用品一样,随时可被死主阎罗带走,因此一定要断除拖延,马上修行。(详见颂词1)


2、纵观今生的所作所为,用因果分析后发现再得人身非常困难,假如堕入恶趣,时刻都是造罪,根本不具备行善的能力。(详见颂词2)


3、虽然现在具有行持善法的缘分,若没有精进行持,后世肯定被三恶趣所折磨,到那时一点办法都没有,非常可怜。(详见颂词3)


4、假如转生到恶趣,将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反而再度积累无边无际的罪业,纵然经历一亿劫,连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详见颂词4)


5、教证中讲,珍宝人身来之不易,犹如海中盲龟,浮出海面时龟颈正好进入木轭孔中一样困难。(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07/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10 /定解F11


  • 【颂词1】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 科判分析

      • 前一颂讲具足自圆满和他圆满的珍宝人身一定要用来修善法,否则再难得到。但是有人仍然对修善没有紧迫感,所以本颂接着讲,此暇满人身仿佛借用品,寿命刹那无常,一定不能放逸。

    • 消文释义

      • 我们有幸得到暇满人身后,尽管现在也没有什么疾病,吃穿顺缘样样具备,无有违缘损害,可是人的寿命一刹那无常,不可信赖,具有欺惑性,身体犹如借来的用品一样,自己无权支配,我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地方。

    • 本颂重难点

      • 1、宣讲颂词前,上师承上启下,通过对比暇满人身,了知未得暇满人身的过患。

        • (1)不管从闲暇还是圆满观察,有智慧的人都会感觉得暇满人身确实非常难得。

        • (2)通过破斥有些人认为修法可以慢慢来,把修行一拖再拖的错误想法,劝诫我们学法修行获得解脱才是我们首先应该行持的最重要的事。

        • (3)在家人被世间琐事缠绕,不得暇满,学佛一直往后拖,修行始终不能成功。

        • (4)对比凡夫与高僧大德的行径,引用法王如意宝的话,劝诫我们后学者,来世和今生相比较,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来世的准备上。

        • (5)上师引导大家思维:短暂的几十年很重要呢?还是生生世世很重要?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不要被生活上种种事情所束缚而无法学佛。

      • 2、破斥常见:“获得人身以后,我慢慢学法没什么关系吧。”

        • (1)实际上我们无法永久地留存世间,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非常短暂。

        • (2)纵然现在没有什么疾病,吃穿样样齐全,可人的寿命刹那无常,身体犹如借来的用品一样,故不能将学佛修行一直拖下去。

        • (3)警示如果最后的修行机会被业风吹走,是非常可惜的。

        • (4)当知死期不定,把握当下,好好利用暇满人身,行持善法。

      • 3、呵责“我怎么会马上死亡呢?所以慢慢学法没关系,以后再修行”的邪见。

        • 假如你有这种拖延的心态,完全是一种邪见,必须要马上断除,拖延会令我们的修行始终无法成功。

      • 4、认识生命的本质。

        • (1)生命的概念。按照《俱舍论》的观点,生命就是同类连续不断地存在。

        • (2)寿命无常。生命并不是极其稳固的东西,佛陀在佛经中说,它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

        • (3)死缘众多。身边死亡一直在发生,不要以为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管是乘车也好,走路也好,疾病爆发也好,一旦死主降临,我们马上就会离开人世的。

      • 5、上师举例自己的同学老师聚会时的事,破斥世人的常见:“我一定会活着”的理由,从哪方面来讲也是绝对找不到的。而事实是生命确实没有可靠性。

      • 6、道理我懂,可臣妾做不到啊。

        • (1)提出做不到的原因是:在心里真正忆念无常的时间相当短。

        • (2)整天忙忙碌碌,想想“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会不会死啊”的次数少之又少。

        • (3)修行人如何做:

          • 1)始终都在观修无常,经常思维自己马上就会死;

          • 2)除了修行,对未来的打算、世间的琐事没有多大兴趣。

      • 7、修行的重要。

        • (1)以经典中的比喻提醒我们修行要知行合一、法融入心。

          • 1)所谓的佛法,如果没有修的话,嘴巴上再怎么会说,到时候也是没有用的。

          • 2)《华严经》比喻,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但他自己从来都是听不到的。

        • (2)上师以每天好好思维《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每一个引导为例,提出要反观自心,观察自相续:不管是寿命无常还是人身难得,是否真正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到暇满和无常?是否随时有这种心态督促自己修行?

        • (3)如果确实认为一切都是刹那无常的,就会马上精进修行,为来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临死时肯定不会后悔的。

      • 8、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 (1)打好基础的功德:在修密宗或菩提心的过程中会很顺利,不会出什么事情。

        • (2)基础不牢的过患:一开始就高攀最高法要,犹如冰上建楼,很可能会出一些问题。

        • (3)修持基础法:菩提心和共同四前行(寿命无常、人身难得、轮回过患、因果不虚)。

        • (4)如何修持好基础法?

          • 1)修行要靠自己,没有自觉性恐怕不行的;

          • 2)每天若能在早上、中午或晚上安排一个时间,稍微修一点这些殊胜的法门。

      • 9、上师再再强调寿命无常,一刹那也不可信赖,它完全是欺惑性的,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它会恒常存在,所以大家应时时刻刻有一种无常观,这样修行自然会好的。

      • 10、了知无常后应如何取舍?

        • (1)应舍行为:

          • 1)身体是一种借用品,自己无权支配,不应过于执著;

          • 2)我们的生命,死主阎罗君什么时候带走,谁也没有把握,为这并不永恒存在的身体忙忙碌碌不应理。

        • (2)应取行为:

          • 1)为了来世而修行;

          • 2)真正为了修行而忙碌;

          • 3)为了众生的利益和自己的解脱,再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 11、上师希望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来世、为了众生、发一个非常殊胜的心、做一些比较好的事,一定要有个修行目标。否则什么目标都没有,那就跟疯子没什么差别了。

  • 【颂词2】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 科判分析

      • 前面已经学习了“暇满难得”,现在学习“未得之过患”,后世如果无法获得人身的过患。分二:”真实宣说“和”彼之依据“。其中,”真实宣说“的第一部分是”堕恶趣不行善法“,失掉人身,堕入恶趣,再也没有行善的机会。

    • 消文释义

      • 现在有些人的所作所为,若用因果的标准来衡量,后世获得人身是非常困难的,假设没有得到人身,则必定是堕入恶趣,那时候有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呢?决定是没有的。

    • 本颂重难点

      • 1、以因果标准衡量,获得难得的人身缘于往昔所造善业,若没有得到人身,堕入恶趣,则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对此一定要慎重考虑。

      • 2、如何利用这个人生转折点,是要上去还是下堕?

        • (1)有些人尽管前半生造的恶业比较严重,现在重新有了一个人生转折点,如果能行持善法的话,来世肯定有解脱的机会,即使没有解脱,也不会堕入三恶趣。

        • (2)相反,如果从来也不行持善法,每天杀生、邪淫、说妄语等造恶业,心里产生的都是恶念,不仅解脱无望,就连善趣得人身也是没有把握的。

      • 3、六道中,人身最为殊胜,堕三恶趣无有行持善法获得解脱的机会。

        • (1)旁生如何?

          • 1)以牦牛或骆驼为例,说明三恶趣中,旁生虽算是不错的,但它们行持善法的机会几乎都没有。

          • 2)以佛陀去龙宫的公案可以看出,行持恶法的人越来越多,堕落的众生不可胜数,根本没有机会行持善法。

        • (2)教证说明,人道是最好不过的。《致弟子书》中说:“三菩提的根本就是人身,修道也好、度众生也好,人身是最为殊胜的,除此以外,天人、飞天、夜叉、龙类等众生无法堪为解脱道的真实所依。”

      • 4、暇满难得我们应该依靠人身抓紧时间好好修行。

        • (1)现在我们转生于人间,一定要好好思维不要错失这个非常好的机会。

        • (2)上师以自己修行为例劝诫不要空耗人身,一定将难得的人身用在修行方面。

        • (3)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要选择好好修行佛法。

      • 5、修行关键心要堪能,要靠自己成为解脱道所依。举例没有自由的仆人,一心虔诚修学佛法的经历,开示无论条件是好是坏,环境如何,心只要堪能,就能安排出闻思修的时间,自己的人身就可成为解脱道的所依。

      • 6、已得暇满当珍惜。

        • (1)劝导今世我们没有转为旁生,也没有生于边地,很荣幸听到了佛的名号,又皈依了佛门,一定要珍惜这种机会。

        • (2)反观阐述如果转生流转于三恶趣,行持善法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 (3)上师举例聪明的海豚救人的故事,开示无论有多聪明的动物,让它们真正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成为解脱因缘的法器,是相当困难的。

        • (4)若转生到看不见的饿鬼道和地狱,不要说修法,就连生活的自在也没有。

      • 7、谴疑——对上面所述认为是一种夸大其辞的说法,充满怀疑。

        • (1)佛教中的每一个道理若用教证理证来观察,都可以一一证实的。

        • (2)《释量论》成量品中将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通过学习,会对释迦佛生起更大的信心,会对佛陀所说的一切甚深道理百分之百信任,深信不疑。

        • (3)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的信心和见解不能退。

      • 8、上师教诫以正信指导日常修行。

        • 平时的小事、说话可以随顺别人,但在关键时刻,遇到原则性问题,作为修行人不能妥协。

  • 【颂词3】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广讲如果没有把握好现在这个暇满人身,不行持善法,一旦堕入恶趣,后悔莫及。

    • 消文释义

      • 现在具有奉行善法的缘分,此时如果没有如理如法精勤行持,后世肯定被三恶趣的痛苦所折磨、愚笨透顶,到那时我该怎么办呢?一点办法都没有,非常可怜。

    • 本颂重难点

      • 1、教诫我们现在有行持善法的缘分,应当珍惜行善,否则一旦堕入三恶趣当中,被痛苦所折磨没有办法解脱,是非常可怜的。

      • 2、错过积资净障的珍贵机会,再要获得非常困难。

        • (1)呵责有些人整天纠缠于世间琐事,从未想过堕落三恶趣后无计可施的可怕状态。

        • (2)得到暇满难得的人身,值遇难得的善知识和正法,出生于佛教兴盛的中土,如此因缘具足,若放逸散乱懈怠,不行持善法,这样珍贵的机会错过以后想要再有是非常困难的。

      • 3、通过教证理证劝诫我们珍惜现在所具足的修法善缘。

        • (1)以法王如意宝的开示宣讲无记业的人身得无记业的果报。因懈怠而不造恶业,这种无利无害也算是可以。

        • (2)现在人不造善业也就罢了,还每天不停造恶业,其果报相当可怕,以后会被各种痛苦愚昧所缠绕,没有解脱的机会。

        • (3)对比我们在人间遭受特别痛苦或很累时很难有没有修法的兴趣,阐明真的转生到三恶趣中,连想行善的念头都更难生起。

        • (4)教证说明在三恶趣的众生连修行的机会都没有。

          • 教证:法王如意宝说:“很多窍诀书里讲过,地狱的众生非常痛苦,它们无法回忆起前生,也不能说话,连一刹那忆念善法的机会也没有,在这种痛苦和折磨下,永远都没有修行的机会。”

        • (5)月称论师的教证,现在自由自在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自己这个暇满人身,否则再继续造恶下去,真的是没有希望了。

      • 4、上师举例某个人的亲戚打架被关,求上师想办法帮助救出之事,开示我们既然得了人身,就要想尽办法不要堕入三恶趣中去,要对自己负责,别随随便便造恶业、害众生,我们努力行持善法就是帮助自己越狱。

      • 5、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1)现在有了这么好的修法缘分,就一定要珍惜,不能放逸。

        • (2)末法时代,获得暇满,听闻佛法,的确来之不易。

        • (3)若不珍惜,真正的善知识一旦心生厌离,就不再传法。

        • (4)通过《影尘回忆录》印光大师心生厌离的公案,劝诫我们应当反思: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闻法修行的机会?如何做才能令善知识生欢喜并常转法轮?

      • 6、思维上师真实密意:“你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掉下去了,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我是没办法找到的。”

        • (1)上师提醒我们在因缘聚合的时候,学习对自己有帮助、有利益的佛法最好不要退。呵责有些刚开始积极,慢慢就退下的不好行为。

        • (2)佛法非常难得,我们身边有一些善知识、好道友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 (3)上师的愿望:“尽管别的善知识也有其他方便方法,但我只有宣讲佛法这种方式,如果你们相续中真正有一点利益,行为上懂得了取舍因果,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 (4)上师感念法王如意宝的恩德,阐述多年来若没有法王如意宝给传讲显宗、密宗的知识,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教诫我们要珍惜闻思修行的机缘。

        • (5)学佛不可能一两天就立竿见影,马上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效果的。

      • 7、教诫。

        • (1)对听法、修法应该重视。

        • (2)闻思修不要中断,尤其是在相续上不要种下断传承的种子,以后有没有接上的因缘也不知道。

        • (3)暂时有听闻佛法的机会时,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务必要把这个牢牢抓住!

  • 【颂词4】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 科判分析

      •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真实宣说”中的第一个子科判“堕恶趣不行善法”,现在学习第二个子科判“不得善趣”,如果不行持善法,就很难得到善趣。

    • 消文释义

      • 假如转生到恶趣当中,根本没有机会行持善法,反而再度积累无边无际的罪业,这样一来,纵然经历百俱胝劫,连人间天界这样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转生善趣了。

    • 本颂重难点

      • 1、教诫珍惜人身,千万不要堕落。假如转生到恶趣当中,没有机会行持善法,反而再造无边无际的罪业,纵然经历一亿劫,也无法转生善趣。

      • 2、值遇难得人身,将此变成良好开端,抓住机会修行。

        • (1)教证说明。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和《禅定休息》中讲过:“现在一刹那也不能散乱,必须要抓住机遇,日日夜夜地行持善法。”

        • (2)通过传承上师的传记也可以看出,上师们在生生世世中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自己行持善法也是非常得力。

        • (3)得了人身后,应当跟随高僧大德的足迹,千万不能堕入三恶趣,一旦堕入其中,行持善法的机会是没有的。

    • 3、举例山雀报复杜鹃一事,阐述世界上有些旁生再怎么聪明,但行持善法、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一个公案也没有,可在造恶法方面,真可谓不择手段、费尽心机。警诫一旦堕入三恶趣中能行持善法的机会微乎其微。

    • 4、通过教证、举例来进一步阐述旁生尤其擅长造恶。

      • (1)《开启修心门扉》中:旁生在善业方面一点意乐也没有,不管是发心也好、念咒语也好、转塔也好,什么都不会,但在造恶业方面,无论是生嗔恨心、贪心、嫉妒心,还是邪淫、偷盗(如老鼠)等,简直是无恶不作,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办法。

      • (2)举例两只大鹅互相打架,连人都劝不开。

    • 5、堕入旁生以后,唯有佛法才能利益它们。

      • (1)举例学院一位老和尚的放生鸭鹅前,想办法不让它们造邪淫罪的经过,阐述旁生没有办法不造恶业,利益它们的办法应多给它们念佛号,这种功德是很大的。

      • (2)开示从旁生的行为观察只有佛法才能饶益。因为它们堕落恶趣之后,造恶业是很容易圆满,为它们行持的其他善法根本没有办法成功。

    • 6、对比教诫。

      • (1)看到那些可怜的旁生后,上师劝导我们应该想:“我最好不要变成这样,不然解脱真的没有希望了。”

      • (2)对比已被判了死刑的人,就算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救助一般,告诫不要等到被判死刑后才想到解救,已经很晚了。

      • (3)同理,得人身后,最好不要堕下去,今生能行持善法,有一点菩提心,以后再得人身时,相续中的这种善根就有机会萌发,从小便能值遇到上师和正法。

    • 7、通过公案、事例教诫坚信前后世,今生依靠人身行持善法,为来世做点准备。

      • (1)有些人因前世因缘,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阐述前后世的存在。

      • (2)通过国外某心理学家记载的梦露转世的事例,来说明现在很多人都承认确实有前世后世。

    • 8、承认前世后世,励力把握机会,今生好好行持善法。

      • (1)正面教诫。每个人都有前世和后世,倘若后世转生为人,今生修行、喜爱大乘佛法的习气也有苏醒的机会。

      • (2)反面劝导。若转生到旁生、地狱里去,即使你相续中有行持善法,获得解脱的种子,想要复苏的话,再过几百劫后才有机会,暂时而言是根本不可能的。

      • (3)总结:现在得到人身,相比三恶趣的众生,我们再怎么忙也有念观音心咒的机会。因此,现在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励力把握!

  • 【颂词5】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 科判分析

      • 本科判“彼之依据”,寂天菩萨以教证和理证来说明,一旦失去人身将再难获得。本颂通过教证,开示没有得到暇满人身有这些过患的依据是什么?

    • 消文释义

      •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杂阿含经》、《花丛经》等大乘经典中,通过比喻盲龟值木轭,宣说:暇满人身极难获得,就像大海中的一只盲龟,将头颈伸入漂浮不定的轭木孔一样困难,人身比这还要难得。

    • 本颂重难点

      • 1、谴疑:有些人认为:“现在的人类这么多,怎么可能难得呢?”

        • (1)与三恶趣众生数量上相比,说明获得人身难得。

          • 1)首先提出与旁生、饿鬼、地狱的众生相比,人类确实是不多的。

          • 2)其次通过具体类比说明。比如一个蚂蚁窝、一个湖泊、一座森林里的众生,若与一个大城市里的人比起来,几百万人实在不算什么。

        • (2)通过公案说明能行持善法的珍宝人身更难得。

          • 1)通过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所说:“本来佛陀说人身非常难得,但看到你这样造恶业的人身,觉得并不是很难得。”开示珍宝人身非常难得。

          • 2)比较现在大城市里造恶业和行持善法的人,说明具有暇满人身的,不论在哪里,都是十分罕见的。

          • 3)故佛陀在经中的比喻,主要是针对行持佛法的珍宝人身而言的,是说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来世的人身相当难得。

      • 2、以其他经中的比喻再再说明珍宝人身的稀有难得。

        • (1)《阿难入胎经》中的比喻:如以芥子撒向一根针,能穿过针眼的芥子基本上没有,而人身较此更难得。

        • (2)有些经典中还以昙花难以现世为喻来宣说这个道理。

      • 3、上师总结开示。

        • (1)首先要树立正念:“人身的确十分难得,既然已经得到了,就不能随便空耗、随便放逸,一定要精进修行。”

        • (2)其次了知所谓的不放逸,就是说自己的三门要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如路经陡峭悬崖怕掉下去一般小心的面对造恶业,如履薄冰,诚惶诚恐。

        • (3)我们如果对恶趣也如掉下悬崖般害怕,现在肯定会好好修行。

        • (4)改变破罐子破摔的愚痴心态,像有智慧的人一样了知如何正确取舍,千万不能继续堕落下去,要有这种决心,就会精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