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3课

【前课回顾】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开始这部殊胜论典的学习,上师用2节课的时间,分别为我们宣讲了该部论的殊胜性;它在印度、藏地、汉地的兴盛;学习此论的方法(闻思和实修并重);如何以正确的发心来学习这部论典,以及听闻时要断除的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等。本课正式宣讲《入行论》正文。

【本课总义归摄】

  1. 上师在正式宣讲《入行论》之前,再次强调了听受佛法时,行为和发心如理如法的重要性,同时上师要求大家开始实修皈依,并详细介绍了观修方法。上师教诫:学习《入行论》,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深入闻思遣除疑惑,另一方面要重视实修。

2. 正式宣讲本论:

(1) 详解论名《入行论释·善说海》;

(2) 详解总顶礼句和分别顶礼句;

(3) 详解立誓句。


  • 课前开示

    • 1. 学习佛法与学习世间法的不同之处

      • 佛法依靠恭敬心而获得,有了恭敬心,行为才会如理如法,才能断除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具体内容详见第2课)。

    • 2. 听闻佛法为何要以菩提心摄持

      • (1)闻法时,发心相当重要,如果发心不对,所作所为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 (2)成为解脱之因的善根被称作“随解脱分善根”;成为人天福报之因的善根被称作“随福德分善根”;(详见以下“相关知识点”)

      • (3)此处上师引用了《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的一个比喻:三人同时吃饭,一人的目的是杀生;一人只是做一些无记的琐事;一人为的是行持善法,如此,便形成了三种业:恶业、无记业和善业。因而我们应该了知,听闻佛法前的发心相当重要。若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只是听一节课,其功德乃至获取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

      • (4)上师提醒我们,哪怕我们在做世间琐事,也依然可以用菩提心摄持。只要发心正确,在此过程中,尽管偶尔向外散乱,但心态会依佛法而转和趋于佛法的境界中,其功德也不可思议。

      • (5)既然发心如此重要,我们在听受《入行论》时,一定要思维:此次听法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或得到一点点世间利益,而是为了度化众生。众生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唯一目的。

    • 3. 如何修皈依

      • (1)目的:为度化一切众生,而非为了自己的世间安乐。

      • (2)皈依的修法:

        • 观想:前方虚空中有一个狮子座,座上铺设着莲花、日月,其上端坐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对上师信心大者,可观为上师今生的模样;否则可以观为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圣尊)。

        • 作意:上师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周围有浩瀚的空行、护法等圣尊围绕,在这样的皈依境前一心一意皈依。

        • 祈祷:“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我都不舍弃十方三世诸佛以及自己的根本上师”。

        • 念诵:“喇嘛拉加森切欧,桑吉拉加森切欧,秋拉加森切欧,根德拉加森切欧。”或“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结座观想:自他一切众生融入三宝,三宝融入与诸佛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融入无缘法界中。(在无有任何执着的境界中安住一段时间)

        • 回向:将修法善根回向菩提。

    • 4. 上师教诫

      • (1)每天早上起来,应先在与上师无二无别的佛像前磕三个头,之后供水和供灯。

      • (2)修菩提心前,最好先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具体修法请参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 (3)一年内看一遍《释迦牟尼佛广传》。华智仁波切在宣讲《入行论》时曾说:“若想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必须了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公案。”此外,《随念三宝经》也是我们了知和牢记佛陀恩德的一部殊胜经文。

  • 题目《入菩萨行论·善说海》详解

    • 1. 善说海

      • 是《入行论》注释的名字,“善说海”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一般,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

    • 2. 作者无著菩萨介绍

      • (1)无著菩萨即功秋桑博,是《入行论释·善说海》的作者,是藏地的无著菩萨而非印度的无著菩萨;

      • (2)于公元1250年降生,当年他所在的地方,野蛮的老虎、豹子、豺狼等从不害任何众生,而是与绵羊、山羊和睦相处。无著菩萨依靠他的菩提心,慑服了很多众生。因此,藏传佛教认为,只要念诵《善说海》前面和后面的颂词,相续中的菩提心自然而然会生起;

      • (3)无著菩萨自小就具足慈悲心,某一天,地冻天寒并降下大霜,他从外面回到家中,父亲发现他的衣服不见了。他告诉父亲,他把衣服给了那些可怜众生了。父亲带着他去查证,他们来到一处遍满蜘蛛的坟堆前,只见那些快冻僵的蜘蛛身上正盖着功秋桑博的外套,为防止衣服被风吹走,他还在衣服的四周压上了石头。无著菩萨对众生的慈爱和悲心尽显无余。

      • (4)(更多关于无著菩萨的生平事迹,请大家阅读尊者传记。)

  • 顶礼句详解

    • 《入行论》的作者为寂天菩萨,但本课所要宣讲的总顶礼句至立誓句,均为无著菩萨所著。

    • 1. 总顶礼: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 (1)无著菩萨首先顶礼观世音菩萨,是因为尊者相续中大慈大悲心,全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而获得,他对观世音菩萨有不共的信心;另一个说法,无著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故尊者首先顶礼观自在菩萨。

      • (2)观自在菩萨显现上是菩萨,以菩萨形象度化众生,实际上早已圆满了佛果,早已成佛。观自在菩萨在十方刹土中,有以佛身得度者,就显现佛身度化众生;有以菩萨身得度者,就以菩萨形象利益众生。

      • (3)菩萨除了显现为佛、菩萨、圣者乃至一般凡夫的形象,也会显现为妙药、桥梁等一切形象,只要对众生有益,菩萨会循机随类显示,度化一切众生,使其走上究竟证悟实相之道。

    • 2. 释迦牟尼佛分别顶礼句:

      •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 释义:这里使用了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

        • 【慈爱无余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仁慈地爱护每个众生。具体而言,最初在大释迦佛面前发菩提心,中间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积累福慧二资粮,最终获得色身和法身的果位,然后应机施教为众生转了三次法轮。

        • 【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用比喻说明,通过搅拌大海水,可以产生水蒸气进而形成层层密布的妙云。同样,通过搅拌发心、福慧二资粮,能够产生佛陀不住涅槃自性的三身。在印度诗学中说,仙人搅拌大海,然后从大海中出现密云、日月等,这是一种诗学的修辞法。

        •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有了密布的乌云定会降下妙雨,同理,佛陀获得三身果位的妙云后,也定会为众生宣讲远离我执以及四边戏论的正法甘露雨。

        •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雨能熄灭熊熊烈火,并能使鲜花盛开。同理,通过佛陀三转法轮的妙法甘露,能熄灭三有众生相续的烦恼烈火,开启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的“利”益、究竟圆满正等觉安“乐”的利乐花。

        • 【净饭王子前顶礼】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发心犹如白莲花般的净饭王子——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面前,我后学者恭恭敬敬地顶礼。此处的净饭王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名字,法师辅导中说,之所以这里顶礼净饭王而非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入行论》中宣讲的都是菩萨的行为,净饭王显现上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之前,是十地菩萨的身份,为了表示菩萨行的缘故,这里在净饭王前顶礼。后面也同样是顶礼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寂天菩萨,暗合了《入行论》的妙意。

    • 3. 观世音菩萨分别顶礼句:

      • 仅以圣尊名号光,传入何者耳畔中,亦能遣除心暗者,观音怙主前顶礼。

        • 释义:无论人、非人还是旁生,任何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会遣除心中的痛苦、困惑和烦恼,这便是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法华经·普门品》中说:百千万亿众生感受痛苦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会循声救苦,加持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故,作者恭恭敬敬地顶礼观世音菩萨。

    • 4. 文殊菩萨分别顶礼句:

      •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已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 (1)释义:为众生宣说“寂灭我与无我等一切戏论”的胜义法理,开示“自己造业自己感受”的世俗道理,这些佛陀的深广法门全部是由文殊菩萨的智慧来抉择的,此等善说犹如光芒,遣除了众生相续中的愚痴黑暗,同时还善巧地阐明了抛弃自我安乐、成办他众利益的清净行为的法理,在究竟自他二利、令众生获得佛陀法王果位的文殊菩萨面前,作者我必恭敬地顶礼。

        • (2)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文殊菩萨显现在世间中帮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但同时也是三世佛。

    • 5.寂天菩萨分别顶礼句:

      • 尽舍国政善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弘扬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萨前顶礼。

        • (1)释义:舍弃王位国政的寂天菩萨,善巧开显了极为稀有的佛子行之理,弘扬了真正的如来教法——利他菩提心,在伟大的寂天菩萨足下,作者恭敬顶礼。

        • (2)寂天菩萨在出家前也是一位王子,为弘扬佛法舍弃国政。这里的“尽舍国政”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尊者在即将登基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上师文殊菩萨坐在他即将登基的宝座上并告诉他:“儿子,这是我的宝座,你和我坐在一个宝座上不合适。”第二天醒来后尊者想:这个梦是否预示着我不适合继承王位而应该出家?另一种说法是:尊者登基前梦见度母用热水为其灌顶,他问:“这个水为何这么烫?”度母说:“这个水还不算烫,你登基之前用来灌顶的水更烫”,也就是说升上王位后,造业堕地狱,那个水更烫。尊者听后便舍弃了王位。

  • 立誓句

    • 从彼教言莲苑中,畅饮善说蜂蜜已,为利持佛子行众,我当于此释本论。

      • (1)释义:我从寂天菩萨的教言莲苑中,已经获得了《入菩萨行论》的善说蜂蜜,为了利益行持佛法的大乘佛子们,在此特意撰写了这部论典——《入行论·善说海》。此处作者将教言比喻成莲华苑,把自己比喻成蜜蜂,蜜蜂在这个花苑中畅饮了很多善说的蜂蜜后,通达了《入行论》的教义。

      • (2)造注释立下誓愿,一是为让注释圆满;二是在立誓句中说明造论的必要(比如此处是为了利益众生,以菩提心的推动来造这部论典。)

  • 本课重难点分析

    • 1. 学习佛法和世间法二者有何异同?

      • 相同处:都要依靠老师的教授。

      • 不同处:佛法依靠恭敬心、信心而获得,否则无法品尝到佛法的真实妙味,且学习佛法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利;而世间法只要有求学之心便可以通达,即使学习动机不纯也没有关系,且学习后最多只能对今生有利,而如果运用不当,甚至会变成来世堕落之因。

    • 2. 何为真正的皈依?

      • (1)并不是得到一个皈依证便成了佛弟子,而是要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宁舍身命,不舍三宝”的决心。如果有了这种誓愿力,即便没有皈依证,也是标准的佛弟子。因此,皈依的本体就是殊胜的信心,也就是对佛法僧的功德了知后产生的殊胜信心。

      • (2)我们在修皈依时,信心就是核心,以修持皈依的方式,让自己的信心不断增长、坚固。

      • (3)修持皈依到了一定境界后,皈依的对境就从外在的三宝转移到了内在的三宝。实际上,每一个众生的相续都圆满具足佛法僧三宝的自性。随着智慧的不断增长,我们对一切诸法的实相,对三宝的本体有所了悟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具足殊妙的三宝自性。了知了,安住它,就是自性的一种皈依。

    • 3. 诸佛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

      • (1)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观世音菩萨是诸佛菩萨大悲心的本体。按《法华经·授记品》中所说,观世音菩萨在恒河沙数劫以前,就曾得过宝藏如来的授记;按照《楞严经》的观点,观世音菩萨以前在观世音如来面前发愿后,也曾得过这种授记。按照《陀罗尼经》中所讲,如果看到一些众生非常可怜,或马上要死去,最好为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嗡玛尼叭美吽”,当圣号传入众生耳旁,此后就不会再堕恶趣。

      • (2)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人的名字的差别: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

      • (3)文殊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文殊菩萨是佛菩萨智慧的本体。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记》中曾引用过《宝积经》的一个教证:“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功德当然相当大,但念诵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无垢光天女请问经》中也说,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显现,跟其他任何圣尊都不相同,他的显现是无量无边的,若以国王得度者则现国王相,若以王妃、婆罗门、比丘得度者,则现彼等相,甚至还在贪欲者前显现美女,喜欢唱歌者面前显现歌星等。

    • 4.为何菩提心如此重要?

      • (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中般若经》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 (2)公案: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修无上密法却只获小乘初果,原因是他只具有出离心,而不具菩提心。《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一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显然,如果不具足菩提心,即使修成了大威德,也只能成为堕入恶趣的因。

      •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涤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

      •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之悲心、缘佛果之智慧。缘佛陀之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之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 (5)从《入行论》显现的缘起看,修菩提心有两个传统:一是释迦牟尼佛传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再传给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然后辗转传到金洲大师,再传至阿底峡尊者的修心法要,这便是“七重因果教授”;二是佛陀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直接传给寂天菩萨,之后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宣讲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 相关教证

    • 1.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次第修法》中说:“我们获得佛果,不是为自己得到佛的智慧来享受,而是为了一切众生。”

    • 2. 《开启修心门扉》中言:“现在闻思修行、行持善法,目的若是为了即生的利益,虽然暂时可以达成所愿,但下一世很有可能堕落恶趣。”此教证告诉我们,用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是非常重要的。

    • 3. 《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能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 4. 关于教法和证法,华智仁波切说过:“一刹那的善根在自相续中生起,这也是一种证法;一句法义如果听到、懂得了,这也是一种教法。”

  • 相关知识点

    • 1. 教法和证法

      • 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的法,如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等,包括显宗的三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证法,指以上这些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的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戒定慧等功德。举例:听到《入行论》的教义,叫做教法;但仅仅听到还不够,为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继续修持,这叫做证法。

    • 2. 随福德分善根和随解脱分善根

      • 有实执、相执的善根是于轮回中享受悦意人天福报之因,故称为“随福德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故称为“随解脱分善根”。

    • 3. 顶礼句

      • 大德们在传讲佛法、造论、讲论、辩论时,首先要顶礼释迦牟尼佛,或者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然后礼敬历代的传承上师。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会对佛陀和大乘高僧大德进行顶礼;如果是小乘佛教徒,就会对佛陀和小乘的高僧大德进行顶礼。

    • 4. 不住涅槃自性

      • 指相对于声闻缘觉而言,佛陀不会住于一个寂灭的边,而是远离了一切戏论执著,获得了法报化三身的果位。

    • 5. 三身:

      • 指法、报、化三身。法身是指佛陀自己受用的、种种离戏的本体智慧;报身是在登地以上菩萨面前显现的报身自性;化身是在一般的声闻缘觉、凡夫、外道等面前所显现的一种形象。

    • 6. 四边戏论

      • 指有边、无边、二俱(亦有亦无边)、非二俱(非有非无边)。我们在学习最了义的正法时,不单要离开“我、有”等“有边”的执着,“无我、空性”等“无边”的执着也要离开;乃至于“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都要远离。

    • 7. 胜义

      • 佛陀的正法分为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胜”指殊胜,也是第一的意思,所以胜义谛也称第一义谛,是最究竟的含义,它不跟随我们的所见所闻而转变。眼根、耳根的境界都不是胜义,在佛法中叫名言、世俗,或叫观现世量,指暂时的、表象的意思。相对于暂时的表象,还有一个究竟实相,即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胜义谛和世俗谛,就能遣除一切愚痴黑暗。

  • 思维讨论

    • 1. 很多佛教书籍,以及很多佛教徒经常会说:放下。对此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 (思路:放下是指放下执念,而非放下世间所有应该做的事情;无始以来我们为了自己以及自己所执爱的对境造作了无边恶业,而我执就是轮回之根,所以放下也是指放下我执,代之以利他,如此这般,才能断除轮回,取证佛果。)

    • 2. 《入行论》已经学习了3课,谈谈你的感受,并和道友们分享一下你之后会用到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