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45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第四品不放逸主要从所修、所依、所断三个方面来宣说修行人不应放逸。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发起的菩提心,千万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不仅会堕入恶趣,损害自他,还会阻塞我们的解脱之门。怎么不舍弃呢?就是一切行为中不能放逸。人身暇满难得,没有人身我们无法修行、无法解脱、无法利他,故当拥有了人身一定不能放逸,要精勤修行。我们自相续中的烦恼会引发我们放逸不修行,因此我们需要分析、观察,然后要断除,在对治烦恼过程中,遇到一点点的违缘不能退却,不能产生对修道的厌倦心。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对治的功德和自己的承诺来劝诫修行人不能厌倦,要坚持不懈。通过四组颂词进行宣讲:


1、通过观察世间人为了自己的安乐,为了一点点利益都能忍受寒热、疲困等痛苦,何况我们修行佛法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的快乐,所以在对治烦恼过程中,遇到一点点的痛苦不能退却,更不能对修道产生厌倦心。(详见颂词 1)


2、观察自己曾经做过的许诺,再一次发起勇猛精进的心,为了调伏烦恼一定要努力精进的修持,在和烦恼作战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因为痛苦而厌倦。(详见颂词2)


3、灭除烦恼有很多功德,退失菩提心有极大的过患,因此绝不能退失菩提心,对于摧毁烦恼,我们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不应该产生退却之心。(详见颂词3)


4、我应该乐于修持断除烦恼的殊胜窍诀,把烦恼当成敌人去嗔恨它并与之作战,这种“嗔”不仅不是烦恼,而且唯有这样的决心才能灭除烦恼。(详见颂词4)


  • 【颂词1】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已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 科判分析

      • 第四品主要是让我们谨慎取舍,安住在不放逸的状态中。现在学习的科判是“谨慎所断烦恼”,分三个科判:“披上断惑的盔甲”,“莫因痛苦而厌倦”,“精进不懈对治烦恼”;现在继续学习第二个科判:“莫因痛苦而厌倦”,其中又分了三个科判,现在学习第二个小科判“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对治烦恼有很多殊胜功德:可以将我们从轮回的漩涡中解救出来;也能让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获得清净,让我们菩萨行获得清净;还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无始以来的轮回习气等等。所以,我们在对治烦恼过程中,遇到一点点的痛苦不能退却,应想到它的利益,尽量使自己不产生对修道的厌倦心。

    • 消文释义

      • 渔夫、屠夫、农民等一般世间愚夫,仅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获得一点点利益都能忍耐严寒、酷暑、疲乏、困顿等千辛万苦,而我们为了一切众生的无上安乐,一点点痛苦又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应该欣然忍受。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运用对比来说明:世间人做无意义之事都能忍受寒热痛苦,如今我们为了成办如来事业,利益天下有情,遇到违缘更应该忍受。

      • 2、成就利益众生的事业,无论从时间、难度上,都比成办世间事物艰难很多,遇到的违缘和障碍也会大很多,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

      • 3、在修行过程中,我们既要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作斗争,又要与各种违缘和障碍作斗争,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既然违缘、痛苦无法躲避,那不如勇敢面对。对违缘修安忍,对自身不良习气勇敢对治,不让它们成为修道的障碍。

      • 4、仔细观察世间人行世间法是如何的不辞劳苦,从侧面也说明了轮回的痛苦:

        • (1)渔夫: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出海捕鱼,有时候靠一盏微小的灯光在黑暗中出海,很早就要起来去捕鱼,很晚才能入睡,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 (2)屠夫:天不亮就起来处理动物尸体,大家去菜场不管多早都可以看到已经有肉摊在做生意了。现在城市里的卖肉的人已经不负责杀猪了,但是依然要很早就去进货等等;

        • (3)工头:他们虽然在体力上的痛苦比较少一点,但是心理的压力非常大,没有工程愁工程,有了工程愁收款,收到款了愁利润,有了利润愁下一个工程,始终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

        • (4)上班族:看起来似乎很舒服,冬有暖气夏有冷气,工作体面,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上班族猝死的新闻告诉我们,这群人的心理压力大、身体条件差,生活的越来越痛苦,加上城市里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去小城市工作又不甘心的心态,让他们在夹缝中格外痛苦的生存着;

        • (5)其他还有一类人: 他们看起来是压力最小的了,轻轻松松的上班拿工资,老了以后还有各种补贴享受,但是他们的内心也非常痛苦,有些人由于自己的水平、能力、智慧有限,赶不上别人时就产生嫉妒心,能力强的人就产生傲慢心。

      • 5、世间人最终得到的是什么?修行人最终可以得到什么?

        • (1)世人最终得到的,是一些钱,让孩子可以上学读书,让自己可以吃饱喝足,偶尔可以和朋友一起聚会游玩,更好的买些高档衣服,吃些高级补品,然而我们这些正在拥有这些的凡夫人,在趋入佛法之前我们是不是快乐?应该好好的观察一下自己;

        • (2)世人在得到物质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疾病,越来越贪婪,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难得到;

        • (3)世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父母,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短短的人生几十年,为了这个臭皮囊而忍受各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痛苦。

        • (4) 世人辛苦一生得到的这些是永恒的吗?人生无常,以往多少人不管是生活条件也好,青春美貌也好,都不可能长久住留;

        • (5)有些人辛苦了一辈子,看病也看不起,有些人甚至死了以后都不能自由的处理自己的尸体;

        • (6)修行人得到的,是可以为之奋斗一生、乃至多生的目标,是可以因为这个目标而视一切苦难为享乐的目标,正如《华严经》中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6、修行人应该怎样如理如法修行?

        • (1)因为修行目标的伟大,不应该退失信心,我们应该忍受各种艰难困苦,要知道各种违缘就是来自于我们不坚定勇敢的心;

        • (2)随学上师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结合法义深入思考,最终我们要通过各种认真的观察和思维在心中升起一定要和烦恼作战的定解;

        • (3)上师批评了那些冒然出家的行为、学佛以后就和家人隔离一心自己修行的行为以及学佛以后变成了一个难以相处之人的行为;

        • (4)那些渔夫、屠夫早上起得那么早,晚上睡得那么晚,一天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倘若这样精进地修学佛法,再怎么样也能使自相续中的烦恼有所减少。但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对那些不知佛法的人生起悲心,时时通过自己的身口意以方便方法令众生趋入佛法。

  • 【颂词2】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出言不量力,云何非癫狂?

    • 科判分析

      • 前面一颂属于第二个小科判“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现在继续学习第三个小科判“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这是一种让我们不厌倦的方法,就是要观察自己曾经承诺的誓言,为了不违背誓言,遇到痛苦时不能厌倦。

    • 消文释义

      • 虽然曾经在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面前发誓度化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脱离烦恼,但是我自己还没有摆脱烦恼,我竟然自不量力的说出这样的大话,难道不是疯狂吗?

    • 本颂重难点

      • 1、度他需先自度。这一偈颂让我们记得,我们的目的是要度化众生,而度化众生就要调伏他相续的烦恼,要调伏他人的烦恼,首先我们要调伏自己的烦恼,因此我们对和烦恼作战千万要坚定的进行下去;

      • 2、发愿以后就开始度化,而不是等烦恼清净了以后再度化,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度化众生的同时可以调伏自心的烦恼。救度众生并不是用其他方式,而是要断除他们相续中贪嗔痴为主的各种烦恼。

        • 教言:法王如意宝讲过:“作为凡夫人,全部根除烦恼以后再度众生,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但我们现在发了菩提心以后,自己应该跟其他的众生不相同,一定要尽量地对治减少烦恼,增上相续中的一切功德,若能这样,才有度化众生的机会。”

      • 3、教证说明: 佛陀在经中这样说:“己未度脱,岂能度众。自如盲人,岂能带路。” 律藏当中也说:“自己未能调化,而去度化众生,无有是处。” 龙树菩萨说:“如果自己没有得到解脱,而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要真实地度化众生,先必须精进地调伏自己的烦恼。”

      • 4、对断除烦恼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知道是不容易的,但是同时也要努力作战,只要与过去相比有进步,就要鼓励自己再接再厉,内心不能怯懦,如果不能根本上断除,也要尽量地对治、压伏它;

      • 5、假如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一点都不度众生,一点都不断除烦恼,那我们就跟疯狂者没有差别了。疯狂者都是言而无信的,我们大乘佛弟子千万不能这样;我们对众生应该生起悲心,哪怕是路上遇到一个可怜人,也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他。反之,如果表面上说“我要度众生,我发了菩提心,我已经受了大乘菩萨戒”,但实际上看见可怜众生时,一点也没有管他,那你的承诺和行为是完全相违、自相矛盾的,你算不算一个大乘菩萨?问一问自己就会明白。

  • 【颂词3】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 科判分析

      • 上一颂学习了“莫因痛苦而厌倦”这一科判,现在学习“坚持不懈对治烦恼”这一科判,我们在对治烦恼时要坚持不懈。

    • 消文释义

      • 对于摧毁烦恼,我们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不应该产生退却之心。

    • 本颂重难点

      • 1、有些人可能想:“既然发菩提心这么困难,那我现在不发了可不可以?是我自不量力,我可不可以退下去?”不能退!为什么呢?

        • (1)如果从承诺过的善法中退失,有欺骗见证者、欺骗一切众生的巨大过患,生生世世都得不到善趣的快乐。所以一定不能退失。

        • (2)你没有必要退,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度无量众生确实困难,但这种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愿:“地狱没有空的话,我的发心不退失,我要度尽一切浊世众生。”但这些众生还没有度完的时候,佛陀早已经成就了,这就是由于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无垢光尊者也说:“大乘显宗中虽然说要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行持菩萨道,但对发心力量强大的人而言,一瞬间便能积累无量劫的资粮,故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日。”《地藏经》中也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有了这样强大的发愿力,在短暂的时间中即可圆满资粮。因此为了灭除烦恼,我们应当持之以恒,不能退失菩提心。

        • (3)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也没有必要那么害怕。从历史上也看得出来,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虽然发心以后也经历了很多苦行,但这种苦行跟世间上的苦行是完全不同的。世间上的苦行有自相的烦恼、自相的执著,所以极其痛苦,而这些菩萨们没有自私自利心,没有实有的执著,所以利益众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大家根本没有必要退失信心。

      • 2、退失菩提心将不再获得安乐。因为我们退失的是和烦恼作战的决心和与自私自利作战的菩提心。如果能坚持对治烦恼,这对灭掉自私自利的我执心,以及生起广大清净的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终将获得安乐自在。

      • 3、轮回痛苦的根本即自私自利的我执,而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是对治我执最殊胜的窍决。如果把度化众生的重担卸下,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救度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摆脱了重担,实际上轮回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会像毫无阻挡的滔滔洪水般,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绝对不能放弃帮助自他解脱的清净修法。

      • 4、我们真正应该恐惧的应该是轮回的因一一集谛,而非在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各种辛苦和违缘。

  • 【颂词4】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学习“坚持不懈对治烦恼”这一科判,对于摧毁烦恼,我们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在断除烦恼这一点上,我应当怀着憎恨心而与烦恼作战,力求将它们一网打尽。

    • 消文释义

      • 我应该乐于修持断除烦恼的殊胜窍诀,把烦恼当成一个真实的敌人去嗔恨它并与之作战,这种“嗔”似乎是烦恼,实则不是。不仅不是烦恼,而且唯有这样的决心才能灭除烦恼。

    • 本颂重难点

      • 1、如果对烦恼没有一种嗔恨心, 没有一点报仇之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 2、有些人可能会问:“嗔恨心是烦恼,是所断。嗔恨心一刹那也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粮。对烦恼生嗔恨心是非理作意吧?会不会造无量的罪过?那本颂为何还要教导我们去“嗔恨”烦恼呢?”答案是:不会的。

        • (1)为了修行,我们对烦恼作战合情合理。就像是以牙还牙,经中也有“以楔出楔”的教言,意思就是以烦恼来对治烦恼,这一点在没有获得佛果之前不用遣除。

        • (2)本论亦云:“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 要知道,对治烦恼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属于一种所知障,但为了获得究竟的果位,这种对治烦恼的相似嗔恨心暂时不能离开,为什么呢?真正的嗔恨心生起以后,会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根,来世堕入恶趣,有不好的果报,而我们对付烦恼的这种嗔心,暂时来讲它不是属于真正的烦恼。贪嗔烦恼的本质并不是烦恼,而是智慧,它不仅不会使我们相续中的烦恼得以增上,而且它还是摧毁一切烦恼的因。因此暂时来说并不需要断除,当然,究竟来说也要予以摈除。

        • (3)公案:奔公甲格西每次生起烦恼的时候,就骂自己是“坏比丘”,然后自己打骂自己。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旦自相续中生起了烦恼,对它有个不好的态度,这一点不会成为你解脱的障碍。惩罚自己以后,应该会有一定的进步。

      • 3、应该怎样做?

        • 不要认为嗔恨烦恼是一种嗔恨心,其实在修行时如果自己不争气,惩罚自己也是合理的。倘若实在没办法对治,其他的道友督促自己、批评自己也很有必要。表面上这是一种严格要求,天天不让你自由,但这是不是在害你呢?根本不是,反而是将你从烦恼魔王的口里救出来。所以,道友间约定互相督促提醒,互相遮止烦恼,也是修行很好的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