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是不放逸品的最后一课,广说不放逸品分三个大科判来宣讲的:一、谨慎修学所修;二、谨慎所依暇满;三、谨慎所断烦恼。前几课讲了烦恼对我们的危害很大,它无始以来一直住在我们心里,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对治烦恼。本课告诉我们对治烦恼要有坚定的信心,发愿宁可被烧杀,被砍断头颅,也要与烦恼敌奋战到底;同时还告诉我们烦恼贼一断永断,只要断除就会获得永久的胜利;接着从胜义谛和世俗谛两个层面开显了断烦恼的窍诀。最后归摄不放逸品的核心意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努力修持,圆满菩萨学处。
本课含摄6组颂词。
1、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誓愿与烦恼敌作战到底,宁可被烧杀,被砍断头颅,也绝不屈服。(详见颂词1)
2、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1)烦恼敌不同于世间敌,世间敌赶跑后可能还会卷土重来,烦恼一次性根除不能复返。(详见颂词2)
(2)如何断掉烦恼呢?我们要用智慧看穿烦恼,认清它的本来面目,烦恼就会随之消失,这样想起来就会生欢喜心,只是我缺乏精进,至今烦恼还伴随着我。(详见颂词3)
(3)怎样观察烦恼呢?
胜义谛:观察烦恼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的,“云何害众生?”(详见颂词4)
世俗谛:观察烦恼烦恼是幻化的,现而不实,对于虚幻的烦恼“心莫惧”,为了生起看破烦恼假相的智慧,精进修持断烦恼之道。(详见颂词5)
3、不放逸品总摄义
告诉我们应该精勤修持佛法,圆满菩萨学处,此同遵医嘱,药到病即除。(详见颂词6)
发心师兄:定解F01/定解F05
审核师兄:定解F10 /定解F11
【颂词1】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科判分析
从前面所学内容了知了烦恼的危害,应当生起断除烦恼的欲乐,不要因痛苦而生厌倦心,本颂接前课科判“坚持不懈对治烦恼”,继续宣讲对治烦恼要有坚定的决心,要发坚定的誓愿,宁死不屈。
消文释义
我宁愿遭受被烈火焚身、被残忍杀害或者被砍断头颅的痛苦,也绝不会拜倒在烦恼仇人的脚下任其摆布。《入行论释·善说海》
重难点分析
1、发誓愿
(1)我宁可被烈火焚身,或遭到砍断头颅,然而内心无论如何也不能屈服,也不能顺就烦恼敌的驱使。
(2)舍弃一切都可以,但在烦恼面前千万不能失败!这是大乘修行人始终都要护持的一种心念。
2、坚定信念
(1)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关键是看他的决心大不大。
(2)如果决心非常大,即使以前做过很多坏事,经历过很多坎坷,但遇到善知识和正法后,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只要与烦恼魔军奋战到底,必定能获得胜利。
(3)以英雄为例,说明一个人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后,心的力量会相当大,无论跟任何人作战都能取得胜利。
(4)作为修行人,如果决心大的人,在修行过程中甘愿承受一切苦行。不屈服于各种违缘,最后定有成就的机会。
(5)提出希望
1)尽量将短暂的人生多用于修行方面,用佛法来调整自己的相续。
2)无论下半生一帆风顺,还是违缘重重,不管怎样,在烦恼面前一定不能投降屈服,有了这样的想法,修行才能获得利益。
3、真正的修行人遇到任何违缘也绝不屈服于烦恼违缘
(1)举例文革期间藏地一位老出家人被批斗被逼还俗,至死也未放弃对烦恼、违缘的战斗,这样的心力与信念对于修行和境界有非常大的利益。
(2)公案说明:世尊在因地遇到敌人攻击或违缘,宁舍生命、身体、财产等一切,也不愿自相续被烦恼染污,有了这样的心力,成就境界一定是增上的。
(3)结论:所以作为修行人,在心里一定要发愿:舍弃一切都可以,但在烦恼面前千万不能失败!这是大乘修行人始终都要护持的一种心念。
【颂词2】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科判分析
上一科判分析了坚持不懈对治烦恼,要发坚定的誓愿,要有宁死不屈的决心。本科判要阐述因为烦恼能彻底断除而生欢喜心,一想到烦恼可以通过精进修持而断除,我们就应该生起欢喜心,进而坚定修持断烦恼之道的决心。
消文释义
一般世间敌人被驱逐出境后,仍然可以盘踞他乡,蓄养了足够力量后,便会再回头反攻,可是烦恼敌不会这样,如果一次从根本上断除,那么就不可能复返。
重难点分析
1、谴除疑惑
(1)疑惑:有些人可能想:“烦恼真能断除倒是可以,但不会这样么简单吧,即使现在断除了,以后会不会又反反复复地产生呢?如果没完没了的,永远也没有脱离烦恼的机会了。”
(2)谴疑:不会这样的!烦恼跟世间的怨敌不相同,它断完了以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2、烦恼敌与世间敌相对比开示烦恼敌能被彻底断除。
(1)普通世间敌被驱逐出境后,可以盘踞他乡,力量恢复后可以卷土重来。
1)总说历史上,世间敌人互相争斗,一旦对方势力减弱,就会攻其不备,将其驱逐。
2)举例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太子重耳,以及现在的一些流亡政府、流亡王子等的经历,说明世间上的敌人在自己力量雄厚之后,就会回来对你作战,有可能令自己没办法保住权力。
(2)烦恼敌不会这样,如果用智慧宝剑从根本上断除了它的种子,就像烧焦的种子再不会产生毒果一样,它不可能再度复返的。
1)通过智慧观察,烦恼的根本是非理作意,一旦从根本上断除了,它就不可能有重新产生的机会。
2)教证遮破有些法师有关“七地菩萨都有退失的危险……”的说法。
①学过《十地经》、《楞伽经》、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和《经庄严论》等大乘经论的人都知道,获得一地以后就不再退转了。
②《入中论》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永断一切三种结。”意即获得一地菩萨以后,我见、疑见、禁取见三种结就全部断除了。
③《现观庄严论》讲过:“得忍不会堕恶趣。”获得加行的忍位后,再也不会堕入恶趣了。
3、通过教证说明菩萨示现前往恶趣的真相。
(1)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前往恶趣,这种情况是有的。
(2)教证说明:《地藏经》中,阎罗卒说能到地狱的唯有两种众生,一是业力深重来此受苦的凡夫,另一种就是诸菩萨专门来度化众生的。
4、总结。
(1)烦恼的种子从根本上断除后,根本不可能有再来的机会。
(2)教证说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犹如植物的种子在火里烧焦后不会发芽一样,自相续的烦恼种子断完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了。”
(3)举例以前有许多高僧大德通过对治的智慧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流转轮回了,教诫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教的真理,否则虽表面上说一些佛理,但实际上可能离题千里,跟佛经的原意有一定的距离。
【颂词3】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科判分析
前颂说烦恼断完之后再也不会出现复返的情况,想到这里就会欢喜而生起断除烦恼的意乐。接下来阐述如何断烦恼?
消文释义
烦恼如果为般若智慧眼所断,从自己相续中被驱逐,还能去哪呢?怎么还能恢复力量返回来害我呢?然而我缺乏精进,所以至今尚未取得这一劳永逸的胜利。
重难点分析
1、断除烦恼所需具备的条件。
(1)智慧的慧眼。通过慧眼来观察烦恼,它没有去的地方,也没有住的地方,本体、形状、颜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么会对我加害呢?
(2)具足精进。烦恼之所以能加害我,关键是我内心怯懦缺乏精进,如果具足精进,所有人都可以对付烦恼的。
2、懂得窍诀,用智慧破析烦恼,任何烦恼都不堪一击。
(1)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不懂窍诀,对治烦恼非常困难,如果懂了窍诀,对治烦恼易如反掌。”
(2)无论佛陀也好,大乘菩萨、小乘圣者及印藏汉三地大成就者、瑜伽士等,都是通过智慧的力量断除了自相续烦恼,获得圣者果位的。
3、懂窍诀,不怕烦恼起。
(1)举例如同屠夫擅长杀生,一刀能命中命根即可毙命,来说明降伏烦恼,我们需要懂得对付烦恼的窍诀。
(2)不同窍诀。
1)显宗的空性见解;
2)密宗烦恼与智慧本体无二无别的窍诀。
(3)以非常厉害的修行人为例,开显懂得窍诀后,再加上相当顽强的毅力、非常坚固的决心,这样来对治烦恼,再强的烦恼也不在话下。
4、教证说明有了精进,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1)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心,福慧二种资粮因。”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假如有了精进,消灭相续中的烦恼并非难事。
(2)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肯精进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办。
5、了知圣者与凡夫差别,劝诫我们对付烦恼关键是要调好自己的心。
(1)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治烦恼的功夫所付出的时间和力量超越了我们的心识想象。
(2)如果经常观察自相续、向圣者们学习的话,应该是可以精进的。
(3)古今的高僧大德,不管是白天、晚上,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全部都用在修行上,在外面散乱几乎没有。
(4)上师提出希望:唯一希望大家每天能空出一段时间用在修行上,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否则临死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
6、具足精进,对治烦恼是很容易的。
(1)教证说明烦恼极为脆弱。《入行论大疏》中说:所谓烦恼,实际是一种侮辱的称呼,只要用胜义智慧来观察,它当下就会断掉的,所以烦恼极为脆弱,只要我们用智慧一观察,它的本体就一点也找不到了。
(2)烦恼虽然具有染污性,但这种染污性通过无我的智慧来剖析,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3)要有对治烦恼的勇气。千万不能自己轻辱自己,一定要增强信心,有了信心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4)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增上力量。
【颂词4】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科判分析
上一颂词讲断掉烦恼需要用智慧来观察,本颂是从胜义谛层面开显如何观察烦恼,烦恼本身不存在,一个本身不存在的烦恼,云何害众生?
消文释义
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方也没有,那它到底住在什么地方害我呢?
重难点分析
1、胜义谛观察——烦恼根本不可能存在
(1)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
1)我对敌人生嗔恨心的时候,其他人对他生不生嗔恨心呢?不一定。
2)如果怨敌身上有烦恼的本体,那不管是任何人看到他,都应该生起嗔恨心,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有。
3)结论:所以,外境的色声香味或者我们生贪嗔痴的对境上面没有烦恼。
(2)烦恼不住在我们的六根上。
1)不管是按照小乘还是大乘的说法,每个众生都具足根,但具足根,却不一定有烦恼。
2)比如阿罗汉具足根,但是他没有烦恼;菩萨入定时虽具足根,但也没有烦恼;人死以后,按照有些宗派观点讲具足眼根、鼻根等,但也没有烦恼。
3)结论:所以根上并不存在烦恼。
(3)烦恼也不住在根与外境之间。
1)外境的敌人和我的眼根之间只有一个虚空,如果这个虚空是产生烦恼的因素,那任何在虚空中运行的众生都应该产生烦恼了。
2)结论:故这也是与实际显现相违的。
(4)除了根、境、中间以外,其它的山河大地或柱子瓶子也不是产生烦恼的因。
(5)结论:这样通过胜义智慧观察,自相续中虽然明明产生烦恼,但它确确实实没有实质存在。
2、谴疑:“烦恼无始以来住在我们心里”与“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不矛盾。
(1)从世俗谛而言,一切都是无欺的显现。能害的烦恼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烦恼作害的对境也有。
(2)从胜义谛而言,一切决定是没有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缘起性空。不仅烦恼不存在,一切万法都不存在。
(3)教证说明。《入中论》云:“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在没有觉悟之前,作者、对境和所做的事这三者全部都有,而觉悟证得佛果以后,三者都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而已。
3、观察烦恼胜义中不存在与世俗中存在的因——我执。
(1)我执的本体虽然像云雾一样不存在,但在没有认识心的本性前,它在众生面前无欺显现且一直不灭。
(2)教证说明认识心性的重要性。五祖说:“不识心性,学法无益。”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没有多大意义。
(3)通过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说明,如果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平时就算给别人念经超度,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但心如果真的调柔了,即使只念一句佛号或稍微作意,对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意义。
4、心静下来后会有不同收获。
(1)举例道友忏悔时心静下来时,很多过失暴露无遗,悲心信心也逐渐显露。
(2)对心的本性一定要有所认识,这样做什么事都会有力量。
(3)一边走路一边拿着念珠,有时候虽有点功德,但真正有效果的话,恐怕心静下来时效果好一点。
(4)应注意。
1)人的分别念就像不听话的小孩子,让它出来它偏要静下来,让它静的话,它又想散乱,通过胜义谛或者上师传的密法窍诀来观察,烦恼当下就荡然无存了。
2)这种无存并不是断尽了烦恼的种子,而是凡夫地时大概认识了它的皮毛而已,还需要进一步观察,通过修力来断除烦恼的根本,那时候烦恼就一断永断,再也不会复发了。
【颂词5】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科判分析
本颂从世俗谛层面讲断烦恼的窍诀。烦恼犹如幻化师所幻化的大象一样,显而无有自性,认清它,这种幻象无利无害,根本不可能害众生。
消文释义
烦恼如同幻象毫无实体,根本不用害怕,应该为了证得这种断惑的智慧而精进。如果有了这种智慧,我们怎么会在地狱中毫无意义的遭受伤害呢?
重难点分析
1、以世俗谛观察对治烦恼的窍诀——一切如梦幻泡影。
(1)观烦恼如幻化师幻化的大象,显而不实,消除认为烦恼无法断除的恐惧心理。
(2)为了生起无我智慧而精进。倘若为了断除烦恼而精进修学,根本不可能会堕入地狱等处无意义地受苦。
2、断除烦恼应当精进。
(1)我们之所以没有断除烦恼,是因为我们不精进,举例如狱中的人,只要自己肯下功夫,就会有提前释放的机会。
(2)相比没有学佛的人,修行人对治烦恼很容易,只要能够精进努力,依靠中观般若空性,谁都可以断除烦恼。即使烦恼经常出现,力量却像春天的微风一样,并不是特别猛烈;没学佛的人,不懂对治的人,一旦相续中生起烦恼,简直跟疯子没什么差别。
(3)教证说明。按照《金刚经》里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显现上如梦幻泡影,一切都是显而不实的,真正去观察,烦恼的本体一下子就消失了,如同假立的框架事物一样,根本没有执著它的必要。
(4)从胜义的角度而言,一切都是空性,不存在任何戏论,所谓的烦恼根本不可能存在,尽管世俗中它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般显现,但正当显现时,若用智慧剖析,当下无存。
(5)当你生起嗔恨心的时候,若里里外外寻找它的本体,如果达到胜义的境界,什么都得不到,只有一个光明空性。也许得到显而不实的世俗幻象,这种幻象无利无害,根本不可能害众生,这就是以世俗谛观察烦恼的方式。
3、遣除有时觉得修行以后好像没有进步的烦恼,开示依法对治烦恼,同一般人相比,自己纵然不能像传承上师那样,将烦恼真正视为如梦如幻,对自己的相续无利无害,但因为对烦恼有所认识了,就还是有对治的希望。
4、调伏烦恼,远离烦恼因。
(1)举例有一人特别想出家的事,宣讲华智仁波切所讲:偶尔的出离心不太可靠,经常祈祷是很重要的。
(2)上师通过与人讨论参加婚礼的感受,开示我们对幻化般的事物不要有太大的执著,这样,我们相续中的烦恼一定会自然而然消减、灭尽。
5、总结不放逸。
(1)教证宣讲何为不放逸?佛陀在《不可思议经》中说:“调服自心,护持他心,不爱烦恼,喜爱善法,不生起贪嗔竞争之分别念,乃至无有非礼作意、不善业,此称为不放逸。”
(2)行为上的不放逸
1)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的调服自相续,不生烦恼。
2)其次要护持别人的心,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的时候讲过:“不要损害众生,一定要调服自己的心,不要扰乱别人的心。”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3)最后,自己的心尽量从烦恼里摆脱出来,对治自相续中的一切烦恼,实在不能对治的时候进行忏悔,自己应该觉得非常惭愧。
【颂词6】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科判分析
本颂是不放逸品的总结,第一品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第三品讲了受菩萨戒,第四品宣讲的是守持菩萨戒时不能随便违犯,一定要谨慎护持,这就是不放逸。
消文释义
如上做种种思维后,应当努力圆满修习菩萨学处,倘若不听医生吩咐,疾病怎么能疗愈呢?
重难点分析
1、先闻思,广闻博学。
(1)《百业经》中讲了因果道理;因明中讲了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量士夫;《入菩萨行论》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大圆满前行》讲了修行人要打好基础;《上师心滴》讲了通过祈祷上师,心的本来面目一定会有证悟的时候。每一部法都有殊胜的窍诀。
(2)上师以自己为例,谦虚示现教诫作为凡夫人,法是多听一点好,因为每一部法虽然里面的文字很多,但归纳起来都有一个针对性,对自相续非常有帮助。
(3)大家应该广闻博学,不能认为皈依佛教就可以了。没有广闻博学,皈依戒和出离心也不一定懂。
(4)教证开示。佛陀在经中说:“愚诵千偈,不解一句。智诵一偈,解百千义。”
2、后修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
(1)以病人看病后不遵医嘱服药,对自己的病没有任何帮助为例,开示懂得佛法的意义后,如果在实际行动中一点都没有行持,也没有什么意义。
(2)以《三摩地王经》中的患病的病人四处求医获得妙药却不服药的比喻说明,我们修行人听闻到佛法后,若不如理如实地修行,那教法对我们来讲也是没有任何用的。
(3)教证说明。佛陀在《劝发胜心经》中说:“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服药,吾亦无法救。”
3、教诫。
(1)在闻思方面,千万不要像现在有些学术界一样,了解佛法就是为了学一点知识,相续中对三宝根本没有信心。
(2)行为方面,对来世不害怕,因果方面也不取舍,这种行为非常非常可怕。
4、上师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光是字面上听一下,这样没有多大用处,而应该将所听到的法要经常思维、经常串习,对治烦恼。
5、上师以己为例,谦虚示现开示。
(1)将所学的佛法知识若全部用于对治烦恼,那肯定是有一点作用的。
(2)这么多年来自己尽量的发了善心,虽不敢说是菩提心,但也是发了一点心,总算没有特别浪费时间。
6、学以致用
(1)我们在世间上串习的恶劣习气非常多,它的力量也极为强大,所以我们应当多花些时间在佛法的学习和串习上。
(2)学佛时,光是口头上说菩提心的法相是什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修不来的话,这样起不到任何作用。
(3)佛教虽然非常殊胜,每种智慧都能对治我们的烦恼,但如果你从来都没有修,只是知道这种说法就可以了,那对自己的相续绝对无有帮助。
(4)我们学一点就要用一点,尽量的观自己的心,尽量对治自己的烦恼,若能如此,到了一定的时候,必定会有所成就,这就是佛陀的金刚语。
(5)佛法确实相当殊胜,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它能解决今生来世的很多问题,包括我们的快乐、幸福,也是通过佛教的加持力和智慧力在自相续中提升的。因此,大家对这一不共殊胜的佛法务必要修持,光是口头上说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