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49课

一、科判坐标



二、要义归摄

现在学习的内容是正知正念品中的:护戒之方便法—护心,正在广说“需护心之理由”。因为护心可助遣除怖畏和修持善法。上节课学习了遣除怖畏和修持善法中的第一个“以舍心圆满布施度”。本课继续讲护心有利于修持“持戒度”、“安忍度”和“精进度”。一切万法都是依心而安立的,六度也是依心而圆满。“布施度”圆满的标志是遣除悭吝心,“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如何依心而圆满呢?本课用五组颂词宣说。

1、持戒度:戒律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当相续中生起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造任何恶业”的坚定的决心,断除了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这即圆满了持戒波罗蜜多。(详见颂词1)

2、安忍度:通过正知正念来如理思维,从根本上摧毁这一颗嗔心,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才算是圆满安忍波罗蜜多。(详见颂词2-4)

3、精进度:就是对善法生起欢喜心,修持善法时,心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上,而不是依靠身体和语言来安立的,这就是精进波罗蜜多。(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03

审核师兄:定解F10 /定解F11


  • 【颂词1】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 科判分析

      • 上节课颂词分析了护心可以遣除怖畏,有助于修持善法中的布施度。本颂接着分析持戒度:戒律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相续中以坚定的誓言生起不造任何恶业的决心,就是圆满持戒度。

    • 消文释义

      • 倘若为使守戒者不杀生,而将所有的鱼等众生全部迁移到哪里,才能不遭杀害、不被夺取呢?事实上什么时候只有相续中获得了不造恶业之心,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才算是真正的持戒圆满。

    • 本颂重难点

      • 1、宣说持戒波罗蜜多依靠心的力量而产生的合理。

        • (1)认为持戒波罗蜜多是守戒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外境断绝一切损害,这是谁也做不到的,即便是人们公认的佛陀,也会有持戒波罗蜜多不圆满的过失。

        • (2)守持清净的戒律都在外境上安立是不合理的。

          • 1)如果为守持清净的戒律,而把一切众生都迁移到不会被杀害的他方世界,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 2)如果守戒的人必须要先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圆满持戒波罗蜜多,不要说是我们,就算往昔出世的佛陀也无法办到。

      • 2、真正的持戒圆满,是获得不造恶业之心。

        • (1)生起不杀生的决心,就是不杀生的持戒圆满;生起不邪淫的决心,就是不邪淫的持戒圆满。

        • (2)所谓的持戒波罗蜜多,并不是令所有对境断除损害,而是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

      • 3、戒律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

        • (1)各宗派对戒体的不同观点。

          • 1)有些宗派认为戒体是一种不相应行法。

            • 法相名词:不相应行法: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想,故名不相应形法,共有二十四法。

          • 2)有些宗派认为是一种色法。

          • 3)唯识以上的大乘观点,包括中观、密宗,都共同承认戒律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 (2)内心生起断恶之心即圆满持戒波罗蜜多。

          • 1)内心中生起了非常坚定的誓言,“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造任何恶业”的决心,这就是世间的持戒波罗蜜多。

          • 2)教证说明什么时候持戒才真实圆满。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说,“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到了二地菩萨时,梦中也没有犯戒的现象,那个时候持戒便已经获得了圆满。

      • 4、持戒跟外界环境的关系。

        • (1)阿底峡尊者说,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清净的环境相当重要。

          • 因为凡夫人在没有登地之前一定会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守持戒律而住在寂静的地方、选择清净之地很有必要。

        • (2)永远依靠外境来圆满持戒波罗蜜多,也不可能。

          • 1)所谓守持戒律,应该是每个众生的一种决心,如果只是表面上不接触任何人,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能不能就圆满持戒度呢?这也不一定。

          • 2)教证:萨迦班智达讲过:“性格恶劣的人住在寂静的山林也会显得异常粗暴,有智慧的人住在喧嚣的大城市仍然是温雅善良。正如森林中的猛兽也常常发怒,而闹市里的良马却非常温顺。”

          • 3)结论:因此作为修行人,真正的持戒度是在心上安立的,这也是大乘经论所共许的。

      • 5、对于世间人所秉持的大乘观点需要智慧分析。

        • (1)以移动公司在学院建手机信号接收器遭受很多人反对,领导提出“大乘佛教说持戒是依靠心来安立的,并不依赖于外境”,想以此说服学院安装为例。而开示:“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持戒的确是一种断心,但对初学者来讲,手机等工具只能成为散乱的因,真正的修行人并不需要外境上的这些条件。”

        • (2)结论:作为初学者,创造清净的环境非常有必要,以前宁玛派和噶当派的大德对远离一切散乱这方面非常重视。

      • 6、总结。

        • (1)持戒只有依靠自心而圆满。

        • (2)有智慧的人到了城市里也不会违反戒律,心不清净的人纵然呆在任何人都接触不到的地方,也有各种各样的犯戒方式。

        • (3)教证说明什么叫持戒度。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

        • (4)结论:只有搞清楚什么是持戒度,我们才能真正生起大乘戒体。

  • 【颂词2】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 科判分析

      • 上一颂是讲戒律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这一颂接着讲安忍度的本体也是断恶之心——断除嗔心。

    • 消文释义

      • 安忍也不应当是指杜绝怨敌或者他的嗔心相续,因为野蛮的众生如虚空般无边无际,毁之不尽。实际上,如果摧毁自己的这一颗嗔心,那么就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入行论·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安忍波罗蜜多唯是依靠心而安立。

        • (1)安忍假如不是从心上安立,而是要将所有的怨敌消灭干净,那不要说我们,就算是功德俱全的佛陀也有尚未圆满的过失了。这种说法,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不会承认。

        • (2)因为只要是不清净的世界,性格粗暴、蛮横顽固的众生比比皆是,无量无边,若将他们一一降伏、赶尽杀绝,一方面没有这个必要,另一方面,修行人为了自己修行而将怨敌全部消灭,也不是佛教徒的行为。

        • (3)如果通过正知正念来如理思维,从根本上摧毁嗔心,实际上就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

        • (4)教证说明。佛经中说:“若能息灭嗔恨心,则所有外敌全都灭尽;反之,不灭除内在嗔恨心而去灭外面的怨敌,只会令外敌不断增加,越来越多。”

        • (5)理证说明。

          • 大慈大悲的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观察自相续减少嗔恨心,那不管自己到哪里去,都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平和;倘若没有对治嗔心,一味地在外境上对付敌人,就会认为坏人满天下,似乎所有众生都在与自己为敌。

      • 2、以和平的观念对待众生是世间中最祥和的一股力量。

        • (1)应断:一味以自私自利的心来维护自己、摧毁对方,造成许多悲剧。其实有远大目光和智慧的人都知道,实际上你杀害了其他众生,反作用力也会报应到自己身上。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现今因高科技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就非常严重。

        • (2)应取:如果大家能依靠佛教的理念,以和平的观念来对待众生,这就是世间最祥和的一股力量。

      • 3、上师的希望。

        • (1)作为佛教徒,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发挥自己的爱心之光。

        • (2)所做的事情不一定特别大,即使帮助一个人也可以。

        • (3)我们学习这样的大乘论典,不一定非让成千上万的人发菩提心,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功德,只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点小小的善事,帮助一下周围的众生,心平气和的接人待物,这种慈悲心的光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非常美好。

        • (4)如果能用上《入菩萨行论》的这些窍诀,不管自己住在哪里,附近的人全部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在社会团体当中,平时用微笑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也会对你非常友好。

  • 【颂词3】何须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 科判分析

      • 前面颂词讲安忍度的本体也是断恶之心——断除嗔心,本颂继续以比喻来进一步说明圆满安忍度就是断恶心。

    • 消文释义

      • 整个大地用皮革来覆盖,皮革又怎么能完全盖得完呢?而只是用鞋底大的皮革就相当于覆盖整个大地。——《入行论·善说海》

    • 重难点分析

      • 1、以比喻说明安忍就是调伏自心。

        • (1)以光脚在大地上行走为例,愚笨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脚受伤,用牛皮来覆盖整个大地为例。说明每个地方都想用皮革去覆盖,那是根本不现实的。

        • (2)以法王如意宝曾经所言:“别说是整个大地,就连将我们的喇荣山沟用牛皮盖起来,也非常困难,那样不知要杀多少头牦牛!”进一步宣讲用改变外境的方法来避免伤害的行为,是根本不现实的。

        • (3)结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 1)就是用小小的一片皮革做成鞋垫,这样的话,这就相当于覆盖了整个大地,一切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 2)上师以自己小时候为了避免干草刺伤自己的光脚,而跟随别人的脚印行走的经历,教诫我们:依靠外境来压伏痛苦是非常困难的,唯有自己拥有一双鞋,到哪里去才会比较保险。

      • 2、总结。

        • (1)这个比喻非常好,以前历史上成千上万个大成就者和佛教徒,都是依靠它而对治了相续中的嗔恨心。

        • (2)通过寂天菩萨这么好的比喻,今后在修行过程中,主要是观察自己,克制自己的嗔恨心,若真的能调柔自相续,到哪里去都会非常和平,没有任何坎坷。

  • 【颂词4】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 科判分析

      • 通过比喻我们了知了安忍度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本颂进一步说明它的含义。

    • 消文释义

      • 同样的道理,自己不可能将所有的作害对手一一制服,除了降伏我的这颗嗔心成就安忍,何需制服其他呢?实在是徒劳无益。——《入行论·善说海》

    • 重难点分析

      • 1、调伏内心是解决烦恼敌的唯一办法。

        • (1)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不可能将所有敌人一一降伏,不要说是一般的人,什么样的伟人也做不到将所有外敌消灭干净。

        • (2)通过大乘的理念及调心方式,降伏自相续中的嗔恨心,若能这样的话,制服外境又有什么必要呢?假如相续中真的生起了“纵遇生命危险我也不害任何众生”的决心,所有的敌人全都已经解决完了。

      • 2、最好的修心方法。

        • (1)大乘菩萨的修心方法,就是自己调整自己,发心不害任何众生。

        • (2)大德的修心窍诀。以前仲敦巴格西问阿底峡尊者:“如果在修行大乘修法的过程中,别人害我怎么办?”尊者回答:“一定要修忍辱。”“那别人杀我怎么办?”“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什么环境中,都应精进修持安忍波罗蜜。”

        • (3)应取学处: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个窍诀,遇到一些逆境时,不应用兵器等其他手段以牙还牙,这并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 (4)上师总结,并提出希望。

          • 1)作为一个佛教徒,最好不要好高骛远,空谈一些高深的境界,而应该在法义上面互相探讨,不然的话,光是口头上自吹自擂,根本没有任何实义。

          • 2)因此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务必要以大乘的修心窍诀经常对照自相续,这一点相当重要!

        • 3、从世间八法中出离,尽力修行善法。

          • (1)上师以自己为例,非常谦虚的教诫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时候能够用上这些修心窍诀,那么活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

          • (2)平时交谈的过程中,不要经常说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应多围绕我们学过的知识、新的名词、观想方法、推理方法来交流,这样对于我们心相续的调伏是很有帮助的。

          • (3)教证说明当以短暂的人身尽力去行持善法。

            • 1)无垢光尊者曾说:我们的人身非常短暂,现在的一切均无实义,故没有必要太过执著。

            • 2)《虚幻休息》中说:“昨天以前的事情,应全部用昨天的梦来对待;今天的事情,用今天的梦来对待;明天以后的事情,用明天晚上的梦来对待,若能如此,则不会对事物产生执著。若没有特别大的实执,便不会为了短暂的生存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而应于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心尽力地修行善法。”

          • (4)上师教诫:

            • 1)如果我们人也如旁生整天除了吃吃喝喝外,什么目标都没有,连自己的来世也不承认,那简直愚痴得不可想象了。

            • 2)故人身短暂,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修持善法,让自己能生起菩提心等对自他有利的心态,这样活在世间,是很有意义的。

        • 4、上师的期望。

          • (1)举例一位知识分子不断思考最终进入佛门一事,期望大家入了佛门以后,不要只浮在表面上,而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交往、说任何话题,都应该想到自己的来世和佛法。

          • (2)作为佛教徒,不要耽着暂时的利益,应把部分时间和部分经历用在为来世做准备上,因为人身并不能长期地存留。

  • 【颂词5】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 科判分析

      • 前颂分析了安忍度的本体是断恶之心,本颂开示精进度同样也是依心而安立的。

    • 消文释义

      • 如果相续中仅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获得转生梵天界(色界初禅)的果报。身体和语言纵然勤行善业,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不能产生如此大的果报。

      • “明定心”:《释论》中说是静虑戒所摄的明心,善天尊者解释为无有身语业的心,只生起这样的一颗明定心的果报也是转生到梵天等。有些人按照佛经中所说“生起慈心而转生到梵天”来讲解。

    • 重难点分析

      • 1、什么是精进。

        • 所谓的精进,就是对善法生起欢喜的心态,是对善法的一种欢喜心。

      • 2、精进的关键在于内心。

        • (1)举例有些人的身体很精进;有些人口里念诵很精进等,开示精进的关键在于内心。

        • (2)如果心特别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上面,这才叫做真正的精进。

        • (3)结论:所谓的精进波罗蜜多,不是依靠身体和语言来安立的,主要是指这颗心。

      • 3、通过依靠相续和依靠身体、语言而安立的精进的不同果报,开显不同的功德。

        • (1)颂词中所讲,如果相续中仅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获得转生梵天界的果报。

        • (2)身体和语言纵然勤行善业,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不能产生如此大的果报。

      • 4、进一步开示成就精进波罗蜜多关键在于心。

        • (1)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 1)按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欲界的众生如果要转生色界,一定先要成就欲界如如不动的禅定心,这种心一刹那也不可能生起分别念,是一种非常稳固的远离懈怠沉掉等五种过失的明心。

          • 2)一般的凡夫人,尤其是从来没有修过的欲界众生,相续中很难生起这种心。如果特别专注,对对境不管是生悲心、慈心,即使以前没有修过禅定,但依靠这颗明清的心也能转生到色界天。

          • 3)以《涅槃经》中母女溺水,因对彼此一念强烈的悲心而转生梵天界的公案,说明如果我们的善心特别专注,也有转生到天界的机会。

        • (2)外面的身体和语言虽然非常精进,但心没有一点专注的话,成就精进波罗蜜多也相当困难。

        • (3)结论。

          • 1)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善法的一种心。

          • 2)观心、修心非常重要!

      • 5、教证说明真正的精进安立在心上面,身语的诵经磕头无论多精勤,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我们需要逐渐将外面的修行转向内心的修行。

        • (1)《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从逐渐的角度讲,以散乱心到寺院和佛塔前供养,念一声“南无佛”,这个人也会逐渐获得解脱。但真正的精进安立在心上,外面的身语的诵经磕头无论多精勤,也没有太大意义。

        • (2)《法句经》中云:“虽多诵经,不解何益?”开示尽管我们诵了千经万论,如果心没有专注,不解其中含义,那也是白费力气。

        • (3)明朝的憨山大师说:“诵经容易解经难。”提醒修行人,表面上的念诵经典比较容易,但心没有专注的话,虽肯定有功德,可与心专注的功德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

        • (4)有些禅师也一直说:身体造一些随福德分的功德相当有力量,但真正的随解脱分功德,只有依靠非常专注的心。

      • 6、上师强调心专注是很重要的。

        • (1)光是看看书不一定有很大的利益,只有心专注于法义上,同时圆满了本论的传承,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 (2)只靠眼根就得到传承,这种说法历史上从来没有,是不合理的,得传承必须要通过耳根的听闻。

        • (3)希望大家应该圆满传承,不断到哪里去,这个声音最好听一遍,不要间断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 (4)对所传的内容应当再三思维,懂得道理以后才会对你的生活起到真实作用。

      • 7、学佛法需要有一种窍诀。

        • (1)遣除像外道一样,依靠身体和语言上的苦行来寻求解脱的邪见。

        • (2)我们应按照大慈大悲佛陀所讲的那样,一切解脱的根本就是出离心。

        • (3)首先对整个轮回不要有任何兴趣,今生的一切看得特别淡;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消掉自私自利的负面心态,培养利他的大慈大悲心。

        • (4)我们的心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无为法,历代大成就者通过调心的方式加以调整,最后都能获得成就。

        • (5)每个众生都有希望解脱,现在遇到了佛法,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令自相续逐渐与法性无二无别。

      • 8、精进波罗蜜多全部依靠心而安立,并不是身体来安立,但身体与心也不可分割。

        • (1)举例有些道友晚上不躺着睡,一直修行的行为宣说这种身体的苦行实际上也是调整心态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 (2)如果身体语言特别放纵,将会直接影响到心的精进。

        • (3)若对善法有非常强大的信心,希望利用短暂的人身精进修持,那身体和语言也会互动起来。

        • (4)总结:精进的关键是心上的专注,这一点大家务必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