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50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前两课学习了护心功德中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它们都是安立于心的,这课继续学习静虑度和智慧度。在明白了未护心的过患和护心的功德后,寂天菩萨进行了归纳总结:我们要善护此道心。在清楚了为什么要护心后,我们需要学习护持的方法:要像保护伤口一样护持我们的心。这课用了四个颂词来开示相关内容。


1、 静虑度

虽然我们长久地修习念诵——念咒、诵经等,身体行持众多的苦行——磕头、绕塔、放生等,但在身体、语言勤作的过程中,心却散乱在其他地方,佛在经典中讲:这种修行是没有大的益处的。这个颂词告诉我们要修持静虑来护心,无论我们修行还是做事,心都要专注于正在进行的事情,并且要没有执著的心态。(详见颂词1)


2、 智慧度

如果我们不能了悟“心”的“奥密”,是一切万法的殊胜主尊,即使我们内心有很强的求乐避苦的愿望,但最终也会毫无意义地漂泊在轮回中。这个颂词告诉我们要修持智慧来护心,也就是要了知心的本体,是明空无二的。一方面,无常的心是现而空、空而现的,本体毫无自性,是一种本来空的状态;另一方面,心在空性的同时,也是光明的,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和智慧双运的大空性。(详见颂词2)


3、 摄义

在前面学习了不调心的过患、修心的功德、以及善法恶法皆依心的道理后,寂天菩萨作了归纳总结:我们应该善持、善护这颗道心,除了守护心的戒律之外,何必劳烦守其他戒律呢?这个颂词告诉我们不是其他戒律不重要,而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持正知正念。时刻让自己的心处于正念中,时刻觉知自己的心的状态,如果心偏离了正念,把它拉回来,让它安住于正念上,用这样的方法来护持道心。(详见颂词3)

4、 护持方法

如果一个人由于身体上有伤口,当他处于闹市或乱哄哄的人群中,他会因为害怕其他人挤压或碰撞到伤口而小心翼翼地保护伤口。而我们的心就好像伤口一样,同样地,我们现在处于遍满恶人的环境中,也要小心谨慎地保护伤口——我们的心。这个颂词告诉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中,处处充满了贪嗔痴和各种诱惑,如果我们不能像守护伤口那样来守护我们的心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被世间的习气染污而无法从轮回中解脱。(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F05

审核师兄:定解F11


  • 【颂词1】若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他处,佛说彼无益。

    • 科判分析

      • 上节课学习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都是从心上安立的,一切功德都依自己的心而圆满。这一颂讲静虑度也是如此。我们通过静虑的方法来护心,让心专注于一处,久久串习来护持我们的心。

    • 消文释义

      • 静虑也同样是以心而成就的。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等以及历经身体的百般苦行,但如果心思散乱在他处,彻见诸法的佛陀说这也意义不大。《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 静虑的定义: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他执著的心态。

      • 2、 静虑的力量非常大。

        • (1)且不说世间圣者的根本慧定,仅是世间地水火风的瑜伽,也有相当大的力量。

        • (2)通过寂天论师依靠禅定力战胜外道的公案,宣讲静虑的力量可见一斑。

      • 3、静虑同样依心而成就。

        • (1)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身体历经百般苦行,严格来讲,如果心散于他处,被外境所转而没有真实调伏,身体和语言的这些苦行功德不大。

    • 教证说明

      • 1、彻见诸法的佛陀在《摄等持经》中一再强调:如果心没有专注而只是身语上的勤作,如转经、绕塔、磕头、念诵等,这些没有任何功德。心若散于外境的妙欲,这样的苦行及讽诵无有果。

      • 2、《般若经》也云:“心散乱者自利尚不成,何况说是他利了。”

      • 3、高僧大德也这样承认。

        • (1)《六祖坛经》云:“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里面拼命地念诵,但心没有专注的话,就像幻化八喻一样没有实义。

        • (2)法达禅师念诵三千遍《法华经》遭六祖呵责的公案,也说明心不专注的念诵,就是空念空诵。

        • (3)憨山大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枉然。”

      • 4、现实社会修行人的状况。

        • (1)藏地有些人在修行时心里没有一点观想,拼命地喊“嗡嘛呢叭咪吽……”,喊破喉咙也没有用。

        • (2)汉地有些寺院里整天念阿弥陀佛,眼睛也是翻来翻去,如果心没有专注,念诵也没有多大意义。

    • 谴疑

      • 心不专注,我以前念诵、磕头等善法就一点功德都没有了吗?答:也不是。

        • (1)理证说明。

          • 1)没有功德是对功德的微弱以否定形式来说明的,比如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小,我们就说他“没有胆子”。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

          • 2)只是与心的功德相比,身语功德非常微弱。否则,有些人就会认为,这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

        • (2)教证说明。

          • 上师法王如意宝讲:“除了心以外,身体的功德不是一点都没有,比如华杰施主的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另外,大悲商主(释迦牟尼佛前世)以清净心杀人,迅速圆满了多劫资粮,但由于身体杀生的缘故,成佛后也示现檀木刺扎脚等等。由此可见,身体和语言应该是有功德、有过失的。”

          •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这个教证说明,善生善,有大善有小善;恶生恶,有大恶和小恶。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

    • 了知业因果很细微

      • 1、细微业因果唯一乃是佛陀的境界才能了知。因果的细微关系,我们凡夫人以分别念不一定测得准,善恶因果有时候从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 (1)举例:有个人以清净心把凡夫误当成阿罗汉来供养,获得了供养阿罗汉的功德;贫女把狗牙当佛牙来祈祷而成佛。

        • (2)反之,有些人表面上心很清净,但却不具功德,如目犍连母亲为了丈夫和儿子造恶业,儿子获得阿罗汉果位,丈夫转生梵天界,自己却受业力所牵,落于恶趣中。

      • 2、业分的很细,大家尤其对业因果的关系应该详细观察。

        • (1)一业生一身体:如有位妇女对儿子生悲心,转生到天界;

        • (2)业生多身体:如玛嘎马尊者前世造一个福德的业,七次转生到三十三天;

        • (3)多业生一身体:如提婆达多在多生累劫造恶业,最后形成一位恶性比丘的身相;

        • (4)多业生多身体:如聂德尊者以各种不同因缘,后来不断产生不同的身体。

      • 3、《俱舍论》和《毗奈耶经》中对业的分类。

        • (1)作而积累业——已经做了并且积业,如杀、盗、淫、妄等十不善业。

        • (2)作而不积业——已经做了,但不积业,如无意中踩死小虫,喝水中八万四千虫。

        • (3)积而不作业——未做但积业,如有了发心,见作随喜。4)未作未积——未做也不积业,如走路睡觉等无记业。

      • 4、总结

        • (1)这里佛陀以否定词来说明身语的力量很微弱,其实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力量,而是强调心专注于善法修持的功德。

        • (2)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并且要认真学习。

  • 【颂词2】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 科判分析

      • 六度都是从心上安立的,一切功德都依自己的心而圆满。智慧度也不例外,假若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诸法中最根本的就是了知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 消文释义

      • 如果未了达这颗心的奥秘——自性空性,那么虽然想离苦得乐,但最终他们的结果只能是毫无意义地漂泊在轮回中。《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修心的必要

        • (1)为什么把心称为奥秘?

          • 1)因为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也不能了知它的实相——空明无二的本体。

          • 2)《大疏》中说由于它不是凡夫的行境故称奥秘。

          • 注意:①大乘的显宗和密宗中一再强调:秘密、甚深的法不能随便传讲于非法器面前,否则,如果别人不能接受,易造谤法罪。②有些大乘佛法,对根基不相应的众生,一定要尽量保密,这是非常重要的!

        • (2)诸法的奥秘就是心的本性。

          • 1)教证说明。《智慧品》中再三地宣讲: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达了心的本性,他就能够获得成就。

          • 2)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这样,任何一种修行就是为了通达心的奥秘。

          • 3)佛陀开示八万四千法蕴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心的本体。要了达心的本休,必须要靠自己修心。

          • 4)华智仁波切教言:如果宁玛派前辈老人的教言是真实的,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教言告诉我们: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教言千真万确,不修心,心的奥秘是不可能揭开的。

      • 2、通达心的本体,就能获得解脱。

        • (1)向外探索并不重要,我们应当向内探索心的奥秘。

        • (2)按照中观等大乘显宗的观点,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和光明无别。

        • (3)教证说明。

          • 1)《中般若经》云:“心无心,心性即光明。”

          • 2)《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3、认识心的本体。

        • (1)上师法王如意宝教诫大家:一定要通过密法尤其是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观修方法来认识自己心的本体。

        • (2)上师的希望:大家得到有关大圆满的殊胜教言后,平时应该尽量地运用,观察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

      • 4、修行人当如何修持。

        • (1)作为修行人,在所有的行为当中,最主要的是观自己的心。

        • (2)可用禅宗、净土宗或中观唯识的窍诀观察,也可用不共密法的一些教言来认识心的本体,这对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讲,是非常可贵、非常重要的。

        • (3)断除那些像外道那样表面行持各种苦行,不吃不喝、拔自己的头发、依靠五火焚身、用恒河水沐浴等等的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的行为。

      • 5、认识心的本性的益处。

        • (1)暂时利益:在世间当中离苦得乐。

        • (2)究竟利益:于出世间是获得圆满正等觉的唯一因。可以解脱轮回,享受涅槃大乐。

      • 6、认识心的过程。

        • (1)首先要知道心的本体是空性的。《般若经》:“具实执者无解脱”——去除实有的执着。心与外境一样也不实有,无自性。

        • (2)在行持佛法时,也应认识到自己的心。《华严经》:“一切菩萨的行为均依赖于自心,度化无边众生也依赖于自心。”

        • (3)总结。无论是饶益众生,还是想行持菩萨的行为而调伏自相续,都需要认识心的奥妙。

  • 【颂词3】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护其余?

    • 科判分析

      • 在学习了未护心的过患——世出世间一切痛苦灾害全部依靠心产生,护心的功德——六波罗蜜多及一切快乐均依心而产生之后,我们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这颗道心,使它不被烦恼染污,不散乱于外境。

    • 消文释义

      • 因此,我应当以正念善加把握、以正知善加守护这一颗心,除了护心戒以外其他的许多禁戒有什么用呢?无有实义。《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善持和善护

        • (1)善持:以正念善加把握,念念不忘善法。

        • (2)善护:以正知善加守护这颗心,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

      • 2、忠告初学者

        • (1)初学者的心一刹那也不散乱、不昏沉、不掉举,是不可能的。稍不注意就被会被烦恼染污。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不要害怕。

        • (2)但如果产生烦恼后就失去信心,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再也没有力气学佛了,这是一种愚者的做法。

        • (3)世间商人为了暂时利益尚且不断调整,何况我们为了生生世世的长久利益,千万不能退失信心。

      • 3、总结

        • (1)作者再三要求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时刻护持我们的菩提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许许多多的戒律、修法、念诵都不太重要。

        • (2)教证说明。甲操杰在注释中说:“护心无利的其他念诵等,没有任何实义。”

      • 4、谴疑

        • (1)既然如此,那么受居士戒、比丘尼戒、比丘戒等别解脱戒,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了?

          • 答:也不是。

          • 1)从戒律的角度而言,诸高僧大德们说,所有别解脱戒的戒条,都是为了护持这颗菩提心,是护心的一种助缘。从护心的助缘来讲很重要。

          • 2)从外在形象而言,若对护心没有一点利益,仅仅是外表的形象,那就不太重要了。

          • 3)教证说明。

            • ①麦彭仁波切:“若对调心无利,纵然身披袈裟,实际上也意义不大。”

            • ②《宝蕴经》中云:“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真正的梵净行就是心要清净,如果心一点都不清净,光是外面的装束也没有利益。

            • ③《华严经》云:“凡坏菩提心,造他善法者,亦为魔事业。”危害菩提心的任何行为,实际上皆为魔道。

        • (2)上师不开许断传承而受戒

          • 1)上师不开许请假受戒,因为会断护持菩提心的传承,行持善法要知道轻重,哪个轻(护持菩提心的各种助缘),哪个重(菩提心)。

          • 2)护心最重要,如果没有护持这颗菩提心,表面上的威仪、念诵、行持善法、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实义。

      • 5、教诫

        •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外面的隆重法会、精彩节目等活动的确不是很重要,内在的观心才比较重要。

  • 【颂词4】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 科判分析

      • 以上通过分析没有护心的过患、护心的功德、得出结论应以正知正念守护道心,阐述了需要护心的理由。这一颂学习护持的方法,我们要像在众人中小心翼翼保护伤口一般保护我们这颗易受伤的心。

    • 消文释义

      • 如果处在心思外散、不护威仪的大众中,必须要小心谨慎注意伤口。同样,置身于攀缘外境而产生烦恼的恶人行列中,如果没有保护好心的伤口,就会产生痛苦,因此必须恒常护心。参照《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身伤和心伤

        • (1)即使你身上的伤口被碰到或者没有好也无所谓,最多是失去这一辈子的性命而已,但是这颗心比身上的伤口还要在意,如果不全力防护,就要受到更大的损伤。

        • (2)有贪嗔痴的环境中,我们时刻要观察自己的心,把它当作身上的伤口来保护,假如心随世间而转,一直造恶业,那么生生世世就会在三趣中受苦,没有解脱的机会。

      • 2、心很容易转变

        • (1)教证说明

          • 1)华智仁波切:“与贪心强烈的朋友接触,会增长自己的贪心;与嗔恨心强烈的朋友来往,会增长自己的嗔心;与具有信心的善友接触,会增长自己的信心;与大悲心增上的朋友交往,会增上自己的大悲心。”

          • 2)法王如意宝:“大家最好远离人群,不要与坏人接触,如果实在要与人接触,也应该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交往,千万不要接触恶人。否则,凡夫心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容易被外境同化,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成恶人的。”

        • (2)有些人离开学院到世间的一开始还不错,但是在红尘中一天天随外境而转后,很快自己言行就变了,最后变得对修行毫无兴趣。

        • (3)应该如何护心

          • 1)教证教诫。麦彭仁波切:“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 2)坚持信念。倘若我们实在身不由己处于恶境当中,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护持自己高尚的人德,树立正知正见的法幢,不然在世间八法的巨浪中,一定会被吞没的。

          • 3)珍惜爱护。好不容易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应该像获得如意宝一样百般爱护。

          • 4)护心得果。对于这颗狂象般的心,我们应像保护伤口那样小心翼翼,若能如此,自己的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