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52课

一、科判坐标



现在学习《正知正念品》的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护正知正念分三部分:教诫护持正知正念、未护之的过患、护持之的方法。上节课学习了未护正知正念的过患,今天分别学习未护正知的过患、未护正念的过患,以及护持正念的方式。未护正知会有两种过患:失毁智慧和失毁戒律。就是说如果没有护持正知,自己闻思修的智慧不能长久地保留,最终难以避免烦恼的侵害而堕入恶趣。未护正念的话,烦恼会象盗贼一样偷走我们累生累世的福德,待他们势力强壮后会象土匪一样明目张胆地抢劫我们的善法财产,令我们堕入恶趣,并摧毁我们获得善趣的命根。最后讲了我们应时刻保持正念,一旦心离开正念,就要把念头拉回来,让它安住于正念中。本课用了五组颂词来开示以上内容。


1、如果没有护持正知,我们前期所获得的智慧就会失坏。这种智慧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中很重要的手段,通过这种智慧可以获得终极的智慧。(详见颂词1)


2、我们如果没有“正知”就会被烦恼染污而堕入恶趣。观察自己出现堕罪时,是因为相续中缺少“正知”的缘故,最终染上堕罪的过失。(详见颂词2)


3、当无正知把我们以前所聚的福报偷光之后,我们的相续中便只剩下罪业,后世就会堕入恶趣中,感受我们非常不愿感受的恶趣痛苦。(详见颂词3)


4、当我们产生了一个很强的烦恼时,也就造了很强的罪业,不仅我们的善法财富没有了,而且我们善趣的命根也被它杀了,最后就只有堕恶趣。就像在沙漠当中一样,首先是失去了水和干粮,最后也会失去命根。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如此,先是失去善法,然后失去自己善趣的命根。(详见颂词4)


5、在了知了未护持正知正念的过患后,我们必须通过不间断地修习、观察自己的三门、安住正念的方式,来保护我们的正念。(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05

审核师兄:定解F11


  • 【颂词1】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 科判分析

      • 上节课学习了如果我们没有护持正知正念,就像是病人做任何事都无能为力一样,我们做任何善事都无能为力。这节课分别讲没有护持正知的过患和没有护持正念的过患。这一颂宣讲了没有护持正知的过患之一——失毁智慧:像漏水的瓶子无论装多少水都会漏得一滴不剩一样,没有正知的人会漏掉自己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

    • 消文释义

      • 心中不具有正知的人,闻思修的智慧也将如同向漏瓶中注入的水不会存留一样,所通达的意义不会留在记忆中,终会忘失无余。《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不可缺少的三种智慧

        • (1)哪三种智慧?

          • 1)闻所生慧: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前所未有的知识而产生的智慧。

          • 2)思所后慧:反反复复思维听到知识的意义,之后所得的智慧。

          • 3)修所生慧:不仅仅停留在词句表面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专心致志去修持法义,从中得到的智慧。

      • (2)三种智慧的重要性。

        • 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宗、密宗,这三种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若没有这三种智慧,所谓的修行人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 2、通过闻思修获得智慧。

        • (1)在思维的过程中,对佛法的道理,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应该产生一些怀疑。

          • 1)如果没有怀疑的话,你现在觉得自己的见解非常不错,但到了其他环境中,一旦产生怀疑,可能就没有对治能力了。

          • 2)故在闻思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再三地思维,倘若产生怀疑或者邪见,则应该依靠一些方式来对治。

            • ①比如上师下完课后要求大家提问题,这时候你有什么疑团就直接说出来,没有必要一直藏在心里面。

            • ②还可以和道友们一起探讨,道友解决不了的问辅导员,辅导员解决不了,还可以问很多上师,直到你获得了正确的答案,从此以后就再也不会有这种怀疑了。

      • (2)教证说明。世间有种说法:“怀疑是趋入真理之门。”

      • (3)从佛教历史来看,以前有许多高僧大德先是行对佛教存有怀疑,有各种不解之处,后来通过闻思修行完全解除了疑团,最终才获得了成就。

      • 3、正知的重要性。

        • (1)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那就像往破底的瓶子中倒水一样,相续中闻思修的智慧会逐渐逐渐漏光的,最后如同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一样,自相续中的功德荡然无存,以前没有的功德也无从产生。

        • (2)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能失去正知。

          • 1)失去正知的过患。

            • ①有些人刚开始很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也相当不错,但因为失去了正知,心就像断了绳索的狂象一样,随心所欲地四处狂奔,生邪见、造恶业,将闻思修的智慧良田糟蹋殆尽。

            • ②有些修行人本来智慧出众、信心强烈,但因为失去了正知,到了一定时候,由于经不起外境的诱惑,经常触犯戒律、生起恶念,将相续中的智慧全部都漏光了。

          • 2)修行人当守护正知。

            • 作为修行人,哪怕智慧不太高,但要稳重,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我到底在干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身体在做什么”,如果想散乱,马上提醒自己:“我是个修行人,我是佛弟子,这样做是不应理的!”

      • 4、如何护持正知。

        • (1)早起时:好好地拜佛,观想以菩提心来利益一切众生;

        • (2)白天工作时:不离开这种心态,以菩提心摄持;

        • (3)晚上临睡前:总结一天中做了什么,即使没有利益众生,也千万不能损害众生;

        • (4)结果:若一整天都这样来要求,修行肯定会有进步的。

      • 5、智慧的高低不是最重要,人格的稳重才是最关键的。

        • (1)正面开示:尽管学佛的智慧很重要,但修行人最基本的素质也必不可少。贤善人格是一切的基础。——《二规教言论》

        • (2)反面呵责:有些居士开始时候学的不错,因没有正知的约束,心的狂象无法控制,慢慢就跑偏了,逐渐退失,然后还搞一些非法的事,再过几年,一点智慧和信心都没有了,完全跟不信佛教的人一模一样,非常可惜!

        • (3)上师教诫。

          • 1)人格最起码要稳重,不要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想求这个法、明天求那个法,这样的话,自己始终都不会有很大的收获。

          • 2)修行人应该有正知,知道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抉择好了以后,就不要整天都变来变去,否则对自己的修行的确不利。

          • 3)修行过程中最大的违缘就是没有正知,心不稳重,这样的人学任何法都不会踏实的。

      • 6、随学以前的高僧大德。

        • (1)以前藏地的阿旺宗吉上师。十六岁时发过一个誓愿:“我一生中要精进修行,晚上不躺下睡觉,身上的腰带不松。”在他七十四岁圆寂时,这个誓言也没有失毁过。

        • (2)以前汉地的弘一法师。为了改变自己的习气发了七个愿:

          • 1)食不言(吃饭时不说话);

          • 2)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 3)身上的法衣要朴素整洁;

          • 4)每天念一万遍佛号,或早上起来跪读《妙法莲华经》、或诵《金刚经》、或诵《华严经》;

          • 5)不阅报。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 6)每天都要参加劳动。(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今学律诸道侣,皆已发心,每日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奋力作其他种种劳动之事。);

          • 7)平时跟人不随便闲谈。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 (3)反观我们的行为。

          • 1)古代高僧大德出家前也有各种烦恼习气,但通过他们的精进修行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得以成就。

          • 2)我们学佛以后,不能懈怠懒惰,不能舍去正知!

  • 【颂词2】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 科判分析

      • 上一颂讲没有护持正知的过患之一,失毁智慧。这一颂讲另一个过患,失毁戒律:虽然具足信心、多闻和精进,但因为缺少正知,戒律无法清净,最终会染上烦恼的污垢而堕入恶趣。

    • 消文释义

      • 纵然是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恭敬学处,可是由于不具备分别观察自己行为的正知,那么以这种过患所致终将染上堕罪的污垢。《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学习佛法,信心、智慧、精进三者不可缺少。

        • (1)信能为入:假如对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法没有不共的信心,那就不会进入佛门;

        • (2)智能为渡:即使入了佛门,假如没有广闻博学显密经续的智慧,则是盲目的信心,想修行也没有办法;

        • (3)精进乃催化剂:信心和智慧离不开精进,倘若没有精进,尽管很聪明,也有一定信心,但整天懒惰懈怠,修法也不会成就。

      • 2、修行人有了信心、智慧、精进,修行就可以成功吗? 答:也不一定。

        • (1)即使三者具足,但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弥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也非常多;

        • (2)举例出家人还俗结婚生子,阐明假若自相续中没有正知,就像车没有刹车一样,开车技术再好,也迟早要出事。同理,一个人修行再不错,智慧再超凡,假如没有观察自己的正知,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犯错误。

      • 3、修行人和世间人,如果没有了正知同样都非常可怜。

        • (1)有些领导有智慧、能力、口才,因为没有正知,后来犯罪而锒铛入狱或被枪毙;

        • (2)通过石渠一位出家人做梦要娶空行母而还俗,失去修行境界等公案,开示如果修行人没有正知,连犯错误自己都不知道,已经误入歧途还认为是对的,这同样非常可怜。

        • (3)教诫:

          • 1)正面:如果有正知,人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正不正确,至少有一种控制能力。

          • 2)反面:没有正知的话,不但今生的结局非常悲惨,还可能对佛法产生邪见,来世的下场可想而知。

          • 3)因此我们务必用正知观察三门,自相续才不会变得糟糕。

      • 4、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守护正知,获得加持。

        • (1)通过《入行论》中字句的加持,我们相续确实可以得到转变;

        • (2)上师如意宝开示:“只要能背诵《入菩萨行论》,依靠我们传承上师的加持,今后你们的正见不会退失,相续中决定能生起菩提心。”

        • (3)上师希望。

          • 1)大家一定要下功夫,最好能背诵《入行论》颂词;

          • 2)如果实在不能背,字面意思也必须要了解;

          • 3)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智慧和高僧大德们的注释,深入探索本论的意义。

      • 5、遮破有些人觉得《入菩萨行论》比较简单,没什么可探索的想法。

        • (1)如果觉得《入行论》比较简单,表明他对这部论典的甚深意义并没有通达。

        • (2)上师以自己讲《广释》为例,阐述虽然字面上的解释,只要两行就够了,但要继续发挥,每个颂词都能发挥很多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离开颂词的意义。

        • (3)以前印度藏地的论师也是如此,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宣讲了许许多多殊胜的窍诀。

        • (4)故大家若能再三地思维,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自相续应该会有改变。

      • 6、鼓励与总结

        • (1)前辈大德没有出家前跟我们也很相似,但通过学佛,每个人都可以改变。

        • (2)世间法上的成功无有实义,对了脱生死无有益处。

        • (3)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应常观自心,以正知的绳索约束自己,非常必要。

        • (4)没有正知的话,一方面失毁智慧,一方面失毁戒律,最终什么都没有,只有堕入恶趣中。

        • (5)我们不要成为这种业际颠倒者。所谓业际颠倒,就是以前学佛后来不学了,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以前是居士后来成外道了。

        • (6)学佛的因缘非常殊胜,如果随外境而让它逐渐消失,这是极为可惜的。

  • 【颂词3】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 科判分析

      • 本课前两颂学习未护正知的过患,下面两颂学习未护正念的过患,这一颂讲:丧失正念后,烦恼盗贼会将我们生生世世积累的福德悄悄偷走,令我们不知不觉中堕入恶趣。

    • 消文释义

      • 无有正知的烦恼盗匪,紧紧尾随在丧失正念者的后面,就像盗贼抢夺财物一样将他们昔日所积的福德一扫而光,从而使他们堕入恶趣之中。《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什么叫无正知?所谓的无正知,《三十颂释》(即《三十唯识释》)和《学集论》中说,实际上是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对身口意三门不能正知而行,所以它是造恶业的所依,也可以说是烦恼的盗贼。

      • 2、圣者七财:智慧、信心、多闻、持戒、布施、知惭、有愧。

      • 3、门卫和小偷 VS 正念和烦恼

        • (1)比喻:家里已经上了锁,门窗都有防盗设备,小偷很想偷东西也没办法进来,但如果门一直开着,又没有门卫,小偷会把所有东西一扫而空。

        • (2)如果没有正念的门卫,我们在这辈子或上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一些以圣者七财为主的财产,就会被烦恼的盗贼全部偷光。

        • (3)故作为出家人或者在家人,始终都要观察自己,不能忘记行持善法,否则,宿世积累的善根资粮终将被烦恼贼偷得一干二净。

      • 4、随学高僧大德: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不管早上起来,晚上睡觉,一切威仪始终不离正知正念。而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一遇到外境,相续中的圣者七财就被烦恼贼全部偷光了。

      • 5、总结

        • (1)以上以世间对财富执著的人,会买保险柜等来守护财富做比喻,教诫作为作为修行人,善根是自己最宝贵的资粮,有了正念的门卫,烦恼贼才无机可乘。

        • (2)否则,一旦宿善被毁坏,各种烦恼便会相继现前,令自己卷入恶业的漩涡,后世堕入恶趣。

  • 【颂词4】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 科判分析

      • 上一颂讲未护正念的过患是把烦恼比喻为小偷,偷走我们往昔的福德,这一颂是说烦恼增长壮大后会变为土匪,不仅抢劫我们的善财,还会毁坏自己得到善趣的命根。

    • 消文释义

      • 这群烦恼的土匪盗贼势力增长壮大以后便寻找作害的机会,一旦有机可乘,便抢劫所有善法的财产,同时也摧毁获得善趣的命根,原因是无有善法的路粮资本(也就不会获得善趣)。《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深入分析

        • (1)上一颂是讲若没有正念,有些烦恼贼会像小偷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所有的宿世福德,让我们堕入恶趣。本组颂词说烦恼贼则是很强大,猛烈,它如强盗一般明目张胆地夺走我们相续中的善法财产,摧毁我们获得善趣的命根。

        • (2)教证说明。

          • 华智仁波切说:“贪心嗔心等烦恼非常猛烈,自他比较容易发现,它们如同强盗一样袭击我们,明目张胆地夺走我们相续中的善根;而嫉妒傲慢等其他烦恼,未经详察不易发现,它们就像是小偷一样,悄悄偷走一切善财。不管是强盗也好、小偷也好,这些以根本烦恼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始终都在观察我们,一旦相续中离开了正念,它们马上倾巢而出,明抢暗偷地将我们掠夺一空。”

        • (3)格言教诫。

          • “失去正知正念的人,犹如失去命根的尸体一样,就连乌鸦也装成大鹏鸟的样子来欺负他。”

        • (4)结论。

          • 1)没有正知正念的人,经常会遇到人和非人的各种违缘。

          • 2)如果有了正知正念,大家都特别怕他,不敢随随便便冒犯。

      • 2、教诫

        • (1)“觉悟之心,人人有之”,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机会。但如果没有利用,自相续中的本有光明无法现前。

        • (2)因此,大家务必要以正念来维护自己的善法,一定要想方设法对烦恼加以对治、对它迎战。这一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关键!

  • 【颂词5】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 科判分析

      • 知道了没有护持正知和护持正念的过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护持正知正念呢?下面讲护持正念和正知的方法。护持正念的方法分三:护持方式、生起正念的原因、护持正念的结果。这一颂讲护持正念的方式:时刻保持正念,一旦心离开正念,就要把念头拉回来,让它安住于正念中。

    • 消文释义

      • 如果没有护持正念,就必然会有许多过患产生,因此时刻也不能让正念离开心意的家门。假设它已离开,那么就要忆念它的后果——恶趣痛苦,从而再度安住于正念中。《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护持正念的功德

        • (1)《学集论》中说,正念实际上也包括观察三门的正知。

        • (2)我们如果没有离开正念,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

        • (3)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意思就是相续中有了正念的坚固灯器,才能燃亮正法明灯,以大乘佛法的爱心和慈悲的光芒照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2、相比世间人事业非常不稳定,前辈高僧大德们的弘法利生事业广大顺利之根由。

        • (1)高僧大德们他们始终以正念观察自己。无论在家、出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在观察“我到底在做什么”;

        • (2)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别人怎能成为你的怙主?”如果我们自己管自己,随时都能知道自己的心态,自己才最明白自己,自己督促自己也最容易。

        • (3)佛陀告诉我们,自己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话,无论是关怀众生,还是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才有这种能力。

      • 3、总结。

        • (1)现在修学这个法门,明白作为佛教徒在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有一定的约束,自己当自己的老师,随时都观察自己,这也是高僧大德的行为。

        • (2)当你生起了“哎,我以后确实要注意”这样的誓言,那么乃至有生之年都应该起作用,将上师的教言伴随终生,乃至生生世世,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 (3)毕竟每个人不可能一直跟着上师,跟上师接触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上师给你传下来的教言,是永远都受用不尽的。而听到的这些教言所起的作用,最好是终生乃至生生世世,若能这样,你的身心一定会入于正道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