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53课

一、科判坐标



正知正念这一品从三个方面分别宣说了护戒的方便方法就是护心,护心的方便方法是护正知正念,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个方面:护持方式、生起之因和护持之果,上一节课讲了护持方式,本课接着讲后两个方面,并进入护持正知之方法的第一部分——“正知之前行”。


本课通过五个颂词进行宣说。


1、能生起正念的因分为外缘和内缘,外缘是上师的摄受。要依止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精通显密经续并且通过方便方法经常为弟子开示的上师,首先要了解上师的功德在上师面前有畏惧之心,依止后恒长不断的通过三种方式侍奉上师,这样才能生起正知正念。(详见颂词1)


2、生起正念的内缘也就是了知菩萨众具有无碍的神通,可以无碍见到一切明显的和隐蔽的事物。我们的一切言行、起心动念,毫无保留地显现在佛菩萨的智慧眼之前,反复思维就容易生起知惭、恭敬、畏惧的心态。生起了惭、敬、畏,就生起了正念。(详见颂词2)


3、了知了护持的方式,并且修持了护持的因,就会生起殷勤地或者经常性不断地随念佛陀的正念——生起正念。(详见颂词3)


4、安住正念之后随念佛、法、僧,随念菩萨道的修行,经常观察自己身、语、意,正知也会随着正念的生起而降临——引发正知。(详见颂词4)


5、了知自己的心稳重、安住,这就是正知的前行。在稳重、坚持的状态中才可以进一步观察身语意,进一步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对我们的修行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10/F11


  • 【颂词1】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 科判分析

      • 护持正知正念之方法分为护持正念之方法和护持正知之方法。要护持正念,就要了解能令正念生起的因。“生起之因”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起正念的外缘,另一部分是生起正念的内缘,现在讲生起正念的外缘。

    • 消文释义

      • 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正法开示,那么具敬畏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生起正念的重要外缘——依止具德上师。

      • (1)如何依止?

        • 1)不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依止的时间越唱越好,要恒常地依止。

        • 2)态度要恭恭敬敬以三种方式来依止。

          • 教证说明:《大圆满前行》中说:“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

      • (2)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呢?

        • 按照有些论典里的解释方式,就是能开示大乘、具菩萨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义的善知识。

      • (3)上师怎样利益弟子?

        • “堪布赐开示”,这里的“堪布”是指亲教师,也就是小乘当中传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居士戒的传戒师,他们能赐予教言,让我们明辨取舍的道理。

      • 2、宣讲具缘上师难得。

        • (1)以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获得成就为例,开示历史上有一些大成就者虽最初并没有传讲佛法,但只是通过身体的表示和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能让弟子获得证悟。但一般来讲,这样的上师不是特别多。

        • (2)故在末法时期,能找出很多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大成就者也有一定的困难,故,一个普通的弟子依止一个普通的上师时,必须要通过教理来观察,这样才会比较保险,没有任何副作用。

      • 3、需要观察的依止关系。

        • (1)弟子整天只是为上师做事情,一旦上师离开,弟子的相续中没有一定的教授和窍诀,遇到烦恼时无法转为道用,那在临死的时候,以前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份功德而已,但对弟子的相续有没有解脱的利益呢?这方面应该值得观察。

        • (2)举例一些人依止一些上师五年了,一直为上师做事情,上师也不提倡让他学什么知识、修一些法,上师和弟子之间关系倒非常好,这种关系跟佛教中的依止有没有一些差距呢?希望大家也观察一下。

      • 4、真正的依止。

        • (1)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就要依止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精通显密经续的上师。

        • (2)上师也要通过方便方法经常为弟子开示,这一点极为重要。

        • (3)自己对上师还应该有畏惧心、恭敬心, 这样的有缘者相续中恒常能生起正念,不会失去。

      • 5、我们身口意的所有功德全部依靠上师而获得。

        • (1)反面宣讲当断的依止行为:如果对上师没有畏惧心,有时候依止的时间太长了,就把上师看做普通人对待,或是当作自己的好朋友、领导、主管负责人。

        • (2)正面宣说应取得依止行为。

          • 1)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对上师越是恭敬,自然就会越害怕。毕竟我们身口意所有功德全部依靠上师而获得,不管从功德、威德、悲心、智慧哪方面来讲,弟子都不可能超越上师,所以没理由不恭敬。

          • 2)另一方面,仅仅是恭敬也不行,对上师还要有惧怕之心,害怕上师不摄受自己、舍弃自己……,有许多方面的顾虑,若能如此,功德依靠这种敬畏心便会产生。

        • (3)教证说明。佛陀在《般若经》中也说:“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唯有依靠善知识,才能通达一切佛法,这是佛陀所开示的,千真万确、没有任何怀疑!

      • 6、佛法皆从恭敬中得。

        • (1)作为修行人,我们首先要了解上师的功德, 在上师面前有畏惧之心,这样才能生起正念,否则,把上师当成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恭敬与畏惧,那上师如意宝说,加持是根本得不到的。倘若加持得不到,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点滴功德。这种人就像是石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修行不可能有所成就。

        • (2)以西方国家的有些道场中,把上师当成一般朋友来对待的现象,开示从佛法的尊严性而言,这种做法确实不太恭敬。假如没有恭敬心,就像提婆达多一样,那即使释迦摩尼佛亲临也没有办法调化。

        • (3)所以大家务必要记住:一切功德均依上师 的加持而获得,若能长期地依止善知识,我们相续中的正念很容易生得起来。

      • 7、上师开示大城市里的人该怎么样依止上师?

        • 现代科技非常发达,许多上师都通过各种媒体来传讲佛法,尽管上师不在你身边,但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恭敬心,依靠这种方式获得教言开示,应该没有多大的差别。

      • 8、上师的劝诫。

        • (1)希望大家多听、多学习有些上师的传法录音或光盘,尽量改变自己的心态。

        • (2)上师以自己学习《入行论》而获得不可言说的利益之信心,谦虚的劝诫大家应好好的学习此论。

        • (3)面对有些人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孰好孰不好的疑惑,上师开示:汉传佛教也有非常多的大成就者,以及许多了不起的教言,如果与汉传佛教相应,那这个是非常好的。上师并不是让大家别的宗派不能学,这种想法是没有的。

        • (4)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大家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学习佛法,但适合哪一部法,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 (5)大家应该多学一点知识,尤其是城市里面的人,以前依止善知识非常困难,现在有机会听闻佛法,每天通过佛法来充实自己,活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

      • 9、总结。

        • (1)因此,要想生起正念,外在条件就是不能 离开上师,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离开。

        • (2)以一些人学习了一些佛法后就认为可以离开上师为例,宣讲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没有长时间的依止善知识,以致最后修行一败涂地。

        • (3)我们依止上师,上师随时都有他无形的加持,也有一些直接的开示,对我们遣除违缘有非常大的帮助。

      • 10、华智仁波切讲述的公案说明:上师调化弟子不一定要用说,通过他的表情和某些表示,也可以让你不如法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所以我们要想生起正念,千万不能离开上师!

  • 【颂词2】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 科判分析

      • 能生起正念的因缘分为外缘和内缘,上一颂词讲了外缘,本颂词讲内缘,即自己具有惭愧心而生起正念。

    • 消文释义

      • 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对上 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生起正念的内在因缘是什么?

        • (1)内在因缘是始终要作意:佛陀以及菩萨们,以无碍的慧眼随时能照见世间上的一切。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干坏事谁都看不见,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恒常都会呈现在诸佛菩萨面前,就像没有眼睛的盲人在具眼者面前做坏事一样,虽然自己看不见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相,但他们昼夜六时都在观照我们的一切。

        • (2)教证说明。《极乐愿文》中也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顶礼遍知无量光。”

        • (3)结论:所以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始终要有:惭愧心和敬畏心。

      • 2、遣疑:“众生这么多,全部照见有没有可能啊?”

        • (1)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犹如天空中有月轮,地下有一万个水器,全部都能显现出月影,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智慧,完全能照见所有众生的相续。(2)教证说明:

          • 1)《本师传》:“不要认为别人见不到就大胆的去造罪业,这样如同服用了毒药一般,始终不会有安乐的机会,天众以及瑜伽士们的清净慧眼也必会无余照见。”

          • 2)上师如意宝说:“愚笨的人,经常认为自己背后做坏事谁都看不见,其实诸佛菩萨、护法神、空行母以及本尊,早就如理如实地见到了。因此我们应该表里如一地行持佛法,倘若实在烦恼深重,有些行为不如法,也要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进行忏悔,否则,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

      • 3、以佛经中记载的公案,宣讲具德上师完全能照见弟子的相续。

        • (1)佛陀照见某些弟子正在犯戒后,马上叫文殊菩萨去救他。

        • (2)如来芽尊者加持一位对女人生起贪心的弟子终止了恶念。

      • 4、弟子不应该让上师用神通来裁决自己的所作所为。

        • (1)上师如意宝讲过:“佛陀在世时,并没有以神通来抉择是否犯戒。”这种情况是没有的。

        • (2)尽管明明知道有些弟子已经犯戒了,但别人没有传开之前,还是让他继续呆在僧团里。

        • (3)有些人一直要求上师看自己犯戒了没有,看上师有没有神通,一直这样来“考试”,这没有必要。

        • (4)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真正的高僧大德、非常了不起的上师肯定有神通,对弟子昼夜六时的言行举止也肯定知道,但有些上师也不一定知道,不管怎么样,弟子不应该让上师用神通来裁决自己的所作所为。

      • 5、怎样做才能具足正念?

        • (1)由于诸佛菩萨具有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 眼,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想到自己做坏事,上师会知道的、诸佛菩萨会知道的,始终有一种惭愧心,既要畏惧又要恭敬,有了这样的心态,那我们的所作所为必定如法,这样自然就会具足正念。

        • (2)教证说明。《弥勒狮吼经》中说:“有些出家人在隐蔽的地方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还认为谁都不知道,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颠倒作意。诸佛菩萨随时能照见一切众生,因此,即便在暗处,自己的行为也应当谨慎。”

      • 6、呵责作为修行人,行为不检点却没有惭愧心的不应理。

        • (1)总括我们身为修行人,行为不检点时理应生起惭愧心。

        • (2)麦彭仁波切再三地强调过,一个人如果不知惭愧,那他的一切都完了。

        • (3)教证说明:《二规教言论》云:“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宣说裸体在大庭广众中奔跑,不是特别可怕,但一个人若是没有惭愧心,那就无药可救了。

      • 7、总结:诸佛菩萨会了知我们的一切,若始终不离这种心态,正念很容易生得起来。这就是内在的因缘。

  • 【颂词3】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 科判分析

      • “护持正念之方法”从护持方式,生起之因,护持之果三个方面宣讲,前面讲了护持方式和生起之因,现在讲护持之果。

    • 消文释义

      • 如此这般深思者反反复复随念佛陀,无勤之中便会生起正念。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讲了护持正念的果:直接生起正念,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之中,这是护持正念的第一个功德。

      • 2、如果我们掌握了护持的方式,护持的因也生起或修持了,这样做了之后,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

      • 3、护持正念的果,从外缘来讲,要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识,听受正法;从内缘来讲要敬畏诸佛菩萨,从而护持正念,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的心态。

      • 4、关于 “随念佛”,《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了六随念——随念布施、持戒、本尊以及佛法僧三宝。尤其是随念佛的话,随念法、随念僧众的功德自然会随之产生。倘若我们对佛陀始终有一种感恩心、亲近心、恭敬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会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中,以后也不容易出现违缘。

  • 【颂词4】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 科判分析

      • 现在继续接上一颂讲“护持之果”,也就是说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些善果。

    • 消文释义

      • 为了护持心意的大门,如果我们安住正念之后随念佛、法、僧,随念菩萨道的修行,经常观察自己身、语、意,正知也会随着正念的生起而降临,即便是正知短暂的离开,但是因为有正念的缘故,忘失的正知也会返回到我们的相续当中。

    • 本颂重难点

      • 1、本颂讲护持正念的第二个果(或功德):引发正知,不忘失正知,或很快恢复正知。

      • 2、倘若具足了以上内外缘的条件,不仅仅是正念,正知也会来帮助你的。为什么呢?因为心的大门若未以正念护持,无正知的烦恼盗贼便会趁机而入,但若有了正念的门卫,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就无机可乘了。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所谓的正念,就像我的门卫一样,如果外面没有门卫,各种各样的人经常跑进来,所以安门卫是 有必要的。”

      • 3、修行人无始以来积累了戒定慧等许多善法财富,这些应该用正念的门卫来守护,假如心的国宝护得很好,那么正知也会随踵而至的。

      • 4、正知与正念的关系:(1)正知与正念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 (1)正念一旦生起,正知也会生起;

        • (2)正念没有了,正知也会离开。

          • 1)无正知就是三门放逸而行、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所,若没有正念护持,后果不堪设想。

          • 2)因此正知需要正念来护持。

          • 3)如果自己天天观想佛陀,那肯定也经常观察三门;如果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肯定也会观想一些善法。

          • 4)所以,正知即使离开了一段时间,但只要有正念,它也会回来的。

      • 5、护持正知正念的重要性:

        • (1)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大成就者,他们修行中最殊胜的窍诀,就是不舍正知正念。”修行人从最初智慧的积累,中间智慧的增上,最后功德的圆满,全部都依靠正知正念。

        • (2)因此,寂天论师在前面也是对我们合掌祈请:只要想护持戒律,只要想护自己的心,绝对不能舍弃正知正念!

      • 6、以例说明如何行持才是用正知正念来观照自己:土巴喇嘛在闭关时一刻不忘用正念正念观察自己的心,修行也是善始善终。

      • 7、教诫反复思维上师所讲的公案和教言非常珍贵,都是在修学过程中历经苦行后,才于上师面前得到的。我们要认真思考其中的意思,督促自己、权衡自己,会对改变我们的相续有很大的利益。

  • 【颂词5】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 科判分析

      • 前面学习了“护持正念之方法”,现在学习“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本颂学习其中第一部分“正知之前行”,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态。

    • 消文释义

      • 在我们心意最初开始活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不为烦恼所动。——《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观察发心的重要性。

        • (1)善法的大小依靠心来安立。

        • (2)做任何事情之初,先观察发心,观察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是否有利益。

          • 1)如果是不善心,那就放下不要做;

          • 2)如果是无记心,看看是否可以转变为善心;

          • 3)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

        • (3)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如树般安住,不为烦恼所动。

      • 2、以例说明不善的发心造成的后果。

      • 跟随不善的发心会令我们趋向恶趣,以烦恼心杀生为例:以嗔心杀堕入地狱,以贪心杀堕入饿鬼,以愚痴心杀堕入旁生。要当机立断不能去做这件事。

      • 3、分别念那么多,如何才能保持发心不变?

        • (1)要时刻用正知观察自己的心念,看动机是善还是不善。

        • (2)当知道自己的恶念后,应及时制止,如树般安住。

        • (3)很多念想,不一定都要付诸行动,一定要先观察再做,世间法也需要一个稳重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 (4)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诸于行,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过患。”

      • 4、真理不分国界,只要有信心认真修习就一定能够获益。

        • (1)东方文化现在在世界上都受到了重视,我们作为中国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加应该好好修行。

        • (2)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东西方文化不平衡,其关键焦点在于没有找到心理与物质之间的平衡点;西方对科学的尊崇一向高于东方,比如中阴教法,西方人通过催眠成功地证实了这一点,从而使中阴窍诀风靡西方,无数人拜倒在这一真理之下。

        • (3)现在他们也对佛教文化产生了不共的信心,我们也应该认真的修行来改变自己的相续,一字一句的学习教言获得利益。

      • 5、真正的快乐是依靠佛法的甘露才能够获得的。

        • (1)外在的一切都无有实义,内心并没有因为外在的富有而快乐。

        • (2)只要通达佛法的真理,调伏自己的内心,就享受到了如同天人般的安乐。

        • (3)所以有机会得到像《入行论》一样的佛法的精华教言就应该充分利用,有信心和恭敬心就可以得到内心快乐的窍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