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55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入菩萨行论》是使凡夫初学者从最初没有菩提心到生起菩提心,最后让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论典。第五品的前面讲了如果我们想要护戒,必须要护心;现在进一步宣讲如果要护心,必须要护持正知正念,如何护持正知正念呢?分别宣讲了“护持正念之方法”和“护持正知之方法”。本课属于“护持正知之方法”中的“一同趋入”这部分,也就是对身语意三门一同观察而进入调心状态。如何观察三门状态呢?分别“观察身体所做”,“观察心之动态”,以及倘若实在做不到的情况下,“开许放松之时”的威仪。本课以四组颂词来宣讲“观察心之动态”和“开许放松之时”。


1、我们的心就像一头狂象,如果没有通过修行来调伏,对今生来世都非常不利。因此要尽力恒时观察自心,紧紧拴于正法的柱子上。(详见颂词1)


2、这种观察自己的心态实际上与禅定离不开。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松散于外境,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详见颂词2)


3、遇到生命危险或供养三宝的法会或救护众生生命等特殊情况时,如果于诸细行不能专注,有时候在戒律中是开许的。(详见颂词3)


4、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做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就不会增盛。(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10/定解F11


  • 【颂词1】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 科判分析

      • 上一课科判“观察身体所做”已经宣讲了我们要恒时观察身体行为方面应该如理护持,现在继续学习科判“观察心之动态”,我们应以正知尽心尽力地观察自心的动态,紧紧拴于正法的柱子上。

    • 消文释义

      • 在一切时间、处所都应尽自己的全力去观察:那如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拴在忆念佛法的柱子上?有没有走失呢?——《入行论广释》

    • 本颂重难点

      • 1、我们要时时刻刻全力观察这颗心,因为心如野象,如不观察调伏,就会造下恶业,给今生后世带来无尽的痛苦。

        • (1)上师通过列举“国王与大象”的公案,说明狂象的身体纵然调伏,狂象之心却很难调伏,心未调伏,因缘具足时便会不受控制,闯下大祸。

        • (2)又举了“吃饭不给钱把老板压死”的事例说明人的心若是不调伏,就会很狂野,造下恶业。

      • 2、身体容易驯服,心难以调柔。我们一般人可以通过训练调伏自己的身体,获得一种自在。比如杂技、体操等。但是心要获得调柔的话,必须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间人是办不到的。

      • 3、以狂象为比喻,说明调驯狂象前后的变化,让我们生起调伏内心的决心。

        • (1)调驯前:狂象若没有调驯,的确非常可怕。

        • (2)调驯后:如果真的驯服好了,人们怎么样运用都可以,这些调伏后的身体极为听话。

      • 4、观察没被驯服的心会是什么情况。

        • (1)我们的心没有通过修行调伏之前非常可怕,生起强烈的贪嗔傲慢时,简直跟发疯了没什么两样。

        • (2)以现在社会上时常发生的一些大案为例,宣讲人在生起贪心、嗔恨心时,也是丧失理智,行为令人难以想象。

        • (3)举例县城里发生的吃饭不给钱引起争斗导致死亡的事故,进一步宣讲当人被烦恼所控制后,心就像狂象一样野蛮粗暴、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在行为上更是丧心病狂,最后即便知道错了,也为时晚矣。

        • (4)结论:作为修行人,要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绳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

      • 5、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生起信心,并坚持不懈。

        • (1)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时候心可能没办法安住,刚开始也有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肯定会有进步的。

        • (2)应断:

          • 1)虽然身体在修行人的行列中闻法,但心里一直胡思乱想,起心动念没办法控制,那听多少法也没有多大意义。

          • 2)虽然自己在屋子里闭关,但不断涌现贪嗔痴杂念,总是有种完成任务的想法,苦不堪言,修行多久也不会有多大进步。

        • (3)调伏心之功德。心如果获得了自在,或者虽没有获得自在,但平时能观察自己的心,则无论住在哪里,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会觉得非常快乐。

      • 6、结论:

        • (1)学佛的人跟世间人应该有所不同,第一个是观心方面不同,第二个是行为方面不同。而心和行为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管走路还是吃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如理如法,心里也要有正知正念。

        • (2)教证说明。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知就像绳索一样,将我们心的狂象拴在忆念善法的柱子上。”

      • 7、总结:

        • (1)我们的心应该调柔,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随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心,一天当中尽量增上善妙爱心,减少相续中的不良杂念及恐怖习气。

        • (2)作为一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千万不能肆意妄为,随随便便损害众生,这一点极为重要!

  • 【颂词2】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与上一组颂词共同宣讲了通过“观察三门状态”之“观察心之动态”,逐渐趋入正知,护持正知。在宣讲“观察心之动态”时,上一组颂词侧重宣讲:要观察心是否处于正念之中;本组颂词侧重宣讲这种观察自己的心态,实际上与禅定离不开。

    • 消文释义

      • 以各种方法精进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松散于所缘境之外,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

    • 本颂重难点

      • 1、我们应时刻观察自心,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的禅定。

        • (1)一缘专注指心专注于一处,从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缘专注,佛经云:“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们得不到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这就是高层次的一缘专注。

        • (2)修习禅定者,心应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乱于色声香味等颠倒外境,念念观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缘善不善何种对境。

      • 2、作为凡夫人如何修禅定。

        • (1)作为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刹那也不散乱,一般是把握不了的,但随时用正念来守护自己、观察自己,经常安住于所缘当中,这并不是特别困难。

        • (2)此处的所缘,不一定非要像密宗和禅宗那样,闭着眼睛一毗卢七法安坐,只要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念念不忘善法,这就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

      • 3、禅净密都要求修行人以正知正念“制心一处”。

        • (1)究竟而言,这些宗派是一体的。

        • (2)大德教言。峰昭禅师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如果我们“念念恒观察,吾意何所做”,心心念念观察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那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闻思也好,这都是最殊胜的窍诀。

        • (3)教证说明。《华严经》云:“若能念佛心不散,则当睹见无量佛。”念佛有两种,一是心里来忆念,二是口里念佛号,若能时刻观想忆念佛陀、持诵佛陀的名号,此人即可睹见无量佛,这种缘分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

        • (4)对于有些人认为:“现在我修净土宗,成天跟一些和尚、居士念佛,也没什么得不到的。”的想法,上师劝诫千万不能这样想!因为这种能遇上本论了知修心的方法的机遇实际上是非常难得。

        • (5)遮破有些年轻人觉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跟自己无关的大错特错的想法。因为寿命无常,死期随时都可能到来;再者就平时而言,面对各种杂念不断涌现,自己根本无力对治,在这恶浊的末法时代,念佛的功德和加持力那么大,我们为什么不念?所以年轻人不念佛,一点理由也没有!

      • 4、先闻思打好基础,再闭关禅修。

        • (1)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再三强调过:“一般来讲,年轻人如果有机缘,应该先好好地闻思,多听一些佛教道理。”

        • (2)现在大多数人缺少佛教的基本知识,基础打得一点都不好。因此应想尽一切办法追随前辈的高僧大德,多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听闻对自己未来有利的法要。

        • (3)广闻博学这些知识之后,修法、念经、观仪轨也会非常方便。

        • (4)那些闻思过的修行人,言谈话语处处流露出佛法的内涵,而且自己也不会误入歧途,陷入颠倒的邪道当中。

      • 5、真正的修行人在修心,不在地位如何,眷属多少等方面。

        • (1)依法禅修修心。

          • 1)作为一个禅修者,可以按照禅宗的窍诀来观修。

          • 2)也可以按印度善天论师所讲的:“做任何事情首先观察自己的心,如果产生善法的念头,则应随喜,使之增上;如果处于无记状态,应迅速改变使之趋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恶念,必须断掉,重新向善。”

        • (2)修行好坏的标准。

          • 1)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并非看他的地位如何,他拥有多少寺院、住持多少道场。假如修行一点都不好,即使管理一百个寺院,实际上也没有用。

          • 2)若能经常禅修观心,修行相当好,纵然没有寺院也没有眷属,在路边当乞丐要饭,也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 (3)真正具有法相的修行人不在于表面的风光。

          • 1)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别人对他的恭敬程度,看不出他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

          • 2)所谓“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

          • 3)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了,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 6、以很多人崇拜明星的现象为例,驳斥有些人用弟子的多少来确定一个上师很了不起,认为他肯定是真正的高僧大德的观点。开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境界中,有没有断除贪嗔痴的功夫,以及离开人间时的状况如何。

      • 7、什么是合格的修行人?

        • (1)所谓的佛教,实际上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

        • (2)只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即使自己的身份低微,种姓不太高贵,也是真正的修行人。

        • (3)相反,如果对众生没有大悲菩提心,自己始终高高在上,认为非常了不起,除了傲慢以外什么功德都没有,那不管你在家还是出家,都不是合格的修行人,这一点,是佛陀为我们划的标准线。

        • (4)教诫。现在许多佛教徒没有取舍的智慧,经常以一些相似的理由来认定高僧大德,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 8、上师劝诫我们作为修行人,相续中一定要有正知正念。

        • (1)举例以前那些老修行人,不管身处喧嚣的城市中,还是住在寂静的深山里,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己:“我是不是修行人?我在做什么?”

        • (2)通过一位佛教徒不如法的言行,上师开示谁是真正的修行人,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

  • 【颂词3】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 科判分析

      • 前面一颂学习科判“观察心之动态”,现在继续学习科判“开许放松之时”,针对观察正知正念的时候,如果我们如果处于危难与喜庆当中,就可以开许稍微放松一下。本组颂词宣讲了某些特殊情况下,某些细微的戒律舍弃,佛陀也是开许的。

    • 消文释义

      • 遇到生命危险或供养三宝的法会等特殊情况时,如果于诸细行不能专注,开许听便。《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

    • 本颂重难点

      • 1、遮破。世间上有些人,看到佛教的条条框框定得非常严格,稍有违越就算犯戒,便认为这是一种教条主义,没有丝毫的灵活性。

        • (1)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 (2)在佛教中,除了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如贪心、嗔心、邪见,以及触犯根本戒的情况外,微细的支分律仪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开许。

      • 2、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不管汉传佛 教、藏传佛教都不开许。

        • (1)驳斥不合理说法: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开许杀生,但是汉传佛教不开许,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 (2)上师以自己长时间对佛教的研究而言,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应该说二者的究竟密意没有任何差别,凡是汉传佛教所遮止的,藏传佛教也不开许。

      • 3、在特殊情况下,佛陀开许一些事情:

        • (1)特殊危急关头(如着火、地震、洪水、猛兽恶人时),佛陀也没有要求我们此时还要如如不动地在坐禅,或目不斜视、缓缓而行,这是不合理的。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险,戒律中开许为保护生命而奔跑、大声呼救。

        • (2)为供养三宝而举行一些欢庆节日,原来戒律中不允许的唱歌跳舞,那时候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 (3)颂词中的“心散亦应安”,藏文中是“无能随意行”,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心无法专注,在不违背大戒条的情况下,也开许我们的心稍微散乱一下。

        • (4)尤其是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有时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

          • 1)公案:文殊菩萨跟王妃们一起唱歌跳舞,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实际上通过他的这种善巧方便,后来度化了许多众生。

          • 2)举例: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夏天都举行“金刚娱乐法会”,大家在草地上一起做会供,唱金刚歌、跳金刚舞,以此遣除违缘,并使许多众生趋入了佛门。

          • 3)现在的汉传佛教经常以文艺歌舞为方便,吸引很多人融入佛教大团体。

          • 4)华智仁波切造过《莲苑歌舞》专门写两只蜜蜂的爱情故事,并融入了很多诗学的戏剧性表演。

          • 5)麦彭仁波切著有一些金刚歌。

          • 6)上师如意宝也造了八吉祥舞。

          • 7)汉传佛教中,也有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作曲的《三宝歌》,憨山大师的《醒世歌》等等。

          • 8)蒋扬夏巴上师用唱歌来超度亡灵。

        • (5)教诫。我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每天都以“可舍微细戒”为借口而唱歌跳舞,那肯定不合理,这是哪一部佛经都不开许的,大家应该清楚它的界限。

      • 4、一些特殊情况下,某些戒律是开许暂时舍弃的。

        • (1)本来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 过布施百年的功德,因为六波罗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胜下下,即布施与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较大;持戒与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较大……但并非始终如此,这也有一种灵活性,例如布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某些戒律也可以暂时舍弃,这是佛陀所开许的。

        • (2)教证说明。

          • 1)《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之时,归戒可舍置。”

          • 2)《善说海》中也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它而妄说没有看见。”

          • 3)公案。《毗奈耶经》中讲道:猎人在追捕猎物时,如果你看见了那只野兽,猎人问你有没有看到,你可以说:“你看见虚空没有?”如果对方继续追问,你可以观想胜义中一法不立,然后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这样的方便妄语,在戒律中是开许的。

        • (3)举例学院一位出家人的家人去抓他还俗,有些道友欺骗其家人一事,阐述在必要的时候,欺骗别人也应该合理。

      • 5、从正反方面开示开许和不开许之行为。

        • (1)从反方面开示不开许之行为。

          • 1)有些居士为了发财,动不动就说:“佛陀开许有时候打妄语也可以。”便在搞生意的过程中,天天说妄语骗人。这是不允许的!

          • 2)故:说妄语是为了赚钱,又不是布施,没有什么功德,这种妄语不能说。

        • (2)从正方面开示开许之行为。

          • 1)一切有漏善法中,放生等无畏布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是为了放生而说妄语,或者衣服没有披好,为了救众生而奔跑,走路不是特别如法,这些都是开许的。

          • 2)为了放生有时候骗父母,有时候稍微偷一点他们的钱,这一点也是可以的。

          • 3)故:为了救护众生生命,偷盗、说妄语、说离间语,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

  • 【颂词4】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 科判分析

      • 本组颂词和上一组颂词,位于“护持正知之方法”下的“观察三门状态”之“开许放松之时”,本颂宣讲了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坚定誓言,一步一步做下去,并且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成办。

    • 消文释义

      • 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作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就不会增盛。

    • 本颂重难点

      • 1、做事要三思而行,心志专一。

        • (1)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要三思而行,首先有个周密计划,考虑好刚开始将面临什么问题,中间会不会遇到违缘,做这件事的后果怎么样,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有没有利益?

        • (2)俗话说“丑话说在前面”,最初说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如果各方面谨慎观察考虑好之后,一旦决定下来,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

        • (3)堪布根霍在《入行论》的讲义中说:“比如要学习《入菩萨行论》,之前要详加思维学习这部论典自己是否能完成,对自他有没有利益?如果决定下来后,中途就不要变来变去,分心再做其他的事,否则你两件事情都成不了。”

        • (4)遣除学习中不合理之行为。

          • 1)有些人觉得《入行论》好懂,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

          • 2)有些人觉得它特别困难,想要再换一个口味。

        • (5)结论:你好不容易才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先把这个学完后再看其他论典,这样才是智者的行为。

      • 2、要坚定誓言进行修行,应断应取之行为。

        • (1)应断之行为:

          • 1)现在好多人今天跟这个上师学、明天跟那个上师学,今天尝尝这个味道、明天尝尝那个味道,每天都是变来变去、换来换去,结果一无所成,自己也特别伤心。

          • 2)现在有些人学《入行论》学到一半了,但遇到一些小小的违缘就轻易放弃,或者去高攀大手印、大圆满,其实你求得再多,自己没有消化能力的话,对自他的相续也没有用。

        • (2)应取之行为:

          • 1)所以我们考虑妥当之后,千万不要想其余的事,而应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

          • 2)因此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

          • 3)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一个时间内听三四堂课没有问题,但你要看自己有没有效果。

        • (3)上师提出一般要求。

          • 1)上师一般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门课,不要这里也学一点、那里也学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学成。

          • 2)俗话说得好:如果你在走路时,觉得一只脚一只脚踩地太慢,两只脚同时抬可能快一点,那你肯定会摔跤的。

      • 3、遣除修法着急的错误观念,修法要量力而行。

        • (1)不予取的观念。有些人真的特别着急——“我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机会多么难得啊!所以五部大论我要同时学,弥勒五论也同时进行,显宗密宗我同时修,五加行一起来!”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有些人发心也是如此,这里也发心、那里也发心,最后两件事都一无所成。

        • (2)予取之行为。《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等很多论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个人在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选择好了以后,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半途而废,这样一来,前后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

      • 4、龙猛菩萨在《智树论》中通过讲述的狐狸和女人的寓言故事,宣讲做事情的一种窍诀,告诫修行人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才会学有所成。

      • 5、有条不紊地行持善法,还会获得一种利益——“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 (1)法相名词

          • 1)所谓的“随眠”,是与无明相应的二十种随眠烦恼,而不是六种根本烦恼。

          • 2)二十种随眠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 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 3)六种根本烦恼:贪、嗔、慢、无明、见、疑。

          • 4)“不正知”:是正知的违品

        • (2)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 (3)依据印度梵语的不同版本,还可以解释为: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

      • 6、上师提出希望。

        • 我们现在学了这么好的论典,以后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希望能如理如实按照这样去次第而行!